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獲得熊濤

2021-01-08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

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熊濤,是中煤地質總局所屬地質集團北京地調公司的副經理(主持工作),他先後取得吉林大學地質礦產勘查專業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工程地質專業。按照大多數人的想法,擁有碩士學位的熊濤,應該選擇一份穩定的「坐辦公室的工作」,可他卻默默紮根於野外項目現場一線。

2003年9月,熊濤剛到地質集團北京大地高科公司報到,就被安排到陝北油氣開發項目現場實習。面對陝北較惡劣的氣候環境和艱苦的生活條件,他沒有退縮,而是很快地投入到學習、工作中,穿上工作服,每天和工人們同吃同住。

「陝北是典型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溝谷切割、地形破碎。那裡秋季降溫迅速,冬季雨量稀少。遇到颳風的天氣,有時候幾米以外就看不清人影,在漫天黃土中工作是家常便飯。」回憶起那個時候,熊濤很是感慨。

經過短短兩個月的實習,熊濤獨立完成了油氣參數井和定向生產井的地質錄井工作。在此後的長慶油田和延長油礦項目技術工作中,他很快適應和掌握了常規油氣相關地質技術,完成了80餘口油氣參數井和開發井的現場地質、報告編制及提交工作,為後續涉足非常規天然氣領域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愛崗敬業、吃苦耐勞是熊濤的標籤,那麼勇於創新、用專業知識提出合理化建議則是熊濤的又一特點。他在格瑞克江西豐城煤層氣項目擔任項目經理時就遇到了難題,因該地區上部巖溶地層發育, 鑽進過程中鑽井液全漏失,在施工的12口井中有8口井鑽遇溶洞,其中鑽遇溶洞垂直距離最大的達30.5米,給鑽井施工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施工期間正值夏季,熊濤帶領職工頂著地表近40℃的高溫,在現場反覆運用各種施工工藝和鑽井參數。「氣舉反循環的運用,是大膽的創新,也是巖溶地層中一次有益的嘗試。」熊濤說道。「雖說這項技術不是新工藝,但是在這類項目中使用,還是冒著很大風險的。在後期的處理中,我們加入了強鑽工藝,多管齊下。大家不懈努力,最終取得了豐富齊全的地質數據,為評價豐城地區煤層氣資源潛力提供了依據,同時為公司積累了巖溶地層全漏失情況下施工的豐富經驗。」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7年9月,熊濤突然接到任務,在遼寧瀋北地區煤層氣資源與評價項目中,擔任地質技術負責人一職。當時的項目業主方決定採用煤層氣洞穴完井工藝,這是一種新的完井增產工藝,缺乏廣泛的研究基礎和相關的理論支持,而該工藝對主要設備和技術參數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由於鑽具在煤層放噴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埋鑽等事故,具有很大的風險性。

「如果說不怕那是假的,我深知,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那時候的壓力真是大啊!」直到現在,熊濤說起這個項目的時候還會不經意地皺皺眉。但是,他在困難面前毫不退縮,「困難像彈簧,你弱它就強。我就不信拿不下這點小問題!」經過多方諮詢和學習,他與現場技術人員一起細分析、詳安排、勤檢查,最終攻克技術難關。

「熊總自從接到這個任務後,就開始廢寢忘食地學習。每天他總是第一個就來到現場,有時候塔燈熄滅了他還沒有離開。」當時一起工作的技術員司偉直到現在說起來還是一副欽佩之情。

2012年9月,在傳統地勘行業低迷的情況下,企業積極尋求轉型發展的方向。作為單位投標國土資源部第二輪頁巖氣探礦權出讓項目的主要負責人,熊濤通過精心安排技術方案和商務文件,加班加點,反覆修改完善,利用不到40天的時間,編制提交了兩套投標文件,並在83家競標企業152份標書中脫穎而出,一舉中標湖南桑植、貴州鳳岡一區兩個頁巖氣區塊,取得了一家獨中兩元的驕人業績。

「當時我國頁巖氣勘探開發工作才剛剛起步,頁巖氣基礎理論和試驗研究方面還很薄弱,並且貴州鳳岡一區和湖南桑植區塊在此之前均未開展過系統的油氣勘查工作,屬空白區。」熊濤解釋道。

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熊濤和他的技術團隊又開始了「五加二」「白加黑」連軸轉的模式。先後完成了兩個頁巖氣區塊355千米的路線地質調查,15多千米的實測地質剖面,830餘千米的二維地震勘探,7口參數井和1口預探井,以及4項評價研究工作。

大家集思廣益、暢所欲言,為了幹好這個項目,卯足了勁。「我來這裡,不是圖享受,就是要幹出點成績來!」這句話成了熊濤的口頭禪。

熊濤帶領項目技術團隊披荊斬棘、勇往直前,遵循著頁巖氣勘查工作規律,積極開展各項勘查和研究工作。無數次的試驗測試,無數次的勘探成果總結和綜合分析研究,終於形成了適用於湘西-黔北地區的頁巖氣資源評價方法,並在2018年通過反覆研究多次論證,部署實施了4口針對龍馬溪組的鑽井,均探獲噸含氣量2~3立方米的頁巖氣氣藏,其中一口井通過放噴獲得3米多高的藍色火焰,取得了新區頁巖氣勘探的重大突破。同時,由他主要負責完成的《貴州鳳岡一區頁巖氣成藏控制因素分析及有利區評價報告》,也獲得了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第十七屆優質專業地質報告一等獎。

此時此刻,取得的勘探突破和大家的肯定,讓熊濤激動不已,項目組也熱血沸騰,大家深知這份驕人成績的取得,對於公司跨入頁巖氣領域,實現企業的轉型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工作中專注,生活中溫暖」是大家給熊濤的另一個標籤。在艱苦的環境裡開展工作,是對項目部成員意志力的考驗。無論是雨水肆虐的盛夏,還是寒風刺骨的嚴冬,他和隊友們都堅守在第一線。「他總是衝在最前面,遇到困難都是他先上。」這句評價不止一個人、不止一次被提及。

施工在外,難免有心裡不痛快的時候。「大家都不容易,尤其是我們項目部裡的年輕人比較多,思想波動大是在所難免的。」熊濤看在眼裡、急在心上,趁著工作之餘,他總跟項目部的員工們交流,鼓舞士氣,他說:「咱們只要能沉得住氣、靜得下心,就沒有辦不成的事!大家心裡有什麼不痛快的事兒就和我說說,我這個老大哥做思想工作還是很有一套的嘛!」熊濤一邊說一邊爽朗地笑著。

如今,熊濤已成長為非常規油氣方面的科技人才和骨幹力量,並被地質集團聘為「專業技術帶頭人」。獲得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優質專業地質報告特等獎1項,一等獎3項,新發現資源獎1項;獲得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科學技術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發表論文5篇,獲得授權實用新型專利2項、受理髮明專利2項;獲得中國煤炭建設協會第十屆煤炭建設行業優秀項目經理,北京市石景山區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總局黨委央企創新成就展表現突出個人等榮譽稱號。前不久,他又獲得了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

熊濤在野外一線已經奮戰了16年,依舊不改的是朝氣蓬勃向上的心,我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新一代地勘人的影子,工作吃苦耐勞、敢於奉獻。作為在工地上從不倦怠的「老員工」,他用始終如一的堅韌和始終不變的初心,把分內工作做到了極致。

【責任編輯:李子紅】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相關焦點

  • 第十二屆青年地質科技獎評選結果揭曉
    第十二屆青年地質科技獎評選結果揭曉49名青年地質工作者獲獎;金錘獎9名,銀錘獎40名  2010年3月26日,經中國地質學會第38屆理事會第十七次常務理事會議審議批准
  • 地大王偉教授獲「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
    楚天都市報9月28日訊(記者肖楊通訊員徐燕)近日,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銀錘獎)評選結果揭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王偉教授獲「金錘獎」。
  • 【喜報】 我院3位校友喜獲全國地質科技獎金、銀錘獎
    在剛剛揭曉的中國地質學會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銀錘獎)評選中,我院校友李大鵬、宋到福喜獲「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榮譽稱號,黃興龍獲「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榮譽稱號。青年地質科技獎是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的中國地質界青年的最高榮譽獎,分為金錘獎和銀錘獎。附:獲得「金錘獎」校友簡介:
  • 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揭曉
    ◎張麗華/文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近日在京揭曉。經過嚴格的評選程序,15位優秀的青年地質科技工作者脫穎而出。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分設地質科技研究者獎、野外地質工作者獎、教師獎。先後主持/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計劃、重點研發計劃等科研項目20餘個,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陳嘉庚青年科學獎、中國地質學會金錘獎、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業委員會首屆谷德振青年科技獎和中國產學研創合作創新成果獎等。發表學術論文190餘篇,其中SCI論文70餘篇。
  • 中國地質學會推薦的朱光有博士獲第十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原標題:由中國地質學會推薦的朱光有博士獲第十屆光華工程科技獎   6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2014年第十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由中國地質學會推薦的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朱光有博士獲得第十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翟慶國
    翟慶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2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本科2005年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碩士>2008年中國地質科學院博士2008年至今在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工作先後在臺灣中研院地球所、臺灣大學和美國萊斯大學訪問2015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資助
  •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名單公示,南京這兩個女科學家上榜
    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發布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獲獎名單公示,共產生20名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5個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5名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入選者。
  • 西北大學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剛剛公示了
    從中國科協網得知,經審委員會評審,2020年度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獲獎名單正式發布。西北大學地質系校友,付巧妹入選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
  • 十名青年科學家獲得「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
    12位諾貝爾獎、沃爾夫獎獲得者以及來自125個國家和國際科技組織的近800名科學家、青年科學才俊等雲聚一堂,聚焦科技戰「疫」、環境與健康等重大議題,為後疫情時代醫療大健康的發展交流研討、獻計獻策。據悉,參加此次峰會的近800名科學家中70%左右為45周歲以下青年才俊。
  • 20人擬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付巧妹在列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官網發布了《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獲獎名單公示》。公示稱,經「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評審委員會評審,共產生20名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擬獲獎人選、5個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團隊獎擬獲獎團隊、5名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入選者。
  • 15人獲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技獎
    日前,經過專家初評、公示和終評,唐朝生等15人榮獲中國地質學會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根據《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基金章程》《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獎勵條例》規定,中國地質學會於今年7月1日啟動了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的評獎活動。
  • 第四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揭曉 7名煤炭化工地質人捧得「金羅盤」
    第四屆野外青年地質貢獻獎揭曉 7名煤炭化工地質人捧得「金羅盤」 2020-10-29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熱烈祝賀潘時龍、朱繼宏教授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2020年10月18日,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儀式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開幕式上舉行,共有100名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獲獎。我會推薦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潘時龍教授獲此殊榮。同時,第十四屆中國航空學會青年科技獎獲得者西北工業大學朱繼宏教授等也榜上有名。
  • 天津大學陳焱教授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共青團中央發布了《關於表彰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的決定》(科協發組字〔2020〕24號),公布了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名單,我校機械工程學院陳焱教授入選。
  • 北大六人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頒獎儀式「中國青年科技獎」由中共中央組織部、共青團中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每兩年評選一次,每屆獲獎者不超過100人。該獎前身為1987年由錢學森、朱光亞等老一輩科學家提議設立的「中國科協青年科技獎」,1994年更名為「中國青年科技獎」,是面向全國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獎項,旨在表彰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奮發有為砥礪建功,在基礎研究、工程科技、科學普及、成果轉化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
  • 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關於開展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2020...
    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候選人提名工作,學會可以推薦本學科領域的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候選人3名、候選團隊1個以及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候選人2名。有關事項通知如下,相關表格請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獲取:一、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一)獎勵名額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獎勵個人名額不超過20名,其中至少2名在西部地區工作;「團隊獎」名額不超過5個。
  • 溫縣孫明波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特別獎」!
    獲得2011年百篇優博論文獎,獲得2015年度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019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湖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先後承擔及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項、國防重點項目4項等共計20餘項科研項目。
  • 東南大學劉攀教授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近日東南大學劉攀教授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劉攀(右一)工作照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共青團中央聯合發布了關於表彰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獲獎者的決定10月18日,頒獎儀式在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上舉行。東南大學教授劉攀榮獲第十六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 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2020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擬獲獎名單公示
    點擊上方小程序查看化學加網VIP5企業近日,中國科協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 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陳芳芳教授榮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2021年1月8日,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獲獎名單公示結束,我院陳芳芳教授榮獲第十七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是吉林大學醫學學科首位獲獎者。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設置旨在表彰獎勵在科學領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女性青年家,激勵她們繼續從事科學事業,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更加豐碩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