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人民日報官方微信平臺推送《理工男能有多浪漫?老教授將83歲病妻寵成寶,網友:別人家的老公 》一文,躥紅網絡。故事的主人公、82歲的穆紹林教授是揚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一名退休教師。2001年,穆紹林退休,但他依然風雨無阻,堅持每天早晨八點至傍晚五點在實驗室義務「上班」。18年來,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累計發表SCI論文64篇。更讓人感動的是,6年前,穆紹林的老伴臥病在床,他每天中午11點雷打不動地趕回家燒飯、餵飯,將83歲的老伴寵成寶。
82歲的他仍是「追夢人」
曾師從諾獎獲得者
「我熱愛化學,高中時的夢想就是成為一名化學家,報效祖國。」1958年高中畢業後,穆紹林考入蘇北師專(揚州師範學院前身)化學專業,此後,他的人生都紮根在瘦西湖畔,奉獻給了化學研究事業。
「幾十年來,穆老師在物理化學、電化學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他是化學化工學院科研發展歷程中的領路人和先行者。」化學化工學院院長韓傑說。
1982年,穆紹林作為江蘇省首批訪問學者遠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師從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克迪阿密教授。教授要求每天早晨八點半上班、下午六點半下班,可穆紹林一般都是早上八點到、晚上八點走。中午別人走了,他還一邊做著實驗,一邊啃著麵包,沒有周末,沒有假期,每天十多個小時泡在實驗室裡。
「他是個出色的科學家,我能肯定他將以模範的方式證實我的看法。我想再次強調,我無法反映我對紹林的工作是多麼讚賞。」穆紹林歸國後,他的導師麥克迪阿密教授在給學校的信件中對這位中國學生讚譽有加。
兩年的留學生活雖然清苦,卻為穆紹林深入研究導電高分子打下了堅實基礎。1987年,他成功研製出新型導電高分子聚苯胺,為我國開拓導電高分子的技術應用研究鋪平了道路。
18年來退而不休
每天到實驗室義務「上班」
現在每天清晨,82歲的穆紹林教授騎著自行車的身影,都會準時出現在揚州大學瘦西湖校區的校園裡。退休後的歲月裡,實驗室成為了穆紹林的第二個家,穿上大白褂,他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18年裡,他不拿學院一分錢,不為名利,憑著一腔熱忱、一顆初心常年「單槍匹馬」馳騁在化學研究的「沙場」。他一個人做實驗、記數據、畫實驗圖,靠著「二指禪」一字一句敲出一篇篇英文研究論文。退休後,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累計發表SCI論文64篇,單篇最高被引用182次。
「活著的每一天,總要做些事情,讓生命更加有意義。」當被問及為何退休後仍要堅持做研究時,穆紹林這樣描述了他的人生觀。
「我想彌補年輕時失去的學習時光。」對穆紹林來說,生命的每一天都極為寶貴,儘管成為化學家的夢想尚未達成,但他仍然不願意放棄科學研究。
「穆老師對科研、實驗和儀器,都有著一種令人感動的執著和情懷。他所使用的實驗儀器比我的年紀還大,但卻被他保護得像新的一樣。」化學化工學院2015屆碩士畢業生謝亞京說道。
南京理工大學單丹教授曾是穆紹林的碩士研究生。「穆老師每天早上七點半到實驗室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拖地。」
單丹眼中的穆紹林極為嚴格。「有段時間,我的實驗成功率特別高,人就開始驕傲和懶散了,穆老師特別給我講了『小和尚挖井』的故事,我至今都不敢忘。」單丹說,直到現在,每每在她想要放棄或者驕傲自滿的時候,她就會想起導師的一番話,「凡事貴在堅持」的道理她深深銘記在心。
親手照料患病妻子
將83歲老伴寵成寶
中午11點,穆紹林放下手中的活,他要趕回家給老伴燒飯。6年前,妻子吳梅英摔斷了腿後,回家燒飯成了他日常的固定項目。不到十分鐘路程,進家門和妻子打聲招呼,麻利地系上圍裙,洗菜、切菜,很快一盤菜出鍋。
「他是好父親,更是好丈夫。母親臥床六年,夜裡都是他一個人照顧,真的特別不容易。」穆毅紅談起自己的父親,眼眶略帶溼潤,她和姐姐多次提出要請人夜間照顧母親,都被拒絕了,「他永遠都不願意麻煩別人,也不願意讓女兒受苦。」
穆紹林告訴記者,「軍功章」的一半是妻子吳梅英無怨無悔的支持,他們已經攜手走過了52年。這些年來,他愛化學如痴如醉,妻子從來沒有抱怨過,即便如今癱瘓在床,依然沒有阻止他的化學夢。 「他對我好,一有時間就陪我,但我曉得他牽掛工作,我不大管他。他把我當小孩子一樣的,說我是老小孩。」吳梅英說。
現在每天早晨6點,穆紹林準時起床,煮好早飯後,便開始餵妻子吃飯。由於咀嚼功能衰退,妻子吃完一頓早飯需要花費四十多分鐘,穆紹林每日像照顧嬰孩一般,精心呵護著他嘴裡的「老小孩」。
穆紹林說,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他要抓緊每一天,照顧相濡以沫的妻子是他的責任,堅守初心和夢想是他不變的追求。
通訊員 虞璐 記者 喬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