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改進微引力透鏡技術,未來發現的類地行星數量或高達1000億顆,銀河系中擁有170億顆類地行星。
據國外媒體報導,來自奧克蘭大學的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技術來尋找類地行星,預計我們將發現1000億顆與地球非常相似的星球。這項新技術被稱為微引力透鏡技術,目前科學家在日本與紐西蘭合作的約翰山天文臺使用該技術進行觀測,奧克蘭大學的菲爾•約克博士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他認為這項工作需要將微引力透鏡觀測數據與NASA的克卜勒望遠鏡數據相結合,配合凌日法可以發現更多的類地行星,科學家估計銀河系中就存在大約170億顆這樣的行星。
當然,這些行星中大部分的表面溫度都比地球高,這並不意味著不存在適宜人類居住的表面環境,如果它們圍繞的是一顆紅矮星,穩定的輻射環境可為宇宙生命提供非常長時間的發展期。科學家將克卜勒探測器的數據與微引力透鏡觀測相結合,我們就可以發現更多紅矮星周圍的系外行星。早在1995年,日內瓦大學科學家首次發現了主序星周圍公轉的系外行星,由於系外行星對於恆星而言非常小,並不發光,因此探測系外行星主要通過間接的方法。克卜勒系外行星探測器主要使用凌日法發現系外行星,觀測恆星盤面的微小亮度變化發現行星的蹤跡。
而微引力透鏡的原理是基於愛因斯坦在1936年預測的「光線扭曲」效應,當遙遠恆星光線從系外行星附近通過時會受到行星引力場的幹擾,這時我們就可以察覺到系外行星的存在。微引力透鏡已經被用於探測類海王星和類木行星這樣的天體,約克博士和他的同事在這基礎上提出的新微引力透鏡技術可以探測到類地行星級天體引力場導致的光線偏轉。目前,加那利群島天文觀測站、位於智利高原的1.3米徑的望遠鏡,還有位於塔斯馬尼亞的天文臺都將開展微引力透鏡的觀測任務,預計未來將發現更多的類地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