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下午,微博網友「沿山河邊」發了一張圖,說是在台州溫嶺去往溫州樂清的路上,有一輛台州牌照小貨車,滿載著像巨型蝙蝠一樣的魚。這位網友懷疑這種不常見的魚類屬於瀕危保護動物,發微博求助。
不少網友留言回覆:車上的這種魚叫蝠鱝(fú fèn),很可能是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按照網友們的意見,如果真的是保護動物,這樣明目張胆的運輸、銷售,膽子是不是也太大了點?
16日下午,台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發布初步調查通報:確認車上載的是蝠鱝,但具體屬於哪個品種,包括是否屬於保護類物種,目前尚未明確。
圖片來源 網友「沿山河邊」微博
難倒執法部門的蝠鱝
台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在通報中說,根據網友反映,下屬的溫嶺市海洋與漁業局聯合溫嶺市公安部門,立即對「浙J·YW367」小型運輸車展開調查核實,並鎖定了涉事運輸車車主潘某,第一時間對車主進行問詢。
經調查,4月15日上午10點左右,潘某駕駛小貨車從溫嶺市松門鎮烏巖碼頭處裝載了該批漁獲物,下午1點,運輸至溫州市樂清海德力鯊魚製品有限公司。
據潘某交代,該批漁獲物為「浙臺漁冷32019船」運輸至溫嶺市松門鎮烏巖碼頭,在碼頭下貨後,該船又返回海上作業。
這條船是漁運船,非直接捕撈。也就是說捕撈這些漁獲物的是另外專門的捕撈船,「浙臺漁冷32019船」只是負責把漁獲物運送到碼頭。
同時,台州市海洋與漁業局第一時間聯繫溫州樂清海洋與漁業部門,與當地相關部門聯合對涉事企業開展調查。
16日上午,樂清市海洋與漁業部門已查扣該批漁獲物。經初步鑑定和清點,該批漁獲物為蝠鱝22條、青鯊1條。現在很多人有疑問的,主要是這22條蝠鱝。
因此,漁業部門在鎖定涉事漁船「浙臺漁冷32019船」船主吳某後,已經責令其返航接受調查。預計17日中午前後,吳某的船才能回到岸上。
到底要不要處罰呢?
22條不常見的蝠鱝魚是查獲了,但接下來怎麼辦,漁業部門也有些困惑。
按照台州市漁業執法部門的說法,目前國內沒有任何法律,將蝠鱝列為保護物種,所以也就沒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這樣的說法。
然而在國際上,蝠鱝又是屬於被列入保護公約條例的物種。
海中的蝠鱝
16日,台州、溫州兩地海洋與漁業部門聯合決定,要聘請相關專家對這些蝠鱝開展進一步鑑定,包括具體是屬於哪一個品種、是不是屬於保護或者等同於保護的對象等問題,調查結果一旦明確,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理。
台州市漁業部門的工作人員告訴我,他們也是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問題。
4年前,溫嶺石塘碼頭就上岸過一條體重超過1噸的蝠鱝,當時為了裝運這條怪魚,船老大先用吊車從船裡把魚吊上岸,再用一輛運沙的大型卡車運走了。
據當地漁民回憶,當時那條蝠鱝上岸後就已經死了,後來以4塊錢一斤的價格,賣給了松門鎮的一家冷凍廠。
我也問了一些海鮮排檔的老闆,他們告訴我,因為體型太大,又比較少見,基本上沒有賣過或者吃過蝠鱝。
不過,有一種叫鰩魚的,外形跟蝠鱝很相似,但要小得多,這倒是大排檔裡常見的一種食用海鮮,特別是體型較小的鰩魚,是沿海一帶的桌上菜,價格也不高,味道鮮美,而且骨頭偏軟,咀嚼可咽。
這是在海邊常能吃到的鰩魚 形似蝠鱝,但遠沒蝠鱝體型大
這是蝠鱝,最大體長可接近10米
「我看網上有人說吃過蝠鱝,我估計不太可能,吃的應該是鰩魚。」排檔老闆說,蝠鱝和鰩魚只是長得像,但嚴格來說並不是相同的魚類,就好比驢和馬,圖片看著相似,但差別很大。
漁業專家也說,光看圖片,蝠鱝和鰩魚確實類似,體型都呈扁平狀,胸鰭寬大似翅膀,後面都有一根細長的「尾巴」,而且兩種魚品性都很溫和,一般在海底活動,常常將部分身體埋於水底沙中,以浮遊生物和小魚為食。
不過,論起個頭,鰩魚遠不及蝠鱝搶鏡。大型鰩魚展開最長也就2.5米,而最大的蝠鱝可接近10米。
這貨頑皮得打破你腦洞
對於蝠鱝的習性,我請教了專家和幾位老漁民。
蝠鱝,又被稱為魔鬼魚與毯魟,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屬於軟骨魚綱、蝠鱝科。長相如一隻巨型蝙蝠,平時以浮遊生物和小魚為食。它可以被稱為活化石,早在侏羅紀時便已出現,1億多年的時間,並沒有讓它們產生什麼變化。
蝠鱝成魚的體長可達8米左右,體重有1-3噸,能做出一種旋轉狀的跳躍。隨著旋轉速度越來越快,蝠鱝迅速上升,跳出海面。在繁殖季節,蝠鱝有時用雙鰭拍擊水面,躍起在空中翻筋鬥,在離水一人多高的上空「滑翔」,落水時,聲響猶如打炮,波及數裡,非常壯觀。
蝠鱝在受到驚擾的時候,它的力量足以擊毀小船,強有力的「雙翅」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骨頭。它的習性也十分怪異,會搞惡作劇。比如故意潛遊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體翼敲打著船底;有時又跑到停泊在海中的小船旁,把肉角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把小鐵錨拔起來;又或是用頭鰭把自己掛在小船的錨鏈上,拖著小船飛快地在海上跑來跑去,使漁民誤以為這是「魔鬼」在作怪。
蝠鱝在南海整年可見到,每年6月—7月洄遊至福建、浙江沿海,於8月—9月去黃海,10月—11月返浙江沿海,12月至翌年2月—3月沿原來路線洄遊南返。蝠鱝繁殖率很低,生長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