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零的突破"與一座城的崛起

2021-01-16 中國經濟時報

  又一個「零的突破」!不久前,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簡稱「生物城」)傳來好消息:園區企業在研的全國首個昆蟲細胞生產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類似突破,過去一年在生物城還有許多:誕生西南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發出全省在生物醫藥領域的首張保稅庫註冊登記證、產生成都市首個產業功能區法庭、成立成都市首個產業功能區政務服務中心、實現專項債發行「零」突破……據不完全統計,生物城這一年中「從0到1」的突破超過10個。

  每一個突破都來之不易,尤其是在剛剛過去的這個不平凡之年;每一個突破都意蘊深遠,尤其是對這個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的核心承載地。在一系列突破的背後,是生物城44平方公裡土地上熱火朝天的汗水,是成都乃至四川在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版圖上尋求突圍的努力。追隨行業技術創新新格局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機遇,過去這一年,生物城正堅定朝著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策源地的方向邁進。

  突破之不易

  迎接疫情挑戰、改善營商環境,以制度創新為全年各項「零的突破」奠定堅實基礎

  時間回到去年1月1日,生物城在《致生物城人及家人的一封家書》中提到,「展望2020年……我們又將共同攜手,實現生物城生產規模零的突破。」

  然而疫情很快肆虐開來,一個又一個嚴峻的挑戰接踵而至。

  面對挑戰,李傑和同事們迅速實現了新突破。這位成都瀚辰光翼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研發部負責人和團隊只花了大約兩周時間突擊攻關,就讓傳統核酸檢測裝置的效率從日檢數千到日檢兩萬份樣本,一舉推出世界首款超大通量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裝置。這個研發速度讓李傑自己也覺著「有點不可思議」。

  這是怎麼做到的?在李傑看來,直接原因是公司擁有大通量檢測相關技術基礎,團隊只需針對新冠病毒檢測特點對原有設備進行改造。除此之外,還有個「隱蔽的理由」: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去年2月上旬,公司團隊就已率先復工,在辦公室裡通宵達旦加班了。

  特殊時期辦公室還亮著燈的,在生物城不止這一家。事實上早在去年2月4日,園區就迎來了首家復工企業;2月11日,首個在建項目實現復工……到去年3月初,生物城企業復工率已達100%。

  敢於復工,因為有底氣。園區企業康諾亞生物醫藥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正式復工前一天,公司負責人迎來一群特殊的「客人」——一個由醫療專家等組成的企業復工核查專家組,專程趕來指導核查企業疫情防控和生產組織準備情況。生物城相關負責人表示,園區為企業復工提供「一企一組」精細化服務,一旦企業開工要件具備,相關部門可即刻審查、當日批覆。此外園區還創新實施「三張表通氣」「兩批次入區」「健康管理一體化保障」「春風行動」專車接送返崗農民工等一系列舉措,實現疫情防控和企業恢復生產「兩不誤」,為全年各項「零的突破」奠定堅實基礎。

  營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是應對疫情衝擊、確保全年發展「基本盤」的基礎;建設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則是打造世界一流生物產業園區的前提。實現這兩個目標,都離不開制度創新。而制度創新,恰是貫穿生物城全年工作的一條主線。

  去年6月,成都市66個產業功能區中首個政務服務中心在生物城正式揭牌。在寬敞明亮的大廳中,園區企業可一窗式辦理工商註冊、項目服務等直辦事項62項,轉辦事項60餘項。

  為什麼能率先揭牌?看似簡單的結果背後,是對體制機制的革新。「生物城政務服務中心積極對上爭取審批權限下放,縮短辦理時限、優化辦理流程,力爭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作為共建雙方,雙流區將49項行政審批權、成都高新區將13項行政審批及服務事項以協議授權和自助設備延伸等方式下放生物城辦理,通過「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工作模式,實現園區企業和群眾辦事「即來即辦」「僅跑一次」,來件辦結率達100%。

  過去一年來,生物城堅持「刀刃向內」深化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一年間園區項目快速審批機制固化成型,通過推行「一站式服務+預審查模式」,將供地審查、並聯審批等工作與項目開工建設安排統一協調,按照「全流程、不間斷」的模式,有效縮短從拿地到辦理施工許可證時間,初步實現「拿地即開工」,助力項目「加速跑」。

  數字,是最好的說明。2020年生物城引進項目42個,協議總投資超170億元。目前,生物城已形成起步區9平方公裡城市框架,城市已開發面積達5.5平方公裡。

  突破的內涵

  緊緊圍繞滿足人力資源生命周期需求和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需要,一年間生物城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

  該如何看待這些「零的突破」?從內容上看,它們既有制度創新、又有項目進展,既有政府工作、也有企業成就……如何將這一個個的「點」串起來,形成理解生物城發展的線索?

  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提供了一種思路。在他看來,一年間的突破都緊緊圍繞兩個目標:滿足人力資源生命周期需求、滿足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需要。這是生物城推動一切工作的底色,也是所有世界一流生物產業園區的共性追求。

  圍繞滿足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需要,生物城有著清晰的思路:打造「四鏈一社區一體系」全生命周期生物產業生態圈。過去一年,生物城在這方面實現了全方位同步推進。

  黃奉康對此感受很深。這位四川艾邁思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和他的團隊於去年正式進入園區內成都天府國際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加速器,成為首家入駐企業,「加速器這一『設定』,能幫助企業減少前期投入成本,讓我們專注自身產業創新,持續研發新產品。」生物城相關負責人補充介紹道,以1平方公裡孵化園和加速器為核心抓手,一年來園區加速構建匯聚科創服務網絡要素的科創空間。現已引進42家科創企業及項目,入駐10餘家醫藥健康科創型企業。

  不僅是打造科創空間。聚焦產業鏈布局,過去一年生物城瞄準「天府疫苗谷」、抗體藥物、醫療器械、IVD及基因測序和大分子藥物等重點,建設西南地區首個大分子藥物早期藥效/藥理學初步評價共享實驗平臺;聚焦創新鏈完善,以重大新藥創製示範基地為抓手,在初步構建「一站式」生物醫藥創新服務體系的同時,與省藥監局合作共同搭建專業服務平臺,實現專業幹部互派和優勢資源捷達;聚焦供應鏈打造,加快建設成都全球生物醫藥供應鏈服務中心,初步完成進出口服務功能體系搭建,實現四川首例醫療器械保稅加工項目順利落地;聚焦金融鏈壯大,「股權投資+債權投資+金融服務」的綜合金融服務平臺雛形已現,發揮財政資金槓桿作用,實現專項債發行「零」突破。

  圍繞滿足人力資源生命周期需求,生物城明確提出建設國際宜居品質公園城市示範區,一年間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森林魔法學院、天空之境、舟釣路亞城市公開賽、航模精英賽……從「網紅地」到水上運動專業賽事,2020年開園的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園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和美景,在中秋國慶「雙節」期間吸引了一波打卡熱度。趁著這些機會,不少市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生物城最新的建設進展。「發展好快!現在醫院、學校、便利店、咖啡店都有了,住在這兒肯定安逸。」市民張明驚訝於生物城的改變。

  據不完全統計,一年間生物城1.1萬平方米孵化園商業街已累計招商超1800平方米,包括各類餐飲店、超市、診所等業態;園區內孵化園576套青年公寓入住率達100%。人才公寓(天府菁萃裡)首批次500套房源可對園區人才正式發售,京東方健康示範社區共計約2400套商品房將陸續達到預售條件;建成10公裡永安湖綠道示範段、26.5萬平方米條條河溼地公園;新開工綠葉血脂康、華西腫瘤醫院、鄰裡中心等項目22個,完工京東方數字醫學中心等項目6個。天府國際生物城永安血制項目已進入試生產……

  對生物城這一年的變化,李進有著直接的感受。2020年上市敲鐘儀式過後,這位西南地區首家科創板上市企業、成都先導藥物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談及公司的後續計劃,「我們願意留在生物城,繼續發展。」在李進看來,生物城發展變化快,產業聚集效率高,給企業發展提供了足夠的支持與巨大的發展空間。

  突破的意義

  不斷追求「從0到1」的突破,生物城將為示範帶動西部內陸乃至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國際化提供樣本

  越來越多的人,正通過各種渠道認識生物城。「生物城就像成都生物醫藥產業的一張名片,現在,在美國波士頓、德國法蘭克福,當地研究者都知道中國西部有這麼個BIO-TOWN(生物城)。」說起生物城的變化,中科博恩思醫學機器人有限公司創始人李耀很有感觸。

  幾年前還不是這樣。生物醫藥產業,是繼汽車、機械製造業之後的第三大產業。國內生物醫藥行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從2015年開始進入爆發增長階段。然而長期以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呈現出集中化趨勢,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百強園區主要分布在沿海省市。僅江蘇、山東、廣東三地,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累計數量達40家,佔全國比重超過20%。

  在此情況下,生物城一步一個腳印,用一個又一個「零的突破」實現強勢崛起,進入我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TOP10,成為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在西南地區的突圍者。

  2020年6月賽迪顧問發布的《2020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百強榜》顯示,以生物城為核心發展的成都高新區在生物要素支撐和集聚效果上分別排名全國第3和第4位;在科創投入和科創產出上分別排名第8和第9位,各方面名列國內前茅。

  業界普遍認為,未來我國生物醫藥區域集中化、行業產業化的趨勢將繼續維持,各大園區和產業集群在行業結構中的地位更加顯著。如何在未來競爭中脫穎而出?圍繞以生態圈理念引領產業集群、要素集聚,力求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是生物城的答案。

  不久前,一場簡單的儀式在生物城舉行——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供應鏈公司獲得四川省在生物醫藥領域發出的首張保稅庫註冊登記證,實現我省生物醫藥在該領域零的突破。所謂保稅庫,是指在保稅區外申請設立的、由企業直接管理的保稅倉庫,相比於綜保區操作更靈活。在這種新模式下,一批原產於愛爾蘭的心臟介入產品,僅用一天就在成都完成了機場海關清關手續,順利放行。

  上海浦東新區張江平臺經濟研究院院長陳煒認為,類似的創新突破,將推動成都成為全國繼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之後又一個生物醫藥全球供應鏈樞紐節點城市。「從戰略意義看,這有利於體現成都在『一帶一路』橋頭堡功能上的戰略地位,為示範帶動西部內陸乃至中國生物醫藥領域的國際化提供『成都樣本』。」

  一個直觀的現象,是越來越多國際化頂尖人才在生物城聚集。截至目前,園區已吸引到諾獎團隊5個、院士級團隊4個、高層次人才團隊51個、各類專業人才3000人。參觀過生物城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畢曉普說,他在這兒看到了包容和開放,「這裡和(美國生物醫藥產業誕生地)舊金山灣區,有很多相似之處。」

  五大關鍵詞

  回顧生物城的這5年

  自2016年成都高新區、雙流區籤署合作共建協議以來,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堅持「優勢互補、封閉管理、專業運營、共建共享」合作路徑,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區相關決策部署,緊扣高質量建設「獨立成市」生物產業功能區的部署要求,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產業功能區。

  5個關鍵詞,可以簡要回顧生物城走過的這5年。

  總體規劃——5年來,生物城產業功能區總體規劃構建成型,以「四鏈一社區一體系」全生命周期生物產業生態圈、建設國際宜居品質公園城市示範區為實施路徑,為生物城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及規劃保障。

  項目集聚——5年來,生物城優質項目、創新團隊不斷集聚,累計落戶項目150個,總投資超1100億元,包含國藥中生、綠葉生命等一批重磅產業化項目,賽默飛共享實驗平臺、川大生物醫學材料創新中心等一批多領域功能項目。這些行業頂尖及具有突破創新價值和商業發展潛力的「龍頭」「獨角獸」企業將使生物醫藥產業生態不斷壯大、業態不斷完善。

  城市建設——5年來,生物城生活城市建設初具規模,區域內學校、醫院、社區綜合體、人才公寓、便利店等生活配套陸續投入運營,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園、條條河溼地公園已成居民日常健身休閒打卡地,一個功能複合、職住平衡、服務完善、宜業宜居的城市新型功能區正逐漸成型。

  共建優勢——5年來,生物城合作共建優勢逐步體現,相關部門精誠合作、氛圍融洽,各自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推動區域建設發展快速見效,成立了首個產業功能區政務服務中心,通過「一門式服務+預審查模式」,全面實施並聯審批,初步實現建設工程「拿地即開工」。

  業界品牌——5年來,生物城業界品牌知名度持續提升,被德勤、生物谷、生物探索、華西封面新聞等機構評為「中國生物醫藥最佳園區」「中國生物醫藥最具潛力園區」「生命科學領域最具亮點十大園區」「四川十大產業園區」,得到了生物醫藥企業、行業專家及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關注。

相關焦點

  •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迎來第四個諾貝爾獎團隊 建設生物大分子藥物...
    科恩伯格創新型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究所籤約落戶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5月10日,由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教授領銜且直接參與投資的科恩伯格創新型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究所項目落戶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此次落戶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的非同生物科恩伯格創新型生物大分子藥物研究所項目,不僅是他領銜,更是他直接參與投資的項目。
  • Kamedis亞太·中國藥用植物創新中心落戶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以色列Kamedis亞太中國藥用植物創新中心籤約落戶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9月24日,以色列Kamedis亞太中國藥用植物創新中心籤約落戶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據悉,該項目是以色列Kamedis公司聯合成都農高技轉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在亞太地區唯一一個集「研發+種植+中試+銷售」的中心,由沃爾夫農業獎獲得者、以色列科學與人文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伊蘭切特教授擔任首席科學家並同四川農業大學等國內知名科研院所共同組成專家團隊。
  •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23個項目集中開工
    8月29日 2020年天府國際生物城項目招引攻堅行動 暨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儀式 在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舉行 23個項目集中開工 總投資約168億元
  • 麥克生物投建IVD產業園,13.8億籤約天府國際生物城
    [提要]11月25日晚,成都麥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已於當日與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管理委員會籤署了投資合作協議,擬取得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86畝用地,並在國際生物城設立全資獨立法人企業,投資建設邁克生物IVD天府產業園項目,項目總投資不低於13.8億元。
  •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加速器正式投用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加速器外景。 成都高新區供圖本報訊 (記者 吳怡霏) 昨日,記者從成都高新區獲悉,由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打造的成都天府國際生物醫學工程產業加速器近日正式投用。四川艾邁思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該加速器第一家入駐企業。
  •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萬匯小學招教師!
    點擊「博承四川教師網」關注公眾號獲取教招資訊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萬匯小學2020年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教職工公告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萬匯小學,是由四川萬匯文化投資有限公司託管的一所公立小學,位於成都市雙流區菁園路88號,地處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國際宜居生活社區核心地帶
  • 天府怡心湖:崛起的「產城之湖」
    身處內陸的成都人,總喜歡把那一汪湖光水色,當作安放夢想的地方。>成都,一路向南,一片近450畝水域的輪廓已日漸清晰,這片藍色水域,正是天府怡心湖。,集「生產、生活、生態」與「智慧、智能、智庫」六位一體,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建設,實現公園城市「人城境業」高度和諧統一,成為成都崛起的又一個「產城湖」,安放一個又一個奮進者的夢想。
  • 成都高新區攜手上海醫藥和威斯克公司,將打造全鏈條疫苗產業
    據悉,成都天府國際城和威斯克將共建「天府疫苗谷」,在疫苗研發、生產及擴能、物資儲備與供應鏈建設等方面實現資源優勢互補,下一步狂犬病病毒疫苗等21個品種有望在天府國際生物城實現研發產業化。根據協議,成都高新區、上海醫藥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將投資共建國家精準醫學產業創新中心,共同推動精準診斷、精準治療、精準評價領域關鍵技術突破和自主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努力在細胞治療、腫瘤靶向新藥和疫苗研發、醫學3D列印和人工智慧等重點技術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
  • 成都高新區、上海醫藥和威斯克公司籤約共推新冠疫苗...
    ▲成都天府國際生物城 推進「天府疫苗谷」建設 助力天府國際生物城打造疫苗研發生產高地 今年7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魏於全院士疫苗研究團隊與天府國際生物城共同成立成都威斯克生物醫藥有限公司,規劃設計年產上億針疫苗的生產線。
  • 13家世界500強生物醫藥公司 逾半扎堆光谷生物城
    原標題:13家世界500強生物醫藥公司 逾半扎堆光谷生物城   湖北日報訊(記者李墨)創建僅5年的光谷生物城,已成為國內外知名生物醫藥企業和研發機構的聚集地。  10月25日,法國賽諾菲巴斯德公司與中國醫藥集團、東湖高新區於法國籤署合作協議,在光谷生物城國際疫苗園共建生產基地,面向全球提供革新的技術、高質量的生物產品。  至此,名列世界500強的13家生物醫藥公司中,已有8家落戶光谷生物城,數量在全國26家生物產業基地中名列前茅。  美國輝瑞是首家進入光谷生物城的世界500強企業。
  • 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 以天然河道劃分六個城市片區
    」)規劃總面積483平方公裡,成都的第二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就坐落於此。成都晚報特邀成都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成都天府國際空港新城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陳衛東,以及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規劃四所所長於偉,對空港新城的規劃體系進行了解讀。
  •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喜迎「第一飛」
    11月3日上午,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接受中國民航校驗中心的校驗飛行,針對機場的通信、導航、助航燈光、飛行程序等進行校飛。在經歷校飛和未來的試飛流程後就意味著成都正式進入通航2.0時代,成都也將成為中國第三個擁有兩座大型國際機場的城市。不同於一般民航客機,校驗飛機很小,只有幾個座位。不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架美國塞斯納公司生產的編號為B-10VC飛機,安裝了由我國自主研發的最新校驗臺,是目前性能最為先進的校驗飛機。
  •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昨成功首次校飛:首個飛吻 十全十美
    兩個「神經中樞」保障建設有世界領先的儀表著陸系統站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西一跑道,可以看到不遠處有一座「小蠻腰」建築物——飛行區空管1號塔臺,是機場區域最高的建築物,也是整個機場的「神經中樞」,有99米高,首架校飛飛機飛行指令就從這裡發出。隨後,記者登上了塔臺。
  • 「神鳥」大揭秘 專訪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設計者代表
    而今,成都的東方一座宏偉工程耀耀欲飛,「金烏負日」耀豔眼前,敞開擁抱世界的新大門。它,就是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作為「十三五」規劃建設的我國最大民用運輸樞紐機場項目,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於上月初開始了校飛,將於本月開啟試飛階段,計劃於明年7月之前正式投入使用。屆時,成都成為我國內地第三座擁有雙機場的城市,以神鳥馱日飛翔之勢開啟暢連世界的新門戶。
  • 亮了,成都之東!天府國際機場西一跑道今晚正式亮燈
    目前,成都是我國大陸繼北京、上海之後第三個「一市兩場」的城市,同時也是繼北京之後第二個擁有雙4F級機場跑道的城市。據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一期工程飛行區三條跑道的跑滑系統將於今年10月全面完工,計劃於11月開展校飛,並於12月開展試飛。為何叫智能跑道?
  •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首飛
    人民網成都11月3日電(郭瑩)今天早上,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迎來「第一飛」。10時10分,隨著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空管塔臺管制員一聲令下,一架塞斯納560校飛飛機平穩降落,並在西一跑道上留下了一道長長的輪胎印記,標誌著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本場空管及助航設備校飛工作正式拉開帷幕。隨後,「首印天府 載夢啟航」校飛儀式在天府國際機場西一跑道舉行。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設備投產飛行校驗工作是機場如期開航的先決條件。
  •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開始校飛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開始校飛新華網11月3日,一架賽斯納560校飛飛機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上空執行校飛任務。當日,一架賽斯納560校飛飛機在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西一跑道平穩降落,標誌著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本場空管及助航設備校飛工作正式拉開帷幕。據了解,本次校飛預計將持續30天左右。
  • 成都高新全力打造未來科技城
    今天,《人民日報》海外版聚焦報導這座正在崛起的未來高科技園區。「四區」即新經濟活力區、天府國際生物城、未來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基地均主要由成都高新區主導建設。其中,新經濟活力區定位為新經濟企業和創新型團隊匯集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新經濟策源地和活力區;天府國際生物城定位為全球醫藥健康創新創業要素匯集區,打造世界級生物產業創新與智造之都;未來科技城定位為國際創新型大學和創新型企業匯集區,打造國際一流應用性科學中心、中國西部智造示範區和成渝國際科教城;
  • 成都將有兩座國際機場,新添的一座國際機場,預計2021年通航
    在這樣一座大都市中,自然是有自己機場,並且是國際機場,4F級民用機場,那就是雙流國際機場,它是中國八大樞紐機場之一,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5000萬人次需求,已經開通航線有270條,除了雙流國際機場之外,如今成都又要新添一座國際機場——天府國際機場。
  • 機場商業 | 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 伍茲貝格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高新東區,距離成都天府廣場 51 公裡,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中計劃建設的我國最大的民用運輸樞紐機場項目,定位為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平安、人文、智慧、綠色機場。機場預計 2021 年投入使用,屆時成都將是我國繼上海、北京後全國第三個擁有兩座 4F 等級機場的城市,成為面向歐洲、中東和東南亞的主要空中門戶,天府國際機場也將成為國家級國際航空樞紐、絲綢之路經濟帶中等級最高的航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