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生態環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我省「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總體進展,以及下一步工作謀劃情況。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與國際合作處處長劉遷就成都市建設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經驗做法回答媒體提問。
新華網
請問成都市在建設國家低碳試點城市過程中開展了什麼工作,取得了哪些創新經驗?
劉遷
感謝您的提問。「十三五」以來,成都堅持將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與全市中心工作有機融合,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同增效,深入實施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能源、城市、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體系」。
一是高端高質的產業體系加速成勢。瞄準「5+5+1」重點產業細分領域,調整優化66個產業功能區、14個產業生態圈規劃布局,全市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先進位造業營業收入突破2萬億元;創新實施新經濟「雙百工程」、舉辦「雙千」發布會,已面向全球推介700個新場景和700個新產品,釋放千億級投資機會。
二是清潔高效的低碳能源體系持續優化。強力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攻堅,基本實現燃煤鍋爐全域「清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出臺《關於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示範運營氫燃料公交車、物流車220輛,建成加氫站2座。單位GDP能耗「十三五」累計降低12.16%,清潔能源佔比從2015年的56.5%提升至61.5%。
三是美麗宜居的城市空間形態加快重塑。統籌推進「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差異化發展,加速落地14個TOD示範項目;大力構建城市軌道、公交和慢行「三網」融合的低碳交通體系,建成全國首個5G智慧公交綜合體,公交出行分擔率超過57%;全面落實綠色建築標準,入選國家綠色建築發展最佳城市十強,開展國家A級裝配式建築試點示範,實施可再生能源應用項目21個。
四是全域統籌的生態碳匯體系初步形成。加快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天府綠道等標誌性生態工程,持續完善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3.5%,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9.9%,年固碳量超過160萬噸;有序推動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建成新津白鶴灘國家溼地公園;充分挖掘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著力打造107個高品質精品林盤,累計建成各級綠道超過4000公裡。
五是簡約時尚的低碳生活方式日益普及。大力推廣低碳出行和智慧停車,全市共享單車日均騎行次數超過200萬人次,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萬噸;整合共享車位超過40萬個。出臺《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60.2%,政府綠色採購比例達到95%。成立全國首個環保類聯合性志願者社會組織,已拓展13萬註冊環保志願者,開展萬餘場環保志願服務活動。
六是多維協同的制度能力體系逐步健全。鮮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績導向,深化以試點方案為統領、年度計劃為支撐的落實機制,統籌推進市區兩級溫室氣體清單和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編制。在國內率先開展出口產品低碳認證,累計39家企業獲得52張低碳產品或碳足跡認證證書。連續三年發布城市級綠色低碳藍皮書,持續舉辦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二屆公園城市論壇,加入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宜可城-地方可持續發展協會,作為國內唯一政府部門代表加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通過不斷努力,成都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能源利用更加高效、城市環境美麗宜居,全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四年累計降低17.21%,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廣深等全國十大城市最低,榮獲首批「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大氣汙染防治行動」入選C40《100城》案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獲國務院通報表揚,綠色低碳正逐步成為城市最鮮明的特質和優勢。
此外,成都還在積極探索低碳發展新機制。今年3月,市政府印發了《關於構建「碳惠天府」機制的實施意見》,在國內首次提出「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的雙路徑碳普惠建設思路,將通過線上公益平臺對市民綠色出行、節水節電等行為發放碳積分獎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指導實施節能改造、低碳管理、生態修護的企業開發碳減排項目,並作為賣方參與碳中和交易;鼓勵大型會議活動碳中和,號召重點排放企業、場景建設單位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參與碳中和公益行動。
目前,「碳惠天府」機制配套管理辦法和技術規範文件已印發實施;「碳惠天府」微信、支付寶小程序也已上線試運行,基本具備積分獲取、商品兌換、項目申報等功能,建成了綠色出行領域的步行、共享單車、燃油車自願停駛、新能源汽車等低碳場景。下一步,成都還將陸續推出餐飲、商超、酒店、景區等消費領域低碳場景,積極籌備「碳惠天府」平臺上線發布會,也希望各位媒體朋友能持續關注、廣泛報導,讓綠色低碳發展的生態紅利真正普惠到「天府之國」!
點擊播放 GIF 0.0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