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網:截至昨日,2018年區域經濟復盤系列的分省篇,還有廣西、內蒙古、黑龍江、吉林、新疆、青海6省尚未推送,我和大家一樣還在持續關注這些省份的數據公布進度。
在等待以上這些省份分市經濟數據的過程中,我們另行安排的七大行政區系列,目前也已陸續推送了華東篇、華中篇和華北篇。同樣是受限於以上仍未公布分市區域經濟數據省份影響,東北、西北、華南篇也還需要繼續等待。所以今天能夠推送的,自然也就是西南篇了。
西南地區,中國地理分區之一,東臨中南地區,北依西北地區,包括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重慶市共五個省市區。口語中提及的西南地區有時也只指老四川(含重慶不含川西高原)、雲南、貴州,即「西南三省」。
西南地區省區行政區劃代碼均以數字「5」開頭。西南地區曾多次調整,直至1955年形成穩定格局:川、黔、滇、藏四地合稱為「西南四省(區)」;1997年恢復設立重慶直轄市,四省一區區劃格局部分調整,在此之後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合稱為「西南五省(區、市)」。
自然區劃概念下的西南地區,主要包括四川盆地、雲貴高原、青藏高原南部、兩廣丘陵西部等地形單元,大致包括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聊聊西南大區的2018年。
2018年西南地區經濟體量及人口數據
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了解西南各省的基本經濟情況,我們不妨現在一起回顧下2018年五省的經濟基礎數據。
四川:2018年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0678.1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8%,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4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426.66億元,增長3.6%;第二產業增加值15322.72億元,增長7.5%;第三產業增加值20928.75億元,增長9.4%。
重慶:重慶2018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363.19億元,同比增長6.0%。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378.27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8328.79億元,增長3.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656.13億元,增長9.1%。另數據顯示,重慶工業「6+1」支柱行業中,電子製造行業增加值增長13.6%、材料行業增長11.0%、化醫行業增長4.9%、裝備製造業增長3.2%、消費品行業增長1.9%、能源工業增長1.7%,汽車製造業下降17.3%。
雲南:2018年,雲南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881.12億元,同比增長8.9%,增速比全國(6.6%)高2.3個百分點,排全國第3位。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2498.86億元,同比增長6.3%,比全國(3.5%)高2.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6957.44億元,同比增長11.3%,比全國(5.8%)高5.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8424.82億元,同比增長7.6%,增速與全國持平。
貴州:2018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14806.45億元,比上年增長9.1%,增速高於全國(6.6%)2.5個百分點,連續8年位居全國前列。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59.54億元,比上年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5755.54億元,增長9.5%;第三產業增加值6891.37億元,增長9.5%。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1244元,比上年增加3288元。
西藏:2018年,預計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400億元,增長10%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230.4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3%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2.0%。
按照2018年西南五省9.52萬億的總經濟體量,可以排在7大行政區的第5位。領先於第6位東北大區的5.67萬億和第7位西北大區的5.15萬億。
不過距離華北大區的11.92萬億,還有比較明顯的距離。即使目前西南地區經濟增速全國領先,華北地區經濟增速相對低迷,仍沒辦法在短期內進一步提升大區經濟體量排名。
但西南大區的最大潛力,在於體量超出2億的區域總人口。這一人口體量,可以排在全國7大行政區的第3位,僅次於華東的4.1萬億人口和華中的2.23億人口。
比華北的1.75億人口,華中的1.70億人口,東北的1.09億人口,西北的1.02億人口優勢都明顯。事實上,這也恰恰是西南版塊能夠在過去十年間經濟增速全國領先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GDP總量超一萬億的十餘個新一線城市中,來自西南版塊的重慶和成都,人口總量高居第一第二位。重慶人口超3000萬,成都人口超1600萬。而其餘上榜新一線城市人口體量,往往集中在一千萬左右。
2018年西南地區經濟體量十強城市
由於西南地區遠離東部,所以很多朋友對於西南地區的了解更多是關於旅遊資源,比如近幾年來伴隨著短視頻的爆發,西南地區的重慶、成都、大理、麗江、拉薩都是炙手可熱的網紅城市。
但西南地區作為中國21世紀以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發展區域之一,該地區不僅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發展和戰略儲備的重要基地,更是中國重要的工業聚集區。關於這點,我們可以從五省支柱產業中發現端倪。
重慶: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通用設備製造業。
四川:農副食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通用設備製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飲料製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
貴州: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煤炭開採和洗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菸草製品業。
雲南:菸草製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
西藏:非金屬礦物製品業、有色金屬礦採選業、飲料製造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醫藥製造業、黑色金屬礦採選業。
關於西南版塊十強城市的介紹,下文中還會出現,所以這裡我們暫且一筆帶過。
西南大區54市,入圍全國百強僅5城
西南版塊是近幾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2018年,西南五省經濟增速分別為:四川8.0%,重慶6.0%,雲南8.9%,貴州9.1%,西藏10.0%,區域平均增速高達8.4%。
西南版塊在7大行政區中,不僅經濟增速繼續蟬聯2018年冠軍,且比亞軍的華中版塊的7.7%,高出0.7個百分點,領先優勢十分明顯。
與此同時,西南版塊城市在中國城市經濟體量總排名上,同樣十分突出。2018年,中國十強城市榜單上,西南城市上榜2席——重慶,GDP總量20363億元,全國第5位;成都,GDP總量15342億元,全國第8位。
要知道,十強城市中,綜合實力全國最強的華東(長三角)和華南(珠三角)兩地,亦不過是分別上榜了三城和二城,華北和華中再各上榜兩城和一城即名額全部「佔定」。東北、西北兩地區域經濟最強市還在全國二十強排名前後徘徊。
但是,截至2018年,西南地區合計54個地級行政區中(含直轄市、地級市、州、地區),能夠排進全國城市百強名單的,有且僅有5城。這5城之中,還包括上文中提到的重慶和成都。
如果除去此兩城後,西南版塊還稱得上「能打」的城市,便僅剩下了昆明、貴陽和遵義。2018年中國百強城市經濟總量門檻大致是2400億元,而想要站穩百強席位不會隨風飄搖,起碼要有3000億元左右的體量。目前,西南版塊第6位的綿陽年度經濟總量,剛過2300億元。
看上去僅一步之遙,但是每年的全國百強市入圍門檻都在水漲創高。如果繼續保持既有的經濟增速,那只有等待目前的百強城市中誰「馬失前蹄」,經濟增速開始擠水分,西南版塊城市入圍機會才會比較明顯。
在西南版塊十強城市中的第6到第10位中,四川城市佔到了4席之多。而這些城市的經濟體量又高度接近,換而言之,就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但對於四川地級市而言,經濟發展一直都是一件頗為「艱辛」的事情。而艱辛的理由,除去既有經濟體量的薄弱和身居西南的區位劣勢。更在於身側的龐然大物——成都。
成都,西南版塊未來破解僵局之關鍵
欲速則不達,這句話應該送給2018年的成都。作為過去幾年中國炙手可熱的明星城市成都,偏偏十分缺乏明星企業的加持。一言以蔽之,成都苦無獨角獸企業久矣。
既然本地孵化太慢,那麼乾脆就砸錢引進。據成都財政局公布的《成都年鑑》(2018年卷)顯示,2018年成都市科技與產業發展財政投入達到了27.91億元,為歷史最高,去年同期的投入為16.4億元。這其中,就包括大手筆砸入錘子科技和人人車兩家網際網路公司的投資。
2017年8月,錘子科技完成近10億元融資,本輪融資中,成都市成華區區屬國有企業「成都東方廣益投資有限公司」出資6億元,隨後,錘子與成都的關係日漸密切,創始人羅永浩多次在發布會上以「成都企業」自居。但2018年10月開始,媒體上關於錘子的倒閉報導一浪接著一浪。成立不到一年的錘子科技成都分公司,在燒光來自成都市政府方面6億投資之後,早已名存實亡。後續不斷有財經媒體跟蹤報導錘子科技下架商品,清空寫字樓,遣散員工,賣身今日頭條,坐實創業失敗真相。
2019年1月下旬,媒體報導人人車將在成都建立第二總部,搭建「北京—成都雙總部」的運營體系,地址選定金牛區。1月18日,人人車創始人李健更是在其朋友圈表示,「感謝金牛區政府為人人車提供了40億資金支持,極大助力了人人車的發展。」但時間尚不過一個月,2月18日,網絡即傳出「人人車正式宣布破產」「通知所有人離職」的新聞,還有消息表示人人車正在大規模的清退線下業務團隊。
2018年,成都市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5342.77億元,排名全國第8位,省會城市中更是僅次於廣州高居第2位。成都龐大的顯然不僅僅是GDP總量,財力水平更是富甲西南。2017年成都財政收入高達1275.5億元,總量排名全國第10位,增速排名全國第2位。
2018年成都市經濟總量15342.77億元背後,是成都經濟總量佔比全省已超過37.7%,接近四成。這樣的省會首位度,即使是有「中西部地區優先發展壯大省會」這樣的旗幟在,同樣也是令人咋舌的。
成都市政府手上,確實有錢,但是這個錢的來源,並不局限於1600多萬成都市民,而應該算在8300多萬全川人口身上。四川,是全國所有省份中,在區域經濟建設上最「畢其功於一役」的代表。
中國經濟增長看西南,西南經濟增長看成渝。毫無疑問,下個十年中國西南大區經濟增長究竟能夠發展到怎樣的高度,歸根結底應在成渝都市群身上。
按照官方解釋,成渝城市群具體範圍包括重慶市的絕大部分區縣,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雅安、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裡。
一個健康成熟的城市圈的,對於成員城市的基本要求,即是要一超(兩超)多強,一二三四線城市呈階梯狀分布。而目前的成渝都市圈中,成渝兩座新一線城市之後,二三甚至四線城市全部斷檔,直接跟上的是一大堆經濟體量僅一兩千億的五線城市,如何成圈?
對於未來幾年,坐穩中國新一線城市前列多年的成都,應該好好想一想取之於全川的財政收入,未來如何用之於全川(而且,這其中還有不少來自財政轉移,更不應過量於成都一城)。起碼要儘快打造出至少2座4000億元GDP+體量的準三線城市,切實提高成渝都市圈的含金量。
把求急求快燒在錘子科技、人人車這種偽「獨角獸」企業上的冤枉錢,扎紮實實花在為綿陽、德陽、宜賓、南充等省內小兄弟提高基礎建設上面,好生自己培養川派原生企業。
單憑成都一城一市,無論經濟和人口體量如何龐大,都遠不足以支撐一家真獨角獸企業的潛在市場需求。而整個川渝和西南版塊整體的綜合消費能力,才是未來成都真正的想像空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