首例受颱風影響的強潮河口深厚淤泥質黏土地層超大型沉井順利封底

2021-01-09 橋梁雜誌

2019年11月5日

歷時1000多個日夜

國家級橋梁工程-溫州甌江北口大橋工程

中塔沉井基礎順利封底

標誌著

全國首例伴隨颱風期影響的

強潮河口深厚淤泥質黏土地層

超大型沉井施工取得關鍵性勝利

甌江北口大橋中塔沉井被喻為大橋的「定海神針」,是施工難度最高、工藝最複雜的關鍵部分,是我國首次在颱風影響區域的強潮河口深厚淤泥質黏土地層中修建超大型沉井基礎,尚無先例可循。通過前期的精心謀劃、科研攻關、大膽探索,以及一系列施工工藝與工法的改進,沉井施工過程實現了萬噸級下水、千裡級浮運、釐米級定位、毫米級接高、高標準姿態終沉等系列創舉,填補典型海區環境超大型水中沉井基礎施工的空白,為我國跨海通道基礎建設積累寶貴經驗。

創新設計 軟土地層全鋼殼混凝土結構

溫州甌江北口大橋中塔沉井位於甌江北汊水域,下覆40餘米深厚淤泥及淤泥質黏土。設計階段,通過大量的鑽孔勘探、靜力觸探、物探等多種勘察手段,探究橋址區土體地質特性。面對高靈敏度和高觸變性的勘察結果,設計單位在充分調研國內已建和在建水中沉井的基礎上,果斷在軟土地層中採用全鋼殼混凝土結構,並首次將Q345等級鋼材作為鋼殼沉井主體材料,為沉井下沉過程中的姿態控制和主體結構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沉井下沉過程中,鋼殼沉井結構全過程提供了良好的水中作業平臺,同時利用在鋼殼沉井井壁注水、抽水的施工工藝,實現了姿態糾偏時的精準配重調整,對沉井下沉過程起到了較好的姿態調控作用。另外,在沉井快速下沉的過程中,沉井主體結構能夠完全適應沉井在深厚淤泥質黏土地層中的下沉特性,結構應力、應變監控數據均較好滿足了各項指標的要求。

沉井下沉過程充分驗證了前瞻性設計的合理性,對於結構材質等級的合理提升,深厚軟土地層的全鋼殼混凝土結構設計理念,為後續超大型沉井基礎設計提供了良好的借鑑。

跨行借鑑 萬噸沉井下水浮運新創舉

鋼殼沉井下水,是沉井施工第一個關鍵性控制節點,也是一個「開弓沒有回頭箭」的過程,對方案實施的成功率要求極高。溫州甌江北口大橋中塔鋼殼沉井平面為圓角矩形,長66米,寬55米,圓角半徑7米,高度59米,重1.8萬噸。首節下水鋼殼沉井重量超1萬噸,遠超此前氣囊法、浮吊法鋼殼沉井最大下水重量。

施工單位通過多次的方案研討和論證分析,最終決定借鑑船舶滑道下水技術,挑戰萬噸級鋼殼下水難題。在完成國內大型船廠廣泛調研工作後,最終選擇了在江蘇南通韓通船廠進行鋼殼加工製造,並在船臺上進行首節下水鋼殼沉井組拼工作。歷時73天,在船臺完成180塊單元塊組拼後,鋼殼沉井高27.5米,重1.06萬噸。2017年5月16日凌晨4點30分,北口大橋中塔鋼殼沉井沿滑道緩緩劃入長江航道,下水過程歷時36秒,沉井下滑平穩程度遠超氣囊法下水工藝,完成「萬噸級」下水創舉。

鋼殼沉井製造場地位於江蘇南通,距離橋址區約600餘公裡,如何實現萬噸級鋼殼沉井的遠距離浮運是擺在建設者面前的第二道難題。依然是在船舶領域,大型半潛駁船讓難題迎刃而解。船長189.60米、型長180米、型寬47米、型深7米、空載吃水3.5米、排水量29000噸的「漢拿山」號輕鬆承載起萬餘噸的超大型鋼殼沉井,沿近海航線,歷時70餘小時順利到達溫州圓嶼錨地,完成「千裡級」浮運創舉。

北口大橋中塔鋼殼沉井滑道法下水,半潛駁式浮運,不但刷新了沉井下水重量及浮運距離的記錄,更為重要的是進一步推動了超大型鋼殼沉井工廠化製造的進程。通過利用成熟的造船產業工廠、滑道下水技術,和大型運輸船舶設備,系統性解決了超大型鋼殼沉井加工製造和下水浮運問題,為後續類似工程的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

精準著床、平穩渡臺 颱風影響區強潮河口沉井施工新標杆

甌江北口大橋橋址區距離入海口僅2公裡,屬正規半日潮河口,日平均潮差4.5米,最大退潮流速2.8米/秒,漲潮流速2.0米/秒。為應對往複流強潮河口定位著床難題,北口大橋中塔沉井採用了「錨墩平臺+重力錨」定位系統,由上下遊錨墩、8個900噸重力錨以及拉纜系統和收纜系統組成。2017年6月21日,在完成精確調索準備的前提下,利用短暫的高平潮期,通過迅速向沉井井壁隔艙注水,輔助實時幾何姿態監控數據,實現沉井快速精準著床,底口中心偏移量小於5‰,樹立精準著床新標杆。

橋址區位於浙江東南沿海,是颱風嚴重影響區域,年平均受颱風影響2.5次。沉井著床後便進入颱風期,採用何種措施應對最大風力可能達到17級以上颱風的影響,是中塔沉井施工面臨的第三道難題。經過出水壩、掛板樁、抓力錨、孔內掛樁、拋石防護等多種方案的反覆研究和比選,最終選擇了在沉井周圍20米範圍內進行拋石防護的方案。拋石防護方案,前期為沉井抵抗颱風影響提供了有效保障,後期有效約束了沉井下沉姿態,一定程度上輔助了下沉通道的形成。

在面對強潮河口複雜的水文地質環境下,中塔的鋼殼沉井接高工作展示了水中精準施工的新高度。水中鋼殼沉井接高工作,每個36塊組成的節段被在工廠分成三大塊,由1200噸浮吊在現場整體安裝。59米鋼殼沉井接高完成,長邊誤差-16毫米,寬邊誤差-14毫米,對接邊誤差-18毫米,成功實現「毫米級」接高工作。

科學研究 開拓下沉分析新機理

沉井下沉施工,在每一種不同的地質工況中,均會表現出不同的下沉特徵。對於超大型沉井基礎在深厚淤泥及淤泥質黏土地層中的下沉特徵,在項目實施之前,一切都是未知數。面對高靈敏度和高觸變性的軟土地層,建設團隊對最不利下沉工況進行了一遍遍的演算和分析,但是當2017年11月26日、12月1日、12月6日沉井連續出現三次快速下沉現象,單側最大沉降量達到8米以上時,建設團隊開始逐步認識到這類地層,沉井所特有的下沉特徵,但是利用現有的經驗公式,只能對靜態平衡進行分析,不能用於下沉過程的動態分析。同時,沉井下沉之後處於一定的傾斜狀態,刃腳周圈也存在著較大的高程差,因此必須採用更加精細化、精準化的計算方式和分析手段,研究沉井淤泥質黏土地層下沉機理。

建設團隊引入了「刃腳應力比值法」的計算分析模型,考慮疊加沉井傾斜狀態下附加彎矩影響下的刃腳踏面局部應力分布情況,反演應力分布與下沉啟動、終止間相關關係;針對淤泥及淤泥質黏土的觸變特性,提出「側阻失效」理論,動態考慮側摩阻力對於沉井下沉的影響;建立「沉井-土層」耦合仿真計算模型,反演土體基本參數,用計算機反演分析沉井周邊土體變化。通過一系列的分析研究,對於深厚淤泥及淤泥質黏土地層超大型沉井基礎下沉機理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彌補了行業對於該類地層沉井下沉機理分析理論的空白。

多管齊下 攻堅高效取土、封底新工藝

淤泥及淤泥質黏土,作為沉井施工的特殊地質工況,給取土施工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傳統的吸泥手段在這種深厚淤泥層中取土效率甚低,面對黏性大,取土難等問題,項目部在不同土層條件創新了不同取土施工方案,在前期下沉階段,項目部採取抓斗抓泥的方式有效取除了淺層淤泥;隨著深度的增加,項目部自主研發了全新的絞吸機設備,用以取除-20米~-30米處淤泥質黏土;隨著深度的進一步增加,項目部引入了正反循環鑽機,配合不同的鑽頭改進措施,攻克了「黏鑽」、「胡鑽」等難題,取除了更深標高處的淤泥質黏土、粉砂質黏土等。

沉井終沉標高位於卵石層以下2米,在卵石層的取土施工過程中,項目通過改進鑽機設備型號、增加鑽頭和鑽杆直徑、研發超大直徑吸泥管等一系列措施,攻克了卵石堵管、局部卵石膠結等施工難點,對沉井底部的卵石進行了有效取除。

取土過程中,項目部還進行了大量設備的微創新和微改造,如配合改造的「T」型橫向高壓射水裝備消除了取土施工盲區的影響,利用前期井壁預埋的射水管進行了踏面取土施工,利用在鑽杆上增設鋼絲繩的方法清除井壁土體等。

另外,為了明確取土效果,測量井孔鍋底形態,項目部不斷改進深水測量技術,通過對8種不同水下測量方式的反覆試驗,實現了60米深水工況的三維可視化測量。通過對工藝工法的不斷創新和改進,並配合精準的測量技術,最終形成了一套「鑽、吸、掃、射」組合式取土工藝,克服了種種取土難題,順利完成終沉施工。

在封底過程中,封底厚度達14米,有近4萬方混凝土灌入水下60多米深的沉井底部,兩艘拌合船須連續高效供應混凝土超過240小時。強潮海區作業環境、封底水位深、混凝土方量大、持續灌注時間長等特點,均給施工作業帶來極大的挑戰。通過優化封底施工方案,採用結構墊層封堵隔離的方案,順利實現25個井孔獨立高品質的連續灌注,並較計劃工期提前20天完成沉井超大體積混凝土封底施工,取得關鍵性節點的勝利。

作者 / 潘濟

作者單位 / 溫州甌江口大橋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沉井與沉箱的定義、特點、用途及應用範圍
    定義沉井是修築地下結構和深基礎的一種結構形式。是先在地表製作成一個井筒狀的結構物,然後在井壁的圍護下通過從井內不斷挖土,使沉井在自重及上部荷載作用下逐漸下沉,達到設計標高后,再進行封底。沉箱基礎又稱之氣壓沉箱基礎,它是以氣壓沉箱來修築結(構)築物的一種基礎形式。
  • 颱風「納沙」影響期間將現風雨潮三碰頭 危害較大
    中新網9月29日電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今日表示,9月29日前後,正是天文大潮汛期,「納沙」影響期間將出現風、雨、潮三碰頭,加之時值汛末,海南等地一些水庫水位較高,可能產生較大危害。  中國氣象局29日召開10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在會上作如上表述。
  • 2020年「颱風季」開啟:不可不知的風暴潮災害
    不可不知的風暴潮災害(00:32) 1號颱風「黃蜂」12日晚上,今年第1號颱風「黃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正式生成了。
  • 颱風「美莎克」影響中國東部沿海 海浪風暴潮雙警報拉響
    中新社北京9月1日電 (記者 阮煜琳)今年第9號颱風「美莎克」1日變身為超強颱風,成為今年以來西北太平洋的最強颱風,給中國東部沿海帶來強風巨浪。由於目前正處於天文大潮期,受「美莎克」影響,江蘇、浙江沿岸將出現一次颱風風暴潮過程。國家海洋預報臺1日發布海浪橙色警報和風暴潮黃色警報。
  • 溫州氣象局研判颱風「黑格比」特點:正面襲擊 強度不強 風雨潮三碰頭
    8月2日下午,溫州市氣象臺召開新聞發布會,分析颱風「黑格比」特點及對溫州的風雨影響。根據研判,此次颱風近海生成,或將正面襲擊溫州;登陸期間,時值天文大潮,可能遇上風雨潮三碰頭的現象。目前來看,颱風登陸強度不強,登陸等級為強熱帶風暴級或熱帶風暴級(8~10級,20~25米/秒)。
  • 颱風是一個強大而深厚的氣旋性漩渦
    颱風形成在海洋面溫度超過26℃以上的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由於近洋面氣溫高,大量空氣膨脹上升,使近洋面氣壓降低,外圍空氣源源不斷地補充流入上升去。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流入的空氣旋轉起來。而上升空氣膨脹變冷,其中的水汽冷卻凝結形成水滴時,要放出熱量,又促使低層空氣不斷上升。這樣近洋面氣壓下降得更低,空氣旋轉得更加猛烈,最後形成了颱風。
  • 受颱風「安比」影響,上海18處道路積水576棵樹倒伏
    今年第10號颱風「安比」於7月18日20時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今天12時30分在崇明東部地區登陸,登陸時為強熱帶風暴級,近中心最大風力為10級,登陸後強度正在逐漸減弱。上海市防汛指揮部副總指揮、市水務局局長白廷輝透露,據初步統計,受颱風「安比」影響,全市18餘處道路積水,576棵樹木倒伏,崇明區36條電力線路跳閘,影響用戶11523戶,組織搶修384次,現已恢復4839戶。 「下一步,建議各區要重點關注已經避險轉移的人員,有關安置點繼續要維持好正常秩序和生活保障。」
  • 專家表示,颱風和天文大潮相疊加劇今年我國沿海颱風災害
    新華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羅沙)記者15日從國家海洋局獲悉,與往年同期相比,今年造訪我國的颱風數量多、強度大,再加上颱風登陸與天文大潮相疊,給我國沿海地區造成嚴重風暴潮、海浪災害。
  • 大連市應急管理局發布颱風及風暴潮災害防範措施
    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第8號颱風「巴威」(強颱風級)的中心26日早晨5時位於東海北部海面上,將於27日上午在遼寧東部到朝鮮西部一帶沿海登陸(颱風級,12-13級,33-38米/秒)。
  • 受颱風「劍魚」影響 未來幾日廣東南部將有持續強降水
    受颱風「劍魚」影響 未來幾日廣東南部將有持續強降水金羊網  作者:張愛麗  2019-09-04 近日生成於南海的熱帶低壓於3日凌晨加強為今年第14號颱風「劍魚」(熱帶風暴級),在越南中部沿海登陸。
  • 旅遊:河口潮汐的變化
    因為世界極大多數的河流最終注人海洋,所以,就河口的經濟意義和學科的理論意義來說,人海河口顯得特別重要。 河口潮汐的特徵和利用 人海河口除了受到上遊河水逕流影響以外,還受到下遊潮流、風浪、鹽度等海洋因素的影響,這些海洋影響由於地點、時間的不同,其影響程度也各有主次。
  • 新颱風美莎克將是16級超強颱風,9月颱風大爆發?粵閩天氣受影響
    今年第8號颱風「巴威」才停編不久,第9號颱風「美莎克」就已經生成,8月颱風「扎堆」來襲,平均4天生成一個。另外在颱風「美莎克」以東海域上,目前還有一個颱風胚胎在醞釀,可能在下周加強為10號颱風「海神」。這個胚胎加強的速度將會決定未來的颱風路徑!
  • 水下機器人及聲吶探測為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完成沉井基底檢測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主航道6座橋墩都採用沉井基礎,2座主墩鋼沉井就有12個籃球場大、35層樓房高。沉井是井筒狀的結構物,它是以井內挖土,依靠自身重力克服井壁摩阻力後下沉到設計標高,然後經過混凝土封底並填塞井孔,使其成為橋梁墩臺或其它結構物的基礎。一般在施工大型橋墩的基坑,汙水泵站,大型設備基礎,人防掩蔽所,盾構拼裝井,地下車道與車站水工基礎施工圍護裝置時使用。
  •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颱風的影響及防禦措施
    颱風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它多發於夏秋季節。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受颱風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本期MAIGOO小編為大家講解下有關颱風的相關知識,颱風的是怎麼形成的、颱風給我們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颱風來臨我們應該做好哪些防禦措施。颱風的形成形成條件1、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溼的大氣。
  • 秋颱風威力強於夏颱風 上次影響青島還是十一年前
    強颱風山竹強勢登陸我國,雖然離著咱島城挺遠,但是從網友發布的視頻也能體會場面的震撼。據氣象專家介紹,秋颱風比夏颱風還要猛,1981年以來9月影響青島的秋颱風共6個,最近一次影響青島的秋颱風是2007年的「韋帕」,當時青島全市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 受颱風影響大連今明兩天彈性工作
    本文轉自【半島晨報】;全市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廣大市民:據市氣象部門預報,受第八號颱風「巴威」影響,26日中午至27日下午大連地區將出現強風雨天氣,全區大到暴雨,個別地區大暴雨。可能受颱風影響較大的莊河市、長海縣停業、停運、停航 。同時,市防汛抗旱指揮部提醒廣大市民減少不必要的戶外活動。特此通告。
  • 長江口——河口沙洲
    長江河口呈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為典型的江心洲型的河口灣。看一看新形成的河口沙洲,究竟是怎樣的!泥沙在河口迅速淤積,形成大的河口沙嘴,沙嘴延伸至一定程度,因比降減小,水流不暢而改道,在新的河口又迅速形成新的沙嘴。而老河口斷流後,又受波浪與海流作用,沙嘴逐漸被蝕後退,形成扇狀輪廓。直至其上再有新河道流經時,這段岸線才又迅速向前推進。因此,隨著河口的不斷變遷,三角洲海岸是交替向前推進的,並在海濱分布許多沙嘴,使三角洲岸線路略鋸齒狀。
  • 颱風可緩解!
    ,維持灘涂向海推展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軍團隊通過研究並量化近20年來歷經長江口颱風影響的三角洲南槽河口動力地貌過程,發現洪季因強徑流作用導致三角洲南槽衝刷約3-6千萬立方米泥沙,颱風則能攜帶口外約0.9-4.7千萬立方米的泥沙進入河口,進而研究提出洪季徑流量和河口泥沙衝刷的函數關係
  • 專家解析颱風「杜鵑」路徑與影響
    高栓柱:「杜鵑」(強熱帶風暴級)今天(25日)早晨5點鐘位於衝繩那霸南偏東方向大約910公裡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就是北緯19.1度、東經132.1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0級(28米/秒),中心最低氣壓為982百帕,7級風圈半徑為300-330公裡,10級風圈半徑為70-80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