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有訓(1897~1977),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01
吳有訓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學,師從康普頓從事物理學研究,作為康普頓的研究生參與了康普頓效應的研究工作,以精湛的實驗技術和卓越的理論分析,獲得了15種物質X線散射光譜,彌補了康普頓只有一種物質的光譜的不足,成為康普頓效應的重要證明,驗證了康普頓效應。康普頓也藉此獲得了192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有人說如果吳有訓留在美國可能與他的導師同獲諾獎。留美期間1926年吳有訓在美國《物理學評論》發表論文《康普頓效應中的變線與不變線之間能量的分布》,引起國際物理學界關注。1926年博士畢業後,懷著報效國家的理想,學成回國。1928年吳有訓被聘為清華大學教授,在科研實驗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從1929年至1932年,他共發表11篇有關X線散射系列課題的論文,1930年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論單原子氣體全散射X射線的強度》,是中國物理學家立足於國內,最早在國際權威科學刊物上發表的論文,真可謂是碩果纍纍,再一次引起國際物理學界的極大關注,一舉奠定了其在物理學界的地位。1936年,德國哈萊自然科學研究院推舉吳有訓為院士,由此成為中國被西方國家授予院士稱號的第一人。1955年成為中國科學院委員(院士)。
吳有訓以「重學術、做實事、輕名利」為學術精神,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專注於科學研究,不汲汲於虛名,這是奠定他在物理學界地位的關鍵。
和楊振寧在一起
02
作為「實開我國物理學研究之先河」( 嚴濟慈語)的人,吳有訓更是現代物理學教育的一代名師。吳有訓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執教的17年,以其淵博的學識、循循善誘的方式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物理學家。有人把吳有訓的教學特點總結為五點:一是注重基本概念、注重科學思維的條理性,啟發學生從簡單的事實中悟出深刻的道理來;二是重視實驗教學,大力宣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強調理論與實驗並重的觀點;三是強調培養學生、特別是研究生的自學能力;四是注意將國內外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引入課堂,盡力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物理學知識的同時,能及時了解該學科的一些前沿情況;五是十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錢偉長曾回憶起他跟隨吳有訓學習時的情況:二、三年級以後,要同學們自己選取實驗的用具和儀器,並安排連結工具。到畢業論文時,連測量儀器都是同學自己設計、自己焊接的。在物理系的四年裡我們受到了嚴格訓練。吳老師總是和同學們在一起,哪裡有成果,哪裡就有他的笑聲,哪裡有挫折,哪裡就有他的鼓勵。錢三強也動情地說道:吳老師的動手能力很強,30年代他在清華大學時把這種好作風傳給學生們。我有幸得到他的教誨,養成動手的習慣,當我1937年到法國巴黎居裡實驗室做研究工作時,得以順利適應了物理和化學研究實驗工作的需要。有人統計,「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有人曾統計,在受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者當中,竟有14人出自吳有訓教授的門下,僅從1929年至1938年期間,清華物理系畢業生中就有22人後來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包括王淦昌、錢偉長和于光遠等。西南聯大時,更是培養了楊振寧、李政道、何炳棣、黃家駟、吳仲華等赫赫有名的學者。為學、為師如此,吳有訓難道還不夠榮光嗎?
嚴師出高徒,正是吳有訓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使學生養成了嚴謹務實的學風;正是吳有訓的鼓勵,鑄就了學生不怕挫折越挫越勇的品格。
右起:葉企孫、馮友蘭、吳有訓、梅貽琦、陳岱孫、潘光旦、施嘉煬。
03
解放後,吳有訓因為擔任科學院等部門的領導工作,學術上沒能有更大的建樹,這是讓他深以為憾的。
吳有訓從1933年起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副主任、理學院的院長,50年代做科學院的副院長,吳有訓在人才培養和中國科學的發展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對自己沒能在科學研究上有所突破還是有些遺憾的。這種遺憾表現在一件事上,1964年10月16日,我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吳有訓從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中得知這一消息後,興奮與喜悅之餘,心中難免有些苦澀與遺憾。作為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原子所的第一任所長,他的眾多學生參與了中國核武器的研製工作,而他本人對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卻很少知情,落寞之感油然而生。吳有訓可是康普頓最欣賞、最得意以致晚年常常想起的的兩個學生之一,另一個是L. W.阿爾瓦萊茲,在吳有訓之後十年獲得博士學位,於196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吳有訓的才華、學識和能力倘若一直致力於他的學術研究工作會怎樣呢?如果一直從事教學又會怎樣?
歷史沒有假設,遺憾也只是相對而言。一個老師如果一生能教出一個優秀的學生就很了不起,而能培養出一批像錢偉長、錢三強這樣的大科學家,吳有訓還有什麼遺憾呢!
一個人畢竟精力有限,繁雜的行政事務已使他無暇再從事心愛的科學研究,但在行政管理上建樹良多,為學術研究奠定了基礎,也同樣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