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讀文獻,你才能進行「再創造」

2021-01-14 考博圈

這樣讀文獻,你才能進行「再創造」


來源:楊文元科學網博客

作者:楊文元

編輯:學長




讀文獻的實質:teach yourself,也即是自學。但是中文「自學」字面意義上沒有反映出閱讀中的一些關係。teach yourself,誰teach?第一反應當然是自己教自己。我看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作者教你。


這怎麼是可能的呢?作者不在你身邊,你只是和他的文字打交道,「他」如何教你呢?根據個人的閱讀經驗來看,閱讀的過程似乎是兩個人之間的對話,作者和自己的互動的問答過程。在這裡,我更願意承認在閱讀的時候我們的個人人格實際上「分裂」為了兩個人,一個代表作者,一個代表自己。


當「自己」不懂的時候,通過文字去努力理解作者意圖的時候,實際上就是自己努力變成「作者」的過程,試圖從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去回答「自己」的問題。這樣,閱讀就是「自己」努力地去「移情」成為作者從而教會自己的過程。


因此,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始終要有一個「作者的意識」,始終要考慮和琢磨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寫而不要那麼些,他當時的意圖是什麼?他當時心裡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這應該是通往作者心理的不二法門。



「數學書有兩種,一種是看了一頁就不想看下去的,一種是看了一行就不想看下去的」,楊振寧曾這樣講過。這大概也是不少學科文獻閱讀的感受。事實上,萬事開頭難。我個人的閱讀經驗經常是這樣的:第一次努力讀下來,可能只懂了全文的1%,讀第二次大概懂了5%,可是第三次我大概就懂了30%。也就是說理解的程度是隨次數增加而指數增長的。


所以說如果一篇文獻你沒有(認真地)讀過3次,你是沒有資格說難的。許多人常常只讀了第一遍以後就覺得難讀不下去放棄了。我相信他如果再讀上兩次,他可能就不這麼認為了。「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都死在明天晚上,卻見不到後天的太陽,所以我們幹什麼都要堅持!」馬雲的說法和這裡「文獻至少讀三次」有異曲同工之妙。



首先應分清楚著名作品和經典作品的一些區別。在科技文獻中,經典作品應該屬於一個領域相對基礎性的優秀作品。著名作品常常是指一個領域裡程碑式的作品,比如代表著前人幾十年研究而最終被攻克的某難題的文章,或者橫空出世的某一新理論等。


從這裡的區分講,經典文獻是那種寫的很仔細,可以用來打基礎,進入某一領域必讀的優秀作品。反之,著名作品常常很艱深,就不一定是要非讀不可了,特別是在個人能力還不足以做到的時候。這時候我們該怎麼做呢?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現階段的水平和能力選擇合適的文獻。過於強調閱讀「著名」的文獻常常可能適得其反,打消科研的積極性。選擇合適的文獻並不是單指選擇同一水平的文獻,更要儘可能分出層次,以期可以一步步到達最終理解「著名」作品的程度。那麼如何選擇呢,下面講幾點個人體會。


讀「著名」作品作者的學生的文章。他們的學生由於能得到親身指導,耳濡目染,更能體同身受理解老師的想法。同時你的難點可能也是他們的學生同樣曾碰到的難點,這樣你就可能從他們的文章看到他們是如何理解的,這樣就更容易學會。總之一句話,學生的水平通常比老師差,但有條件很接近導師,因此閱讀學生的作品無疑是通向名著的一個途徑。


閱讀作者早期的作品。通常一個人的作品會反映出來他思想發展的軌跡:從簡單到複雜,從具體到抽象。文風也會越來越簡約和凝練。後期的作品雖然更趨成熟,但同時理解起來會更困難。這時候不如逆著來,更容易跟得上。


同樣的思路,讀別人的博士論文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方法。具體就不分析了。



人人都希望讀優秀的作品,但如上所述和其他各種原因,我們經常不得不讀一些「差」的文章。那麼讀差的文章又有什麼好處呢?當然差是一個形容詞,只有相對的意義,主要指可能比自己水平低的文章,或者更寬泛地說是那些非著名作品。


好處首先是增強自信心。然後更實際的可能是更容易理解文章作者的想法。通常一個想法的好壞在於你在這個想法上花的時間。說不定你能接過作者的想法,繼續發展而成為一個更有前途的想法。


我認為精讀文獻的目的是"再創造"。物理學家費曼(Richard Feynman)說過: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說的更通順些: I do not or pretend to understand what I cannot create in my mind。




前文的基本觀點是讀文獻過程是努力試圖從作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想法也常會不知不覺地被作者的思想所「綁架」,成為作者的「代言人」。


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有時候覺得自己把一篇文章看的很懂了, 對其中的各個細節都掰扯的很清楚,但當脫離論文給別人解釋的時候,別人一問問題,就不知道怎麼回答了。或者也只是憑著記憶說出作者的解釋,而非自己消化過的解釋。所以說我們需要從文獻中走出來, 從作者的影子中走出來。 


那麼如何從文獻中走出來呢,我認為就是如費曼所說的,通過獨立思考在我們的大腦重新創造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這裡的「創造」有如下兩層含義。



讀文獻的時候, 就像看戲。從一開始就已經不知不覺的被作者帶入了作者設置的情境當中,也就不可避免的會被作者牽著走。當我們對論文有了基本的了解以後, 我們就要放下論文。常言說的好,功夫在詩外。同理,理解文獻是發生在不讀文獻的時候。這樣的時候可以是:


「以賣促學」的時候。就是與合適的人討論自己學到的東西。合適的討論者主要指那些願意學習你正要講的東西,並且還會不時的提出問題的人。在這種交流中,你也要儘可能降低身段,不要因 為對方問了一些太初等的東西,就覺得講下去沒什麼意思。


討論的過程,雙方平等的心態很重要:既願意問,也願意回答。在講解的過程,你也會發現你自己不理解 的地方,這樣就會催進你獨立地思考。


「內省反思」的時候。現實中,找到合適的討論者並不容易。中國的教育不鼓勵提問,再加上人情面子問題,不懂者常常不願意提問,反而以恭維來取代提問,這樣就阻塞了交流的進行。因而內省反思就也變得更加重要,而且也現實一點。


「內省反思」主要是指脫離論文的情形下,在閒暇的時間裡,在自己腦子裡獨立地重構出論文的結果。具體一點兒說:


要在閒散的時間進行。特別要選擇在」無法面對」論文的時候,這樣才強制你獨立地思考(當然對於意志力特強的除外)。比如在中午去吃飯的路上,回家的路上,旅行(坐車)的路上,睡覺前或早上醒來的時候。總而言之,是各種手邊上無法看到文獻的時候。


要有明確的目標。這段閒散時間裡,自己要儘可能明確在要想清楚一個什麼問題,要搞明白一個什麼難點等等。


發現那些「唐突」的或「缺失的」中間步驟。 在我們獨立思考的過程中,要慢慢地想問題是怎樣表述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存在,問題的難點是在哪裡,為什麼難等等。在這個時候, 我們不可避免地去回憶作者的思路和解決方法。這個過程很重要。


在回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那些自己感覺到很「唐突」的中間步驟。這些地方一般你不理解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對這些唐突的地方,要儘可能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或補上缺失的環節。即使你最後還是沒有想通,但事實上你已經進步許多了:當你下次再翻開論文時,你的理解就更有針對性,而且讀起來也容易很多了。



理解有兩種方式。一是還原論的方式,把未知的事物通過分解變為熟悉的事物,從而理解他們。這個過程依賴於你現有的知識結構。知識結構就像一個無限大的容器,只要形狀合適,你可以無限制往裡塞相同的東西。許多情況下,你遇到了不懂的知識,只是由於你沒有辨認出對應的存放容器,一旦辨認出來,就可以簡單地放到現有的知識結構當中。


另一種方式是通過調整/改變知識結構來達到理解。越是新穎或者具有原創性的東西,就越說明他們有著不同於現有的認知方式。這時候的困難常常並不是來自於知識 儲備的缺乏,而是缺少與認識事物相匹配的認知方式。新的認知方式常常是無法放到已有的知識框架中的。這個時候就常常需要做絕對的加法,a priori(先驗地), 增加這樣的知識框架。


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當你進入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時候,或者需要理解某個原創性的工具/想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有意識放棄那種還原論想法,主動去接受這些新的假設,承認他們的合理性,然後在這個基礎出發去理解其他的事物。


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世紀初量子力學的建立過程中,諸如波粒二像性、能量的不連續性、測不準原理等等。事實上,這甚至成為了物理學家們一個指導原則:如果一個新的現象無法按照已有的理論去解釋,那麼就把該現象抽象出來作為基本的假設,然後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新的理論。當然也有走不通的時候, 比如挑戰能量守恆定律的玻爾。


總而言之,創造是文獻閱讀中必不可少一個部分。最後希望這篇博文能幫助大家加深對費曼的名言的理解: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後記:


這篇博文主要是基於我個人的閱讀經驗和心得體會形成的。但是限於我所學專業基礎數學的特點,這裡的心得體會對某些學科可能就沒有太多鑑戒意義了。比如一位學化學的朋友告訴我說他們做實驗和讀文獻的比例是3:1。因而大家在閱讀的時候對於這一點要有清楚的意識。


註:本文來源楊文元科學網博客,作者楊文元,版權歸來源所有,僅作學術分享之用,若涉及侵權等行為,請先與微信號xuezhang600聯繫,萬分感謝!

原文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16301-662355.html




購買渠道一: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焦點

  • 原來讀論文不能先讀摘要,教你如何正確閱讀一篇文獻
    閱讀一篇論文的時候,相信很多朋友都是直接從摘要開始讀起的,但是呢,這種閱讀方法其實是很糟糕的,摘要一般是整篇論文的概況,看完摘要,對於後面的內容,我們就容易帶著先入為主的態度進行閱讀了。 那麼如何正確、高效的閱讀一篇文獻呢?別急,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吧!
  • 如何閱讀文獻、整理文獻綜述?通讀文章前你需要準備這些
    閱讀文獻,整理文獻綜述可以說是每一個學寫論文的研究生必不可少的技能,那麼,到底應該怎麼讀文獻呢?看看下面的技巧能不能幫到你~一、選擇高質量的文獻現在,很多資料庫都對我們開放,檢索文獻變得十分方便。但是文獻的質量良莠不齊,那怎麼選擇查找質量相對較高的文獻呢?在檢索時,縮小範圍。
  • 怎麼查閱文獻進行醫學綜述寫作
    醫學綜述是查閱了醫學某一專題在一段時期內的相當數量的文獻資料,經過分析研究,選取有關情報信息,進行歸納整理,作出綜合性描述的文章。在查閱文獻時,常常會遇到兩類問題,即「怎麼查」和「怎麼看」。下面,醫刊彙編譯就這兩類問題問題做簡要探討。
  • 梁文道讀《神聖的再創造》:物理學並非萬能
    這時候有一個學者,非常受人尊敬的學者,提出了一個第三條路的解決方法,這就是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一本書,叫做《REINVENTING THE SACRED》,叫做再創造,或者再發明神聖,神聖的再發明。它的作者叫做斯圖爾特·考夫曼,斯圖爾特·考夫曼是誰呢?這是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人物,他為什麼受人尊敬,他曾經在90年代的時候,在美國一個很有名的學術機構聖塔菲當主任。
  • 看到英文文獻就頭痛,如何克服文獻閱讀中的語言障礙?
    嚶嚶嚶,見到英語文獻就頭禿怎麼辦?嗚嗚嗚,導師讓我看文獻我卻看不懂怎麼辦?來了來了,榮格格帶著你知道的不知道的乾貨,快馬加鞭地向你跑來了!五大原則,一鍵掃除英語閱讀障礙。你只需要做的,就只有堅持,堅持,再堅持。大聲地說,你準備好了嗎?榮格格駕到!
  • 閱讀英文文獻的訣竅,就在這裡!
    對於國內文獻一般批評的聲音很多。但它是你迅速了解你的研究領域的入口在此之後,你再看外文文獻會比一開始直接看外文文獻理解的快得多。2有針對的選擇文獻針對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論文來讀,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麼問題,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
  • 乾貨|留學生如何高效閱讀文獻?
    如何有針對性地選擇文獻?針對你自己的方向找相近的論文來讀,從中理解文章中回答什麼問題,通過哪些技術手段來證明,有哪些結論?從這些文章中了解研究思路,邏輯推論,學習技術方法。1.關鍵詞、主題詞檢索: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查找的內容的全面性。因為,換個主題詞,可能會有新的內容出現。
  • 如何查找,整理,閱讀外文文獻?學術牛人教你幾招
    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   知道了查什麼樣的文獻後,那麼具體怎麼去查文獻?   通過關鍵詞、主題詞檢索: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
  • 清華超級學霸每周讀3000頁英文文獻?知乎網友集體質疑
    他舉例說,英語母語、閱讀能力較強的美國法學院學生,一般每天每門課需要閱讀20到30頁左右的文獻。按照正常一天3節專業課計算,每天需要讀60到90頁左右的文獻。那麼每天讀完這60到90頁文獻需要多久呢?統計顯示,美國法學院學生每周平均花21.7個小時在案例閱讀上,那麼每天要讀大概3到4個小時,平均每小時只能讀20頁左右。
  • 如何高效讀文獻?Science 分享學者寶貴經驗
    關於如何讀科研論文,或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我們來看看 Science 上來自不同領域,處於不同職業階段的十幾位科學家,他們介紹的自己閱讀文獻的方法。
  • 人才進行工作,天才則進行創造——舒曼訪談
    聽別人的樂曲時,你總是等待它結束,常常因為它還沒結束就感到煩悶。但聽舒伯特的作品則不會,豐富美妙的樂思讓你左右逢源應接不暇,真是無上的享受。不管時光將帶來多少美好的東西,第二個舒伯特絕不會很快就產生的。Q:您剛才提到了「天才」,想請問您「天才」還有什麼其他特徵嗎?如何與「人才」相區別?S:人才進行工作,而天才則進行創造。
  • 論文如何閱讀英文文獻?3分鐘了解學術大佬不會告訴你的5個秘密!
    take home message 其實都不會很多, 基本上是一些concepts, 如果發現需要記得有很多,那往往是沒有讀到重點。2.擴充知識面的讀法重點讀introduction,看人家提出的問題以及目前的進展。類似的文章 每天讀一兩篇,對此領域的某個方向一個月內就會有了大概的了解。讀好的review也未嘗不可, 但這樣人容易懶惰。
  • 課題選題、文獻閱讀及寫論文的那些必知技巧……
    讀文獻對一些人來說是無奈之舉,都是被逼得,要選題、寫綜述等,看著好痛苦的樣子,尤其剛進入碩士階段的學子,在此覺得有必要給予意見。我自己從來不設定每天讀多少文獻,但有時間的話,閱讀感興趣的新近文章是一種首選和習慣,因此有很多的經驗體會。開始讀文獻都是比較茫然毫無頭緒的狀態,首先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再就是也沒什麼技巧。
  • 外文文獻無從下手?收下這份全面指南!
    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知道了查什麼樣的文獻後,那麼具體怎麼去查文獻?通過關鍵詞、主題詞檢索: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
  • 閱讀文獻克服三大問題:坐不住、記不住、想不開!
    長此以往,不僅對文獻,對科研,而且對日常生活中不同問題和事情重要性的判斷力也會大大提高。無論你將來從事何種職業,這種能力都是極端重要的。我們可以把一篇文獻精簡為一句話,幾句話,或者很短的一段話。哪些部分是重點呢?首先是結論,因為結論是我們用來進行推理的基礎。如果精簡為一句話,這句話就一般是結論。
  • 八個步驟,輕鬆搞定英文文獻閱讀
    因為這種文獻一般都相當長並且大量使用專有名詞,所以如何用有限的時間快速領略到文章要義就成了留學生的主要煩惱。你知道哪些快速有效進行文獻閱讀需要技巧嗎?西方人的文獻注重邏輯和推理,進行的是大量重複,新舊觀點的支持和反駁,有嚴格的提綱,尤其是好的文獻體現得非常突出。讀每一段落都要找到他的主題, 往往是很容易的,大量的無用信息可以一帶而過,節約你大量的寶貴時間和精力。05跳過不懂的生詞很多同學認為大量的生詞是閱讀的主要障礙。
  • 導師每天都讓查文獻,如何才能快速查找文獻呢?
    這讓我想起,每次確定一個研究大方向後,導師都讓我閱讀大量的基礎文獻,並且需要實時關注研究領域的新文獻,因為只有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最全最新的研究方向,才能從中結合研究思路來延伸推進自己的課題。這時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一個問題——如何查找文獻?
  • 一起讀文獻 | 科研小白如何檢索英文文獻
    當你對某個研究問題PICO中各個要素的英文檢索詞所知甚少時,可以先檢索相關中文文獻,查看其摘要下方的key words(關鍵詞),或是看其參考文獻清單中的英文文獻,從這兩方面入手都可以迅速找到一些英文詞彙,你可以通過這個方法檢索出一些相關英文文獻,但這樣檢索出來的文獻特異性並不高。在檢索文獻時,一般聯合使用主題詞和關鍵詞。
  • 贈書福利 | 如何查找、整理、閱讀外文文獻?科研大牛經驗分享
    多讀這樣的文章,體會作者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和圖表分析的處理,相信可以從中領悟很多東西。知道了查什麼樣的文獻後,那麼具體怎麼去查文獻?通過關鍵詞、主題詞檢索:關鍵詞、主題詞一定要選好,這樣,才能保證你所要的內容的全面。因為,換個主題詞,可以有新的內容出現。
  • 讀書會第21期:【文獻賞讀】針刺治療膝骨關節炎的隨機對照試驗
    結果:在試驗中招募的480名受試者中,442人進行了療效評估。EA組、MA組和SA組第8周有效率分別為60.3%(91/151)、58.6%(85/145)和47.3%(69/146)。「千方百計學文獻,不拘一格交朋友」,無論你在哪座城市,無論你在哪個國家,只要你熱衷於中醫藥科學研究,都可以加入我們,把自己讀過的高質量文獻與大家分享,將「輸入」的知識進一步以講解的形式「輸出」,完成知識的升華,同時在交流中拓展視野、開放思路、提高科研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