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上的城市競爭 成都如何突破?

2020-09-05 發展網快訊

我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對於內陸地區而言,「碧海」的路太難,目光就要及時轉向「藍天」。疫情下,這座城市就顯示出了在「藍天」上的優勢和機遇——

今年6月,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實現旅客吞吐量323.7萬人次,自3月以來持續保持回升態勢,當月和上半年旅客吞吐量均位列全國第一;同時,成都雙流國際機場起降架次量2.7萬架次,連續兩月居全球第一。排位上升,等同於城市大量資源要素通過航線網絡實現交換的樞紐作用增強。

啟示一

成都上半年吞吐量全國第一的背後,是城市提供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來自於城市的防疫成效。

他們為什麼來成都?

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在《2019年民航機場生產統計公報》中,北京首都、上海浦東、廣州白雲位列前三,成都則排在第四。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北京與成都年吞吐量的差距為4415.51萬人次。

今年上半年,成都雙流機場旅客吞吐量實現1595.22萬人次,比第二名廣州白雲高出33.26萬人次,比北京首都機場高出約兩成。

這與突如其來的疫情有關。最關鍵的因素是,城市能不能提供「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來自於城市的管控措施和防疫成效。公開資料顯示,成都迄今為止的感染率為十萬分之一,是全國千萬人口以上城市中感染率最低的城市之一。在機場輸入口,2月底開始,當地衛健委、外事、公安、海關、邊檢、機場、雙流區等單位進駐雙流機場24小時值班。

民航業內專家、高級經濟師鄒茂功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與其他地區相比,西南地區疫情沒有那麼嚴重,旅客出行更有信心。

對企業而言,疫情防控較好的城市也意味著穩定性強,且具有承接全球產業供應鏈轉移的良好基礎——今年上半年,成都外貿進出口3230.9億元,同比增長23.5%即是例證。

除了疫情防控,21世紀經濟研究院也指出,得益於機場的國際及地區航線佔全部航線比重較低,成都受「一家航空公司一個國家一條航線一周一班」政策(民航局「五個一」政策)的影響較小。對成都而言,這也是承接國際航線的好機會。記者在民航資源網上注意到,8月,四川航空新增了成都至溫哥華加班航班。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成都計劃新增國際定期直飛航線5條以上。

啟示二

成都高新綜保區的表現突出。「這些企業可以在全球範圍內調節產能,能有效應對疫情對外貿帶來的衝擊」。

他們到成都做什麼?

內陸市場巨大潛力顯現

無論是機場旅客吞吐量,還是起降架次量,都指向了人的流動。在這期間,來往成都的人都在做什麼?

我們或能從成都上半年經濟數據中尋找答案——

上半年四川省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為3659.1億元,同比增長21%,相較於同期全國進出口下降3.2%,四川省外貿逆勢上揚。據悉,四川外貿的數據逐月增長,增速一度位居全國第二,而成都長期佔據了總額的八成左右。

其中,成都高新綜保區的表現突出。四川省商務廳外貿處相關負責人此前表示,該區部分大型外資企業的產品具有不可替代性,「這些企業可以在全球範圍內調節產能,能有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外貿帶來的衝擊」。今年上半年,高新綜保區僅集成電路一項就實現了進出口1462.4億元,同比增長33.3%。

四川省決策委員會委員盛毅表示,此次疫情驗證了內陸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尤其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提速更擴大了市場,「在電子信息、綠色食品、裝備製造等領域,『雙循環』在成都有著非常好的結合點和市場潛力。」

還有個非官方的數據也值得關注:跨省團隊旅遊恢復的消息出臺後,網上即時搜索量激增了500%,而成都在全國暑期出遊目的地排名中列第三,僅次於上海和廣州。

旅遊一直是成都的強項。今年以來,受疫情重創的產業就有旅遊。但隨著旅遊產業的復甦,城市的爭奪也在啟幕。攜程集團華西區公共事務部總經理陸楊就認為,對普通人而言,城市的疫情防控將影響旅遊信心的築立。

啟示三

今天的機場,已不再是單純的交通運輸設施,而是大量資源要素通過航線網絡實現交換的重要樞紐。

民航不再是單純的交通運輸

機遇和挑戰並存

今天的機場,已不再是單純的交通運輸設施,而是大量資源要素通過航線網絡實現交換的重要樞紐。

這一次,雙流機場「奪冠」後就有人認為,這份成績不僅僅是成都的,也是西部的。的確,在當前城市群、都市圈「時代」,打造航空樞紐,必須考慮區域內的抱團發展潛力。記者在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的發展規劃中,發現三者都明確提出了要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第四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明確鼓勵重慶、成都、西安加快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城市。這無疑是整個西部地區最高的定位。

此外,除了成都外,西安、昆明、重慶也都有第二機場的規劃或建設機會。成都雙流機場網站發布的招商推介顯示,預計天府國際機場2021年投用;西安鹹陽國際機場三期工程年初獲批,今年全面開工;昆明長水國際機場今年也將開工擴改建工程,第二機場也在選址。

在21世紀經濟研究院看來,成渝兩地機場的排名飛升,也得益於兩地較高的經濟活躍度。

在2020年初「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推動下,成都雙流和重慶江北機場開始聯手推進多方面合作,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影響力提升,使得西南地區的航空市場潛力獲得進一步發掘。此外,在國內多家航司推出「周末隨心飛」等產品的刺激下,成渝兩地的旅遊市場受關注度持續提升,也推動了當地航空市場的復甦速度加快。

成都商報-

相關焦點

  •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零的突破"與一座城的崛起
    每一個突破都來之不易,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這個不平凡之年;每一個突破都意蘊深遠,尤其是對這個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承載地。在一系列突破的背後,是生物城44平方公裡土地上熱火朝天的汗水,是成都乃至四川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版圖上尋求突圍的努力。追隨行業技術創新新格局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過去這一年,生物城正堅定朝著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策源地的方向邁進。
  • 成都構建優質會議服務鏈打造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
    面對這個誘人的新興產業,我國各個城市如何找到自己的準確定位,如何搶佔會議產業發展的制高點,進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呢?了解我國會展業發展狀況的人都知道,成都近幾年在會展業發展方面進行了許多積極而有意義的嘗試,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會展業直接收入,從2008年的13.5億,到2009年的25億,再到2010年的32.1億!
  • 成都「十四五」目標:在高質量發展中衝向世界城市
    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在發展方式上有新的突破與勢能。近年來,成都的一個突出舉措,是持續推進「新經濟」發展。這源於在對經濟發展的勢能探索實踐中,成都逐步發現,相較傳統產業,新經濟儘管具備強大的增長潛力,但其市場是未知的、不成熟的,首先需要的是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得以落地的市場。為此,2019年3月,成都在全國範圍內率先發布《城市機會清單》。
  • 建設國際會展之都 成都穩居中國城市會展業競爭力前列
    從指數報告中各樣本城市的得分數據分析,大力發展會展經濟的城市絕非少數。此外,2015年至2018年,各樣本城市會展業發展競爭力指數的中位數,存在先升後降的態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城市會展業存在下行壓力。但是,成都會展卻在多城激烈競爭與行業下行壓力中強勢突圍,實力何在?
  •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成都人均碳排放位居全國十大城市最低
    「十三五」以來,成都堅持將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與全市中心工作有機融合,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同增效,深入實施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能源、城市、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體系」。一是高端高質的產業體系加速成勢。
  • 「三動」協同重塑城市經濟地理為成都構建更多先發優勢
    、促進產業邁上中高端,為建設全面創新驅動發展先行區提供有力支撐。 當前,成都下定決心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構築區域經濟競爭新優勢,將有力發揮成都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強化成都、德陽、綿陽、遂寧、樂山、雅安、眉山、資陽和阿壩州、甘孜州、涼山州等周邊區域在規劃、工業經濟、政府採購、交通、教育、旅遊、城市水源地保護、金融等領域展開廣泛合作,做大做強成渝經濟圈,打造西部地區中心城市,促進城市群內部的經濟聯動發展和協同創新,空間結構形成網絡化整合,區域能級逐步提升
  • 成都339業態再調整 錯位競爭能否重獲生機
    說起城東商業地標,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高大上的萬象城,然而在城東商業的發展歷程中,有一個名字卻不得不提,那就是位於一環路猛追灣的成都339。   成都339是華潤萬家與339業主方共同打造的大型商業綜合體,一度被稱為「成都第三核」。
  • 城市機場復甦排名:廣州全國第一,成都第二,深圳第三
    看深圳、杭州的數據也一樣,基本上國際旅客佔比較高的城市,數據下滑幅度都比較大。唯一的例外可能是成都,成都機場的國際旅客吞吐量僅次於北上廣,但其客流量的下降幅度並不大。值得一說的是,今年3月、4月、5月、6月,成都的機場吞吐量連續4個月排名全國第一。特別是5月,成都雙流機場起降架次達到2.4032萬架次,是該月份全球最繁忙的機場。直到7月,廣州才開始發力,反超成都成為全國最繁忙的機場,但成都仍然排名全國第二。
  • 廣州、重慶、成都、杭州、武漢,紛紛發起衝刺
    在上海、合肥、北京、深圳之外,競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各城市可謂硝煙四起。比如東莞日前就提出,研發投入GDP佔比要提高至2.8%,同時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的步伐。另外,成都也宣布,規劃建設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事實上,明確提出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遠不只成都和東莞。
  • 「大氣」院士賀克斌:消除重汙染天氣,回成都的感覺真好
    賀克斌明白,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相對閉塞的盆地地形,常年處於靜風少風的氣象狀況等,使得成都的先天擴散條件較差,面對大氣汙染治理的巨大挑戰,成都如何破題?2017年6月,成都正式出臺《實施「成都治霾十條」推進鐵腕治霾工作方案》、大氣汙染防治「650」工程,邀請了國內頂尖環境領域專家團對成都大氣「把脈問診」,共同打響藍天保衛戰。
  •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試飛,重慶選址新機場,這是未雨綢繆還是競爭?
    眾所周知,雙流國際機場在進入超負荷運營幾年後,成都開始考慮建造規模更大的機場來適應成都全新的發展。從2007年籌備開始至試飛,歷時14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即將投入運營。屆時,雙流國際機場的運輸壓力將大大減少,成都將迎來高速發展的新篇章。
  • 成都「十四五」:成為「人民城市」幸福樣本
    由此,到「十三五」收官,全市地鐵運營裡程突破500公裡,正式躍居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第四城」。這正是成都速度的體現:從第一條地鐵開通到運營裡程500公裡,成都僅用了10年時間邁入大線網運營新時代。對於成都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則是地鐵18號線的開通:連接的是成都南站到天府國際機場,穿越的是龍泉山脈。
  • 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又是成都!
    公元前311年,秦國蜀郡郡守張儀就主持修建了成都城,至今,成都城名不改,城址未遷。兩千多年來,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優越的地理,宜人的氣候吸引了世世代代的成都人以及新成都人定居於此。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選擇了成都?
  • 成都凝聚共識建設國際化營商環境先進城市
    營商環境是一座城市走向世界的名片,是城市參與全球合作的核心競爭力。今年是市委確立的「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2月11日召開的成都市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動員大會上提出,成都致力於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先進城市。
  • 成都將試點開通第五航權航線
    孟菲斯:藍天上的機遇,改變一座城20世紀70年代,孟菲斯機場還是一個不知名的小機場,一家不起眼的小貨運企業──聯邦快遞來到這裡,並在此設立了美國國內貨運中心。40年後,聯邦快遞成為世界四大航空物流公司之一,而孟菲斯,這個美國東南部小鎮則變身為世界航空都市,並擁有世界上最繁忙的貨運機場。
  • 四川成都錦江區:夏日城市晴空上飛過的客機
    四川成都錦江區:夏日城市晴空上飛過的客機四川成都錦江區:夏日城市晴空上飛過的客機四川成都錦江區:夏日城市晴空上飛過的客機
  • 成都一系列重磅部署,背後有什麼考量?
    7月17日,成都市委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楊俊在「解讀市委十三屆七次全會精神新聞發布會」上表示。7月15日,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三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舉行。「加強成渝合作,強化極核效應」「突出生態型、高質量、人本化、有韌性的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特質」「加快形成以新經濟為主動能的新優勢」……一系列重磅部署背後有何考量?成都下一步將在哪些領域落實具體舉措和創新突破?發布會上,成都市發改委、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新經濟委等部門負責人作出相關解讀。
  • 2014年地球一小時」藍天自造「計劃獲獎方案
    其中,年齡最小的申請者是來自成都泡桐樹小學的「芽」學生環保社團。「今年地球一小時藍天自造的主題很吸引我。我孩子今年三歲,我同學的孩子都差不多年齡,但是市面上很難買到適合他們的口罩。我們希望能夠更主動地針對北京的霧霾做一些事情。」一等獎的獲得者、清華大學的博士後侯琰霖介紹說,他們組建了一個霧霾生存指南的團隊,計劃開發和設計適合四歲以下幼童佩戴的N95口罩,並推廣霧霾防治的健康知識。
  • 成都在擴張的道路上極速奔跑,邊界和極限在哪裡?
    而我們的西南中心城市成都,對於不斷的擴張和吞併,一直是情有獨鍾,在這條道路上,也永不止步,並努力試圖合併更多地方,那麼,問題來了,成都不斷擴張的極限到底在哪裡呢?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主角成都在全國城市中的地位,以及對成都做一個全面的細緻了解。1.成都在全國城市中的綜合排名。
  • 2021成都大運會城市公共英文標識糾錯活動線上首發
    隨後,成都大運會口號、會徽、吉祥物正式發布,2021年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定於2021年8月18日至29日在成都舉行。系列城市賽事與社區運動會也隨即展開,成都人先行加速,將體育競技項目融入「吃、喝、玩、樂、遊、購、娛」等城市日常中。線下體育活動如火如荼地進行,線上動作也穩步有序地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