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刺客信條:起源》中出現的新特色,更加多元化的武器系統無疑是其中之一,一方面,它們給玩家帶來了更為多樣化的戰鬥體驗,同時,它們也豐富了遊戲中的裝備收集元素,並在某種程度上充當了推動玩家進行探索、挑戰支線任務的動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腦海中的古埃及世界,很大程度上是構建在《刺客信條:起源》和一些同題材的電影之上
由於今天,人們對埃及的印象經常建立在電影和遊戲上,他們也很容易把其中的埃及當成是古埃及的全部。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由於古埃及的文明史延續了數千年,它在不同時期實際存在著許多截然不同的特徵,這一點在武器上也不例外。總的來說,在公元前2500年之前,雖然埃及的經濟已經極為發達,甚至建造了像金字塔這樣空前絕後的建築,但它們在武器裝備領域卻是相對落後的,許多戰士使用的依然是石制兵器,直到很久之後青銅兵器才得到了普及。直到後來與西亞的文明進行了更為廣泛的接觸後,埃及人的武器才算真正跟上了時代。
《刺客信條:起源》中的七大類近戰裝備,它們的設計基本都擁有歷史原型
埃及軍隊木雕,可以看到,他們的裝備相對比較原始
埃及人何時建立了軍隊?答案要追溯到5000多年前,這時的埃及已經出現了城邦,從中也催生出了王權。但和其經濟發達程度不成正比的是,埃及早期的武器始終比較原始:基本上只有匕首、長矛、戰錘和弓箭幾類,其結構都非常簡單——幾乎無異於普通的狩獵工具。
在眾多早期武器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戰錘,因為和其它文明大量使用帶刃武器的情況不同,古代埃及人最戰錘可謂情有獨鍾。這種武器的製造非常簡單:首先將大石塊打磨成球形或多面體,然後在一頭開洞,並插入一根堅固的木棍作為手柄,這時你就獲得了一把低配版的「頭痛靈藥」。後來,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錘頭的材質也逐漸變成了銅,其形狀也更為多樣,其表面也出現了一些圓鈕和尖刺以增加殺傷力。
一個倖存的古埃及戰錘錘頭,中間的開孔用於插入把手
在戰鬥中,戰錘主要的用途是擊打敵人的頭顱,讓其頭骨破裂。使用這種武器並不需要多少技巧,但對使用者的體力有很大要求。另外,在早王朝時期,戰錘的樣式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錘頭逐漸變成了扁平的橢球型,以便增加打擊時的威力。後來,由於頭盔的出現,戰錘的擊打效果受到了很大影響,並開始從戰場上淡出,但另一方面,它們仍然在雕刻中保持了極高的出鏡率,其中經常有法老手持戰錘打擊敵人的場景——久而久之,戰錘也成了埃及王權的一個重要象徵。
埃及早期歷史中最著名的文物:納爾邁調色板。其中可以看到,埃及第一王朝的首位法老:納爾邁正手持戰錘懲戒敵人
至於埃及的弓箭也非常原始,它們只在近距離有效,精確度也相當有限。與當年其它國家的軍隊一樣,埃及的弓箭手都是從下層農民中臨時招募的,因為當時他們依舊保留著狩獵的習慣。在投入前線時,他們會攜帶有青銅和燧石箭頭的弓箭。一些士兵還會穿著皮衣、攜帶皮革盾牌,但大部分人通常只是身著一條皮革短褲,甚至會在近乎赤身裸體的情況下投入前線。
由於勞役繁重、民眾不堪壓榨,早王朝在一連串叛亂中崩潰,埃及進入了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在當時,各個城邦的統治者各自為政,並為了爭權奪利攻擊不已。
在其中,一座名為底比斯的城市脫穎而出,在公元前2040年,它憑藉強大的政治經濟實力將埃及再次統一。由此,這片土地被帶進了一個新時代——它也被稱為中王國。隨著埃及的國力蒸蒸日上,在規模和武器裝備的精良程度上,埃及的武裝力量也躍升了一個臺階,期間甚至出現了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軍隊,戰士們也裝備了更為先進和精良的武器。按照一位埃及歷史學家的描述,當時埃及軍隊中已經有了重步兵和輕步兵,其中前者攜帶著木製或皮革盾牌、手持銅製的長矛和短劍,同時全身還配有皮甲。至於輕步兵的裝備則單薄的多,他們沒有頭盔和鎧甲,在戰場上主要使用弓箭殺敵。
壁畫上的埃及弓箭手
在這個時期,弓箭手們使用的依舊是簡單的直拉弓,使用的弓箭以蘆葦為箭杆,箭頭的材料則為青銅。在敵軍逼近時,他們會使用一把匕首護身。由於武器製造技術比較原始,這些匕首的刀刃和手柄往往不是一體成型的,而是綁在或是鉚接在了手柄上——這導致它們的堅固程度很成問題,在遭遇強有力的擊打時,刀刃將很有可能這段,或是同手柄分離。
中王國時期的匕首,其手柄已經折斷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中王國時期也出現了一些需要較高冶煉工藝的大型武器,比如埃及戰斧。和後來出現的戰斧不同,這種武器的本質實際是安裝在一根長木桿上的月牙形大刀片,在《刺客信條:起源》中基本對應的是「Heavy Blade」,即「重型利器」。和戰錘一樣,它也需要使用者雙手揮動。由於其長度和砍殺威力遠遠超過了普通的長矛、劍和匕首,因此在集群作戰中,它們很快成了一種可怕的存在。
埃及戰斧的斧頭,它們實際是一種固定在木桿上的大刀片
手持戰斧和獸皮盾的埃及士兵
對當時埃及士兵來說,戰斧造成的傷口無疑是揮之不去的夢魘,它們可以瞬間砍斷肢體,在軀體上製造暴露的開放性創面——這在醫療條件落後的古代幾乎沒有癒合的可能性。另外,當年埃及士兵的防具只限於皮革製成的上衣和長褲,它們在戰斧面前幾乎不堪一擊。戰爭的形態由此變得更加殘忍,隨之產生的傷亡數字也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辛努塞爾特三世
如果說武器的進步帶來了什麼積極影響,那麼,其中一點也許在於它鞏固了埃及的王權,進而方便了法老們開疆拓土。其中的佼佼者莫過於辛努塞爾特三世——中王國時期最偉大的國王和戰士。憑藉裝備良好、組織嚴密的大軍,他向周邊發動了一連串戰爭:向西北,他的大軍攻入了利比亞,向東北則進入了今天的巴勒斯坦地區。
但辛努塞爾特三世軍事行動的重頭戲在南方的努比亞——也就是今天的蘇丹境內。辛努塞爾特三世的目標是當地富饒的礦產。在統治的中後期,他向努比亞至少6次大舉派兵,並建造了一批用於鎮壓當地人的堡壘——在一段時間內,埃及軍隊幾乎所向披靡。
辛努塞爾特三世在南部建造的大型堡壘的復原圖
但這種情況將很快發生改變。和許多古代的文明一樣,中王國的輝煌時期並沒有永遠持續,在上層的爭權奪利之下,埃及社會很快陷入了危機,與此同時,一股強大的外敵則趁機入侵了埃及的北部。這個民族被稱為喜克索斯人,他們可能起源於西亞,由於和地方政權的交易,他們逐漸滲透進埃及,進而控制了大片土地。
在埃及之前的歷史上,這樣的事情完全是聞所未聞,雖然其具體過程仍不得而知,但可以確定的是,喜克索斯人之所以能屢屢得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手中的先進武器。
一名埃及歷史學者後來這樣描述喜克索斯人在埃及軍事歷史上的作用:
「來自西亞的喜克索斯人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讓兩個地區的人民和文化進行了接觸。他們給埃及帶來了馬拉的戰車,以動物的筋和角為加強材料的複合弓——它的威力和射程幾乎完全壓倒了傳統的埃及直拉弓。另外,還有一種名叫Khopesh的彎刀,這種彎刀的結構非常特殊,它的前半部分很像一把鐮刀,手柄部分則是直的。」
Khopesh,即《刺客信條:起源》中的鐮刀劍
這種別具特色的武器也在《刺客信條:起源》中出現,它直譯過來就是「鐮刀劍」,通常附帶有出血屬性,在許多作品中,它也是古代埃及武士的象徵。這種武器的長度在50到60釐米左右,有時內外兩側都會開刃,在戰鬥中,其外刃能砍出割裂性的深傷口,而內刃則用於勾切,或是鉤住對手的武器和盾牌。由於採用了整體鑄造工藝,再加上冶煉技術的進步,Khopesh比傳統的短劍和匕首殺傷力更強,並方便了武士在近距離進行斬擊。
古埃及的戰車,戰車上手持弓箭的就是埃及史上最有名的統治者拉美西斯二世,他的事跡我們將在後面提到
另外,喜克索斯人的弓箭和戰車也構成了一個可怕的組合,它可以在平原戰場上快速馳騁,包抄步兵方陣,並射殺落單的敵軍士兵。與此同時,在這個時期,埃及境內還出現了另一種樣式的戰斧,這種戰斧從斧刃到握柄都全部使用金屬製造,比之前的戰斧更為沉重,威力也自然更大——當然,與前面的幾種武器不同,一些考古學家認為,它可能來自埃及本土工匠的自行改進。
埃及當時還出現了一體鑄造的戰斧,但這裡的展示文物似乎是一種儀式用品
事實上,喜克索斯人不止為埃及帶來了更精良的武器,還給他們帶來了生產這些武器的技術,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肯定進行過嚴格保密,但隨著時間流逝,許多技術還是被埃及人偷偷學了過去,並反過來用於對付喜克索斯人自己:在過去1000多年中,埃及還從來沒有落入外族的統治者之手,但現在,喜克索斯人卻在他們最富庶的地區耀武揚威、橫徵暴斂,這在埃及人當中激起了一種樸素的愛國熱情:在埃及南部一些統治者的帶領下,他們開始從喜克索斯人手中收復失地。
更多相關資訊請關注:刺客信條:起源專區
友情提示:支持鍵盤左右鍵「← →」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