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全國 「青年文明號」中國實驗快堆運行團隊:榮譽只是踏實幹事的副產品》
在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內靜靜地矗立著一座快中子反應堆,這裡的工作人員和默默運行著的實驗快堆一樣,鮮為外界所知。然而,在最近公布的2017~2018年度全國青年文明號評選結果中,中國實驗快堆運行團隊榜上有名,這讓一向低調的團隊更多地為人們所熟知。
為什麼中國實驗快堆運行團隊能夠獲此殊榮?這個團隊中又有著怎樣的故事?近日,記者走進原子能院,與中國實驗快堆運行團隊人員進行了面對面的對話。
快堆不是一天建成的
「中國實驗快堆從預研、設計、建安、調試到運行,是一個幾十年不斷奮鬥創新的過程。」劉尚波是快堆運行室主任,曾作為首批值長參加快堆的調試和運行工作。當提及快堆的發展歷程時,他說快堆運行團隊從運行準備開始,走過了十幾年的艱苦歷程。
中國實驗快堆的建成和投運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快堆國家行列。「從臨界到滿功率運行,我們基本實現了建堆目標。我作為完整經歷過這一過程的人,深知運行人員的付出和艱辛。」談及團隊這些年的努力與收穫,劉尚波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他補充道:「這次獲得的大獎不只屬於當前的運行團隊,還應該是所有從事過快堆運行的人員的光榮。」
相較於有著多年運行經驗、運行業務相對成熟的壓水堆來說,中國實驗快堆是國內首堆,很多方面都靠運行團隊去創造和探索。
工作中,快堆運行團隊摸著石頭過河,逐步完善頂層技術和管理文件。他們在完成運行質保大綱和管理程序的同時還按照新的格式和要求升版了運行規程,並且編制了以任務為導向的260多份操作票,使其適用性大大增強,基本覆蓋了全部運行操作。
「我們深知責任重大,挑戰巨大。想要把快堆的運行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還要面對眼前的各種困難。但無論多難,運行團隊都會以不畏時艱的良好態度,求真務實努力工作,為快堆事業發展打好基礎。」劉尚波說。
「每次開堆我們都如臨大敵」
「在運行團隊裡,每個崗位都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只有整體優秀才能運行出色。」劉尚波向記者介紹了坐在他旁邊的技術專家徐斌、王長茂,以及現任值長張煥旗和張乾。
外貌樸實的徐斌一開口就顯現出了紮實的專業功底。王長茂是核安全系統設備試驗和檢查的總體技術負責人,也是快堆運行疑難雜症處理專家。兩位專家向記者介紹了這些年攻堅克難的工作經歷。創業艱難百戰多,和專家的對話中,記者體會到快堆事業篳路藍縷的辛苦。儘管如此,他們無怨無悔,甘願選擇那種滾燙的人生。
如果將快堆比作一架戰鬥機,運行人員就是戰鬥機的駕駛員。為了快堆事業,承擔著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壓力。人們往往驚嘆於戰鬥機在天際馳騁時的英姿,卻看不到駕駛員在背後為之默默付出的汗水:他們六班三倒,少有時間和家人團聚;隨時要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緊張的氣氛壓得人喘不過氣。為了配合快堆運行,運行人員的生活幾乎被牢牢「綁」在了反應堆上面。一切都要以工作優先,這是特殊崗位帶來的特殊要求。
「每次開堆我們都如臨大敵。」張乾嚴肅地說。他身兼數職,既是值長,又是技術管理組組長。作為運行的大管家,堆上的管理工作在他手上處理得井井有條。
劉尚波說,「工作中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預期外的情況。我的手機要24小時開機,音量按到最大,從不敢調成振動模式。機組有任何風吹草動我都要隨時了解。」
「孩子有次和我抱怨,『為什麼家長會都是爺爺奶奶去?』我不知道怎麼回答他。」張乾的話語中略顯無奈。當被問及運行人員過年能否回家時,他說:「要看過年時的排班表。很多時候家在北京的同事會自願留下來,讓外地的操縱員回去。」
「大年三十值班,你心裡怎麼想?」
「我不值別人也要值,這是運行人員的責任。」張煥旗平靜地說。平平淡淡的話語卻令人有一種莫名的感動。
與快堆共成長
在獲得「2017~2018年度青年文明號」後,劉尚波說,「取得榮譽從來不是目的,它只是踏實幹事的副產品。」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快堆運行團隊先後完成了臨界、低功率、升功率等各項調試試驗,其間未發生過0級以上的運行事件。
每次完成重要任務後,張煥旗都會對自己的工作進行復盤。「作為值長,我對機組安全運行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運行過程中,我要做出許多決策,下班後我就反覆想自己對問題的處理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運行期間,每個人處理問題的經歷都會成為後來人的經驗反饋。正是在無數像張煥旗這樣的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下,中國快堆事業才得以高速發展。
詩云:一萬年來誰著史。運行人員在每個試驗中,都要在試驗日誌和報告上籤下自己的名字,而正是這些一筆一划的籤字承載著中國實驗快堆的各項進步。一份份嚴謹詳實的試驗日誌和試驗報告就是中國的快堆發展史,寫下這部發展史的作者們則是可敬可愛的快堆運行團隊。對他們而言,奮鬥的過程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過程中有足夠的快樂,所以不覺得苦、累、難。這種內生動力激發了運行團隊幹事創業的積極性,中國快堆事業正快馬加鞭不斷向前奮進。作為一支勇擔國任、不辱使命的隊伍,他們將繼往開來創造新的輝煌。
作者:陶春陽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