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
(最近更新時間:2020年5月)
【國名】尼日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Niger, La République du Niger)。
【面積】1267000平方公裡。
【人口】2240萬(2018年)。全國有5個主要民族:豪薩族(佔全國人口的56%)、哲爾馬-桑海族(22%)、頗爾族(8.5%)、圖阿雷格族(8%)和卡努裡族(4%)。官方語言為法語。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豪薩語可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通用。88%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11.7%信奉原始宗教,其餘信奉基督教。
【首都】尼亞美(Niamey),人口106萬(2017年)。最高氣溫41℃,最低氣溫14 ℃,平均氣溫28.9℃。
【國家元首】總統穆罕默杜·伊素福(Mahamadou Issoufou),2011年3月當選,2016年3月連任。
【重要節日】獨立日:8月3日;國慶日:12月18日。
【簡況】位於撒哈拉沙漠南緣北緯11~23度、東經0~16度之間。系西非的一個內陸國家,東鄰查德,西界馬裡、布吉納法索,南與貝寧、奈及利亞接壤,北與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毗連。北部屬熱帶沙漠氣候,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全年分旱、雨兩季,年平均氣溫30℃,是世界上最熱的國家之一。
歷史上未形成過統一的王朝。7~16世紀,西北部屬桑海帝國。8~18世紀,東部屬博爾努帝國。18世紀末,頗爾人在中部建立了頗爾帝國。1904年成為法屬西非領地。1922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57年獲得半自治地位。1958年12月18日成為法蘭西共同體內的自治共和國。1960年7月退出法蘭西共同體,8月3日正式宣告獨立。哈馬尼·迪奧裡為首任總統。1974年4月,武裝部隊總參謀長賽義尼·孔切中校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迪奧裡政權,成立最高軍事委員會,自任主席兼國家元首。1987年11月,孔切病逝,總參謀長阿里·賽義布上校繼任。1990年實行多黨制。1993年3月馬哈曼·奧斯曼當選總統,組成首屆民選政府。1996年1月武裝部隊參謀長邁納薩拉·巴雷發動政變上臺,同年7月當選總統。1999年4月,總統衛隊長瓦拉姆·萬凱發動政變槍殺巴雷,自任國家元首兼全國和解委員會主席。1999年11月,尼舉行總統和議會選舉,馬馬杜·坦賈當選總統,並於2004年12月連任。2009年5月起,為謀求繼續執政,坦賈先後解散國民議會和重組憲法法院,舉行全民公投通過第六共和國憲法,將其任期延長3年,並取消連任限制,遭到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和歐盟等制裁,尼陷入憲政危機。2010年2月18日,尼部分軍人發動政變,扣押坦賈總統,接管國家權力,成立「恢復民主最高委員會」 並推舉吉博為主席。軍政權隨後承諾還政於民,成立過渡政府和全國協商委員會,確定為期一年的過渡期。2011年1月,尼舉行地方、立法和首輪總統選舉。3月,原反對黨尼日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黨候選人伊素福在第二輪總統選舉中以57.96%的得票率獲勝當選,並於4月7日宣誓就職。
【政治】 伊素福執政後,確立實現全國和解與穩定、確保國內安全、改善人文發展狀況等施政重點,提出「尼日復興計劃」和「尼日人養活尼日人」糧食自給自足倡議,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2月,尼總統選舉首輪投票和171名議員選舉同時進行。3月,現總統伊素福在第二輪總統選舉中以92.49%的得票率成功連任。目前尼局勢總體穩定。
2009年底以來,伊斯蘭馬格里布蓋達組織等地區恐怖主義勢力從尼日與馬裡、阿爾及利亞等國交界的邊境地區向尼內地滲透,實施了一系列綁架人質事件,並多次與尼政府軍交火。2015年以來,「博科聖地」多次襲擊尼日迪法大區,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尼日政府宣布迪法大區進入緊急狀態。2016年10月以來,蒂拉貝裡大區和塔瓦大區多次發生恐怖襲擊,尼日政府於2017年3月宣布上述兩大區靠近馬裡邊境部分省份進入緊急狀態。2018年底,尼日政府宣布蒂拉貝裡大區靠近布吉納法索邊境部分省區進入緊急狀態。受利比亞、馬裡局勢以及「博科聖地」恐怖主義活動影響,大量難民湧入尼境內。2019年,尼日蒂拉貝裡大區等地多次遭受恐怖襲擊,造成人員傷亡。12月上旬西部邊境地區一處尼軍軍營遭不明身份武裝分子襲擊,造成至少71名尼軍士兵死亡。2020年1月,尼日、馬裡邊境尼軍軍營連續兩次遭到恐怖襲擊,造成110餘名尼軍士兵死亡。尼安全形勢存在的不穩定因素增多。
【憲法】2010年10月經全民公投通過第七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尼實行半總統制。總統為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通過兩輪多數選舉產生,任期5年,可連選連任一次。總理是政府首腦,領導、組織和協調政府工作,對國民議會負責。總統任免總理,並根據總理的提名,任免其他政府成員。
【議會】第七共和國憲法規定實行一院制。議員任期5年,由直接普選產生。本屆議會於2016年2月組成,其中尼日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黨75席,爭取非州聯合尼日民主運動黨25席,全國發展社會運動黨20席,共和國愛國運動黨12席,尼日民主復興運動黨、尼日爭取社會主義和民主黨聯盟6席,尼日愛國運動黨5席,尼日爭取民主和進步同盟4席,社會民主運動黨4席,社會和民主大會黨3席,共和團結黨3席,爭取民主和進步聯盟3席,尼日崛起運動聯盟3席,爭取民主復興聯盟2席,民主社會黨2席,爭取民主和共和聯盟2席,尼日民主聯盟1席。國民議會議長烏賽尼·蒂尼,2016年3月當選。
【政府】2016年4月成立,後多次調整。目前,共有包括總理、4名國務部長、35名部長、5名部長級代表在內的現有45名成員,名單如下:總理布裡吉·拉菲尼(Brigi Rafini),內政、公安、地方分權和習俗與宗教事務國務部長穆罕默德·巴祖姆(Mohamed Bazoum),農業和畜牧國務部長阿爾巴德·阿布巴(Albadé Abouba),石油國務部長富馬科耶·加多(Foumakoye Gado),總統府國務部長馬蘇杜哈蘇米(Massoudou Hassoumi),總統府辦公廳主任烏·胡穆杜·馬哈馬杜(Ouhoumoudou Mahamadou),財政部長馬馬杜·迪奧普(Mamadou Diop),外交、合作、非洲一體化和尼日僑民部長卡拉·安庫勞(Andourao Kalla),交通部長默罕穆杜·卡裡喬(Mahamadou Karidjo),國防部長伊素福·卡坦貝(Issoufou Katembe),水利和清潔部長莫克塔·加多·薩博(Moctar Gado Sabo),司法和掌璽部長馬魯·阿馬杜(Marou Amadou),青年和體育部長莫克塔·卡蘇姆(Moctar Kassoum),人道行動和災害處理部長馬加吉·拉萬(Magagi Laouan),新聞部長哈比·穆罕默杜·薩利蘇(Habi Mahamadou Salissou),就業、勞動和社保部長穆罕默德·本·奧馬爾(Mohamed Ben Omar),計劃部長卡內·艾沙圖·布拉馬(Kané Aïchatou Boulama,女),地產、城市規劃和住房部長瓦齊裡·馬曼·拉萬(Waziri Maman Laouan),商業和促進私營部門發展部長薩杜·賽義杜(Sadou Seydou),初等教育、掃盲、發展民族語言和公民教育部長達烏達·馬爾泰(Daouda Marthé),人口部長阿瑪杜·艾薩塔(Amadou Aïssata,女),高等教育、研究和創新部長亞胡薩·薩迪蘇(Yahouza Sadissou),郵政、電信和數字經濟部長薩尼·馬伊戈奇(Sani Maïgochi),裝備部長卡迪·阿卜杜拉耶(Kadi Abdoulaye),礦業部長哈桑·巴拉澤·穆薩(Hassane Barazé Moussa),能源部長阿明娜·穆穆尼(Amina Moumouni,女),公共衛生部長伊利亞蘇·馬伊納薩拉(Illiassou Mainassara),職業和技術教育部長提賈尼·伊德裡薩·阿卜杜勒–卡德裡(Tijani Idrissa Abdoulkadri),中等教育部長穆罕默德·塞努西·哈吉·薩姆羅(M. Mohamed Sanoussi Elhaji Samro),文化復興、藝術和社會現代化部長阿蘇馬納·馬拉姆·伊薩(Assoumana Mallam Issa),旅遊和手工業部長艾哈邁德·博託(Ahmed Boto),公職和行政改革部長卡法·蕾基亞圖·克裡斯泰勒·賈庫(Kaffa Rékiatou Christelle Jackou,女),協調與各機構關係部長巴爾卡伊·尤素福(Barkaï Issouf),青年創業部長易卜拉欣·伊西菲·薩杜(Ibrahim Issifi Sadou),促進婦女與兒童保護事業部長埃爾巴科·澤納布·塔裡·巴科(Elback Zeinabou Tari Bako,女),環境、城市衛生和可持續發展部長穆斯塔法·加爾巴(Almoustapha Garba),地方發展和國土整治部長阿馬尼·阿卜杜(Amani Abdou),總統府部長裡薩·阿格·布拉(Rhissa Ag Boula),工業部長馬拉姆·扎內杜·阿米魯(Mallam Zaneidou Amirou),政府發言人扎卡利亞·阿卜杜勒拉赫曼(M. Zakaria Abdourahamane),內政部長級代表阿爾卡什·阿爾哈達(Alkache Alhada),畜牧部長級代表穆罕默德·布沙(Mohamed Boucha),財政部長級代表艾哈邁德·吉杜德(Ahmat Jidoud),非洲一體化和尼日僑民部長級代表拉米多·烏塞尼·薩拉馬圖·巴拉·戈加(Lamido Ousseini Salamatou Balla Goga,女),地方分權部長級代表邁尊布·哈普薩圖·伊德裡薩(Maizoumbou Hapsatou Idrissa,女)。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蒂拉貝裡、多索、塔瓦、馬拉迪、津德爾、阿加德茲和迪法7個大區、1個大區級市即首都尼亞美,36個省和265個鎮。
【司法機構】根據第七共和國憲法規定,司法權由憲法法院、最高法院、國家行政法院、審計法院等行使。憲法法院主管涉及憲法和選舉的法律事項。最高法院是最高司法機構。國家行政法院負責對行政權力機構越權進行初審和終審判決,對有關行政行為合法性的上訴進行衡量和解釋。審計法院是監管公共財政的最高司法機關。
【政黨】1990年11月實行多黨制。現有約40個合法政黨,主要有:
(1)尼日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黨--塔雷亞(Parti Nigérien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e Socialisme-Tarayya),議會第一大黨和執政黨。1991年1月8日成立,主要由工人和知識分子組成,集中於塔瓦省。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左派政黨,主張在自由、民主、正義和公平的基礎上,建立穩定、現代的民主共和體制,促進非洲大陸的政治、經濟一體化。國際聯繫較廣泛,與法國社會黨以及象牙海岸、布吉納法索和塞內加爾等國政黨都有聯繫。1996年成為社會黨國際成員。2011年3月,黨主席伊素福當選總統並於2016年3月連任。2013年12月,穆罕默德·巴祖姆當選黨主席。
(2)爭取非洲聯合尼日民主運動黨-盧馬納(le Mouvement Démocratique Nigérien pour une Fédération Africaine- Lumana Africa)。2010年3月成立。成員以西部哲爾馬人為主,系從全國發展社會運動黨分裂組成。在蒂拉貝裡、尼亞美等地影響較大。主張秉持民主和主權在民等原則,維護民族團結以及國家政治、體制的穩定。2010年7月召開第一次黨代會,哈馬·阿馬杜當選黨主席。2011年4月-2014年8月,哈馬任國民議會議長。現任代理黨主席賽杜·塔伊胡(Seydou Tahirou)。
(3)全國發展社會運動黨-納薩拉(Mouvement National pour la Société de Développement- Nassara)。前執政黨和主要反對黨,2010年2月政變後失去執政地位。前身是賽義布時期的唯一政黨「全國社會發展運動」,成立於1989年5月。尼實行多黨制後,1991年3月改為現名。該黨社會基礎廣泛,在廣大農牧民中有較強的影響力。主張通過對話實現社會團結與穩定,提倡發展經濟,保障貧困階層人民享有基本社會服務。1999年11月,該黨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獲勝,重獲執政黨地位。2002年7月,成為非洲民主聯盟和國際民主聯盟的成員。2009年2月,賽義尼·奧馬魯當選黨主席。2010年3月,前黨主席哈馬另立新黨,該黨力量遭到削弱。2014年11月,召開新一屆代表大會並選出新政治局。
(4)尼日爭取民主和進步同盟-拉希亞(Alliance Nigérienne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e Progrès-Zamanlahiya)。1992年1月由全國發展社會運動黨前外聯書記傑爾馬科耶創建,勢力集中於南部多索省,黨員大多為哲爾馬族人。主張保障民主以求發展,實行自由經濟。原為反對黨。2002年7月加入總統派「民主力量聯盟」。主席穆穆尼·傑爾馬科耶·阿達穆。
(5)爭取民主和進步聯盟-雅馬阿(Rassemblement pour la Démocratie et le Progrès-Jama'a)。1997年8月成立。前身為爭取民主復興全國獨立人士聯盟(UNIRD)。主張「更新民主」、「振興經濟」,對外強調「民族尊嚴和國家主權」。基本黨員50萬。主席哈米德·阿爾加比德。
【重要人物】穆罕默杜·伊素福:總統。1952年生於尼塔瓦大區。豪薩族。曾在法國學習,獲數學和基礎應用專業碩士學位、概率與統計學博士預備文憑以及礦業土木工程師證書。1980至1992年曆任尼礦業部礦產司司長、尼法合資阿伊爾礦業公司秘書長、開發部經理和技術總監。1990年參與組建尼日爭取民主和社會主義黨,長期擔任黨主席。1993至1994年任政府總理。1995至1996年任國民議會議長。曾四次競選總統失利。2011年3月當選總統,2016年3月連任。
布裡吉·拉菲尼:總理。1953年生於尼阿加德茲大區。圖阿雷格族。尼日國家行政學院高等教育畢業文憑,曾留學法國。1987至1991年曆任內政國務秘書,農業和環境國務秘書、部長,全國發展委員會主席、國民議會秘書長等職。2004至2009年任國民議會第四副主席。2011年4月出任政府總理,2016年4月連任。
【經濟】以農牧業為主,是聯合國公布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坦賈總統執政後,加強宏觀調控,整頓國家財政,西方國家和國際金融機構陸續恢復對尼援助,尼成為「重債窮國減債計劃」和「減貧與增長貸款」達標國,經濟狀況有所好轉。2009年尼憲政危機後,部分國家停止對尼援助,尼財政狀況惡化,此外糧食生產受氣候影響嚴重歉收。伊素福總統執政後,出臺了2012年至2015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積極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成本國石油化工產業,同時在巴黎舉辦融資圓桌會議,爭取外援和投資。2016年伊素福總統連任後,繼續推進「糧食自給自足倡議」、「復興計劃二期」、「2016-2020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大力發展農業、能源、電力、交通等產業,致力於整頓經濟,改善民生,取得一定成效,經濟保持小幅增長。但尼經濟基礎薄弱,受自然災害、國際市場波動和國內安全形勢影響較大,總體仍十分困難。
2019年尼主要經濟數據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89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82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5.5%。
貨幣名稱: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簡稱非洲法郎。
匯率:1美元=586非洲法郎。
通貨膨脹率:-2.8%。
(資料來源:2020年4月《倫敦經濟季評》)
【資源】已探明鈾儲量42萬噸。磷酸鹽儲量12.54億噸,但尚未開發。煤儲量600萬噸。初步探明石油儲量約4.99億噸。還有錫、鐵、石膏、黃金等礦藏。
【工業】基礎薄弱,2016年工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5%。主要有石油煉製、電力、紡織、採礦、農牧產品加工、食品、建築和運輸業等。根據1998-1999年經濟改革計劃,尼開始對電信、能源、水、燃料等領域的國營企業實行私有化。主要大型鈾礦開採合營公司有阿伊爾礦業公司(SOMAIR)和阿庫塔礦業公司(COMINAK),尼政府分別佔33%和31%的股份。2016年、2017年鈾產量分別為3479噸、3449噸。
【農牧林業】農牧林業等第一產業是最主要的經濟部門,2016年農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5.8%。全國80%以上的居民從事農業,有可耕地1723.89萬公頃,已耕地588.29萬公頃,有灌溉潛力土地27萬公頃,水澆地7萬公頃。糧食生產不穩定,主要糧食作物有小米、高粱、薯類和豆類等。2016年,尼再次爆發糧荒,200多萬人面臨糧食短缺。
全國從事畜牧業的人口超過100萬。2010年全國牲畜存欄數為:牛981.7萬頭,羊1091.7萬頭,駱駝167萬峰。
森林資源貧乏。由於人口增長、大面積開墾耕地和居民日常生活以柴薪為主要燃料等原因,森林面積以年均遞減2.4%的速度日益萎縮,從上世紀70年代初的1600萬公頃降至90年代末的800萬公頃。
【旅遊業】上世紀80年代起步。主要旅遊景點:南部的W自然保護區和尼日河谷,北部有阿伊爾高地、賈多高原、阿加德茲圖阿雷格族城和泰內雷沙漠等。尼日非洲國際時裝節為尼重要旅遊項目,1998年首次舉辦,兩年一屆。1997年以來尼陸續開辦「狩獵旅遊」、「博物館旅遊」等特色旅遊項目。
【交通運輸】尼為內陸國。進出口物資主要經科託努、拉各斯和洛美等鄰國港口轉運和空運。
鐵路:2016年1月,「科託努—尼亞美—瓦加杜古—阿比讓」四國鐵路環線項目「尼亞美—多索」段竣工,根據規劃,鐵路未來將延長至尼邊境城市加亞,然後進入貝寧境內直至科託努港。該段鐵路是尼首條鐵路。
公路:總長為19500公裡,其中瀝青路4000公裡,佔20.5%,其餘為土路。
空運:有尼亞美、阿加德茲和津德爾三個國際機場。尼亞美機場可起降波音747大型客機,阿加德茲和津德爾機場可起降737客機。另有4個國內民運機場。在尼經營國際航線的航空公司有法國航空公司、阿爾及利亞航空公司、衣索比亞航空公司、摩洛哥皇家航空公司、塞內加爾航空公司、利比亞航空公司、蘇丹航空公司、土耳其航空等。尼亞美國際機場年均國際航班起降約1800架次,國內航班起降800架次,客運量8萬人次。
水運:尼日河橫貫尼境內550公裡,有小型機動貨船通行,雨季可航行較大船隻。
【財政金融】除稅收外,缺乏其它增收手段,國家財政預算嚴重依賴外援。2017年外匯儲備13.14億美元,外債總額25.6億美元。2017年,尼政府預算總額約27.6億歐元。2018年尼財政預算約為30.07億歐元。
2000年,世界銀行將尼列入「重債窮國減債倡議」國家名單,尼獲減債6860億非洲法郎,佔其外債總額的53.5%。
金融部門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郵政儲蓄所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會等,金融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
主要銀行有:尼日銀行集團(SONIBANK, 前國家銀行)、非洲國際銀行(BIA)、非洲銀行(BOA)和尼日商業銀行(BON)等。
【對外貿易】主要出口鈾、石油和黃金等,2016年鈾、石油出口分別佔當年出口收入的30%、15.6%。2017年對外貿易29.63億美元,其中出口11.43億美元,進口18.2億美元。2018年對外貿易37.92億美元,其中出口14.21億美元,進口23.71億美元。2019年對外貿易額37.51億美元,其中出口額12.65億美元,進口額24.86億美元。主要出口國家為法國、泰國、馬來和奈及利亞。主要進口國家為法國、中國、美國和奈及利亞。(資料來源:2020年4月《倫敦經濟季評》)
【外國援助】對外援依賴嚴重。主要援助國和國際組織有法國、美國、德國、日本及歐盟、世界銀行和非洲開發銀行等。2007年,尼政府分別就糧食安全和減貧與加快發展戰略舉行捐助方會議,獲各方捐款承諾約31億美元。2009年尼憲政危機後,歐盟等主要援助方一度中止了對尼財政和發展援助。2010年,歐盟向尼提供98億非郎的財政援助,用於幫助尼應對財政危機。聯合國、歐盟等為尼過渡期各項選舉籌措4100萬美元。2011年尼結束過渡期後,歐盟、法國、美國等恢復了對尼援助。2012年,歐盟對尼提供1.35億歐元的各類援助。2014年,歐盟向尼提供5375萬歐元援助。在第十一期(2014——2020)歐盟發展基金框架下,歐盟計劃向尼提供5.96億歐元援助。2016年,拉菲尼總理訪美時,與世界銀行籤署7000萬美元融資協議,其中6000萬美元為無償援助。2017年12月,尼日政府在法國巴黎舉辦2017-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籌資會議,共籌得230億美元,截至2019年6月,已有75%的外方承諾資金得到落實。2018年5月3日,歐盟駐尼日使團宣布將在18個月內投入750萬歐元,以幫助尼迪法大區及北部動蕩地區恢復和平與穩定。2018年7月,歐洲議會議長安東尼奧·塔亞尼出席在尼亞美召開的薩赫勒五國集團(G5)議長峰會期間,宣布歐盟將向尼提供3000萬歐元援助。2019年2月,聯合國與尼日政府籤署2019至2021年聯合國發展援助計劃框架協議,宣布將在未來三年向尼提供3.16億美元資金援助,並籌集4.89億美元以在尼開展人道主義行動。6月,歐盟與尼政府籤署協議,計劃向尼提供8600萬歐元預算援助,幫助尼抵禦經濟風險和完善金融體系建設。8月,歐盟與尼政府籤訂協議,計劃向尼提供1000萬歐元預算援助,支持尼公共財政、安全、司法、移民等領域發展。10月,歐盟向尼政府提供1500萬歐元預算援助,支持尼食品安全、農業、水利等領域發展。同月,日本同尼政府籤署兩項協議共向尼提供75億西非法郎援助,用於支持尼農業水利等領域發展。
【人民生活】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9年人類發展報告》公布的人文發展指數,尼日在189個國家中排名第189位。全國電話普及率為每千戶居民1部。2010年,全國縣市、省、國家級醫院和醫療中心等共53所,其中國家級醫院和醫療中心15所,省級醫院6所,縣市級32所。平均每4.3萬人一名醫生,每5203人一名護士,每2702人一張病床。全國醫療普及率為70%,衛生飲用水覆蓋率僅73.75%。2010年人口出生率46.1‰,死亡率11.6‰,嬰幼兒死亡率198‰,人口增長率3.9%,平均預期壽命58.4歲。主要疾病有:腦膜炎、脊髓灰質炎、瘧疾、霍亂等。
【軍事】武裝力量由軍隊、憲兵、警察、共和國衛隊和總統衛隊組成。軍事力量為陸軍和空軍,由國防部統轄,總參謀部指揮。準軍事力量包括憲兵、警察、共和國衛隊和總統衛隊,除憲兵歸國防部領導外,其餘由內政部領導。總統為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度。2003年11月成立軍事法庭。現任總參謀長:塞尼·加爾巴(Seyni Garba)少將。
正規軍兵力5300人,其中陸軍5200人,空軍100人。陸軍包括3個步兵營、2個裝甲連、3個傘兵連,1個工兵連和11個摩託化連。空軍擁有1架波音737座機和4架運輸機。全國設尼亞美、阿加德茲、津德爾3個軍區。準軍事力量5400人,其中憲兵1400人,警察1500人,共和國衛隊2500人。2017年、2018年、2019年國防預算分別佔當年財政預算的17.56%、21.56%、14.5%。尼分別與法國和美國籤有軍事合作協議。
【文化教育】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國民教育在各年度預算中一直佔國家撥款的20%以上,但從90年代中期開始,所佔比例不足10%。2010年有小學1.2萬所,學生172萬人;中學、師範學校及各類職業學校871所,學生29.4萬人;基礎教育系統教職員工共4.5萬人。2011年,小學、初中和高中文化普及率分別為76.1%、19.8%和4.1%。成人識字率為29%。16歲以下義務教育得到普及。有尼亞美綜合大學和伊斯蘭大學兩所高等學府。
【新聞出版】新聞機構由通訊部統管,最高新聞委員會負責制定新聞方面的有關法規和監督新聞自由的落實。全國共有23家報社,其中國有報社2家,其餘為私營報社。官方報紙《薩赫勒報》(Le Sahel)為全國唯一的日報,創刊於1974年,每周一至周四出日報,周五出周末版《薩赫勒星期日刊》(Sahel Dimanche),發行量為5000份。私營報紙主要有《民主者》、《共和主義者》、《人民論壇》、《抉擇》等,各發行3000份。
尼日通訊社:官方通訊社,成立於1987年。在全國設有5個記者站,無駐外記者,主要接收法新社和泛非通訊社的電訊。1997年4月與新華社籤署了新聞交流合作協定,國際新聞主要採用新華社電訊稿。
薩赫勒之聲:國家廣播電臺,創建於1958年,由法國海外廣播公司統一管理。每天播音14小時,除用法語外,還用豪薩、哲爾瑪、卡努裡、阿拉伯、圖布等8種民族語言廣播,節目覆蓋率為95%。法國國際廣播電臺在尼亞美建有廣播站,每天24小時廣播。
薩赫勒電視臺:國家電視臺,建於1975年。自1988年11月起每天播出,用法語和6種民族語言播放,可覆蓋國土面積的70%和全國人口的80%。2001年12月開通TAL-TV數字頻道。
【對外關係】奉行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主張在平等、互相尊重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基礎上發展同一切國家或組織的友好關係。執行外交為國內政治和經濟發展服務的方針。重視發展同西方大國、國際金融機構以及發展中大國的關係。堅持睦鄰友好,積極參與地區事務。針對近年來薩赫勒-撒哈拉地區日益猖獗的恐怖活動和武器、毒品走私現象,加強與馬裡、茅利塔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合作,共同打擊恐怖和走私犯罪活動。曾向賴比瑞亞、獅子山、幾內亞比索和象牙海岸派遣維和部隊,向東帝汶派遣民事警察。近年,派兵參與馬裡維和行動,並同奈及利亞、查德等組成多國聯合部隊,進入奈及利亞打擊「博科聖地」;同茅利塔尼亞、馬裡、布吉納法索、查德成立薩赫勒五國集團(G5),並組建G5聯合部隊。積極參加薩赫勒問題高級別協調會議及優先投資計劃融資協調會議,為G5聯合部隊籌措資金。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尼日任G5輪值主席國。2019年6月,尼日當選為2020至2021年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同月,伊素福總統當選西共體輪值主席,任期一年。9月,伊素福總統赴美國出席聯合國大會第74屆會議,會上呼籲國際社會更加重視薩赫勒地區並關注該地區安全形勢。
【同法國的關係】法是尼前宗主國、最大援助國和主要軍事合作夥伴。2003年10月,法國總統席哈克訪尼,成為21年來首位訪尼的法國元首。2010年2月尼政變後,薩科齊總統兩次派特使訪尼,並於5月和7月先後邀請軍政權領導人吉博參加第25屆法非峰會和法國國慶活動。2011年,伊素福總統在八國集團峰會期間應邀訪法。2012年,伊素福總統赴法出席第6屆世界水資源論壇,並對法進行工作訪問。2013年,尼日派兵支援法國在馬裡的軍事行動,允許法國在尼部署無人機和特種部隊,伊素福總統兩次對法國進行工作訪問。2014年,伊素福總統應邀出席奈及利亞安全巴黎峰會和二戰普羅旺斯登陸70周年紀念活動,法國總統奧朗德、總理瓦爾斯訪尼,法國開發署與尼政府籤訂6項總額為7420萬歐元的合作協議。法國在撒哈拉—薩赫勒地區正式啟動「新月沙丘」行動,尼日成為該行動的地區支點國家之一。2015年,伊素福總統赴法參加針對《查理周刊》遭嚴重恐怖襲擊舉行的世界各國政要和民眾反對恐怖主義大遊行和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並對法國進行工作訪問。2016年,伊素福總統對法國進行工作訪問,法國外長艾羅和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聯袂訪尼,雙方發表歐盟—尼日聯合聲明。2017年3月和8月,伊素福總統兩次訪問法國。12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尼。法國國防部長、內政部長、總參謀長、裝備部長均訪尼。2018年5月,伊素福總統對法國進行工作訪問。6月,伊素福總統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雙方籤署了總額4750萬歐元的合作協議。7月,法國防部長訪尼。11月,伊素福總統赴法國巴黎出席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1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2019年6月,伊素福總統赴法國進行私人訪問。10月,伊素福總統赴法國出席全球防治愛滋病、瘧疾和結核病會議。
【同美國的關係】1960年尼美建交。80年代兩國關係發展較快,尼國家元首孔切曾兩次訪美。90年代初,美每年向尼提供約2000萬美元援助。1996年1月巴雷政變上臺後,美中止對尼官方援助。1999年底坦賈當選總統後,美恢復對尼援助。2009年尼憲政危機後,美宣布停止向尼提供除人道主義援助以外的其它援助。2010年,美國際開發署向尼迪法大區提供了15億非郎的援助,用於救濟當地災民。2011年,伊素福總統應邀赴美訪問,歐巴馬總統會見,美並恢復千年挑戰帳戶項下援助,項目總額約為2300萬美元。2012年,拉菲尼總理對美進行工作訪問,會見美助理國務卿、白宮安全顧問等官員,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負責人。2013年,伊素福總統會見美軍非洲司令部司令,美在尼北部部署兩架無人機。2014年,伊素福總統出席美非峰會,美國在尼日塔瓦、阿加德茲地區組織尼日、奈及利亞和查德等國舉行「燧發槍」軍事培訓和演練。2015年,伊素福總統會見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布林肯、美軍非洲司令部司令。2016年,伊素福總統赴美國紐約出席巴黎氣候變化協議籤署儀式,會見來尼出席其就職儀式的美國非洲司令部司令,拉菲尼總理訪問美國,與美千年挑戰帳戶籤署總額約為4.37億美元的援助協議。2018年3月,伊素福總統會見美國非洲司令部代表團。4月,美國參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議員克里斯多福·昆斯訪尼。2019年2月,美國副國務卿黑爾訪問尼日,向尼移交一批價值約350萬美元的抗瘧藥品等物資。6月,美國向尼日國防部捐贈一批價值2100萬美元的軍事裝備。9月,伊素福總統會見美國非洲司令部代表團。10月,伊素福總統會見美國國會代表團。
【同德國的關係】1999年4月尼發生政變後,德中止對尼援助。2000年,尼總理哈馬訪德,德恢復對尼援助。2003年,尼總統坦賈對德進行友好工作訪問。2010年,德政府特使訪尼,德向尼提供了包括100萬歐元人道主義援助在內的多項援助。2011年,德國政府與尼方籤署2011~2013年度總額5290萬歐元的經濟技術合作協議,用於幫助尼實施良政和促進農業生產。2012年,尼外長巴祖姆應邀對德進行工作訪問,德允向尼提供33億非郎緊急糧食援助,並在2011至2013年度向尼提供總額340億非郎的援助。2013年,伊素福總統對德國進行工作訪問,會見默克爾總理。2016年,伊素福總統訪德,德總理默克爾對尼進行正式訪問,並宣布向尼提供2700萬歐元援助,德國外長施泰因邁爾、經濟部長穆勒訪尼。2017年,伊素福總統赴柏林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漢堡峰會前夕的非洲夥伴關係會議。2018年8月,伊素福總統訪問德國。11月,德國防部長訪尼,向尼捐贈10輛軍車。2019年5月,德國總理默克爾訪尼,宣布將向尼提供2500萬歐元用於發展教育、衛生等領域。6月,德國與尼日國防部籤署協議,向尼捐贈一批價值150萬美元的軍事工程裝備。
【同日本的關係】日是尼主要援助國之一。自1976年以來,日對尼無償援助總額約2400多億非洲法郎。2012年,日本政府向尼提供了4.9億日元糧食援助。目前,有近百位日誌願者和專家顧問在尼工作。2014年,伊素福總統赴象牙海岸出席日本與西非經濟共同體領導人峰會,日通過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向尼捐贈400萬美元醫療物資,日向尼捐贈460萬美元的大米,並通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向尼提供價值200萬美元的移動和固定電臺。2015年,伊素福總統對日本進行工作訪問。2016年,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向尼農業用品用具中心贈送價值7.79億非郎的8輛卡車,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向尼衛生部贈送價值2.17億非郎的藥品和醫療器材,通過「普及教育」計劃向尼初等教育部贈送價值1.35億非郎的車輛和辦公設備,日還向尼提供價值3.3億日元的大米援助。2017年,日向尼提供10億非郎援助用於加強尼安全能力建設。9月,日向尼提供價值5億日元糧援。2019年6月,日本向尼捐贈價值5億日元的6503噸大米,並承諾近期為尼提供總額22.35億非洲法郎的援助。8月26日至9月1日,伊素福總統赴日本出席第7屆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10月,伊素福總統赴日本出席新任天皇加冕典禮。2020年2月,日本向尼捐贈價值約5億日元的7290噸大米。
【同鄰國的關係】與鄰國長期保持睦鄰友好關係。2009年,坦賈總統訪問利比亞等國,多哥、貝寧、利比亞、賴比瑞亞等國元首訪尼。尼與布吉納法索達成協議,將兩國領土爭端提交國際法庭裁決。
2010年尼政變後,軍政權派出多個團組赴鄰國做解釋工作,較快恢復與各鄰國關係。貝寧總統、利比亞總理等先後訪尼。摩洛哥、利比亞、布吉納法索、奈及利亞等國分別向尼提供了糧援。伊素福總統就職後,分別訪問布吉納法索、馬裡和貝寧等國,出席象牙海岸、奈及利亞和查德總統就職典禮以及西非經貨聯盟峰會、非盟首腦會議等地區會議。2012年,伊素福總統分別訪問布吉納法索、查德、蘇丹和幾內亞等國,出席第18屆非盟首腦會議、第40屆西共體峰會和南非非國大成立100周年紀念活動、西非經貨聯盟首腦會議和法語國家組織峰會等活動。2013年,伊素福總統訪問茅利塔尼亞、剛果(布)、馬裡等國,出席西共體首腦峰會,幾內亞灣海上安全峰會和馬裡總統就職典禮等活動,查德總統訪尼。2014年,伊素福總統分別訪問貝寧,赴加納出席西共體特別峰會,赴赤道幾內亞出席第二屆土耳其-非洲國家峰會,赴奈及利亞出席第46屆西共體峰會,赴茅利塔尼亞出席薩赫勒五國集團特別峰會,接待馬裡總統凱塔、貝寧總統亞伊訪尼。2015年,伊素福總統分別訪問幾內亞、賴比瑞亞、貝寧、查德,赴加納出席西共體峰會,赴奈及利亞出席尼新任總統布哈裡就職典禮,赴奈及利亞出席西共體關於布吉納法索政局特別峰會,赴查德出席薩赫勒五國第二屆峰會,赴貝寧出席貝前總統克雷庫葬禮,赴布吉納法索出席布新任總統卡博雷就職典禮,接待赤道幾內亞總統奧比昂、奈及利亞總統布哈裡、幾內亞總統孔戴、貝寧總理津蘇、馬裡總統凱塔、查德總統代比訪尼。2016年,伊素福總統訪問了烏幹達、查德,赴貝寧出席尼日河流域管理局成員國第11屆峰會,赴奈及利亞出席地區安全峰會、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第50次首腦會議,赴剛果(布)出席薩蘇總統就職典禮,赴赤道幾內亞出席奧比昂總統就職典禮,赴查德、加彭出席代比、邦戈總統就職典禮;貝寧總統亞伊、摩洛哥眾議長、獅子山副總統、茅利塔尼亞總統府秘書長出席了伊素福總統就職典禮。2017年,伊素福總統分別赴象牙海岸出席西非經貨聯盟特別首腦會議、赴盧安達出席第三屆非洲轉型峰會,阿爾及利亞總理、馬裡總統、突尼西亞總理、加納總統、非盟委員會主席等均訪尼。2018年,伊素福總統訪問奈及利亞,赴比利時出席薩赫勒問題高級別國際會議、赴盧安達出席非盟特別峰會並籤署非洲自貿區協議、赴多哥出席聯合峰會、赴赤道幾內亞出席赤幾獨立50周年慶典、赴茅利塔尼亞出席薩赫勒五國集團(G5)優先投資計劃籌資會議、赴奈及利亞出席查德湖盆地委員會成員國領導人特別峰會。馬裡總理、西非經貨聯盟委員會主席、聯合國副秘書長、西共體委員會主席分別訪尼。2019年2月,伊素福總統赴布吉納法索出席薩赫勒五國集團(G5)首腦峰會,赴衣索比亞出席第32屆非盟峰會。4月,伊素福總統赴塞內加爾出席薩勒總統就職典禮,赴查德出席薩赫勒-撒哈拉國家共同體成員國首腦特別峰會。5月,伊素福總統訪問象牙海岸,赴布吉納法索出席薩赫勒五國集團(G5)特別首腦峰會。6月,伊素福總統訪問多哥,赴奈及利亞出席布哈裡總統連任就職慶典,出席第55屆西非經濟共同體成員國首腦會議。7月,非洲大陸自貿區成立特別峰會和非盟與次區域經濟體協調會在尼日首都尼亞美召開。9月,伊素福總統訪問奈及利亞、剛果(金)、馬裡,赴加納出席第九屆非洲農業綠色革命論壇、赴布吉納法索出席西共體特別峰會。2020年2月,伊素福總統赴衣索比亞出席第33屆非盟峰會;赴茅利塔尼亞出席薩赫勒五國集團(G5)峰會。
資料來源:外交部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