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政府擬撥款培育瀕危大法螺 欲拯救大堡礁

2021-01-10 環球網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聯合早報》9月19日報導,澳大利亞大堡礁不僅面對白化危機,專吃珊瑚藻的棘冠海星也對大堡礁構成嚴重威脅。為拯救大堡礁,澳政府決定撥款開展一項實驗計劃,大量培育這種海星的天敵,即一種瀕臨絕種的大法螺。

汙染與生態系統問題導致棘冠海星(crown-of-thorns)呈爆炸式激增。2012年,針對全長2300公裡的大堡礁的健康狀況進行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在過去27年,大堡礁多達42%的珊瑚都被棘冠海星吃掉。

另據澳大利亞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研究顯示,這種海星是太平洋大法螺(Triton sea snail)最喜歡的食物,有大法螺的地方就不會看到棘冠海星。

據知,大法螺可長至半米長,嗅覺系統發達,可單靠氣味獵食。但其食量不大,每周只吃幾顆海星。更糟的是大法螺被人類過度捕撈,如今所剩數量不多。

科學家對這種罕見的軟體動物腹足類的生命周期所知有限。為此,澳政府18日宣布資助澳海洋科學研究所進行大法螺培育計劃。該研究所的實驗室8月已成功孵化10萬餘大法螺的幼蟲。

研究團隊將集中研究如何確保幼蟲可以健康成長,最終目標是要大量繁殖大法螺。目前科學家是採用膽汁酸鹽(Bile salts)等昂貴化學物殺死棘冠海星,但用膽鹽的壞處是會危害其他海洋生物。

4月的另一項研究則顯示,一般家庭使用的醋也可以殺死棘冠海星,但有缺點,即研究人員須出動潛水員為每顆海星進行注射,效益偏低。(實習編輯:周思敏 審核:田瑞哲)

相關焦點

  • 澳律師呼籲聯合國將大堡礁列入瀕危遺產名錄
    人民網雪梨6月12日電 澳大利亞環境律師呼籲,聯合國教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WHC)應將把大堡礁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相關報告指出,大堡礁已滿足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錄要求8項中的5項。 聯合國教文組織曾在2周前宣布決議草案,表示不建議將大堡礁列入世界瀕危遺產名單中。
  • 大堡礁珊瑚白化危機加劇 澳政府斥重金資助研究
    【環球網報導 記者 王莉蘭】據瑞士資訊1月16日援引法新社報導,澳大利亞正籲請全球頂尖科學家協助拯救大堡礁,墨爾本方面也將提供200萬澳元(約合人民幣1024.48萬元)資助研究,保護這座世界上最大的生命結構體。
  • 鳳尾螺大法螺,守護珊瑚礁的好海螺
    因螺聲宏大勇猛而遠聞、渾厚而嘹亮,喻佛法儀節隆盛,廣被大眾,且能降魔,故稱「法螺」(以下皆稱為「大法螺」)。除大法螺外,白法螺、唐冠螺和鉛螺等也能用於製作海螺號。但大法螺製成的海螺號比一般的海螺號更粗、更長,發出的聲音也更渾厚。在後金和清初時期,海螺號主要用於戰爭,其作用就如現代軍隊中所使用的軍號。
  • 澳大利亞為拯救大堡礁珊瑚 毒殺25萬海星(圖)
    澳大利亞政府拯救大堡礁行動做出成績。數十年來,大堡礁珊瑚大量減少,其中超過四成是綽號「珊瑚殺手」的棘冠海星所為,當局近兩年透過「打毒針」方法除害,成功消滅超過25萬棘冠海星。大堡礁是全球最大的珊湖礁群,但近年受氣候轉變、環境汙染等影響,珊瑚數量大減。
  • 澳洲大堡礁面臨「滅頂之災」
    然而,美麗的大堡礁面臨著多重生存挑戰,不排除消失的可能性。目前大堡礁的未來面臨的最大的生存威脅是氣候變化。今年早些時間公布的研究顯示,全球大多數珊瑚品種都無法在全球升溫1.5攝氏度之後倖存。其原因是:水溫升高會導致海藻大量死亡,使珊瑚的締造者珊瑚蟲失去食物及色彩來源;另外,溫度上升還會使海水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上升,增加海水酸性,這種海水會有更強的溶解珊瑚骨骼的能力。
  • 拯救瀕危北方白犀牛 科學家成功培育出兩個試管胚胎
    為了不讓北方白犀牛從地球上徹底消失,國際科研和野生動物保護團隊一直進行著努力,當地時間11日,科學家們終於成功培育出兩個試管北方白犀牛胚胎。同月25日在義大利的阿凡提阿實驗室,解凍了早年從兩頭雄性北方白犀牛收集的精子,對10顆卵子進行人工授精,其中7顆卵子成功受精;孵化10天後,最終培育出了2個胚胎。兩個珍貴的胚胎現儲存在液氮中,在不久的將來會被轉移到雌性南方白犀牛的體內代孕。
  • 澳政府在農村推廣使用屎殼郎以增加牧場生產率
    澳政府在農村推廣使用屎殼郎以增加牧場生產率 新華社坎培拉5月15日電,蜣螂(俗稱屎殼郎)因推糞球而聞名,其名聲雖難聽,卻是名副其實的益蟲。澳副總理兼農業和水資源部部長巴納比·喬伊斯15日發表聲明說,政府將撥款920萬澳元(約合4690萬元人民幣)推動農牧場使用屎殼郎,以增加牧場的生產率。屎殼郎大多具有食糞性,主要以動物糞便為食,有「自然清道夫」稱號。澳大利亞擬在農村推廣屎殼郎的使用,幫助挖掘屎殼郎作為「生態工程師」的作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率。
  • 澳大利亞大堡礁在衰亡 政府撥巨款挽救
    據法新社報導, 由於氣候升溫,澳大利亞東部的風景名勝大堡礁的衰亡警鐘現已響起。為此,澳大利亞當局撥款130萬歐元用於阻止這一現象的科研。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總長度超過2300公裡,面積為348000平方公裡。
  • 可以培育新品種,拯救瀕危生物的育種方式,為什麼人們會反對?
    瀕危動物的挽救 很多人會說,當某個物體只剩下一個個體時,可以採用克隆的方式再複製一個。但其實,克隆的成功率並不如我們想像中的那麼高,而且克隆還面臨著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克隆需要該生物的卵細胞。
  • 澳大利亞大堡礁面臨生態危機
    人民網-人民日報《英國皇家學會學報》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數量近20年來下降超50%。科學家警告,如果海洋溫度繼續升高,珊瑚規模還會進一步萎縮。研究人員發現,1995年至2017年間,沿大堡礁2300公裡長的珊瑚群落中,大、中、小型珊瑚數量均減少了50%以上。
  • 大堡礁前途未卜
    該代表團完成監測使命後會將結果上報世界遺產委員會(World Heritage Committee),供後者在今年決定是否將大堡礁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岸,綿延139,000平方英裡(約36萬平方公裡),由大約3000個礁體和900個珊瑚島組成,是地球上唯一可從外太空望見的生物群。
  • 跨國協力拯救瀕危白犀牛
    墨西哥政府已關閉太平洋沿岸各州的數個港口並禁止船隻出港。每年5月至11月是太平洋颶風(颱風)季,2020年迄今太平洋上已形成12個熱帶氣旋,累計造成經濟損失超過2億美元。美國國家颶風中心預計2020年最強颶風季將在9月10日至10月中旬。颶風和颱風都是指風速達到33米/秒以上的熱帶氣旋,只是因發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稱。
  • 科學家緊急培育人工胚胎,拯救該瀕危物種
    據英國《獨立報》1月16日報導,近日,為了拯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北方白犀牛,科學家們培育了胚胎。據悉,科學家們培育了一個新的胚胎,他們希望這一舉措能夠幫助緩解北方白犀牛的滅絕。這已是科學家培育出的第3個拯救白犀牛的人工胚胎。科學家在最後一頭雄性犀牛死亡前,提取了它的精液並緊急冷凍,在和世界上僅剩的2頭雌性北方白犀牛的卵子結合後,得到了這寶貴的第3個人工胚胎。未來,這個寶貴的胚胎或許會培育出北方白犀牛幼崽。
  • 澳政府再撥款近600萬,用於研發三種新冠疫苗,悉大和墨大收益
    此外,澳政府此前已投入600萬澳元(RMB3000萬元)支持該國兩種新冠疫苗的研發另外,澳生物技術公司Vaxine也獲得了100萬澳元(RMB500萬元)的資金用於研發候選疫苗。為確保澳洲能夠儘早獲得8,480萬澳元(RMB42400萬元)劑疫苗投入使用,聯邦政府已對此投資17億澳元(RMB85億元)。
  • 澳洲大堡礁快沒了,總理也沒辦法了!
    都說澳洲政府窮瘋了:學費漲、籤證費漲,就連投資移民的金額都在瘋漲!這樣都算了,可是澳洲政府現在居然連自己引以為豪的大堡礁都要保不住了!為此,昆士蘭州政府專門籌建了一個特別保護行動小組,以解決大堡礁退化的問題,淨化大堡礁周邊區域的水質。
  • 澳大利亞給大堡礁判了「死刑」
    澳政府代表在法院聽證會上說,擱淺後船身剝落的有毒化學塗料重0.75至1.5噸,汙染面積達112公頃,此外,事故造成「深能1號」一個燃料箱損傷,在海面形成4公裡的重油汙染帶,將對大堡礁以及海洋生物造成致命威脅。
  • 澳大利亞大堡礁面臨生態危機 珊瑚數量近20年來下降超50%
    《英國皇家學會學報》近期發表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澳大利亞大堡礁的珊瑚數量近20年來下降超50%。科學家警告,如果海洋溫度繼續升高,珊瑚規模還會進一步萎縮。研究人員發現,1995年至2017年間,沿大堡礁2300公裡長的珊瑚群落中,大、中、小型珊瑚數量均減少了50%以上。
  • 科學家培育出北方白犀牛胚胎 或能拯救瀕危物種
    參考消息網9月13日報導美媒稱,科學家11日宣布,他們成功培育出了兩個瀕臨滅絕的北方白犀牛胚胎,這是拯救該物種的國際行動的一部分。目前全世界僅剩下兩頭北方白犀牛,並且都是雌性。據美聯社9月11日報導,這些胚胎是在實驗室中用雌性犀牛的卵子和死去雄性犀牛的冷凍精子培育出來的,現在被儲存在液氮中,在不久的將來將植入代孕母親南方白犀牛的體內。
  • 澳洲的大堡礁,正在消失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海岸,是一個相當大的區域(圖片來自:shutterstock)▼關於大堡礁的最早記載來自法國人。2016年,全球又發生珊瑚白化危機,大堡礁也不例外,白化範圍主要集中在是在北部。2017年,大堡礁又出現大規模珊瑚白化,主要集中在大堡礁的中部,危及範圍達1500公裡。2016、17這兩年的珊瑚白化現象導致大堡礁以及世界上其他區域一半的珊瑚礁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