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星球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它具有各種表現形式的生命。
在太陽系中,地球是離太陽第三遠的行星。根據各種數據來源,例如輻射測年數據,因此,我們認為地球已有45億多年的歷史了。地球的巖石圈是由眾多的構造板塊組成的,而這些板塊的運動已持續了數百萬年。地球約71%的表面都被水覆蓋著。地球維持生命的能力使它成為了太陽系中一顆獨一無二的行星,這是因為在地球的大氣層中含有氣態水和氧。
1.地球生命的演變
據信,大約在40億年前,地球上發生了一種化學反應,這個反應導致了第一批自我複製分子的出現。之後,也就是在大約5億年前,所有現存生命形式的最後一個共同祖先出現了。與此同時,地球上的光合作用進一步演變,以至於所產生的氧氣能夠積累在大氣層中「合適」的位置。氧氣與紫外線輻射之間的相互作用又促使了臭氧層的形成,進而形成了大氣中的保護層。最重要的是,最小的細胞合併成了較大的細胞,從而導致了大而複雜的真核細胞的形成。再後來,當細胞集落開始「專門化」時,多細胞生物就逐漸形成了。
2.地球構造板塊
根據一些行星地質學家的說法,火星表面具有某些特徵,這可能表明,在過去,該行星可能有過活火山活動,尤其是在其形成的早期階段。除了這種可能性尚未證實之外,在太陽系中,除了地球,沒有其他行星具有構造板塊。因此,在這一方面,我們說地球是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地球上的巖石圈被劃分為不同的板塊,而這些板塊在三種邊界類型中彼此相對運動著。例如,在會聚邊界處,板塊會彼此移動;在發散邊界上,板塊會彼此向相反的方向運動;在變換邊界上,板塊會彼此橫向運動。
在板塊構造的邊界處會出現許多運動,而這些運動導致了海溝、山脈、火山活動和地震的形成。就目前而言,我們知道有七個主要的構造板塊,包括太平洋、南美洲、非洲、印度-澳大利亞、南極、北美和歐亞大陸。當然,還有一些較小的板塊,例如位於南大西洋的斯科舍板塊、位於南美洲西海岸的納斯卡板塊、加勒比板塊和阿拉伯板塊。
3.地球上氧氣的起源
起初,地球的大氣層是由氮、甲烷和二氧化碳組成的。太陽的射線能夠分解二氧化碳,並釋放出氧氣和其他分子。在這個早期階段,所產生的氧氣將與其他分子相結合併生成新的物質。例如,氧與來自火山的氫相結合,並在其他化合物的作用下形成過氧化氫。大約在30億年前,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含量約為今天大氣中的0.03%。此外,在當時,還有一些微生物通過進化能夠進行光合作用並產生氧氣。
4.地球生物圈
在地球上,不同形式的生命居住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而所有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圈被劃分為不同的生物群落,據信,這些生物群落是經過數十億年的時間進化而來的。在陸地上,生物群落通常是根據溼度、海拔高度和緯度來劃分的。在許多方面,類似的動植物生活在同一個生物群落中。有時,生物圈可以被稱為地球上的生命帶,因為它能自我調節,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