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高克勤:尋找兩棲類進化史上的缺失環節

2020-12-05 科學網

高克勤,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北大長江特聘教授。

 

蠑螈化石

 

[科學時報 李曉明 報導]闊口小眼,傻乎乎的,多看一會兒就會覺得滑稽而親切,時而又帶一點威嚴——這就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動物娃娃魚的魅力。

 

娃娃魚學名大鯢,屬於有尾兩棲動物中原始的隱鰓鯢科,因其形態特徵的高度保守性而被稱為生物進化的「活化石」。在它的進化過程中深藏著怎樣的秘密?人類已經發現的6000多萬年前的蠑螈化石和1.6億多年前的早期蠑螈化石之間,有著超過1億年的斷層。在這1億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活化石」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這一直是古生物進化研究中的一個未知領域。

 

日前,《科學時報》記者走進北京大學地空學院教授、長江特聘教授高克勤的研究室,求解這一生物進化的謎團。這位近年來活躍在國際兩棲類化石研究前沿的古生物學家,一直致力於揭開蠑螈類進化史上的重重迷霧,探索地球歷史上早期蠑螈類的進化歷程。

 

進化史上的缺失環節

 

最新的統計表明,世界上已知現生兩棲動物有6100多種,超過了包括人在內的哺乳動物(5400種),是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不過,關於兩棲類的進化史,人們所知有限,過去的100多年中,學術界一直在爭論中艱難跋涉,進展緩慢。

 

生活在19世紀的德國著名生物學家赫克爾,首次提出了滑體兩棲類的概念,但是他指的是有尾目(即蠑螈類)和無尾目(青蛙、蟾蜍即屬此類),沒有包括人們並不熟悉的蚓螈目(形如蚯蚓,無尾巴和四肢)。100多年來,學術界在滑體兩棲類的起源及其包括的3個類群之間親緣關係問題上爭論不休,一直沒有達成共識,成了脊椎動物系統演化研究中未解的重大難題之一。

 

新近的分子生物學DNA、RNA 序列的分析研究,無論其結果是將蠑螈類與蚓螈類組合,還是與蛙類組合成姊妹群,都聲稱證明現生兩棲類是一個具有共同祖先的自然類群。

 

「但問題在於,無論是分子生物學證據還是解剖學證據,都會得出同一結論。因為取樣的現生三個類群都是兩棲類,相對其他脊椎動物而言,它們肯定會構成一個自然類群。」高克勤說,「只有追溯現生兩棲類3個支系各自的進化歷史,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兩棲類是脊椎動物進化從水生到陸生重大轉變過程中的一個過渡類群,在地球生命進化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在3個現生兩棲動物類群裡面,青蛙等無尾類尾巴已經退化了,後肢伸長,而蚓螈類既無四肢,也無尾巴,都已經發生特化,僅有蠑螈類靠近祖先的形態,有尾巴和四肢。因此,解答問題的關鍵在於追尋史前蠑螈類的進化過程。

 

高克勤介紹,蠑螈類是現生兩棲類中具有高度形態保守性和生態功能多樣性的原始類群,在現代生物學中,它們是研究脊椎動物解剖結構進化發育形式的範例類群,在研究兩棲動物起源進化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但不幸的是,在世界範圍內,早期蠑螈類化石的發現寥若晨星,在過去的近兩個世紀中,中生代的化石記錄只在歐美有零星的發現和報導,缺少可靠的化石記錄,尤其是早期記錄,一直是蠑螈類進化史深入研究的一大障礙。

 

尋找中國的蠑螈化石

 

1995年,在美國舉行的一次學術交流會上,中國地質科學院教授程政武向高克勤展示了一些化石的照片。高克勤被其中兩張比較特別的蠑螈類圖片深深吸引了。

 

這個偶然的機會促成了兩位學者的合作,從此揭開了中國早期蠑螈類化石大發現的序幕。

 

1997年,高克勤帶領的野外考察隊在河北鳳山盆地一帶進行科學發掘。早在上世紀70年代,這裡就有蠑螈類化石發現的記錄,但是時過境遷,厚厚的第四紀黃土堆積和繁茂的植被給發掘工作帶來了相當的麻煩。當年參與化石發現的地質隊的老專家手持原始的路線圖和化石點標記,卻再也找不到化石層位了。高克勤帶領考察隊一連在山溝裡兜兜轉轉好幾天,依然一無所獲,已經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眼看天就快黑了,隊伍正準備撤離的時候,一位考察隊員隨手拿起一塊巖片用地質錘敲了一下,似乎沒什麼東西,正打算扔在腳下,但再一細看卻眼睛一亮:哎呀,有東西!

 

驚喜的喊聲穿透暮色,考察隊圍攏起來,真的是蠑螈化石!不過更大的驚喜還在後面,在揭露的不足10平方米的化石堆積層中,他們最終發現了500多件完整的距今1億多年的蠑螈類化石。

 

這些蠑螈化石既有成年個體也有幼年個體,密集埋藏在同一層火山灰沉積地層中,基本上沒有被破壞。通過對這些化石的沉積埋藏進行分析,可以想像1億多年前發生的那一幕場景:這裡是一片湖泊,一群群或大或小的蠑螈正在水下嬉戲……突如其來的火山爆發打破了湖泊的寧靜,漫天的火山塵埃一下子把這些在盡情享受自然的小動物掩埋起來……1億多年後,一把地質錘輕輕敲開了史前塵封的記憶,發現了這一凝固在巖層中的災難性事件。

 

2001年,高克勤與美國芝加哥大學生物解剖學系系主任尼爾·舒賓教授合作在《自然》雜誌上報導了這起發現的研究成果,較成功地運用了形態學、分子生物學和古生物化石的全信息系統分析方法對蠑螈類進化歷史作了新的解譯。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引起強烈的反響。

 

這一發現被美國著名的《發現》雜誌評為2001年度世界35個科技領域內100項重大發現之一,並以《金色池塘》為題介紹了這項科研成果。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生物學家羅卜特教授在評述中對這一發現給予了高度讚譽:「在我們的夢想中,幾乎沒有人能夠想像發現如此完美的化石記錄。」

 

潛心於早期兩棲類化石研究的高克勤沒有停下搜尋與發掘的腳步。2000年,內蒙古寧城發現了時代比鳳山更早的蠑螈類化石,距今約1.6億年。此後,高克勤相繼在河北、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陸續發現了十多種早期蠑螈類化石。

 

高克勤說:「此前,在世界蠑螈化石發現的版圖上,中國僅有楊鍾健先生1965年在山東發現的距今1000多萬年的新生代化石記錄,在恐龍生活的中生代沒有化石記錄,而近幾年大量化石的發現,一下子使中國成為中生代早期蠑螈類化石發現最豐富的國家。」

 

最早的蠑螈化石

 

在內蒙古寧城地區發現蠑螈類化石後,高克勤再次與芝加哥大學的尼爾·舒賓教授進行了合作研究。

 

2003年3月,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雜誌以4個版面發表了他們撰寫的題為《最早的冠群蠑螈類化石》的文章,並配以大幅圖片展示保存的精美絕倫的寧城化石。這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相當大的反響。這項研究成果被評選為2003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學進展之一。

 

這篇文章首先經過特徵分析,把內蒙古新發現的蠑螈類化石歸入了包括現生大鯢在內的隱鰓鯢科,為目前唯一發現的恐龍時代的隱鰓鯢科化石,把大鯢這一珍稀動物的起源時間向前推進了1億多年。在此基礎上進而對蠑螈類的生物地理演化史進行分析,顯示早期進化分支演化事件是在亞洲大陸發生的。對現生蠑螈類分子生物學資料和形態學特徵的綜合研究顯示,蠑螈的主要類群很早就開始分異演化。

 

高克勤的發現揭示了早期蠑螈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事件,即最原始的兩個科——隱鰓鯢科和小鯢科的分化很可能是在侏羅紀中期之前於亞洲大陸發生的。這一成果的科學意義得到《自然》的重視,破格給予4個整版發表。

 

高克勤指出:「儘管現存娃娃魚與這些新發現的化石相隔達1.6億多年,但二者在解剖結構和生長發育過程中並沒有根本性的差異。」可以說,大鯢就是名副其實的兩棲類動物的「活化石」。

 

有望揭開蠑螈類進化之謎

 

與寧城的發現相比,新近在河北、吉林、遼寧、內蒙古等4省區陸續發現的10多種蠑螈類化石研究更值得期待。

 

現生蠑螈類有10個科,兩個科基本沒有化石記錄,其他科的化石記錄多限於新生代,僅有1個科的化石記錄進入了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但也沒有更早期的化石記錄。也就是說,從晚侏羅紀1.4億年前一直到新生代開始的6500萬年前,一直缺少充分的蠑螈類化石證據,這是進化史研究中一個很大的化石記錄間斷。

 

截至目前,北京大學已經收藏了4省區不同地點和層位採掘的10多種、千餘件蠑螈類化石,這將為尋找它們與現生科的聯繫以及所在進化史上的位置帶來新的研究線索,為接續蠑螈類早期進化史上缺失的關鍵環節帶來希望。

 

「這些產出在中生代地層中的大量蠑螈化石,將為研究有尾兩棲類早期進化歷史提供關鍵性的化石材料。」高克勤介紹說,與世界其他地方的零星蠑螈類化石記錄相比,中國發現的化石時代早、保存完整、個體數目多、門類豐富,而且還包括成年體和幼年體不同發育階段的標本,以及變態和幼態持續兩種基本發育類型的標本。這樣豐富全面的化石保存為我國早期蠑螈類進化分異研究提供了獨特的優勢條件,也是世界範圍兩棲類進化史研究領域中的關鍵性化石材料。

 

這是非常繁重、挑戰性很強的研究工作。高克勤說,這些化石在兩棲類進化研究中具有任何現生種類都不能取代的關鍵作用,確定其分類和生物地理演化位置具有潛在的突破性研究意義。

 

或許,隨著研究的深入,早期蠑螈類進化之謎有望就此揭開。

 

相關焦點

  • 高克勤——北京大學——古脊椎動物學、進化生物學
    導師姓名:高克勤         導師類別:博士生導師   姓名:
  • 人類進化十大缺失環節(圖)
    人類進化十大缺失環節(圖) 字號:小大 2009-10-08 14:56作者:本網綜合 許多科學家都認為能人是像「露西」這樣的類猿原始人類和更接近人類的原始人類之間進化缺少的一個環節,他們長著像猿一樣的長手臂,但能夠雙足著地行走
  • 人類進化史不完整,有很多缺失環節?
    神創論者經常叫喧著缺失環節,實際上就是想讓你把人類進化史當成這樣一個模式:        比如神創論者最喜歡造謠南猿和直立人缺少一個過渡態,其實他們完全無視能人,甚至很少提及(大家別忘了神創論科學的精髓,對聖經不利的證據,就仿佛章魚怪物一樣,趕快躲避無視掉)……而能人是個很關鍵的轉折點。        這種直線進化完全是錯誤的。
  • 美網站刊登組圖介紹人類進化史10大缺失環節
    從人類進化系統中最早的著名南方古猿「露西」(Lucy)到科學家在印尼弗洛裡斯島(IslandofFlores)發現的小矮人「哈比」(Hobbits),美國「生活科學」網站近日刊登組圖介紹了人類進化史上的10大缺失環節。  第10 ,南方古猿阿法種 (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南方古猿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露西。
  • 兩棲類和爬行類
    往期回顧:七上課件、黑體字、測試全套兩棲類和爬行類
  • 詳解古人類中國進化說的漏洞,以及缺失環節
    其主要的論據有以下幾個:亞洲是靈長類的主要生存區域之一,目前已知的四種類人猿中,猩猩、長臂猿生活在亞洲,而黑猩猩與大猩猩生活在非洲,亞洲在靈長類進化中也佔據了重要的地位,是有可能出現早期的人類,並獨立進化成人的。而且中國的古人類化石是除非洲之外,化石延續最為豐富的,最為連貫的區域。似乎除了DNA證據似乎古人類中國進化說便是一個完整的鏈條了。
  • 日本神秘微生物是古生菌和現代生物之間缺失環節
    來源:新浪科技1、科學家表示,在日本深海淤泥中發現的一種神秘微生物是古代細菌與孕育人類的多細胞生物之間的缺失環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3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科學家表示,在日本深海淤泥中發現的一種神秘微生物是古代細菌與孕育人類的多細胞生物之間的缺失環節。
  • 達爾文進化論有「缺失一環」,隨著朝陽鳥化石出土,缺環完整了
    「達爾文進化論」稱得上是當代生物學的核心思想之一。不過,達爾文進化論在鳥類進化史上,卻有非常大的一環缺失。沒想到,我國境內的一種鳥化石出土後,缺環就被補充完整了。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 北大教授談生物進化論:生靈之美,演而化之!
    生物進化論,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紅雅開設的一門核心通識課程。顧教授在辦公室地球上豐富多彩的生命在《聖經》中被描述為由上帝創造,而達爾文的進化論則對此提出了顛覆性的看法課程伊始,顧老師就以北大校園中生物之間的小故事及其背後的演化原理向同學們展示了這門課最想要傳達的一個道理——生物演化不僅僅是理論,更是事實,它就發生在我們的身邊。
  • 昆蟲的翅膀是怎樣進化來的
    翅的產生是昆蟲進化史上最為重要的事件。翅的產生使昆蟲的胸部構造、肌肉系統以及整個有機體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促使了神經系統的發展,也意味著昆蟲行為的複雜化。由於獲得了翅膀,使昆蟲能夠適應更為多種多樣的環境,從而打開了更加廣闊的生活空間。藉助於飛行,昆蟲能夠在更加廣闊的範圍內散布、遷徙、求偶、覓食以及躲避敵害。
  • 中國科學家發現耳朵演化的關鍵缺失環節
    周一至周五早間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古生物· 中國科學家發現耳朵演化的關鍵缺失環節
  • 北大教授:「北大學子弒母案」4個謎團不難解開
    北大教授:「北大學子弒母案」4個謎團不難解開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從發案至今已經近4年時間了,從今年4月21日抓獲吳謝宇至今,已經20餘天了。如今該案依然是社會上人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人們之所以以超乎尋常的心態關注北大學子弒母案,是因為籠罩在該案上的謎團太多了,犯罪嫌疑人吳謝宇身上的光環太多了,標籤太多了。吳謝宇從初中到中學到大學不僅是一位學霸,在中學還擔任班長,待人接物,彬彬有禮,不怕吃虧,善於團結同學,同時也是一位陽光健康快樂的孩子。
  • 北大教授談因材施教,精銳1對1升學輔導全國領先
    有13年1對1的輔導經驗,而且是哈佛、北大教授所研發的,在全國範圍內是做的最好的,所以我們把孩子交給精銳真的是非常放心的。我現在也經常向身邊的朋友推薦精銳。」北大教授丁延慶認為:「因材施教是最佳教育方式,而最佳的因材施教必須是1對1。同一個教師,大班教學的效果一定不如小班教學,小班教學的效果,遠不如1對1。在教學當中,要真正解決針對性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性、保障和鞏固學習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1對1」。
  • 科學家找到食肉食草恐龍之間缺失環節
    >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2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阿根廷聖胡安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奧斯卡·艾科波16日表示,科學家已經在阿根廷發現雜食恐龍的化石,這是食草恐龍向食肉恐龍過渡環節中缺失的一環  這座博物館位於阿根廷首府布宜諾斯艾利斯西部大約1200公裡處,該館館長艾科波說:「它是一種雜食性恐龍,換句話說就是,植物和肉類它都吃,雜食性恐龍是食肉恐龍和巨型四足食草恐龍之間缺失的一環。這是揭開恐龍起源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謎底。」  艾科波和該博物館古生物部主管裡卡多·馬丁茲3年前在聖胡安月亮谷公園發現雜食恐龍化石。
  • 北大教授發現寒武紀蠕蟲胚胎化石
    北大教授發現寒武紀蠕蟲胚胎化石 2006-06-22 eNet&Ciweek
  • 1956年全國各高校一級教授人數排名,北大實力無人能及!
    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史上,有兩次事件徹底改變了當時的高等教育格局,同時對後續很長一段時間各所高校的發展影響巨大。一個是1952年的院系調整,當時國內高校學習的都是蘇聯的辦學模式,一大批高校被拆分與合併。今天,小編想跟大家聊一聊1952年高校院系調整後,各所高校一級教授的數量。當時一級教授的數量反映了一所大學的實際水平,小編對這些數據和各一級教授名單進行了統計,其詳細結果如下:通過上圖大家可以清晰地看到:1956年評比的一級教授數量最多的是北京大學,當時有41位,比排名第二位的上海第一醫學院多出了近2倍。經過院系調整後,北大被樹立為了國內高校的標杆。
  • 肖青主持「被遺忘的兩棲類和爬行類」在線國際研討會
    肖青主持「被遺忘的兩棲類和爬行類」在線國際研討會 2020-05-06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並非達爾文晚年覺得進化論有誤!而是有人造了他的謠!
    從現在看來達爾文的進化論在框架上並沒有原則性的錯誤,即使有不完美的地方也是局限於達爾文所處的時代局限,後續發現各種證據鏈已經逐一將這些欠缺彌補並且在此基礎上有了更完善的現代進化論!達爾文是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由於當時條件的限制,以及個人的精力有限另也局限於科學界信息互通並不像現在那麼發達,因此《物種起源》中的很多證據是有缺失的,但這並不能指責達爾文在這個上面錯了!那些指責他錯了的朋友是否需要考慮下如何去完善這些證據而不是糾著一點缺失不放!
  • 2018諾獎得主穆魯教授北大行:最好的尚未來臨
    10月12日,在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第10天,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熱拉爾·穆魯(Gérard Mourou)教授來訪北京大學,參加「北京大學百年物理講壇——諾貝爾獎獲得者中國校園行」活動。下午三時三十分,穆魯教授在北大學子的歡呼聲中走進北京大學物理西樓思源報告廳,帶來題為《ELI極端光學研究及未來發展:高能量單周期雷射科學》的主題講座。
  • 北大生科院瞿禮嘉教授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
    2009年,人們發現花粉管質膜上的受體ANXUR1/2參與了對花粉管完整性的調控,因為缺失這兩個受體之後花粉管一萌發就提前發生爆炸,精細胞無法正常送至胚囊(雌方組織),雙受精無法完成。但是,ANX1/2是如何維持花粉管細胞的完整性的?他們識別的信號分子是什麼?花粉管又是如何在適當的地方、適當的時間發生爆炸、釋放精細胞的?這一系列重要的科學問題長期沒有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