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考試拿到自考本科文憑,憑藉自己的努力評上四星級駕駛員,遞交入黨申請書向黨組織靠攏……
28歲的交通開投公交集團兩江公交公司駕駛員袁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夢想時,腦子裡划過這樣一句話:遠方,就是不斷努力地奔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90後公交司機袁鑫
如今,自考本科已經合格了6科,如果順利,兩年內可以拿到文憑,駕駛技術和服務態度,得到了公司的認可。因為很努力,袁鑫在同事和朋友圈裡成為一個「紅人」,被朋友調侃為「奔跑哥」。
當記者提問他,「為什麼這麼努力,這麼有鬥志?」袁鑫回答:「我這麼年輕不努力,等我老了,就不能像現在這麼努力了。」
而袁鑫的努力,和他同為公交司機的父親分不開,在兩江公交建新東路的調度室,這對被稱為「上陣父子兵」的袁家父子,常常成為同事們討論的風景線。
修理工轉行當司機
父親比別人都珍惜這份工作
出生於1968年的袁爸爸叫袁世江,上個世紀90年代,袁世江是修理工,平時修的車,都是中巴車。
那會兒的中巴車,速度快、拉得多,因此進修理廠的頻率比一般的車要高。
而袁世江發現,自己會開中巴車的技能,竟然能和修理工技術相輔相成,「別人把車送來我修,修好了我要開出去溜達一圈,看看毛病還在不在?如果消失了,證明車就修好了。」
因為技術嫻熟,袁師傅很快在修理行業裡樹立了自己的口碑,也和開中巴車的駕駛員打成了一片。
一次聊天,一位駕駛員和他說,「大哥,你技術這麼好,為啥不去當駕駛員,沒這麼累不說,可能收入也要高一些。」
「還能轉行嗎?」袁世江問。
「怎麼不可能,你才30幾歲,年輕得很。」這位駕駛員鼓勵他。
2003年,袁世江來到當年的公交巴士公司,應聘成為一名駕駛員,經過考核,正式成為415路公交車的駕駛員。
▲袁鑫的父親也是公交車司機,他叫袁世江
這份上班規律的工作讓袁世江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我文化程度不高,能憑技術和勞動吃飯,很知足。」
其所在單位的領導告訴記者,袁師傅為人做事都特別踏實,「他的公交車乾乾淨淨、從不因為車輛發生故障而踏班(即因為車輛事故導致無法準點到站,給下一班發車帶來空檔)。」
他又將這份來之不易的情感,潛移默化給了兒子。
做過十多份工作
最好的工作就是眼前的工作
出生於1992年的袁鑫體型偏胖,7月18日(星期六)記者採訪他時,他樂呵呵地給記者說:「疫情期間呆在家裡,吃胖了30多斤,現在我在努力減肥。」
他是個樂天派。袁鑫說,爸爸在他10來歲的時候,終於不用每天穿著油膩膩的衣服上下班,而是穿著乾乾淨淨的衣服開公交車。
那會兒,每天上下學的袁鑫,看到公交車都有一種驕傲與自豪,「我爸爸是開公交車的。」
2014年,大專畢業的袁鑫為了減輕家裡還房貸的負擔,開始了在社會上找工作的日子。從設計專業畢業的他,先後當過空調、奶粉銷售員,在生產廠加工過萬向節,兼職賣過牛奶,嘗試了很多工作,卻並沒有在哪一項上長久穩定下來。
在外工作屢屢碰壁之時,父親找袁鑫談了一次話,表示希望他能進入到公交公司當一名駕駛員。
於是,袁鑫從新手開始學起。所有科目的考試,他都是一次考過。2016年12月份,袁鑫成為845路的一名駕駛員。
開車不輕浮、從來沒有「老司機」心態。開車3年多,袁鑫告訴記者,每次發動車以前,自己都記得爸爸教自己的,要多聽車發動機的聲音,要敲輪胎看看是否缺氣,要把後視鏡搬到最適合開車的位置,寧停三分不搶一秒……
▲中午吃飯,父親和兒子湊在一起,講述最近雨季開車的注意問題
他,也從這個行業的新兵,逐漸奮鬥到三星級駕駛員,「做了那麼多份工作,最好的,其實就是眼前的這份工作,必須要好好珍惜才行。」
考本科文憑
他還想與黨組織積極靠攏
吃過沒有文化的虧,袁世江希望兒子上班了,也要多讀書。
目前,袁鑫是重慶師範大學的自考本科生,他告訴記者,一旦空下來,他都會把時間放到複習上。目前,已通過6個科目。
「周末我還會抽空去重師上課,一些弄不懂的題,留下老師的電話,還能隨時諮詢。」他也給自己定了個時間表,「2022年,可以拿到本科文憑。」
▲準備拿自考本科文憑的袁鑫,抽空都會多看書
袁鑫還是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他告訴記者,目前他準備寫入黨申請書,積極向黨組織靠攏,「不管什麼時候,我的夢想都是我最好的指路人,我相信,努力的人,結果一定不會差。」袁鑫說。
人物對話:
只有努力才配得上青春
父親袁世江開817路公交車,兒子袁鑫開812路公交車,他們都是上一休一,同一天上班,同一天休息。
休息在家的時間,是父子倆研究技術、鼓勵學習、彼此進步的時光。
「駕駛這門技術,不到最後退休,都是學習的過程。」父親袁世江喜歡把學習掛在嘴邊,兒子袁鑫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樣「不耐煩」,對於父親的教誨,他都能牢記於心,並遵照執行。
成果也很突出。
袁世江在2005-2008年連續4年被評為公司先進工作者,袁鑫也因為駕駛技能嫻熟,得到公司的認可。
而袁鑫的努力還在繼續,他已積極遞交入黨申請書;下一步爭取評上四星級駕駛員;生活上加強鍛鍊,減掉疫情期間長出來的30斤,畢竟公交的形象更重要。
「只有努力,才配得上青春。」袁鑫說,或許,他的努力也許就是千千萬萬為夢想而奮力拼搏的年輕人的縮影。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實習生 馬羽含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