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煤地質總局張弓

2020-12-05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請稍等下,我給出差的同事回個信息。」站起身,弓著腰,兩手快速敲打鍵盤,偶爾抬起左手,將滑落的黑框眼鏡往上扶一扶。面前忙碌著的是第20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航測遙感局地下空間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弓。「跑項目,最近出差也多」,他邊回消息邊說,「沒有出差的這幾天,基本上就是上午拜訪周邊的客戶,下午回公司處理日常事務。」

正如父親給他取「張弓」之名的寄意:「弓弦拉開,箭必須射出,擊中目標」,一旦決定開始,便會堅持不懈。入職煤航十年間,張弓始終堅持「擇一行、愛一行、鑽一行」的工作態度,盡己所能,帶領團隊在城市管網地理信息技術方面不斷取得突破。由於工作業績突出,他先後獲得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科技創新先進個人」、陝西省科工委「青年崗位能手」、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榮譽。日前,他更是被共青團中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稱號,此次陝西省僅11人獲此殊榮(1名「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10名「全國青年崗位能手」)。

既然選擇開始,就會全身心投入

2010年,24歲的張弓研究生畢業,入職西安煤航管網工程院。不久,他跟隨外業隊開始了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個正式項目——牙克石市地下管線探測項目。「當時做的是軟體和數據,屬於內業,但外業人員緊缺,我就跟著出去,協助工作。」張弓說,也正是這次外業工作,給了他一個「受益」至今的教訓。

「當時項目GPS觀測點在郊外的山區,我負責其中一個山頭的GPS定位設備,主要保障設備正常開關、運行。」張弓回憶,那天天氣不好,「山上風很大,後來還下了雨,雨大了我就找地方躲雨去了。」設備被風吹倒,損壞,觀測任務以失敗告終。「儘管沒有受到批評,但因為我的失誤,影響了工程效率,導致大家工作白做。」張弓說,這件事給了他教訓,也讓他養成「無論什麼工作,既然選擇,就要全身心投入」的職業信念,並堅守至今。

2011年下半年,張弓開始了新的工作內容——軟體研發。雖然在之前的工作中多多少少閱讀並修改過一些程序代碼,但並沒有完完整整地編寫過,起初也出現過錯誤,張弓不斷學習,向同事請教,通過不懈努力,編寫速度和質量都有了突破。2012年,公司機構調整,張弓所在部門開始了新業務——三維數字城市研究。「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新領域,沒有經驗可循。」張弓說,為了節約成本、提高效率,他和另一名同事直接將辦公室搬到合作公司,和他們同吃同住,經過近一個月學習,他倆快速掌握了城市建模過程中的製作方法,為部門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最終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成熟產品。隨後,在三維數字城市業務上,張弓既做技術研發又做市場宣傳,為項目推廣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效。

2014年年初,張弓擔任部門副主任,2017年起擔任軟體研發事業部主任,2019年起擔任地下空間公司副總經理。十年間,外業輔助工、一線技術員、項目經理、部門負責人,「公司幾乎所有的業務我都參與過。」張弓說。公司安排新的工作或崗位,對他來說幾乎每次都會開啟一個新領域,「我既然選擇開始,就會全身心投入,將工作做好。這樣的經歷,對於我來說是一種磨鍊,促使我進步,也將成為我的人生財富。」

只要市場不斷變化,技術創新就永不止步

張弓擔任部門副主任時,主要從事軟體產品的推廣和軟體系統的實施工作。在推廣實施過程中,張弓積極調研客戶需求和競爭對手技術發展情況,很快了解到煤航管網軟體在同行業的水平。「產品化服務不夠全面,市場化競爭不夠成熟,軟體銷售額不夠分量。」「三不夠」讓張弓和他的團隊看到自身產品的不足。

張弓意識到,技術創新、產品更新迫在眉睫,「不創新可能就會被市場淘汰」。他立項主導了煤航地下管網軟體體系構建的科研項目,對原有軟體產品進行了大規模整合和改造,經過兩年多時間,自主研發出管網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的煤航地下管網軟體產品體系,並構建了獨具特色的「139」產品體系。

「一個體系,三個平臺,九個子系統。」張弓說,通過創新,產品更加精細化,「對於客戶來說,以前產品是一個整體,購買後所有功能都有,但有些功能自己不需要;而如今的產品,客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對功能進行選擇,真正滿足所需。」該產品體系扭轉了公司多年來在管網信息化產品方面的落後局面,大範圍推向市場後,獲得客戶好評。

隨著國家不斷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張弓及所在團隊也不斷加大智慧產品研發力度。「除原有管網探測外,我們通過技術創新,開展了智慧管網、物聯監測、三維行業應用等新業務。」張弓說,技術創新必須與市場結合,「創新出來的產品要投入市場,滿足市場需要、客戶需要,只要市場不斷變化、需求不斷變化,我們進行技術創新就要永不止步。」

有了優秀的團隊,才有優秀的個人

統一意志、規範行為、凝聚力量,好的團隊文化可以讓一個團隊不斷進步、壯大。作為一名管理者,張弓尤為注重培養和打造團隊文化。「我們團隊最大的38歲,最小的23歲,平均年齡30歲左右,基本都是年輕人。每個人要成長,團隊要發展,必須讓年輕的團體具有獨具特色的團隊文化。」

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事情也讓張弓意識到打造團隊文化的重要性。「貴州有一個項目,是做管線分析功能設計,當時客戶反饋說功能雖然實現了,但效率不高,能不能給提升下。回來後技術人員並沒有及時給予解決,後來這樣的問題也被另外一個客戶反饋。」在張弓看來,這是服務意識和質量的問題,「關係到產品生存」。

此後,張弓和他的管理團隊加強團隊文化培養,首先從制度予以規範,根據公司「項目風險金制度」,將所有項目人員「捆綁」,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讓大家感受到這是一個集體,任何一個人出現問題,大家都會受到牽連;任何一個人做出成績,大家都會獲得獎勵。」此外,張弓注重情感溝通,不定期與員工交流,團隊成員或其家屬生病住院,張弓和管理團隊都會及時了解,在物質上給予幫助,在精神上給予鼓勵。「真心相待,把每一名員工當成朋友、家人關心,讓他有家的歸屬感,自然而然他就有了認同感。」

「我們的團隊,對外要具有狼性文化特色,體現在較強的執行力、靈敏的客戶思維和周全的服務意識;對內我們是一個家庭,猶如朋友,無話不說,坦誠相待。」這是張弓所希冀的團隊文化。

如今,34歲的張弓集多項榮譽於一身,他所帶領的團隊也先後獲得陝西省科工委「青年創新創效先進集體」稱號、陝西省總工會「工人先鋒號」稱號、中央企業團工委「青年文明號」稱號。未來,張弓將一如既往地帶領他的團隊向著目標努力,在地下空間信息領域不斷前進。(杜旭濤)

【責任編輯:龍靜怡】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焦點

  • 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揭曉
    ◎張麗華/文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近日在京揭曉。經過嚴格的評選程序,15位優秀的青年地質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分設地質科技研究者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教師獎。曾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五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多次獲得院、所先進工作者和優秀課題負責人等榮譽稱號。
  • 全國青年崗位能手龔志強:愛崗敬業的青年技術人才
    懷揣著航空報國的理想信念,憑藉著對信息化、數位化的興趣,9年的時間裡,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技術和業務水平竿頭日上、精進不休,快速成長為公司的技術先鋒,在熱愛的崗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獲得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的榮譽稱號。作為技術崗位帶頭人,他始終堅持將不斷提升技術水平作為一切工作的基礎。
  • 中煤地質總局「硬核」助力巢湖藍藻治理
    巢湖沿岸藍藻防控治理項目二期航拍圖 中煤地質總局江蘇局長江公司巢湖項目部統籌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據了解,目前全國近三分之二湖泊水庫處於富營養化,不同程度受到藍藻汙染。2007年太湖爆發的嚴重藍藻汙染事件,造成無錫全城自來水汙染,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至今讓人心有餘悸。作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也飽受藍藻侵襲,被列入全國重點防治的「三河三湖」,當地政府2012年開始就啟動了巢湖綜合治理工程。
  • ——記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獲得熊濤
    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熊濤,是中煤地質總局所屬地質集團北京地調公司的副經理(主持工作),他先後取得吉林大學地質礦產勘查專業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程地質專業。按照大多數人的想法,擁有碩士學位的熊濤,應該選擇一份穩定的「坐辦公室的工作」,可他卻默默紮根於野外項目現場一線。
  • 第十二屆青年地質科技獎評選結果揭曉
    第十二屆青年地質科技獎評選結果揭曉49名青年地質工作者獲獎;金錘獎9名,銀錘獎40名  2010年3月26日,經中國地質學會第38屆理事會第十七次常務理事會議審議批准
  • 中煤地質總局與中非發展基金合作開發非洲礦產
    日前,中煤地質總局與中非發展基金有限公司籤署了《聯合開拓非洲煤炭等礦產資源戰略合作協議》。協議的籤訂將使中煤地質總局的專業技術優勢與中非發展在資本運作和投資上的優勢結合起來,並在非洲煤炭勘探和開發領域共享資源、互利共贏。
  • 20名優秀青年獲第十二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 10人獲提名獎
    中國江蘇網5月4日訊(記者 郭蓓 通訊員 沈團軒)2017年五四青年節前夕,共青團江蘇省委、江蘇省青年聯合會對第十二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進行表彰,新華報業傳媒集團融創區數媒中心交匯點新聞客戶端要聞組組長王高峰等20名同志獲第十二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鎮江市第一人民醫院大科護士長王明明等10名同志獲第十二屆「江蘇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
  • 15人獲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日前,經過專家初評、公示和終評,唐朝生等15人榮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根據《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章程》《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獎勵條例》規定,中國地質學會於今年7月1日啟動了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評獎活動。
  • 第12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城市軌道交通信號工職業技能全國總決賽開賽
    人民網北京12月1日電(王紫)12月1日,記者從交通運輸部獲悉,11月30日,全國行業職業技能競賽第十二屆全國交通運輸行業「捷安杯」城市軌道交通信號工職業技能大賽全國總決賽在浙江杭州正式開賽。 據介紹,此次城市軌道交通信號工職業技能大賽首次列入國家一類賽事,來自全國39家參賽單位的78名選手參與角逐,進行高水平、高規格、高標準的技能比拼,展現新時代城市軌道交通行業技能人才的「硬核」力量。大賽獲獎優勝選手將由交通運輸部授予「全國交通技術能手」稱號,並按程序優先申報「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等相關榮譽稱號。
  • 中國石油集團第十屆「十大傑出青年」剪影
    先後榮獲黑龍江省五四青年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黑龍江最美人物」等稱號。  【事跡】  探複雜地宮,擒萬米油龍。地震勘探研究成果直接影響著一口井的成敗。  「我的石油夢,就是在地震資料中找到更多的油氣資源。」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地下迷宮,面對無形的巨大壓力和挑戰,裴明波從沒有選擇過後退。
  • 第四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揭曉 7名煤炭化工地質人捧得「金羅盤」
    第四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揭曉 7名煤炭化工地質人捧得「金羅盤」 2020-10-29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剛剛,中國石油「十大傑出青年」名單新鮮出爐!
    個人先後榮獲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標兵、黑龍江省青年五四獎章、龍江最美人物等榮譽。先後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第七屆全國石油與化工行業職業技能競賽金牌等榮譽。其成果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017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與2018年度「十大地質科技進展」等獎項。4月28日,郭旭光獲得第23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稱號。
  • 2021中煤江南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校園招聘114人公告
    集團公司(局)簡介中煤江南建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廣東煤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成立於1962年,於1986年註冊成立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並成為建設部首批核定的地基與基礎工程專業施工壹級企業,歷經五代地質人的艱苦創業與改革發展,現已發展成為華南區域綜合實力最強、規模最大、範圍最廣的專業型地質工程類施工企業
  • 乘風破浪 一路同行 點讚2020年度總局重大新聞
    在防疫一線,在生產經營現場,中煤地質人敢打硬仗,能打勝仗,書寫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6.煤航大數據中心順利建成11月13日,勘查研究總院與華北科技學院、山西能源學院聯合日前成立全國首個煤礦智能化開採精準地質勘探研發中心。
  • 銑床刀具研製能手——記全國勞動模範周國慶
    他自主創新研製各類銑床刀具40餘種、自製工裝夾具20餘套,為公司作出了較大貢獻。2020年11月24日,周國慶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03年,周國慶通過理論筆試和現場實操比賽的激烈角逐,力挫來自雲南省各州、市同行業的80餘名頂尖選手,問鼎雲南省首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銑工第一名。
  • 兩「張弓」何時結束「弓鬥」?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霍坤峰文圖    商丘寧陵縣有兩家關係微妙的白酒企業,一個是河南省張弓酒業有限公司(簡稱張弓酒業),一個是河南張弓老酒酒業有限公司(簡稱張弓老酒酒業)。3月21日,第100屆全國糖酒會在成都開幕的當天,兩家企業在成都同時間舉行媒體見面會,也把兩家企業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轉型發展實錄:投身「三個地球」建設
    2018年12月28日,該局黨委書記、局長趙平在第十六屆中國企業發展論壇上擲地有聲,交出了中煤地質人的答案:我們將以建設「透明地球」「數字地球」和「美麗地球」為戰略願景,即:以地質勘查技術為依託,全面加強地下空間探測,投身「透明地球」建設;以地災治理、環境修復技術為依託,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奉獻「美麗地球」建設;以地理信息技術為依託,全面打造地質信息化產業平臺,參與「數字地球」建設。
  • 體育總局辦公廳關於做好第3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反...
    體育總局辦公廳關於做好第3屆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體育代表團反興奮劑工作有關事宜的通知 發布時間:2018-09-11 來源:科教司
  •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2021年度應屆高校畢業生招聘公告
    一、總局簡介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成立於1953年,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中央企業,是國內規模最大、業務範圍最廣、技術力量最強的綜合性地質勘查與生態文明建設企業集團,也是煤炭、化工資源勘查的行業管理機構。
  • 全國100人,鎮江1人入選 | 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公布!
    近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出版專著2部,發表SCI/EI收錄論文68篇,授權發明專利28件,先後入選國家「萬人計劃」中科技領軍創新人才、國家油菜體系崗位科學家、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江蘇特聘教授、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領軍人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