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雲南昆明市的一位種植戶朋友在農管家發布了一組蠶豆病害的圖片。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下面是農管家老師們給出的答覆:
李普選(陝西鹹陽,擅長果樹栽培與園林花木)
炭疽病,咪鮮胺+異菌脲,拿敵穩,吡唑醚菌酯防治。
盧芃源(西南林業大學,擅長植保技術,果樹種植)
注意炭疽病,可用 42·8%氟菌肟菌酯1500倍液 10%苯醚甲環唑1500倍液 25%吡唑醚菌酯1500倍液 75%肟菌戊唑醇4000/6000倍液 45%咪鮮胺750/1000倍液 22·5%啶氧菌酯, 也可以用咪鮮胺丙森鋅,咪鮮胺異菌脲,吡唑醚菌酯。結合二氫鉀或者胺基酸葉面肥交替用藥。
毛維山(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賓川縣,擅長葡萄、柑橘、石榴、棗樹種植)
炭疽病,防治方法:用溴菌腈,咪鮮胺,氟環唑,四氟醚唑,啶氧菌酯,苯甲·溴菌腈,苯醚甲環唑,醚菌酯,苯甲·醚菌酯防治。
昌盛(廣東省韶關市,專研南方果蔬栽培病蟲防治)
炭疽病,作物病害表現:高溫高溼易感染;防治方法:愛苗,咪鮮胺,阿陀,炭潔,大生,託布津。
農管家病害詳解——蠶豆炭疽病
一、危害症狀
為害蠶豆葉、莖及莢。葉片染病初在葉上散生深紅褐色小斑,後擴展為1—3(mm),中間淺褐色,邊緣紅褐色,病斑融合成大斑塊,大小10mm,病斑圓形至不規則形,多在葉脈範圍內,病葉很少乾枯;莖和葉柄染病,初生紅褐色小斑,由幾mm擴展到10多mm梭形至長形斑,中間暗灰色,四周褐色,稍凹陷;莢染病開始產生紅褐色至黑褐色小斑,後漸擴大,最後形成多角形或圓形斑,病斑中央灰色,四周紅褐色。分布較廣,多零星發生,嚴重時病株率可達20%左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產量。
二、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潛伏在種皮下或以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地面上越冬。翌年播種帶病種子引致幼苗子葉或嫩莖染病,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昆蟲及風雨傳播蔓延進行再侵染。豆莢染病,病菌透過莢殼進人種皮,致種子帶菌,成為翌年初侵染源。氣溫17~20%,相對溼度100%利於發病,生產上溫涼多溼或多雨、多露、多霧及地勢低洼、密度過大、土壤黏重發病重。
三、病害病原
稱菜豆炭疽菌,屬半知菌類真菌。有性態為菜豆小叢殼,屬子囊菌門真菌。在MA培養基上菌落圓形,平坦,邊緣整齊,氣生菌絲稀疏,團絮狀,白色,菌落背面不變色;菌落中散生菌核狀子座,內生子囊殼;子囊殼近球形,無喙,無側絲,大小160—180(μm);子囊簇生,棒狀,直或稍彎,大小43.5—53.8 x 10.2—12.8(μm),子囊壁單層,頂部略厚,成熟後壁消解;子囊孢子臘腸狀,無色單胞,兩端漸狹,端鈍圓,具1油球,大小20.5~26.5x 3.8~5.1(μm),附著胞褐色,四邊不規則,大小12.8x 7.7(μm),寄生在蠶豆等豆科植物上。在PDA培養基上,菌叢褐色或黑褐色至近黑色,生長速度慢於膠胞炭疽菌,氣生菌絲褐色,培養基背面黑色,黏分生孢子團蜜黃色,在扁豆上具剛毛,分生孢子梗分枝或不分枝,產孢細胞瓶梗狀;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圓筒形兩端鈍,大小8—10x 3.5—4.5(μm),萌發時產生棍棒形至近圓形附著胞,淺褐色。除侵染蠶豆外,還可侵染扁豆、刀豆和豇豆。
四、防治方法
一、選用抗病品種,選留無病種子,從無病莢上採種,必要時進行種子消毒,用45℃溫水浸種10分鐘或40%福馬林200倍液浸30分鐘,然後衝淨晾乾播種。二、收穫後及時清除病殘體,以減少菌源。三、提倡使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機複合肥。重病田實行2—3年輪作,適時早播,深度適宜,間苗時注意剔除病苗,加強肥水管理。
防治藥劑參考:
60% 甲硫·異菌脲 可溼性粉劑(低毒) 使用40-60克/畝 噴霧
40% 腈菌唑 水分散粒劑(低毒) 使用4000-4800倍液 噴霧
46% 氫氧化銅 水分散粒劑(低毒) 使用稀釋1500-2000倍 噴霧
75% 肟菌·戊唑醇 水分散粒劑(低毒) 使用10-15克/畝 噴霧
60% 唑醚·代森聯 水分散粒劑(低毒) 使用1000-2000倍液 噴霧
2%,4% 嘧啶核苷類抗菌素 水劑(低毒) 使用1)500-600毫升/畝、2)250- 噴霧
325克/升 苯甲·嘧菌酯 懸浮劑(低毒) 使用30-50毫升/畝 噴霧
25% 苯醚甲環唑 懸浮劑(低毒) 使用30-40毫升/畝 噴霧
22.5% 啶氧菌酯 懸浮劑(低毒) 使用35-45毫升/畝 噴霧
12.5% 氟環唑 懸浮劑(低毒) 使用2000-2400倍液 噴霧
42.8% 氟菌·肟菌酯 懸浮劑(低毒) 使用20-30毫升/畝 噴霧
400克/升 克菌·戊唑醇 懸浮劑(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 噴霧
35% 氟菌·戊唑醇 懸浮劑(低毒) 使用25-30毫升/畝 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