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老夫子已等你多時 ,
點擊「蘇老夫子」藍色字樣可快速關注
你打開了蘇老夫子的第449篇文章
這是2019年6月我的第18篇原創文章
文 | 蘇老夫子
今天參加了混沌大學線下課程,用了4個小時學習了第一曲線這個模型。
一個國家,一個企業,一個產品,一個品牌,乃至一個人的發展,其實都是有其周期性的。而這個周期性有規律嗎?背後的思考框架又是什麼呢?第一曲線或許能夠幫你找到答案。
關鍵思考模型的價值?
今天我們50多人聚在一起學習,大家聊著各種企業及個人的發展。當沒有一個共同語言的時候,大家的交流就會變得很混亂,有點類似七大姑八大姨給你的各種建議,而當我們一個共同思維模型,並且這個模型是普世的,大家的思考就會在同一個維度,也會更加清晰。
而當我們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也能夠立馬調出我們的思維模型,從而快速地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第一曲線是什麼?
第一曲線反應的是一個事物的生命周期,從誕生、發展、到到衰亡的整個階段。
第一曲線有什麼特點?
1條線,2個點,3個階段。
一條線就是這個有點歪的S曲線。
2個點就是破局點和極限點(失速點)。因為種種原因,這個事物必然迎來衰退期。
我們看到的柯達相機、若基亞手機等,這是經歷了這一個個階段
一、在初創階段,我們往往經歷著欺騙性失望
我們很多產品都是處在這個階段,而且很多人也都是在這個階段就直接死掉或放棄了。
而想要進入發展階段,這需要有一個突破點。這也是我們苦苦追求的。在市面上,我們總會覺得怎麼一夜之間突然冒出了一個車很厲害的產品出來,然後就直接橫掃各個市場,其實他們在苦苦掙扎,在突破點的衝破前期,你不知道罷了。
比如抖音的發展在爆發前期一直都是默默無聞的,甚至整體的資源配備都是很一般的。而剛開始的產品效果還遠不如火山小視頻。
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苦苦掙扎,同時我們更關心的是,我是否衝出了突破點,我該如何突破破局點?
這個內容水太深,我們重點關注兩個小點:真需求和好產品。
你這個產品是否是用戶真正需要的,這個產品在各個維度是否足夠好?
關於需求的判斷,這個很有挑戰,每一個創造產品的人一定都會認為自己的產品是有需求。甚至是會產生不理智的判斷。
這也是我們下午產生質疑最多的問題。而對於被質問者,他們通常會表現出較強烈的反駁,但依據往往都是簡單而感性的描述。在具體事實和數據上都相對匱乏。
在分享中,判斷是否是需求有一種方式就是,一開始你的產品可能不是最好的,甚至還會有些功能的缺陷,但用戶依然會為你的產品買單,一邊罵著你的產品,一邊在使用,甚至還推薦給其他夥伴。如果是這樣,你的需求可能就是真需求。
而在判斷需求階段,往往不建議一下子就直接進行大量的營銷活動。因為加入太多的營銷,這時候用戶的加入可能不是真的有所需求,而只是因為你投入了紅包的吸引。還會吸引來很多根本不是你產品的用戶,而這些用戶的數據也可能會影響你產品的判斷。
比如頭條春節推出多閃APP,這定位是90後,甚至95後或00後。而為了更好地拉新,他們每天用了大量的活動吸引用戶。這時候各個年齡層的人都註冊了,只是當活動結束之後,這個APP對於很多人而言並不能產生真正的需求,於是就都卸載了。
也因此,在初創階段,要能夠耐得住寂寞,用心打磨產品。同時還可以通過真需求和好產品兩個維度來判斷破局點。
二、到了發展階段,就需要在團隊組織和管理上快速發力
這就有點類似,當年改革開放在深圳發展不錯,衝出了突破點。這種模式和做法被證實是可行的,這時候競爭之間比拼的就是效率。
比如當年外賣之間的PK,餓了麼、美團、百度糯米等。這個模式都被證實是可行的,而誰能夠在更快的時間內搶佔先機,誰就能活動更多的優勢。而在這個階段,像美團的王興、王慧文等人,他們都有多年的創業經歷了,於是就能夠很快地發展,兩個月攻下幾十個城市。
而餓了麼的張旭豪,因為在大學裡就開始創業,沒有管過超過200人以上的團隊,他的團隊管理就往往跟不上了。
所以,在這個階段,當判斷已經突破點後,最快速的方式就是調動更多的資源迅速跑馬圈地。
三、衰退期
事物的輝煌很難一直持續下去,難免會走下坡路。像今日頭條,如果這是這個APP,其實在這兩年的增速已經明顯放緩了,趨於平穩。而這日頭條這家企業並沒有衰退,反而還是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
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已經提前做好布局,在衰退期來臨之前,早早地做好了第二曲線的準備。就是短視頻,比如抖音,同時海外產品也在不斷發力,最後就產生了持續快速增長。近三年廣告收入都是以2-3倍的方式在增長。
這個模型對於企業適用,對於個人的職場發展也一樣適用。你的突破點找到了嗎?你的價值是否足夠高?是否是企業高度需求的呢?
而當你突破了破局點之後,你有改如何把握這個黃金階段,讓自己得到更快速的發展。同時又能在極限點到來之前,就提前做好新的增值模式呢?
有些宏觀和抽象。但沒關係,我們既要能夠站在更高維度看自己,同時也能落實到每一個細節中。
思考:
你或你的企業正處在什麼什麼階段?你的判斷依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