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個世紀中國的發展速度,可謂風雲變幻,滄海桑田,誰也預料不到1年後會是什麼樣子。而國家的發展自然包含了各城市的發展,只是每個城市特色不同、優勢劣勢不同,發展速度也不盡然相同。有的城市如同坐著火箭一騎絕塵,也有的城市曾經輝煌一度,如今卻漸漸沒了存在感。於是,城市之間的比較,城市格局的微妙變化,成了大家關注並熱議的話題。
比如這份2019中國人均收入前十的城市排行榜上,我們似乎看到了我國南北城市的格局,已經出現了壓倒性的局面。北方僅北京一座城市上榜,其餘上榜城市除了廈門,均來自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
什麼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意思是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項,分別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淨收入、財產性淨收入和轉移性淨收入。「人均收入」與「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何不同?其實質就是你自身能夠創造的價值和你最終到手的錢的區別。
對此我們可以對比一下40年前的排行榜,我們可以看到哈爾濱、瀋陽這樣的老牌東北工業城市「隱退江湖」,以及深圳這樣高速發展的新興城市的崛起。以重工業為主的東北曾經歷過非常輝煌的時代,後來由於國內外形勢、政策的變化,中國製造業成本增加,對重工業來說,是個很大的打擊。對此,我們只能期待東北依靠其他產業的轉型,迎來新的重生。
對比北方城市,深圳無疑是乘著改革開放東風的一匹黑馬。短短幾十年,就從海邊小漁村,搖身一變成了頻繁刷榜的超一線城市。而深圳、廣州代表的珠三角戰隊,都是高收入、高支出地區。整個珠三角地區的發展速度與潛力,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看好深圳與廣州,兩座城市也成了吸引人才方面的最大贏家。
而代表長三角戰隊的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強市,幾乎都在榜上了,大家似乎也不感到太意外。尤其是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引擎,收入高、消費水平也是大家公認的事實。不過這些城市裡有個亮點,那就是蘇州。作為榜單上最後一座破6萬的城市,人均消費支出卻比排在身後的杭州低很多。
這個現象就意味著蘇州的薪資待遇可觀,而消費水平卻能被大眾所接受。蘇州作為中國地級市裡的最強者,讓年輕一代不再只把目光聚焦於一旁的上海。蘇州經濟環境好,名企聚集,發展前途光明,可以說是一座值得被期待的城市。
最後來說說既不屬於長三角、又不屬於珠三角的廈門。最後三位的寧波、廈門、無錫,其實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都咬得比較緊,但是人均消費支出卻差得不少。廈門的人均消費支出比排在身前與身後的兩座城市都要高,廈門的高物價,也和它作為一座旅遊城市有關。與廈門情況類似的,還有杭州。
大家所在的城市上榜了嗎?如果上榜,你趕上了平均值還是拖了後腿?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看法。
#人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