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30日下午,清華大學2020年基金會工作會議在廖凱原樓召開。這是清華大學第二次就捐贈資源籌募工作召開會議。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副校長、教育基金會理事長楊斌出席會議。來自40多個院系、10多個部處的近百位教職工以及基金會工作人員參加會議。基金會副秘書長趙勁松主持會議。
王希勤講話
王希勤表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風險挑戰,學校的資源籌募工作依然有序進行,有力支持和推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他感謝包括基金會在內的各院系、部處為學校抗擊疫情和戰略發展作出的貢獻。王希勤說,籌款工作的重點在於拓寬籌募資源和提高利用效率,只有兩者密切配合、共同作用,才能使清華的資源籌措工作得到更高效的發展。他從「道」與「術」的角度切入,闡釋了清華人應具備的情懷擔當,開拓並維護捐贈人關係的方法,以及在細分捐贈人的價值訴求、緊密學校各院系部處間的協同合作、構建資源配置優先級體系等方面提供的指導作用。他認為,當前我們有良好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要把握好「道」、運用好「術」,讓清華大學的資源籌措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王希勤表示,清華人既要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進程中發揮高等教育的旗幟作用,也要為全球的文明和發展提出新理念,貢獻新智慧,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面向未來,王希勤強調,在「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遠景目標的指引下,清華將不負社會期盼,肩負起建設世界頂尖大學的使命,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各方面助推國家戰略,增進人類福祉。
楊斌講話
楊斌表示,2020年高等教育和公益慈善領域面臨著全球性公共衛生危機等帶來的巨大挑戰。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和各院系、部處協同努力,在為學校抗疫提供物資保障方面作了許多貢獻,也籌募資源支持了國內外疫區及海外友人抗疫工作,籌款和資助工作等方面也取得了良好成績。楊斌認為,目前學校的籌款工作雖然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但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與世界一流高校相比仍處於方興未艾的階段。同時,不同院系不同領域間存在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希望教育基金會協同院系不斷提升籌款質量,促進院系間的籌款經驗流動。在資源籌募過程中,院系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相關部處要積極承擔支持協調角色,為學校長遠可持續發展提供穩定可期強有力的支持。
楊斌還特別肯定了過去一段時間院系通過設立以功勳先輩、資深教師、可親職員冠名的獎勵基金,對凝聚清華傳統、傳播清華文化、向新一代師生傳承清華精神起到的積極作用。他希望院系班子進一步提高對資源籌募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進一步講好站在民族復興大業新徵程上的清華故事,進一步拓展資源籌募以及團結校友和朋友等攸關群體的內涵與外延,支持清華大學的建設,服務國家,造福人類。
袁桅作工作報告
基金會秘書長袁桅從資源籌募的實踐出發,從四個維度總結了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在過去一年的探索與努力。一是構建全校募資體系,調動協調院系籌款力量;二是研究策劃戰略型籌款項目,積極提升資源籌募能力;三是通過強化內部管理、體系建設和平臺開發,持續優化項目管理水平;四是搭建多元平臺,傳播捐贈文化,提供更溫暖的捐贈服務。她強調,宣傳、公關和回饋捐贈人的工作,對捐贈活動形成閉環非常重要。袁桅希望與院系、部處繼續合作,創新資源籌募模式,為清華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更大貢獻。
會上,電子系主任汪玉、清華校友總會秘書長唐傑、人事處處長王宏偉、科研院副院長張虎、團委書記張婷分別從所在院系、部處實際工作出發,分享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校友工作中的捐贈資源籌募情況。
汪玉、唐傑、王宏偉、張虎、張婷分享(從左至右、從上至下)
汪玉總結了籌款工作的三點心得:一是互利共贏,吸引校友參與育人環節,增強參與感和獲得感;二是拓展並維護學科的朋友圈資源,在院系、校友和企業間形成互聯互通的良性生態系統;三是尋求共識,提出有說服力的籌款方案。唐傑以校友義工計劃為切入點,系統介紹了校友自願報名,參與學校發展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公益活動,以及通過捐贈支持獎學金、勵學金、校園座椅、教室改建、年級基金等項目回饋母校的具體情況。王宏偉分享了持續推進講席教授、冠名(副)教授制度的具體舉措,介紹了從設立基金到組織遴選再到完成聘任的工作流程。張虎從國強科技基金和惠妍人才基金的實例出發,總結學校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領域的亮點研究,以及在聘請頂尖人才方面的最新進展。張婷從獎助學金的捐贈佔比和覆蓋範圍出發,希望一方面加大院系獎助學金籌款力度,另一方面為學生匹配各類資源,通過社會實踐、科技創新教育、國際組織實習等方式,培育肩負使命、追求卓越的興業英才。
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