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困境
由於在升學考試中成績佔比較低,歷史課並不受重視,教師慣性地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
穿越劇對歷史教學的影響是好是壞?
「這個問題還真不好說。」初中歷史教師劉威的回答讓人有些意外。
「按理說,作為歷史老師,並不願意學生去接觸這些胡編亂造的影視劇,擔心影響他們對歷史的認識。但另一方面,卻有不少原本對歷史沒啥興趣的孩子,因為穿越劇主動去了解歷史,比如不少孩子就很好奇《步步驚心》中的四爺(清雍正帝)在歷史上到底是個怎樣的人。」課堂上沒能引起學生興趣,卻因為一部流行電視劇而發生逆轉,劉老師多少有些尷尬。
有著類似尷尬的豈止劉老師。由於在中考、高考等升學考試中,成績佔比較低,歷史課在實際教學中並不受重視,教師慣性地沿用陳舊、單一的教學方法,一段段鮮活的歷史變成了一個個生硬的知識點,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趙亞夫認為,目前我國的歷史教育現狀並不樂觀,概括地說,就是有課堂教學沒歷史教育,有書本知識沒文化內涵。多數老師習慣於機械地傳授課本知識,不懂得如何讓學生感知歷史,難以激發學生興趣,更談不上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近些年,伴隨著國家的課程改革,中學歷史教育有所進步,但問題仍然不少。
歷史教育的不足,其實已經在社會中有所反映。趙亞夫說,「比如近些年的民國熱,由於各種原因,存在美化民國時期和民國人物的傾向。這種現象就與歷史教育的缺失有一定的關係。我們的歷史教育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點,學生對一段歷史和人物缺乏縱向和橫向的比較認識,所以很容易被網絡上熱炒的觀點左右,不少人成了民國熱的跟風者也就不奇怪了。」
激發興趣
如果教師僅僅照本宣科,學生收穫的只是一個個知識點,要跳出課本,引導學生感知鮮活的歷史
廣東省東莞市的歷史教師夏輝輝沒有想到,她在歷史課堂上虛構的一個人物「帕帕迪」會引起這麼多的效仿與爭議。
在嶽麓版歷史教材中,《歷史(必修一)政治文明進程》的第六課是《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主要介紹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變遷。由於所涉歷史年代久遠,概念生疏,這堂課並不好講。
苦思冥想後,夏輝輝大膽虛構了一個叫「帕帕迪」的農民,以他的生活為線索帶學生進入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陶片放逐法、蘇格拉底之死、女性不享有民主權等概念被生活化地呈現,本來生澀的歷史知識一下子變得鮮活起來。
為了讓這個虛構的人物更加貼近史實,夏輝輝在後續的教研工作中,又查閱了大量史料和研究著作,以確保最大程度地尊重歷史。
夏輝輝的做法在成為中學歷史教學改良範本的同時,也招致諸多反對聲。同樣是希望將中學歷史課上好,改變以往「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模式,一些專家更強調歷史老師的博學多識和對歷史知識的嚴格遵循,認為夏輝輝的教學有人造史料之嫌。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鄭林認為,歷史是複雜的,應該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去理解一個歷史事件,如果教師僅僅照本宣科,學生收穫的,只能是死記硬背的知識點,要跳出課本,引導學生去思考,甚至是探索史學知識。
經常出差調研的鄭林,對於一堂歷史課一直記憶猶新,在人教版高中《歷史2(必修)》中,對於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描述只有短短的100餘字,但這位授課老師,卻從一本十分專業的歷史研究著作中,將瓦特改良蒸汽機的詳細過程找了出來。原來,瓦特並不是一拍腦袋,就將蒸汽機改良成功,而是經過長達20多年的努力,其間經歷了投資人破產等一系列困難。講臺下,學生們聽得入迷,也收穫了課本以外的道理,原來科學發明並不是一蹴而就,還有學生就此聯想到了創業:「原來創業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瓦特這樣的牛人都需二次創業。」
塑造史觀
學生在建構歷史觀時,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歷史知識的匱乏,而是在海量信息的衝擊下,難辨是非
2011年新修訂的《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中規定,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的基礎和載體。通過歷史學習,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對祖國歷史與文化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看來,歷史教育僅僅有趣還不夠,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客觀理性地認識歷史,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比如新課標中要求學生「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這一點如何在教學中體現?人大附中歷史教師李曉風列出了一個自己教學中的嘗試。
「高中歷史教材中,對於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演變,描述比較簡略,著重解釋了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通過在課堂上講解西周的分封制大大強化了國家的概念,是『中國』這一概念的最初形成期,這一課本上沒有的內容,讓學生對於『中國』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在趙亞夫看來,真正的歷史教育是要教會學生反思,就是學會批判性思考。在網際網路時代,中學生在建構自己的歷史觀時,面臨的主要問題,不是歷史知識的匱乏,而是在海量信息的衝擊之下,沒了自己的主張。「辨明是非需要學生具備批判性思維,而這正是中學歷史課堂所缺少的。」
趙亞夫認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要儘量避免空泛的說教,應該找到學生易於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比如,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普通民眾,從普通人、普通事裡尋找範例,這比僅僅講課本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更能夠撼動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探索問題的欲望。更為重要的是,這樣做,不至於讓今天的人游離於歷史,無論是歷史上的榮耀,還是歷史上的恥辱,都與我們有關。歷史教育因為有了這類反思才有意義,這才是歷史教育的真價值。」
「此外,還要打破以往死記硬背的做法,引導學生學會用史料說話,避免『史從論出』。」趙亞夫說。
李曉風認為,目前中學歷史教育的整體水平,距離新課標的高標準還有不小的差距,教師水平的良莠不齊成為一大掣肘。趙亞夫透露,他的團隊正在著手制定國家級的《歷史教師培訓課程標準》(初中),希望通過規範教師培訓工作,有針對性、實效性地提升中學歷史教師的教學水平。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01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