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劉女士致電新民晚報反映,她購買了一套位於彭江路399弄一小區頂樓新房,然而樓頂平臺設備間傳來的「低頻噪聲」如「魔音灌耳」,讓他們一家人不堪其擾。「距離交房已經過去了大半年,開發商原本承諾會解決的噪音問題也遲遲無下文,這可怎麼住人啊?」 電話那頭的劉女士顯得很是焦慮與無奈。
業主:樓頂設備間晝夜不停歇
2016年,劉女士夫婦花了1700多萬元購買了彭江路399弄一小區頂樓新房。去年5月交房時,劉女士夫婦發現開發商在頂樓平臺搭了一設備間,設備間的機器轟鳴聲透過牆壁直穿入其新家。在劉女士家中採訪時,記者發現四個房間及客廳位置都能不同程度聽到持續的低頻噪聲,即便關上窗戶,也並未感覺聲音有所消減。在頂樓平臺設備間門外,記者看見設備間四周已被隔音擋板罩住,但還是能聽到裡面傳來的低頻轟鳴聲。
劉女士介紹,當初購置這套新房時,在小區沙盤模型上根本沒標識出頂樓平臺有設備間,而且開發商在公示小區可能對業主產生不利環境因素裡,也沒說明這一點。「原本銷售人員說頂樓會建一空中花園,現在花園的影子是一點兒都沒有,只剩這惱人的設備間噪聲了。」劉女士忿忿說道。
開發商:室內噪聲值符合標準
在發現低頻噪音問題後,劉女士夫婦也及時和開發商取得了聯繫。對方態度非常誠懇,表示會儘快解決。「買這房子主要為了孩子升學,擔心耽誤孩子上學,所以在問題沒解決前,我們就先交房辦產證了。」劉女士說,開發商一直信誓旦旦表示能解決設備間噪音問題。數月過去了,劉女士發現低頻噪音依舊存在。與開發商代表強烈交涉下,對方表示無法解決劉女士的訴求,不過可以給其換房。「當我們真要換房時,開發商又說涉及差價稅收問題,關鍵是產證辦下來沒那麼容易換房。」劉女士夫婦重燃的希望又被一盆冷水澆滅。
劉女士告訴記者,開發商委託第三方機構上海市建築科學研究院做過室內噪聲值檢測。檢測結論顯示,各測點的室內噪聲(晝間和夜間)均符合《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範》GB50118-2010中的標準。但對於這個結論,劉女士夫婦並不認可。
隨後,記者致電中國金茂華東區副總杭先生了解情況。杭先生表示,劉女士新房中的低頻噪音並不來自設備間,禍首是一旁的高架。「工作人員把設備間機組關停後,屋內依舊會有聲音,可見並非是那些機器造成的。」杭先生強調,個體的差異會造成對噪音感知的不同,開放商也做了不少措施儘可能降低噪音出現。
專家:低頻噪聲排放也有嚴格界定
據業內人士介紹,低頻噪聲分貝數並不高,但可穿牆透壁。如果長期受到低頻噪聲襲擾,容易造成神經衰弱、失眠、頭痛。上海市靜安區環境監測站噪聲監測負責人陳偉箭表示,《民用建築隔聲設計規範》並不屬於環保標準,因而並不能作為室內低頻率噪聲是否達標的依據。目前,《社會生活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22337-2008)》為國家環境噪聲排放標準,而且對低頻率噪聲做了嚴格的界定和檢測方法。「市民可以自行委託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做噪音檢測。即使檢測達標,也不代表對日常生活就不會產生影響。」陳偉箭強調,開發商有責任和義務做好隔音措施,降低噪聲的產生。
歡迎關注 新民晚報官方微信
微信號:xmwb1929
或下載新民晚報APP
動動手指,隨時查詢交通違法!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關注騰訊大申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