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綠色築底繪新圖

2021-01-22 新華網甘肅頻道

美麗崇信。(資料圖) 崇信縣委宣傳部供圖

    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日前揭曉,崇信縣榜上有名。近年來,崇信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厚植生態優勢,鐵腕治理環境問題,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生態與經濟「琴瑟和鳴」,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山青水碧畫卷舒

    近年來,崇信縣掀起一場場植樹「大會戰」,讓昔日的瘠坡荒地披上綠色盛裝。縣林業技術推廣站站長朱琳介紹,縣裡持續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每年完成造林綠化3.6萬畝。

    「古樹名木是林木資源的瑰寶,是活著的文物。」崇信縣林草局局長張繼珍說道。在崇信,隱於深山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樹名木多達193棵。每逢看見參天入雲或枝繁葉茂的前朝古樹,人們不禁感嘆這座城市歷史底蘊的滄桑厚重。

    為了讓古樹名木「青春永駐」,縣裡嚴格落實「一樹一人,專樹專管」措施,為每一棵古樹名木建檔掛牌,因樹施策制定保護復壯辦法,讓有「戶口」的古樹名木續寫更多光陰裡的故事。

    與此同時,崇信縣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全面打響汙染防治攻堅戰,倒逼企業管理提檔升級,淘汰落後產能,打造新型建材循環經濟產業鏈,向經濟增長持續提供「綠色動能」。

    說起近幾年環境變化,新窯鎮周寨村村民朱有生感觸頗深。「黑河水變清,行道樹上無煤塵,以前『灰頭土臉』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如今,全縣建成綠色通道258公裡,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36.02%,一幅「滿城公園滿城花,一城山水半城香」的美麗畫卷徐徐鋪展。

    生態產業「春」滿園

    這幾天,黃寨鎮北溝村蘋果種植戶張長學忙得不可開交,工人們將一筐筐紅彤彤的富士蘋果搬運上車,運銷外地。

    「12畝豐產園2020年收益在10萬元以上。」張長學笑著說,再過兩年,28畝幼園將迎來盛果期。小小的蘋果樹,為老百姓帶來了「金山銀山」,也造就了「綠水青山」。

    依託環境優勢,崇信縣積極爭取實施生態扶貧項目,讓綠色福祉惠及更多群眾。

    甘肅建投生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崇信項目負責人張文軍介紹,在黃寨鎮甘莊村實施的生態項目正緊鑼密鼓地開展整地修路、滴灌、格架建設等工作,今年還將在錦屏鎮實施1000畝生態林建設工程。

    沿著平坦乾淨的村道進入錦屏鎮平頭溝村,一排排修葺一新的窯洞院落裡,數百隻「萌牛」在圍欄內悠然信步。

    「窯洞養牛好處多,牛疾病少,坐膘快,產犢成活率很高。」錦屏鎮平頭溝村養殖戶朱海萍說。2017年,在錦屏鎮政府的支持下,朱海萍利用5萬元精準扶貧貸款購買基礎母牛10頭,在她的精心餵養下,牛群規模不斷擴大,當年年底她家就摘掉了「窮帽」。如今牛群規模已擴大至130頭,年收入預計在30萬元左右。

    崇信縣堅持生態優先,在保留村落原有風貌和特色的基礎上,引導群眾大力發展生態牛、致富牛。「窯洞養牛盤活了閒置資源,節約了養殖成本,是條致富的好路子。」錦屏鎮副鎮長文濤介紹說。

    如今,全縣已建成姚窪—平頭溝、涼水泉—高年等5個窯洞生態養牛示範帶,累計改造廢棄窯洞821孔,飼養紅牛3430頭,帶動982戶貧困戶依託養牛脫貧致富。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村子變漂亮了,遊客越來越多,節假日根本忙不過來。」以前搞運輸、跑出租的梁坡村村民梁忠寶看準機會辦起了農家樂。「家門口吃『風景飯』,省時省力,一年下來毛收入在20萬元左右。」梁忠寶笑著說。

    錦屏鎮梁坡村坐落於鳳翥山下,毗鄰風景秀麗的龍泉寺大景區。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村「兩委」持續整治鄉村環境,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讓遊客吃上了農家飯,也讓村民的錢袋子鼓了起來。

    2020年,崇信縣大力發展夜間經濟,真金白銀傾力支持,催生梁坡水街夜市經濟「火」起來。「村裡現在有6戶農家樂,2020年招商引進商戶46戶。」梁坡村黨支部書記梁拉寶說,下一步還將建辦特色民宿,讓遊客遊得開心,住得舒心。

    「冬季這裡的柴火雞生意特別火。」在「綠源美」家庭農場務工的西劉村貧困戶姚紅梅說。去年,她參加了村裡組織的勞動力技能培訓,掌握了烹飪技術,每月有2800元收入。

    如今,崇信縣建成省市級美麗鄉村24個,鄉村旅遊業已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柱產業。(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薛硯 通訊員 趙富生)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