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深處又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呢

2020-12-06 阿春的環球地理精選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阿春的環球地理精選,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地下深處又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

對於地下深處,我們了解多少呢?地下深處又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呢?關於這個問題,我們知道得太少了。不過,近幾年有了一些新的發現,我們的眼界開闊了一些。我們已經知道,地球的比重是5.52,這個數字的含義是地球的平均密度大約是水的五倍多。可是,地球上普通巖石的密度僅僅是水的密度的兩三倍,例如,石灰巖、砂巖、花崗巖等。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出,地下深處物質的密度遠遠大於我們周圍物質的密度。而且,在我們能夠探測到的深度範圍內,地球的成分已經在發生變化,鐵和鎂等金屬比地面上的含量多些。

所以我們會想到,更深的地方,直到地心,地球的成分還在不斷變化。不過,知道這些還遠遠不夠,宇宙中的天體很多,地球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個,我們還想了解太陽、彗星、其他星星等天體的組成成分,然後和地球的成分做一個對比。奇怪的是,我們對於遙遠體天成分的了解,要比地球深處成分的了解多得多。有時候,這些天體的顆粒會以隕石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研究過這些石之後,我們對整個宇宙的組成成分有了初步的認識。

近幾年,對於地震的研究帶給我們許多知識。地震時,震波會從震動的地方向四周擴散,有些震波沿著地球表面傳播,有些震波則是在地球內部的各個方向傳播,當某個地方發生地震時,例如日本,更準確一些是,日本地下的某一處發生了地震,那麼,每一個精密的儀器都會接收到兩個震波:一個是沿著地球表面傳來的,另一個是從地球內部傳來的。地質學家研究後發現,穿過地球內部的那一部分震波,在地球內部的速度並不相同,因為地球內部不同深度的組成物質不同。

在距離地面比較近的地方,震波的傳播速度比較快;在距離地面比較遠的地方,震波的傳播速度比較慢;這是因為地球表面的物質比較稀鬆,比重比較小。根據震波的傳播速度,可以判斷出地下深處的物質是如何改變的。我們要去地下深處旅行,去那壓力極大且溫度很高的地方研究一下。當我們旅行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深入到地下幾十千米時,我們會遇到液態的熔化物,這裡的溫度也比較高;再往下走,熔化物的性質發生了改變,不再是液體,而是像玻璃一樣的物質,雖然還是炙熱的,卻已經是固體了。

我們的出發點是地球表面,我們所選擇的幾個棲息地對應著圍繞著地球周的黑色玄武巖地帶。棲息地的主要成分是花崗巖,花崗巖的比重大約是2.5,裡面含有許多氧和矽。花崗巖是地殼最外面的組成部分,下面是比重大一些的玄武巖地帶。在玄武巖中,鐵的含量比在花崗巖中的高一些,玄武巖的比重大約是3.5。在地下30千米的地方,這裡有許多鐳的化合物,由於鐳不斷地向外放出熱量,這裡的物質處於液體狀態。一直到地下1200千米的地方,全部屬於地球的巖石帶。

在巖石帶的深處,穿過熔化物之後,我們會見到非常重的巖石—輝榴巖,這種巖石看起來像玻璃。火山爆發時,有時候會把這種巖石的碎片帶到地面上來,在這些碎石塊中,一般會找到珍貴的金剛石晶體。繼續往下走,在1200千米到2900千米的地方,是著名的礦石帶,這裡有許多鐵礦石,還有磁鐵礦和黃鐵礦。鐵礦石中還有其他的礦石,例如:鉻礦石鈦礦石等,而且鐵礦石裡面含有大量的鐵,氧的含量比較少,所以比重比較大,其重量大約是同體積水的重量的五六倍。礦石帶受到的壓力非常大,雖然這裡的溫度很高,物質的狀態卻是固態。

礦石帶的厚度將近2000千米。經過這個地帶,再往下走就是地球的核,核的比重大約是11,是鋼的比重的1.5倍。核的主要成分是鐵,鐵的含量是90%多剩餘的是其他的物質,例如:鎳、硫、磷、碳等。那麼,整個地球的組成成分是什麼呢?哪些物質(元素)的作用比較重要呢?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了,我們把有著重要作用的元素按照由主到次的順序排列出來:氫、氦、鐵、氧、矽、鎂、鎳、鈣、鋁、鋶、鈉、鉀、鈷、鉻、鈦、磷、碳。

那麼,我們的地球是如何形成的呢?為什麼地球中鐵的含量高達40%?為什麼地球中的化學元素是這樣分布的呢?如果大部分的鐵礦石分布在地球表面,對於我們將會好處多多,我們不用擔心工業的發展,因為有取之不盡的鐵礦石,絕對不會出現「鋼鐵饑荒」。關於地球的形成問題,已經出現了幾十種不同的學說。最令人信服的一種學說是這樣描述的:我們的地球是由宇宙中的無數碎屑組成的,新的碎屑會蓋在舊的碎屑上面,這些碎屑混合在一起,等到融化的時候,重的元素在深處沉澱,而輕的元素聚集在表面,逐漸形成了巖石帶。

這個學說有著一定的科學性。我們研究天體的成分後發現,這些天體含有的物質和地球上的物質是相同的。不過,我們對於天體礦物學的了解還是非常有限的。我們以月球為例說明,科學家只能根據降落到地球上的隕石來推測月球的成分,判斷月球上有哪些礦物。雖然科學家也在其他天體上(也許是彗星)發現了類似的一些礦物,但這些知識是片面的,不是完整的。

相關焦點

  • 趣探索;宇宙由什麼構成、物質及暗物質由什麼構成?
    一,宇宙由什麼構成?宇宙由約5%的普通物質,27%的暗物質及佔68%的暗能量構成普通物質佔5%,暗物質佔27%,暗能量佔68%。二,物質由什麼構成?第一種說法:物質由最終不可再分割的基本粒子構成,目前科學研究的構成物質基本單元是「夸克」(物質不能無限可分。)
  • 世界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
    我們的肉眼看到的這個物質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呢?首先我們知道這個肉眼看到的最大和最小物體的範圍:大看到星球小看到分子細胞,這是一般的普通人或常人看到的物質或物體形狀。那麼,再高一點層次上,也就是說如來這個層次上的佛道神人,看見這個世界的同時,也都發現了兩種物質。
  • 土星光環究竟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
    土星光環究竟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在人們的印象中,它是色彩鮮豔的光環,還被描繪成一串鑲有寶石的項鍊,它曾經激發起人們無限的遐想,也給人無窮的靈感,但它究竟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呢?在人們的印象中,它是色彩鮮豔的光環,還被描繪成一串鑲有寶石的項鍊,它曾經激發起人們無限的遐想,也給人無窮的靈感,但它究竟是由什麼物質構成的呢?  為了解開土星光環之謎,「卡西尼號」使用了一種特別的照相機,它可以通過15種不同的濾波器來解讀顏色。
  • 怎麼證明世界由物質構成?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原理」(ID:principia1687)在宇宙中,所有的可見物質都是由
  •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火是什麼物質?它的分子式又是什麼?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火也是發生在這個世界上的一種現象,那麼我們相信它肯定是由某一種物質構成的。組成世界的物質千千萬,但它們能燃燒的火焰卻都是雷同的,它們都是由同一種物質構成的嗎?組成這個世界的物質種類費曼在他的著作《費曼物理講義》中有一個有趣的假設,假如地球發生某種大災難,所有的科學知識都丟了,只有一句話能傳給下一代,那麼如何用最少的詞彙來表達最多的信息呢?
  • 宇宙是由什麼物質組成的?未知的部分統稱暗物質
    宇宙中剩下的部分是由其他「東西」構成的,今天科學家們還沒有搞清楚這種物質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因為找不到更好的名字,物理學們於是就將這種神秘物質稱作「暗物質」(dark matter)。如果沒有這種神秘物質的存在,宇宙中的星系將分崩離析。儘管沒人知道暗物質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但物理學家們正在對其加緊研究。
  • 地底深處究竟有什麼——你看看科學家們怎麼說!
    地球半徑為6371千米,人類迄今為止到達的最深處也只有區區的13千米,太平洋最深處馬裡亞納海溝也只有11034米,這樣的深度對於6000多千米而言顯然太過微不足道,那麼地球深處究竟有什麼呢?地球的構造科學家們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不同而將地球劃分為三個深度概念,即地殼、地幔、地核。
  • 「火」到底是個什麼物質?由什麼構成的?
    燃燒呢?就是把電加熱的過程變成氣體本身的化學反應,如何建立持續的燃燒,每一種燃料都有自己的活化能,當燃燒產生的熱能高於燃料活化能時燃燒才能持續進行。你給我說人話,什麼鬼活化我聽不懂!好吧,舉個慄子,多米諾骨牌知道吧,假如多米諾骨牌時正方體,還可以連鎖反應嗎?第一個倒下的能量不足以讓第二個倒下,這種燃料就燒不起來,他就不是可持續燃燒的燃料。微觀角度?
  • 離子的形成和由離子構成的物質
    我們已經知道,原子是由居於原子中心的帶正電的原子核和核外帶負電的電子構成。認為由原子得失電子後。生成的正、負離子之間靠靜電作用而形成的化學鍵。即離子鍵的本質是正、負離子之間的靜電引力。那麼原子之間是通過什麼方式形成離子、進而形成物質的呢?哪些物質是由離子構成的呢?
  • 光子從哪裡來呢?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
    23:13 來源: 會嚶嚶的王司徒 舉報   光子火箭推進20世紀50年代初桑格爾設想的由光子火箭推動的宇宙飛船
  • 世界的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電子、質子和中子是怎麼被發現的?
    我們生活的世界,物質是由什麼構成的?古人很早就開始研究物質是連續的還是不聯繫的。每當我們看到流水時,似乎物質是連續的,但是如果你抽刀斷水,水又可以被攔腰切斷,似乎世界又可以被無限切分,又是不連續的。構成世界的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什麼?組合結構又是咋樣的?這樣的組合結構能有什麼作用?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構成物質的是分子。
  • 暗物質究竟長啥樣?是由什麼構成的?
    由大一統論可知,宇宙萬物是由四種二重態的輕子和四種重子構成的,並在微觀原子內部受8種基本矛盾關係的支配,宏觀螺旋星系內或小質量球體暗物質暈都受16種矛盾場子的支配,因而都具有極為相似的內部結構,即中心緻密,往外逐漸稀疏,而大量的更小的暗物質團塊在其相對較外的球體空間環繞。
  • 佛說: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呢?
    法界由三種東西構成,物質、能量和心靈,物質就是有形像的東西,能量就是推動物質運動的一種無形力量,心靈是知道這兩者的作用,地球環境由人類而改造,改變物質和能量的永遠是人的心靈,所以物質能量的改變靠的是正確的思想的引導,就像水的三種形態,氣態、液態
  • 生命由物質構成,所以無法永生的原因也在物質之中
    隨著現代科學的出現,人類逐漸認知了生命的運行規律和死亡的根由,而人類的壽命也因此而得到了顯著的延長。生命的構成人類的壽命雖然延長了,但距離永生還是十分遙遠,甚至於我們根本無法確定永生是否能夠實現。生命體可能實現永生嗎?這個問題必須要從根本說起,什麼是生命?是什麼組成了生命?
  • 構成物質的「弦」又由什麼組成
    所以不管是相對論(的時空彎曲)還是引力子,它們都只是在各自的框架內,對「引力」這個東西給出自己的一套解釋,(問)「引力消耗能量嗎」,「如果消耗那能量源是什麼」,這個問題確實非常難回答,非常抱歉,你說它沒有消耗能量吧,它消耗了重力勢能,你說它消耗了能量吧,重力勢能本身又並不是種孤立的能量,雖然這個能量和物質的質量有關,如果從廣義相對論角度來看,引力它其實是時空本身的一種內在性質
  • 物質起源之旅—宇宙究竟是由什麼構成的?
    究竟是什麼構成了宇宙?科學告訴我們,構建我們世界的一些最小的構件是原子。原子由電子層和核組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更深入,你會發現質子和中子是由誇張的極小微粒組成的。一種科學稱之為「暗物質」的物質,據說構成我們宇宙的90%以上,對於現代天體物理學家來說仍然是一個謎,儘管他們無法看到它,卻觀察到了它的引力影響。在星繫上。在他1979年的著作「 布羅卡的大腦:對科學的浪漫的反思」中,著名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用一個偽造的故事描述了宇宙的本質。
  • 宇宙是由什麼構成的?
    但是如果我們放大,這些天體的構成要素是什麼,它們是從哪裡來的?氫是宇宙中最常見的元素,其次是氦。它們共同構成了幾乎所有普通物質。但這僅佔宇宙的一小部分-約5%。其餘所有都是由看不見的東西組成的,只能被間接檢測到。
  • 構成我們的物質到底是什麼
    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至少在1800年的時間中被當成是構成自然界的全部,不管拿到什麼東西,你會發現這些所有的組成成分都是由元素周期表上的元素構成。元素周期表 這對於化學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世界的構成就是這樣的,構成我們的物質,也就是這些元素。
  • 為什麼我們是由物質而不是反物質構成的?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和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哈勃官網但我們沒有看到的同樣重要:我們沒有看到任何物質與反物質在最大尺度上湮滅的跡象,我們沒有看到任何證據去表明某些恆星、星系或行星是由反物質構成的。如果某些反物質部分與物質部分發生碰撞(並湮滅),我們就看不到我們期望的典型伽馬射線。相反,它是物質,到處都是物質,和我們看到的任何地方一樣豐富。
  • 氣態巨行星內部是由什麼構成的
    【氣態巨行星內部到底有什麼呢?】氣態巨行星分別是木星和土星,它們的內部核心可能包括巖石和冰。核心外圍可能是被金屬液態氫或少許氦包圍著,具體詳細的成分依舊未知。氣態巨行星簡述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下氣態巨行星,木星和土星都屬於氣態巨行星,因為其表面特徵基本為氣態的氫和氦,又由於其體積巨大,所以把它們歸納到氣態巨行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