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商務部發布《「網際網路+流通」行動計劃》,力爭在2016年底,網上零售額達到5.5萬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2萬億元。如今,網際網路+正在悄然改變很多人的命運。不久前,筆者的一位朋友拿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選擇回到北京中關村當起「創客」,註冊成立自己的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這只是北京中關村創業大潮中的一朵浪花。當「創客」成為當前熱詞,當「創業」成為大眾話題,人們越來越感到市場活力的迸發和改革紅利的彰顯。從宏觀政策的預調微調到改革舉措的大力推出,從政府簡政放權到眾創空間的開拓,從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到文娛消費的迅猛增長,我們看到了一種新的活力正在迸發。
活力源於新一輪改革創新帶來的利好。當前,在紛繁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結構性特徵明顯。一方面,工業指標出現明顯放緩,另一方面,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正在呈現新亮點,第三產業比重不斷提高。在傳統行業需求不足、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體現轉型升級特徵的產業增長較快,符合消費升級要求的高端、智能、高技術產品快速增長。工業和服務業「雙輪驅動」經濟增長的格局已經形成。創新,已成為很多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2014年,我國R&D(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超過2%,而按照全球經驗,當一國R&D達到2%,將進入創新的高發期——結構調整正朝著我們期盼的目標邁進。
活力來自於更加均衡的發展思路和模式。地區差距、城鄉差距縮小的趨勢正在呈現。隨著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的提速和「三大戰略」帶來的重大利好,中西部、長江沿線等地的發展進入快車道。從一季度數據看,西部的重慶和貴州排名第一,四川和雲南增速分別達到了7.4%和7.2%,超過了全國水平。從收入增幅來看,甘肅、新疆、貴州、青海、雲南、四川、寧夏、重慶、陝西等西部省區市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過了全國水平。甘肅增幅最高,達到了10.6%。中西部經濟的快速發展增添了百姓福祉,經濟發展蘊含巨大潛力和活力。
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信心尤為寶貴。分析判斷產業發展形勢,必須立足於新常態,既要看總量和速度,更要看結構和趨勢。從目前看,農業、服務業、就業總體穩定,民生改善的基礎比較穩固;調整轉型起步較早的地方成效初顯,新興產業拉動作用增強;「三大戰略」全面布局,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新增長極和增長帶初露端倪。這體現了當前經濟發展的活力和韌性,是經濟築底企穩的信心之源。而從長遠看,支撐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動力依然存在——城鎮化的進程還將持續20年,新型工業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都蘊含巨大增長潛力,最近我們又加入了「綠色化」,這將成為一個很大的產業。因此,中國經濟基本面沒有改變,結構調整和增長動力轉換都將帶給我們發展的信心。
改革關鍵之年,既需要信心,又需要耐心。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創新動力不足,依靠資金、物質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導致了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粗放型增長方式,使本來稀缺的資源環境已不堪重負,同時也積累了大量過剩產能,成為中國經濟的痼疾。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需要環境的整體改變,需要時間和過程。這都需要我們保持足夠的耐心,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病急亂投醫,而應遵循規律、科學調理,使中國經濟的肌體慢慢調整到健康的方向。這個過程,要穩住,要淡定。
近一個時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預調微調政策措施。本周,國務院批轉《關於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明確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和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利率匯率市場化,加快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和沿邊開放等。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中國經濟還擁有巨大的潛力、韌性和迴旋餘地。除了信心和耐心,我們更要堅定改革的決心。相關部門還需要繼續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整體推進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只要把握好近期政策和長期政策的結合、發展政策和改革舉措的結合、國內政策和對外經濟戰略的結合,就能充分激發各方面積極性,最終實現經濟的築底回升和結構的優化升級。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