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種族矛盾、貧富差距以及總統大選讓美國內部局勢變得混亂不堪,在外交方面由於川普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美國不僅與自己的競爭對手之間關係惡化,也與自己的傳統盟友交惡發生衝突,可以說用內憂外患來形容現在的美國也不為過。然而即便有如此多的問題亟待處理,美國仍然不願放棄在中國南海搞所謂的「自由航行」,即使為了南海放棄世界其他地方的駐軍也在所不惜,那麼這僅僅是為了遏制中國嗎?我們可以根據歷史經驗來剖析美國的心理。
為什麼要「自由航行」?
在大航海時代之前,世界上的所有國家都是陸權國家,幾乎所有的鬥爭都集中於陸地之上,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佔地球表面積7成的海洋成了強國群雄逐鹿的戰場。海洋時代率先崛起的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茫茫大海之中展開惡鬥,最終相持不下的兩國分別在1494年和1529年分別籤訂了《託德西拉斯條約》和《薩拉戈薩條約》,將地球上的海洋一分為二,劃分成自己的勢力範圍,並且阻止其他國家進入其勢力範圍進行航海和貿易,企圖建立永久的海上帝國。
後起之秀荷蘭見到這種狀況並不甘心,如果荷蘭想要崛起就必須重新分劃全球海洋的勢力範圍,但讓葡萄牙和西班牙給自己分一杯羹並不現實,且就算荷蘭能夠得到一部分區域,也會遭到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於是1609年荷蘭的法學家格勞修斯依據羅馬法提出了「公海」的概念,即除了領海之外所有的海洋都屬於公海,任何國家在公海上航行都是自由的。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了大部分國家的認同,這對葡萄牙和西班牙造成了極為不利的國際壓力。
依靠著公海概念,海上馬車夫荷蘭憑藉著龐大的商船隊和高超的貿易手段很快崛起成為強國,所以「自由航行」看似是公平的,但只有對那些為此有充分準備和投入的國家才能真正的獲得實惠,其他國家只能是「酸葡萄」自己得不到也不能讓對手得到,反而成為這個規則的受害者。
自由、秩序與霸權
英國人沃特·羅利曾說:「控制海洋的國家就可以壟斷貿易,壟斷貿易的國家就可以稱霸世界。」荷蘭在崛起之後做到了一點,在鼎盛時期荷蘭壟斷了以地中海為中心的歐洲、以印度洋為中心的非洲、亞洲等地的海上貿易,荷蘭盾也自然成為了當時世界貿易結算的通用貨幣,初步建立了世界金融體系,所以有歷史學家認為17世紀的霸主是荷蘭。
在荷蘭強盛之時,英國如何才能讓荷蘭「退位讓賢」?比起荷蘭人的貿易手段英國人自愧不如,所以文鬥不過荷蘭就只能將寶壓在武上。英國通過大量政府債券來到處集資,並用這些錢來不斷地強化英國的海軍,很快英國就在連續三次的英荷戰爭中將荷蘭打的一敗塗地。
英國是很徹底地利用了「自由」這個特點,英國政府允許且鼓勵英國船隻轉成海盜對敵對國家進行私掠搶劫,並成功用這種「群狼」戰術拖垮了西班牙,用最蠻橫和不講理的方式將海上霸主的頭銜搶到了自己的手裡。
戲劇性的是,當英國成功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要維護全球海洋的航行自由與秩序,一方面英國將海洋打造成帝國的高速公路,壟斷全球的海上貿易,另一方面英國可以藉由優勢的海軍打擊任何敢於挑戰自己的強國,以保證沒有第二個國家學習英國的方法來取代英國的海上霸權。
微妙的英荷關係與三角貿易
要維持全球性的海上霸權是一項極為艱難的任務,英國每年要耗費驚人的軍費來維持龐大的帝國海軍,為此英國需要不停地發放債券來籌集資金,而這些債券又有誰來買呢?願意長期購買並持有英國債券的國家並不多,所以英國只能將希望寄希望有錢的商人,而當時只有兩種商人最有錢——猶太商人和荷蘭商人。
猶太商人依靠金錢來換取在歐洲安身立命的場所,而荷蘭人對擊敗自己的英國雖然憤恨,但是英國願意用自己的武力來保障荷蘭的貿易中心地位,那麼荷蘭自身的核心利益就沒有受到損失,反而可以節省下來一大筆軍費,所以利益驅使英國和荷蘭走上了合作的道路。
英國想要維持自身的霸主地位,除了藉助軍事手段之外還要從「三角貿易」當中獲取高額的利潤以填補自身不斷增加的開銷、債務和通貨膨脹。最經典的三角貿易就是英國、非洲和美洲之間的大西洋三角貿易,英國將歐洲的毛織品、火器等歐洲商品傾銷到非洲殖民地,再從非洲低價收購黑奴運輸到美洲的種植園做廉價勞動力,再從美洲的種植園取得白糖、咖啡等暢銷的嗜好品到歐洲,如此循環往復。
這種看上去很穩定的模式是無法一直持續的,因為通貨膨脹率和人類用不滿足的野心造成英國的財政黑洞越來越大,為此帝國不得不向殖民地徵收更多的稅。沉重的稅負壓力激起了各殖民地的反抗,為了鎮壓這些殖民地帝國不得不付出更多的錢,另一方面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進步大幅提高了生產率,英國自身的競爭力嚴重下降,三角循環因此四面楚歌,英國便開始走下坡路。
控制不住南海美國就要步英國後塵
美國與英國一樣為了維持全球海洋霸權而要耗費巨大的財力,多年來濫用自身的經濟霸權結果就是引爆自身的經濟危機使其國力衰退,這是美國與英國衰落的一個共同點。在貿易上因為美國推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世界各國不願再繼續維持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貿易體系,國際生產供應鏈出現了斷裂重組,加上技術和資金逐漸轉移到以中國為首的亞洲,美國要想維持高利潤的三角貿易越來越困難,這是英國面對德國為首的歐陸崛起時所遭遇的窘境。
當了解到這些情況時,你才能明白為何美國如此死皮賴臉地要在南海秀存在感。RCEP所涵蓋的區域經濟總量超過了全球GDP的1/3,而且未來全球經濟最主要的增長區域就是東南亞。在RCEP這片區域當中有澳大利亞、紐西蘭這樣原料輸出國,有東南亞國家轉型的製造業國家,更有中日韓這樣的龐大消費市場和資金、技術輸出國,所以這一片區域可以自成體系,並不需要域外國家的參與,這樣歐美國家就在世界主流經濟上邊緣化,這就是為什麼RCEP籤署之後歐盟和美國一片哀嚎。
為了爭取在未來經濟當中的主導權,亦或者是想要分一杯羹,區域內的一些國家和域外國家唯一的辦法就是提升自己的軍備。比如美國在東亞囤積重兵,以及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之間在軍事上的相互勾連,他們想的無非是像當年的英國一樣,用武力來換取自己的話語權。
這些國家充滿野心同時也面臨危機,因為在這場經濟競爭當中他們沒有任何的優勢,但凡自己實力夠強也不會選擇與其他國家抱團取暖,所以中國只要保證經濟的穩步發展和亞洲地區的軍力平衡,這些跳梁小丑就只能逐漸接受中國引領的亞洲崛起的事實,在新的國際秩序當中尋找自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