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載人航天工程助力航天誘變育種 應用前景廣泛
來源:新華社軍分社·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張瑞傑 王霄新華社蘭州8月30日電(張瑞傑、王霄)我國載人航天工程飛行試驗任務,利用神舟系列飛船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搭載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開展空間誘變實驗,推動航天誘變育種發展。
-
圖文: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演繹航天育種神話
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與天水市合作建立的專業從事航天育種的基地,是「兩院」與地方合作正式命名掛牌的我國西部唯一一家航天育種基地,位於甘肅省天水農業高新技術示範園。該基地通過長期參與我國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搭載農作物育種領域研究,在太空誘變、分子生物學航天育種、制種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生物變異在生產中的應用,簡述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的方法和原理
藉助如何培育優良品種這一實際問題為話題, 將育種的基本原理、方法、優點和缺點融入在討論之中。二、教學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 .本節是在學習生物遺傳變異的基礎知識、了解遺傳變異基本規律的基礎_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遺傳學的知識是怎樣用於指導生產實踐、提高和改善生產技術,最大限度地滿足人類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的。
-
太空育種和轉基因技術是一回事兒嗎?
其實,這些土豆本來的作用是實驗材料,攜帶土豆進入太空是為了進行「太空育種」實驗。那麼,什麼是太空育種呢?什麼是太空育種?太空育種即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航天技術與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的產物。這樣,每次經歷太空遨遊過的種子,都要經過連續四季以上的篩選鑑定,之後再經過考驗和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才能稱其為真正的「太空種子」。誘變表現得十分隨機,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預見的。
-
科普:太空育種和轉基因技術是一回事兒嗎?
其實,這些土豆本來的作用是實驗材料,攜帶土豆進入太空是為了進行「太空育種」實驗。那麼,什麼是太空育種呢?什麼是太空育種?太空育種即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是航天技術與生物育種技術相結合的產物。聽起來似乎種子只要上天轉一圈回來,植物就一定能長得特別大、營養特別豐富。其實事情可沒那麼簡單。
-
「國產精密光柵製造技術、裝備及其應用」科技成果鑑定會在滕州市...
新華社客戶端濟南11月25日電(記者閆祥嶺)山東省機械工業科學技術協會近日在滕州市主持召開「國產精密光柵製造技術、裝備及應用」科技成果鑑定會。鑑定委員會一致同意通過鑑定。這一科技成果由西安交通大學、山東普魯特工具機有限公司、山東有榮工具機有限公司、山東泰格爾數控工具機附件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完成。中國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盧秉恆出席鑑定會。來自陝西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西安增材製造國家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學、山東大學等行業專家對該項成果進行了鑑定,滕州市政府領導出席鑑定會。
-
奔月種子已發芽 基因分析助力航天育種篩選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遺傳學等相關學科的發展,我們已經能夠實現人工誘導變異,甚至進行分子設計育種和轉基因育種。航天育種就是在航天技術發展之後,利用宇宙環境誘導作物種子發生突變以創造新種質的育種技術。空間環境中充斥著來自多種輻射源的複雜高能射線,輻射劑量率和總劑量較低,但穿透性和電離能力很強,長期暴露在這種環境中可以產生效果顯著的誘變效應。
-
選種與育種的發展史,你所不知道的育種方法!
一、選擇育種選擇育種簡稱選種,是指對現有植物繁殖的群體所產生的遺傳變異,通過選擇、提純以及比較鑑定等手段獲得符合育種目標的新品種的育種方法。選擇包括自然選擇和人工選擇;人工選擇又分為無意識選擇和有意識選擇。
-
「鉻鹽生產過程鋁釩同步分離技術」通過科技成果鑑定
5月28日,由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四川省銀河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鉻鹽生產過程鋁釩同步分離技術」項目通過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 該項目由過程工程所鄭詩禮課題組完成,副研究員李平代表項目組介紹了項目的技術原理、創新點及生產應用情況等,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懿、研究員鄭詩禮對項目背景、成果意義作了補充說明。鑑定委員會專家經過質詢討論後一致認為:該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同意通過鑑定。並建議進一步加快推廣應用。
-
納米平板陶瓷膜汙水處理技術及一體化裝備通過鑑定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2018年1月30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在北京組織召開了廣西碧清源環保投資有限公司研發的「納米平板陶瓷膜汙水處理技術及一體化裝備」環境保護技術成果鑑定會。由中國工程院彭永臻院士、清華大學黃霞教授、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王家廉教高、北京排水集團甘一萍教高、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宋桂傑教高、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鎖定教高、北京北排膜科技有限公司艾冰副總經理等專家組成鑑定專家委員會。經鑑定,專家委員會一致認為該成果為汙(廢)水處理提供了一種高效實用的工藝及設備,在陶瓷膜汙(廢)水處理應用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一項環保過濾新技術通過國家科技成果評價鑑定
新華網北京頻道2月15日電(記者李志勇)一項環保過濾新技術15日在北京通過由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組織的國家科技成果評價鑑定,被正式列為國家科技成果。 據了解,這項由無錫尼富龍超濾科技有限公司在引進基礎上研發創新的尼富龍超濾技術通過對使用過的潤滑油進行特殊過濾,可以使潤滑油能夠重複循環使用15年以上,而且能夠有效改善潤滑效果,提高發動機效率,延長發動機壽命。 科技成果評價委員會的評價意見顯示,有關權威單位在對使用該技術過濾後的潤滑油進行監測評價後認為,其符合國家汽車節油產品使用技術條件和船用指標要求。
-
中國航天育種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抗逆牧草育種與利用團隊首席專家楊紅善表示:「經過16年選育研究,中天1號紫花苜蓿草種已於2018年經全國草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通過,實踐證明,該草種質優穩定、豐產性狀突出。」
-
ARTP誘變結合抗性篩選選育西索米星高產菌株
野生型菌株產西索米星能力較低,需通過改良後才能滿足工業化要求。但由於傳統誘變育種手段效果欠佳,導致該類抗生素從發現到現在幾十年間研究進展不如其它抗生素明顯,尤其近20年國內外對其育種研究幾乎中斷,而且長期、重複使用相同誘變源,往往會導致突變率低、突變譜窄和誘變疲勞。因此,想要對菌種研究獲得突破就必須尋找新型誘變因子以及簡單高效的篩選方法。
-
禾望電氣大功率變頻器通過技術鑑定國產替代空間廣闊
,禾望電氣(603063)研製開發的「大功率IGCT交直交變頻調速裝置」和「大功率IGCT交直交變頻調速系統關鍵技術和應用」在北京通過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鑑定專家對禾望電氣研製出的創新性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並一致通過了「成果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IGCT變流器保護和高功率密度技術居國際領先」的鑑定意見。據了解,禾望電氣作為風電變流器領域第三方配套的絕對龍頭,與國內多家整機廠穩定合作,市佔率超過30%,產品被廣泛應用到西北、華北、西南和東北等區域。
-
前沿 | 航天育種「上天入地」 助力「科技興蒙」
為充分發揮工程任務效益,此次試驗在驗證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眾多關鍵技術的同時,還進行了新技術、新產品在軌驗證和實驗搭載。隨著試驗船的順利返回,科研人員也將對內蒙古自治區範圍內徵集的9家單位26個品種74份育種實驗搭載材料開展空間輻射生物學研究、空間誘變和航天育種研究,以航天技術優勢助力「科技興蒙」,促進科研成果在內蒙古的落地轉化。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航天育種是航天技術、生物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相結合的育種新途徑;利用太空飛行器搭載生物材料在宇宙高能粒子輻射、微重力等空間環境因素的複合作用下,空間誘變產生基因組水平上的變異,返回地面後經過至少4代地面選育,篩選出攜帶新性狀的新材料、新種質,最終培育出遺傳穩定、品質優良的新品系、新品種。
-
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為發揮工程綜合效益,服務社會、惠及民生,自神舟一號飛船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工程歷次飛行試驗中,利用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飛行器的資源餘量,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經過多年的地面選育和科學研究,截至目前,共有超過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
論文|紫外誘變結合鏈黴素抗性選育小諾黴素高產菌株
開展小諾黴素生產菌的高產誘變育種研究對於傳統抗生素產業具有實際意義。應用分子育種中關於抗生素產生菌抗性基因與抗生素合成的結構基因和調控基因緊密連鎖而易發生共突變理論,抗性篩選方法可提高抗生素生產菌的突變率,加快菌株的選育進程,有效提高抗生素產量。此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周期短、安全性好等特點,成為目前菌種選育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 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為發揮工程綜合效益,服務社會、惠及民生,自神舟一號飛船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工程歷次飛行試驗中,利用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飛行器的資源餘量,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經過多年的地面選育和科學研究,截至目前,共有超過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
中國載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種,創造經濟規模超2000億元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為發揮工程綜合效益,服務社會、惠及民生,自神舟一號飛船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在工程歷次飛行試驗中,利用神舟飛船、空間實驗室及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等飛行器的資源餘量,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作物種子和植物材料的空間搭載誘變實驗,經過多年的地面選育和科學研究,截至目前,共有超過200種航天育種新品種通過國家及省部級評審。據估算,航天育種創造直接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