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高等數學,應該先學理論還是先讀文獻?

2021-01-10 騰訊網

高等數學是很多大學生的噩夢,但在高數老師眼裡,學習數學的方法是如此簡單的明了。來自北京大學的關啟安教授通過講述他解決強開性猜想的思路歷程,向大家分享了學習數學心得與建議。那麼什麼是強開性猜想?它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

以下內容為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關啟安演講實錄:

這個題目是從強開性猜想說起,匯報包括三部分。

強開性猜想的解決

首先,數學一般是這樣的,講這個猜想,先要講它是關於什麼的一個猜想。

它的研究對象被稱為乘子理想層,它是n維複流形上的乘子理想層

這個乘子理想層的定義是複流形上的全純函數芽層的一個子層,滿足加權的L2可積性條件,這是局部可積的一個條件。

這個,是複流形上的一個多次調和函數

乘子理想層這個研究對象,是復幾何和復代數幾何中重要的研究對象,在現代高維代數幾何的研究中,起一個中心作用

它的研究困難就是,一般的多次調和函數,就是權的奇點很複雜,可以取負無窮

下面就要介紹一下:在乘子理想層的研究與應用中,做出重要貢獻的專家包括田剛院士、蕭蔭堂院士、Demailly院士、Kollár院士等。

這裡邊就要介紹一下強開性猜想的內容。

首先要介紹一下提出的過程

這是Demailly院士在2000年左右提出的,他研究了具有強開性質的乘子理想層並得到重要的成果。

由此提出這樣一個猜想,就是任意的乘子理想層都具有強開性質

Demailly教授在他的2012年出版的專著中,稱這個猜想可能非常難以建立,就是 probably quite hard to estabish。

這個強開性猜想還有一個重要的特殊情形,我們稱為開性猜想,就是凡的乘子理想層具有強開性質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什麼是「開」。

這個「開」,可能需要大家學過一點高等數學的內容,高等數學我們都學過。

一說高等數學,我心情就比較舒暢,因為我講過高等數學。

高等數學裡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黎曼可積

但是我們知道,黎曼可積的一個必要條件是有界

所以說,對於無界的,我們又再定義一個叫做廣義的黎曼可積的概念。

這裡邊有三個函數,三個廣義的黎曼積分。

第一第二個我們知道 ,這個廣義積分是可積的話,那麼它就若且唯若P是小於1的

而第三個積分可積的話,若且唯若P是小於等於1的

也就是說,它在等於1的地方也是可積的

這樣的話,我們知道例1和例2,這個可積的P的取值範圍,是一個開區間,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開的含義。

例3是個閉區間,那它也就不具備這個開的性質。

所以我們就說,強開性質實際上對應的就是例1和例2的情況,就是說P取值是一個開區間

再解釋一下,如果一個P是可積的,那麼這個P還可以再大一點,這是區間的定義。

接下來我們就要講一下強開性猜想的解決,回顧一下它的研究歷程。

二維的開性猜想是被Favre-Jonsson解決的,他們解決的這個猜想是通過代數幾何的賦值樹理論,他們發展了一套叫做賦值樹的理論。

他們的論文發表在這個頂尖的數學期刊了,這是 JAMS(數學領域最頂級的期刊之一)。

二維的強開性猜想也是沿著這個路子來的,也是要用到這個所謂的賦值樹代數理論,這是Jonsson-Mustata解決。

而開性猜想是被Berndtsson解決的,他用的是凸幾何當中發展而來的叫做complex Brunn-Minkowski Inequality不等式的這套方法。

強開性猜想是被我和我的老師周向宇院士合作解決的。

我們的定理是這個猜想成立,就是任意乘子理想層具有強開性質

當然我們的論文是2015年發表的,實際上2013年做出來的。

這個猜想難在哪兒?

難在我們不同於之前的方法,我們是對於維數進行了歸納

可能同學們會覺得很奇怪,前面的人為什麼沒有想到對於維數進行歸納呢?

這裡我們需要解釋一下,為什麼我沒有列一維的開性猜想被誰解決。

因為一維的對於專家來說,是一個熟知的經典結論,它有非常多的方法來證明,因為一維的乘子理想層是有分類的,它有結構定理

而二維的情況就非常複雜,我們看到他們發表的期刊,也幾乎是數學當中最難發的期刊之一了,這是JAMS 和 Inventiones。

而二維之後,它們的代數框架就發展到三維,就很難去進行,而Berndtsson的方法也沒有用到對於維數的歸納法。

這裡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我們在中學學歸納法的時候,一般第一個例子就是1+到N這樣一個求和公式,用歸納法來進行證明。

那麼N等於1的時候,這個就不用證了,N等於2的時候,1+2等於3,你也是很容易證明這件事的。

三維的時候也還可以,1+2+3等於6,這個也可以。

而這個時候你非常機智地想,如果N等於K成立,那麼K+1怎麼證。

這是一個證明過程,對於這個猜想來說,我們可以看到,一維是熟知的,二維就非常困難,所以說想用歸納法,這件事情就很困難。

而我跟我的老師經過多次討論,我們發現了一種在一維情況下的一個全新的證明強開性猜想的辦法,而這個方法恰好可以進行對於維數的歸納,這樣我們就完全解決了這個猜想。

這個猜想有很多評價,我取了其中一個,就是《美國數學評論》的一個評價。

評價稱,我跟我的老師合作解決的這個強開性猜想的工作,是近年來複分析與代數幾何交叉領域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他用的是the greast achievements,這是一個評價。

既然我們提到了複分析與代數幾何交叉領域,我們就要說一下,複分析與代數幾何交叉領域是多復變中最前沿、最核心的領域,是代數幾何中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

主要研究人物包括Berndtsson院士、Demailly院士、Hacon院士、Kollár院士和蕭蔭堂院士等。

數學學習的建議

下面就是介紹一下第二部分了,這也是匯報一下我在研究生的時候學數學的體會,這裡引用了我的老師在討論班上經常教導我們的一些話。

首先是勤於思考,多動腦筋,當然這個是對於基礎數學的研究生的學習。

然後是對於一個定理,不光要知道內容、會證明,還要思考條件是否必要,證明是否可以簡化,結論是否可以改進,有沒有相應的例子等。

需要說一下,這個可能是基礎數學學習的一個特點

我們在中學的時候,數學往往就是一個條件、一個結論,非常的乾淨利索。

但是往後我們會發現定理條件越來越多,就會出現一個問題 ,這個條件是否是有必要的。

當然一般來說,經典定理的條件都是有必要的,那我們考慮的問題就是,如果這個條件去掉的話,應該就會有反例。

這裡也是討論有沒有相應的例子,就是考慮這方面的例子。

還有,你要學習它的證明,比較重要的方法,這個證明是否可以簡化

如果你可以把這個證明進行簡化,那說明你對這個定理的證明的理解,已經非常到位了。

最後就說結論是否可以改進,這件事情就與研究相關了。

如果你可以改進它的結論,那說明你的研究已經開始進步了。

講高等數學的感悟

其實我的一個重要身份就是數學教師,因為我們的教學任務必須要有的,就是要給本科生教學

我上課也是,我這學期的教學就是高數,高等數學,所以我正好也講一講,高等數學的感悟

講到高等數學的感悟,就要講到我上第一堂課

實際上我在到北大教學之前,我沒有上過這種大課,但是上過小課。

我們新教師培訓的時候,學校的領導非常用心地為我們準備了很多資深的教師,讓他們給我們講如何上第一堂課。

我記得當時好像是一個化學院的資深的教授給我們講,我也非常認真地做了筆記,但是當我推開門進到階梯教室,看著滿屋子學生的時候,我什麼也想不起來了,我就感覺我的嘴跟我的人已經分離了。

然後我就講啊,講完之後,過了幾年,我問第一批學生,我第一堂課是不是對你們進行了非常大的人生啟迪,或者對你們以後的工作有什麼重要的影響。

他們說,這我可能也想不起來,但是我們都記得你當時很緊張,說我從小學到中學都沒有見過這麼緊張的老師

但是現在第一堂課,我肯定是要介紹一下,實際上是課程介紹

首先介紹我是誰,這個課怎麼講,怎麼去評分,然後怎麼交作業,基本上這個意思。

那麼一般是這樣講的 ,首先,這個是我們的教材,高等數學

這個教材裡面包含的內容有一定的特點,它包含的內容非常多。

因為它包含微積分、常規方程、線性代數、解析幾何等等。

這是其實在數學系裡邊,這是好幾門課,但是它都濃縮在一本書當中。

這樣學習起來會有這樣一件事情。

一般我們開始講的時候,先講極限,為了方便同學們理解,我們都會跟高中的內容進行一些糅合,慢一點引入,讓大家比較輕鬆愉快地去理解這件事情。

但是會給同學們一個印象,這個課很簡單。

但是我們有這麼多內容,我們講到後邊,肯定就要開始加速了,加速的時候同學就會發懵,而這個懵的情況,很有可能會持續到期末。

就是他一旦清醒,發現快考試了,這又很麻煩。

所以說,同學們學這個課,一定要提前預習,還要儘量理解內容

要加強理解,就要多做題,多讀書,讀好書

然後我們會面臨一個問題,兩個選擇,一個是仔細學習經典內容,還是說,大量地閱讀相關的材料

仔細學習經典內容是一個比較累的過程,因為你要做很多題目,然後要去,仔細地算很多東西,算很多例子。

而閱讀相關文獻,可能給人一種感覺,就是我的知識很廣博。

但我的建議是,先仔細學習經典內容,有餘力再閱讀相關文獻。

為什麼呢?

因為數學它是有一定思想的,也就是說,當你把經典內容學清楚之後,再讀一些文獻,是有可能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的。

當然有同學肯定會有這個疑問 ,如果我學習經典內容還很困難,那我怎麼辦。

這部分同學也不要灰心,因為我也經常有這種感覺,學習經典內容的時候,確實也是一直有困難的。

但是,我們只要努力學習就可以了。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是中國科學院全力推出的科學文化講壇,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中國科普博覽承辦。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獲取更多信息。本文出品自「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SELFtalks),轉載請註明公眾號出處,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先學英語還是先學拼音?一起學孩子不會把字母混淆?家長不用擔心
    而沒有語言天賦的學生,在學英語的道路上痛苦不堪,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仍然學不好英語,建議取消英語考試,讓喜歡英語的人去學。我不同意這樣的論點,語言是工具,多一門使用工具,多一個了解世界的渠道,尤其是早點讓孩子學英語,能開發孩子的語言系統,不存在有沒有天賦一說。學任何一門語言都有學習方法,為什麼有的人學英語痛苦不堪?是因為沒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語言的方法。
  • 原來讀論文不能先讀摘要,教你如何正確閱讀一篇文獻
    閱讀一篇論文的時候,相信很多朋友都是直接從摘要開始讀起的,但是呢,這種閱讀方法其實是很糟糕的,摘要一般是整篇論文的概況,看完摘要,對於後面的內容,我們就容易帶著先入為主的態度進行閱讀了。 那麼如何正確、高效的閱讀一篇文獻呢?別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這樣讀文獻,你才能進行「再創造」
    這應該是通往作者心理的不二法門。「數學書有兩種,一種是看了一頁就不想看下去的,一種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下去的」,楊振寧曾這樣講過。這大概也是不少學科文獻閱讀的感受。事實上,萬事開頭難。我個人的閱讀經驗經常是這樣的:第一次努力讀下來,可能只懂了全文的1%,讀第二次大概懂了5%,可是第三次我大概就懂了30%。
  • 為什麼大學生都要學高等數學,能用到高數的機會多嗎?
    高等數學學什麼?高等數學主要包括極限理論、微積分(一元和多元)、無窮級數等方面的內容。一元函數微積分包括導數、微分、不定積分和定積分;多元函數微積分主要包括偏導數、二重積分、三重積分等內容;無窮級數包括數項級數的斂散性及函數項級數及冪級數、傅立葉級數等內容。
  • 初中開始啃高等數學,高二下插班讀高三,高考準備不足一月的徐子航...
    原本應該有的高中三年學習時光,徐小航只用了兩年。高一時,徐小航自學完成了大學階段的高數和物理學科,高二下半學期插班到高三年級,在備考時間不到一個月的情況下,徐小航與高三年級學生一起參加了高考。在所有的學科中,徐小航最喜歡數學,初二的時候已經開始閱讀大學的高等數學。雖然那時還似懂非懂,但是出於興趣愛好使然,徐小航拿起書本便放不下了,自己仔細鑽研,遇到不懂的會請教大學老師。家訪之後,董薈感嘆道這孩子不簡單,除了自身就熱愛學習外,加之家庭教育的影響,董薈認定徐小航是個讀書的好苗子。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科學家們的回答很明確
    」還是「先有蛋後有雞」的討論,甚至許多科學家們為此進行了長年累月的科學研究,就只是為了證明到底雞和蛋哪個最先出來。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科學家們回答很明確。雖然這個話題已經被學者、科學界、文藝界、哲學界人士討論了幾百年。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英國教授給出了答案。
  • 丁玖:數學應該怎麼學?
    照理說,校園內外有這麼濃厚的數學氛圍,我們的學生應該是數學的寵兒了,但是我經常聽說大學理工科的許多學生十分怨恨數學,也沒有真正學好數學,甚至包括數學系的那些理想成為職業數學家的新生。這是什麼原因呢?我想一個原因是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學到大學階段還不知道怎樣學數學。
  • 孩子燙傷,應該先脫衣服還是先衝水?做錯了孩子「扒層皮」
    那麼當孩子發生燙傷,家長應該怎麼做呢?是先脫衣服還是先衝水?做錯一步,孩子可能會「扒層皮」。1、水衝兒童發生燙傷,家長第一時間就要用冷水衝,最好衝夠30分鐘,注意!是第一時間!出現燙傷,家長不要反覆查看,抓緊時間幫孩子衝冷水就對了。
  • 學電腦編程入門要先學習什麼
    剛開始學習編程,發現學習了很長時間仍然沒有學習思路,感覺記憶量特別大,需要記憶很多專業術語。那麼有什麼便捷的電腦編程學習方法,可以輕鬆掌握編程思路呢,答案是肯定的,有,可以先通過學習中文編程漢語編程來快速掌握編程思路,然後再學習其他語言,則會事半功倍。
  • 中學試水先修課,更注重學習過程
    先修課適合「學有餘力」的學生  由於大學先修課面對的是「學有餘力」的學生,學校對於想選修先修課的學生設定了一定的綜合成績的要求,學生達到成績要求後,汪燕銘還會向學生的學科老師徵求意見,以確認學生是否適合這門先修課的學習,「當然,這並不是『死規定』,我們會靈活掌握。」
  • 高等數學和初中數學有什麼聯繫和區別?中科院院士告訴你答案
    說到學識淵博的數學家,相信大家都會聯想的華羅庚,他總是能夠把初等數學用最簡單的語言總結下來,讓學生對於數學的學習更有自信。或許還有許多人對於初等數學的概念不是很了解,其實所謂的初等數學就是我們在小學、初中、高中這12年中學學的所有數學知識,這些知識被統稱為初等數學。而在大學學習的數學則要高等數學,比如說大學將要學習的微積分。
  • 學習星座先從認識星盤開始
    有很多朋友想學習星座,胡亂買些書,網上查一些資料,東看一下,西看一下,到最後還是一頭霧水,還是無從下手。我認為學習星座學跟學習其它的佔卜術一樣,還要學習它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樣我們今天所學的星座學也有一個盤,叫座星盤。下面這個圖就是一個星盤圖。
  • 文獻綜述應該怎麼寫?
    我們知道,一篇過萬字的論文,在第一章緒論部分,都會涉及到文獻綜述,又可叫做國內外研究現狀。先說國內外研究現狀的寫法, 這種寫法顧名思義就是把文獻綜述分為國外研究現狀、國內研究現狀去寫,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如果國內研究早於國外,則應該先寫國內研究現狀,在寫國外研究現狀,反之亦然。
  • 如何閱讀文獻、整理文獻綜述?通讀文章前你需要準備這些
    閱讀文獻,整理文獻綜述可以說是每一個學寫論文的研究生必不可少的技能,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讀文獻呢?看看下面的技巧能不能幫到你~一、選擇高質量的文獻現在,很多資料庫都對我們開放,檢索文獻變得十分方便。但是文獻的質量良莠不齊,那怎麼選擇查找質量相對較高的文獻呢?在檢索時,縮小範圍。
  • 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A:你說的這事兒,叫做黃油貓悖論,又叫黃油貓理論。它是一個挺有意思的思想實驗。(當然,如果你家同時擁有黃油、吐司、貓,可以自行實驗:你的貓總共會撓你多少下?)民間有兩種理論:1、把吐司單面塗上黃油拋到半空中,則永遠是有黃油的那一面著地。2、貓從半空中跳下,永遠用腳著陸。
  • 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你覺得呢?
    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到底是哲學問題還是科學問題觀點一:先有雞,後有蛋查閱了相關化石研究資料得知,雞是由恐龍進化而來的,而恐龍是卵生動物,再結合各種文獻資料,可得知:①始祖雞也是卵生動物
  • 「媽媽,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面對孩子的奇葩問題,父母該怎麼辦
    媽媽,雞下蛋、蛋孵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 …… 每位家長都會經歷被孩子追問「三千個為什麼」的階段,有些事情連父母都不知道如何解釋,經常被孩子問得啞口無言,有的家長直接忽視孩子的問題,也有的家長被問煩了兇孩子一通,卻忽視了孩子的智商發育。
  •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歷史人物早有答案?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是個哲學一樣的問題。蛋是雞下的,雞是蛋孵的。沒有雞就沒有蛋,沒有蛋就沒有雞,至少很多人陷入了這樣一個矛盾的怪圈。 那麼,究竟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呢?
  • 為什麼高校必須要學高等數學?這可能是牛頓的一個陰謀
    中國學習的數學知識可能是世界最難的,中國的小學生從二年級就會背誦乘除法表,但是外國的小朋友可能到初中也只能用加法的方法去算乘法。的確,九九乘法表提高了中國人學習數學的效率。中國學生憑藉出色的數學能力,頻繁在世界上斬獲大獎。
  • 同濟大學的《高等數學》到底有多難?你高數掛過科嗎?
    許多985都是自編教材,同濟大學的《高等數學》應該是國內高校使用人數最多的一本。其中同濟大學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和浙江大學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被歷代考研人奉為經典教材。高等數學對於剛參加完高考的學生來說,確實是有難度,上來第一章的極限估計就難住了不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