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信息網訊:2017年4月24日,由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儀器信息網聯合主辦的中國科學儀器行業的「達沃斯論壇」——第十一屆中國科學儀器發展年會 (Annual Conference of China Scientific Instruments 2017,簡稱ACCSI2017)」在南京國際青年會議酒店隆重召開。作為年會重要分論壇之一——食品快檢技術及應用發展論壇在當天下午舉行,約有近兩百餘位代表參加本次論壇。
論壇現場
快檢用於執法檢測
有研究數據表明,2016年我國食品安全檢測儀器需求規模達到600多億元,其中食品快檢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億元。同時,2015年新《食品安全法》規定了快速檢測可以在執法檢測中使用,作為行政處罰的依據。此外,2015年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徵求意見稿)》中有5條提到了快速檢測方法的需求。
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分會理事長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 袁洪福
此次盛會邀請到了中國農業大學國家獸藥安全評價中心副主任 江海洋、江蘇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 陳斌、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員 張兆威、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高級工程師 高瑞峰、南京簡智儀器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殷磊、蘇州紐邁分析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創新工程師 李騰等業內專家人士,為現場觀眾帶來了食品安全快檢技術、應用及方法評價的最新研究動態。會議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近紅外分會理事長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 袁洪福主持。
報告題目:食品質量與安全幾種快速檢測方法的研究
報告人:江蘇大學 陳斌
炙手可熱的Android平臺色度檢測、GC—IMS和時間分辨螢光技術
陳斌從基於Android平臺的試紙色度檢測研究、基於光譜檢測中的快速檢測技術研究和基於揮發性有機組分的快速檢測技術研究等方面對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方法進行了闡述。陳斌談到,所謂食品安全快速檢測中的快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原來需要幾天,現在幾小時;原來幾小時,現在幾分鐘;原來幾十分鐘,現在幾十秒。接下來,陳斌介紹了試紙檢測的種類優點,例如應用面廣、簡單、便捷、快速、成本低和新品種不斷出現等。同時,試紙檢測的種類也存在著一些缺點,例如主觀性強、時效性差、結果難以重現和溯源性差等。鑑於此,陳斌提出了基於Android平臺的色度檢測研究,通過該檢測技術採用智慧型手機拍照智能分析、精準確定拍照時間圖像可以長期保存,並且可以上傳雲服務系統。
接下來,陳斌介紹了最新的基於揮發性有機組分的快速檢測技術——GC—IMS。陳斌講到,GC—IMS的工作原理及流程為:樣品由載氣帶入氣相色譜柱,經預分離後進入IMS電離室,載氣分子和樣品分子在離子源的作用下發生一系列的電離反應和離子-分子反應,形成各種產物離子。在電場的驅使下,這些離子通過周期性開啟的離子門進入漂移區。在與逆流的中性漂移氣體分子不斷碰撞的過程中,由於這些離子在電場中各自遷移速率不同,使得不同的離子得到分離,從而達到二次分離和鑑定的目的。GC—IMS相比較其他檢測技術具有:(1)快捷、方便,能滿足快速、無損的要求;(2)效率非常高,可自動完成檢測全過程;(3)使用成本低,僅僅需要少量的高純氮氣;(4)檢測限非常低,可用於微量、痕量的檢測等方面的優點。GC—IMS技術可用於食品中質量控制、品質分類、真假鑑定、種子鑑定和特定化合物鑑別等方面。同時,陳斌教授就採用GC—IMS檢測食用植物油、茶葉品質方面的內容給現場觀眾進行了介紹。
最後,陳斌介紹了時間分辨螢光在植物油品質判別中的應用。相信隨著時間分辨光譜的硬體、信息特徵的表達、定性定量計算方法的深入研究和發展,各種時間分辨技術(如:時間分辨螢光、時間分辨拉曼、時間分辨質譜等等)也將在食品的品質檢測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報告題目:農產品生物毒素檢測技術研究進展
報告人:農業部生物毒素檢測重點實驗室 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張兆威
由理論創新到技術和產品的全程創新——黃麴黴毒素專用檢測儀
張兆威從農產品生物毒素及危害、真菌毒素檢測技術與儀器研究和發展趨勢等方面就農產品生物毒素檢測技術研究進展與現場觀眾進行了交流。張兆威介紹到,目前農產品生物毒素主要分為動物毒素、高等植物毒素(1000多種)、真菌毒素(300多種)、細菌毒素(220多種)和海洋毒素(50多種)其中黃麴黴毒素是汙染農產品毒性最強、致癌力最高真菌毒素。每年由黃麴黴毒素造成的糧食損失達2830-3530萬噸,經濟損失達680-850億元。張兆威談到,現有檢測技術(例如薄板層析法、酶聯免疫法、生物鑑定法、液相液質聯用法)存在著耗時長、汙染重、難定量和設備貴等方面不能滿足現場檢測需求,因此,目前迫切需要高靈敏檢測技術從而保障消費安全。
接下來,張兆威介紹了真菌毒素檢測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其課題組在抗體研製上取得的突破和研發的試劑盒與儀器等。目前,其課題組已開發出3種黃麴黴毒素專用檢測儀器(免疫時間分辨螢光檢測儀、單光譜成像檢測儀和免疫親和螢光檢測儀),實現了由抗體靶向誘導理論創新到檢測技術和終端產品全程創新。
報告題目:拉曼技術在食品安全快檢中的應用
報告人:南京簡智儀器設備有限公司 殷磊
拉曼技術在食品快檢中的成熟應用
殷磊指出,目前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現狀與痛點為大型儀器檢測時間長、費用高、專業性強;常見快檢技術(酶抑制分光光度法、免疫膠體金法、快速理化鑑別等)只能對單個項目進行逐一檢測,篩查工作量大;農殘檢測項目不全,體現的是樣品中某類農藥殘留總量(如常見酶抑制法檢測有機磷與氨基甲酸酯類農藥)的信息,無法對單個農藥項目進行測定。
相比較於其他快速檢測技術,拉曼檢測技術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檢測項目多,可實現多項目同時檢測;可以具體檢測多種國家限制使用的農藥物質(如百草枯、敵草快、三唑類、吡蟲啉等);檢測方法使用的試劑品種少、用量小,攜帶方便,便於管理;項目方法開發較其他快檢技術簡單,可實現新增項目的快速解決方案;光譜儀體積小、操作簡單,非專業檢測人員能快速掌握操作方法;儀器檢測只需數秒就能完成,樣品檢測時間≤15 min。
目前,拉曼檢測技術可用於快速檢測食品中非法添加劑、國家要求禁用或限量要求的農藥項目、藥品、保健品中非法添加物和動物源食品獸藥殘留。最後殷磊就南京簡智儀器設備有限公司研發的拉曼檢測技術在食品安全快速檢測領域的應用與現場觀眾進行了詳細探討。
報告題目:《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方法評價》
報告人:南京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院 高瑞峰
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方法評價制定迫在眉睫
2017年3月31日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為保證食品快速檢測方法評價工作的科學性和規範性,組織制定了《食品快速檢測方法評價技術規範》。此次報告,高瑞峰從《食品快速檢測方法評價技術規範》適用範圍、評價指標、評價方法、評價步驟和評價結果及報告出具等方面與現場的聽眾進行了探討。高瑞峰談到,新頒布的《食品快速檢測方法評價技術規範》適用範圍為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組織開展的食品(含食用農產品)中農獸藥殘留、非法添加、真菌毒素、食品添加劑、汙染物質等定性快速檢測方法及相關產品的技術評價。《食品快速檢測方法評價技術規範》的評價方法為最低檢出水平(檢出限)設置對于禁用物質或者無殘留限量的物質應小於或者等於參比方法的檢出限水平,對於存在國家標準限值規定的物質應小於或等於限值規定。所有參數需要在不同種類或者類型的食品中測定的實際結果進行統計。
高瑞峰介紹到,此次頒布的《食品快速檢測方法評價技術規範》的評價步驟主要包括:擬定評價技術方案、盲樣製備和試驗測試。食品快速檢測方法評價技術規範應計算快速檢測方法可檢出限度水平的靈敏度、特異性、假陰性率、假陽性率以及檢測結果與參與方法的一致性。一般可考慮(但不限定)每個基質每個濃度水平應在數據採集數不少於50例情況下,獲得假陰性率和假陽性率的結果。食品快速檢測方法技術評價機構應根據項目實際情況給出上述指標評價結果,並提供具有統計意義的說明。
對於評價結果報告的,高瑞峰指出應對評價整體情況和結果進行匯總整理和分析,報告中應有被評價的食品快速檢測方法或相關產品是否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或產品標稱的結論。
報告題目:時域核磁共振在食品快檢中的運用
報告人:紐邁科技 李騰
食品中的無損檢測——時域核磁共振
李騰講到,時域核磁是指以時間VS核磁信號強度為表徵方式的核磁共振技術,其具有場強較低(通常小於1T(H1頻率42MHz))、購買和維護成本低、儀器操作簡單和佔地較小等特點。時域核磁在食品快檢的運用包括:食用油脂摻偽檢測、固體脂肪含量分析SFC(solid fat content)、 高通量食品含油含水分析(傳統索氏抽提)和清醒小動物體脂分析(食品營養代謝基礎研究)等。
最後李騰介紹了紐邁科技最新研發的時域核磁共振技術在食品快檢技術中的應用案例,引起了現場觀眾濃厚的興趣。
報告題目:食品中獸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
報告人:國家獸藥評價中心 江海洋
快速檢測相關產品和市場還需規範
江海洋從食品安全現狀、快速檢測技術發展趨勢、快速檢測技術及產品的管理體系和快速檢測技術及產品的評價體系幾個方面為現場觀眾介紹了食品中獸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江海洋談到,我國獸藥殘留問題比較突出,養殖業濫用、違禁使用等現象仍然存在,每年約有10萬噸抗菌藥物用於養殖業。獸藥殘留檢測一般步驟為先用快速篩查方法(試劑盒或試紙條)進行篩查,可疑陽性樣品再用定量確證方法(如色質聯用方法)進行驗證。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均按此程序進行。
近年來,基於酶抑制技術、免疫技術、化學比色分析技術、傳感器技術、生物晶片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ATP生物發光等大量的快速檢測技術應運而生,並得到不斷發展。其中,化學比色法、酶聯免疫法和膠體金免疫層析是目前應用比較成熟且具有商品化產品的快速檢測方法。同時,針對國內的快速檢測技術目前的發展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檢測試劑:市場惡性競爭,良莠不齊,與說明書不符;檢測儀器:缺少第三方計量檢定,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檢測環境:對環境變化耐受能力差,易受溫溼度影響;檢測過程:無嚴格規範的操作規程,人為因素影響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