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成都人均碳排放位居全國十大城市最低

2021-01-13 騰訊網

11月25日,生態環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我省「十三五」應對氣候變化總體進展,以及下一步工作謀劃情況。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與國際合作處處長劉遷就成都市建設國家低碳試點城市經驗做法回答媒體提問。

新華網

請問成都市在建設國家低碳試點城市過程中開展了什麼工作,取得了哪些創新經驗?

劉遷

感謝您的提問。「十三五」以來,成都堅持將應對氣候變化、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與全市中心工作有機融合,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協同增效,深入實施低碳城市建設「636」工程,加快構建綠色低碳的「產業、能源、城市、碳匯、消費和制度能力體系」。

一是高端高質的產業體系加速成勢。瞄準「5+5+1」重點產業細分領域,調整優化66個產業功能區、14個產業生態圈規劃布局,全市電子信息、裝備製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綠色食品五大先進位造業營業收入突破2萬億元;創新實施新經濟「雙百工程」、舉辦「雙千」發布會,已面向全球推介700個新場景和700個新產品,釋放千億級投資機會。

二是清潔高效的低碳能源體系持續優化。強力實施清潔能源替代攻堅,基本實現燃煤鍋爐全域「清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出臺《關於促進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示範運營氫燃料公交車、物流車220輛,建成加氫站2座。單位GDP能耗「十三五」累計降低12.16%,清潔能源佔比從2015年的56.5%提升至61.5%。

三是美麗宜居的城市空間形態加快重塑。統籌推進「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差異化發展,加速落地14個TOD示範項目;大力構建城市軌道、公交和慢行「三網」融合的低碳交通體系,建成全國首個5G智慧公交綜合體,公交出行分擔率超過57%;全面落實綠色建築標準,入選國家綠色建築發展最佳城市十強,開展國家A級裝配式建築試點示範,實施可再生能源應用項目21個。

四是全域統籌的生態碳匯體系初步形成。加快推進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天府綠道等標誌性生態工程,持續完善五級城市綠化體系,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高到43.5%,森林覆蓋率提升至39.9%,年固碳量超過160萬噸;有序推動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建成新津白鶴灘國家溼地公園;充分挖掘公園城市生態價值,著力打造107個高品質精品林盤,累計建成各級綠道超過4000公裡。

五是簡約時尚的低碳生活方式日益普及。大力推廣低碳出行和智慧停車,全市共享單車日均騎行次數超過200萬人次,年減排二氧化碳約2萬噸;整合共享車位超過40萬個。出臺《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居民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達60.2%,政府綠色採購比例達到95%。成立全國首個環保類聯合性志願者社會組織,已拓展13萬註冊環保志願者,開展萬餘場環保志願服務活動。

六是多維協同的制度能力體系逐步健全。鮮明綠色低碳發展的政績導向,深化以試點方案為統領、年度計劃為支撐的落實機制,統籌推進市區兩級溫室氣體清單和應對氣候變化專項規劃編制。在國內率先開展出口產品低碳認證,累計39家企業獲得52張低碳產品或碳足跡認證證書。連續三年發布城市級綠色低碳藍皮書,持續舉辦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二屆公園城市論壇,加入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宜可城-地方可持續發展協會,作為國內唯一政府部門代表加入「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

通過不斷努力,成都產業結構持續優化、能源利用更加高效、城市環境美麗宜居,全市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四年累計降低17.21%,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廣深等全國十大城市最低,榮獲首批「全球綠色低碳領域先鋒城市藍天獎」,「大氣汙染防治行動」入選C40《100城》案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獲國務院通報表揚,綠色低碳正逐步成為城市最鮮明的特質和優勢。

此外,成都還在積極探索低碳發展新機制。今年3月,市政府印發了《關於構建「碳惠天府」機制的實施意見》,在國內首次提出「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的雙路徑碳普惠建設思路,將通過線上公益平臺對市民綠色出行、節水節電等行為發放碳積分獎勵,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指導實施節能改造、低碳管理、生態修護的企業開發碳減排項目,並作為賣方參與碳中和交易;鼓勵大型會議活動碳中和,號召重點排放企業、場景建設單位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參與碳中和公益行動。

目前,「碳惠天府」機制配套管理辦法和技術規範文件已印發實施;「碳惠天府」微信、支付寶小程序也已上線試運行,基本具備積分獲取、商品兌換、項目申報等功能,建成了綠色出行領域的步行、共享單車、燃油車自願停駛、新能源汽車等低碳場景。下一步,成都還將陸續推出餐飲、商超、酒店、景區等消費領域低碳場景,積極籌備「碳惠天府」平臺上線發布會,也希望各位媒體朋友能持續關注、廣泛報導,讓綠色低碳發展的生態紅利真正普惠到「天府之國」!

點擊播放 GIF 0.0M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十三五」期間四川低碳轉型成效顯著 人均碳排放在全國經濟體量最...
    四川新聞網記者了解到,「十三五」前四年,在地區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7.8%、城鎮率年均提高1.5個百分點、能源消費年均增長3.2%的情況下,全省能源消費產生的碳排放穩定在2.7億噸左右;人均碳排放在全國經濟體量最大的6個省份中最低。
  • 採風團走進成都大氣重點實驗室 對話成都生態環境局領導 為成都...
    12家媒體、12家中央駐川媒體及成都主流媒體走進成都市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實驗室。來自中央、省、市主流新聞媒體的代表齊聚一堂,就進一步做好全市的生態環境宣傳工作建言獻策。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孫勤懷出席座談會並講話。座談會上,市生態環境局宣傳處負責人熊中茂對成都市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工作情況做了全面介紹。
  • 深圳人均碳排放強度低於新加坡
    原標題:打造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深圳模式」   自11月1日起,深圳輕型汽車開始執行國六標準,在全國率先對標國際最嚴格的排放標準。這是深圳為改善環境質量,高起點謀劃、高標準要求而推出的又一創新舉措。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
  • 中國十大科幻城市榜單出爐 成都北京深圳位居前三
    原標題:中國十大科幻城市榜單出爐成都北京深圳位居前三深圳商報2019年11月28日訊 第5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於近日在成都召開,大會以「多元幻想,多彩未來」為主題,由《科幻世界》雜誌社與深圳市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等多個機構共同承辦
  • 多項指標全國領先,這場發布會獨家披露你不知道的碳數據
    省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陳淮,省發展改革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處四級調研員姚聰德,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應對氣候變化與國際合作處處長劉遷,通威股份光伏事業部總裁陳星宇出席並介紹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轉型情況。廳宣教政研處處長、生態環境宣傳教育中心主任曹小佳主持發布會。
  • 2020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指數 成都排名全國第3
    成都憑啥位列三甲優勢資源成都是全國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憑藉對500強企業的強吸引力、重大賽事及活動數量等眾多優勢位列三甲;同時成都在消費舒適度的指標上表現亮眼,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 2020年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發展指數 成都排名全國第3 -四川新聞-四川...
    成都憑啥位列三甲優勢資源成都是全國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機場的城市,憑藉對500強企業的強吸引力、重大賽事及活動數量等眾多優勢位列三甲;同時成都在消費舒適度的指標上表現亮眼,連續12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
  •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軍:「五大工程」將為成渝地區...
    封面新聞記者 楊晨12月26日,成都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會上報告中,較大篇幅對成都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工作進行了總結。其中,在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方面,成都堅持系統治理,深入實踐「三治一增」,讓天藍水清成為環境常態,重點區域大氣、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獲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開展大氣汙染精準治理,截至今年12月25日,成都空氣優良天數達277天。同時嚴格落實了河長制,Ⅴ類和劣Ⅴ類水質斷面全部消除。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張軍在會後分組討論中還點出了其中幾個「具體的指標特徵」。
  • 城市夜生活指數居全國第五位 成都商業開啟「夜間模式」
    4月2日晚9時,成都市府青路誼品生鮮24小時折扣店裡,家住府青路的「80後」上班族林先生高興地對記者說。  連日來,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最近一段時間,成都街頭悄然出現了許多類似該店的24小時便利店和小菜市,這在為不少加班族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 大遺址保護「成都模式」在全國領先:完整保護城市文脈
    其中最令考古工作者激動的是,隋唐時期摩訶池遺蹟和明代早期修建的蜀王府宮城河道遺蹟的發現作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擁有為數眾多的古蹟遺址。成都是全國首個頒布《成都市大遺址保護管理辦法》的城市。2012年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為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
  • 網友投訴成都城區霧霾嚴重,市生態環境局回應
    網友反映近期成都市主城區的霧霾很嚴重,希望部門進行治理。市生態環境局:您好!感謝您對我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根據您的來信,我局作出如下回覆: 2020年12月中旬以來,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四川盆地出現入冬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程度最重的一次區域性汙染過程。
  • 成都「十四五」:成為「人民城市」幸福樣本
    西南民族大學商學院教授劉德昌認為,以「十大工程」為代表的「十四五」規劃編制突出了民生的維度,更加強調從市民的真切感受和現實體驗來制定政策,「立足成都數千年的原生態文化脈絡,從宏觀著眼、從微觀著力、體現成都個性」,這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最好體現。
  • 同衡城市研究|成都商圈變遷:零售式微與多元發展
    城市商圈早已不是擺滿玻璃櫃檯的百貨大樓,也不是各式普通店面的集市,取而代之的是購物綜合體裡琳琅滿目、體驗新奇的門店。在成都,這一現象同樣明顯。相較於2014年,成都市2017年的服務業業態呈現多元化趨勢。
  • 成都規劃八大生態溼地 讓城市氣候更「滋潤」
    中國園林網8月30日消息:昨日,記者從成都市水務局獲悉,成都將在主城區內規劃八大生態溼地。屆時八大溼地相互配合,既可淨化成都水質調節城市氣候,起到「城市之腎」的作用,又能給市民提供舒適的休閒空間。
  • 2020年中國296個城市營商環境報告:北上廣深居全國前四
    一些二線、三線、四線城市營商環境,在296個城市中排名之所以靠前,與很多指標表現良好有關。比如珠海,人口增速指數位居全國第一,軟環境指數位居第八名。珠海2019年細顆粒物濃度為每立方米25微克,在全國優良程度靠前,得分在廣東位居第五名。珠海的生態環境指數得分在296個城市中為第四名。嘉峪關的常住人口只有20多萬,總量在全國靠後,但是其營商環境水平位居第七十三位。
  • 成都構建優質會議服務鏈打造國際會議目的地城市
    成都市擁有兩條機場跑道(4F級),開通國際航線27條,國內航線200餘條。多條鐵路幹線和國道交匯於此,步入地鐵時代的成都還擁有完善的市內交通系統。2009年,成都鐵路、民用航空、水運、公路的貨物運輸總量達3.95億噸,是西部地區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和全國物流體系中的重要節點。三是配套設施完善。成都擁有多個國內一流、高質量的會展中心以及布局合理的會議舉辦場地,能承接不同規模、檔次和主題的展會。
  • 成都固碳能力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1月15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孟偉透露,成都每年的碳排放量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固碳能力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他認為,「低碳成都」與「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應該從產業結構、能源利用率和機動車三大制約因素上入手。孟偉是在當天舉行的「低碳成都」與「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學術報告會上作上述表示的。
  • 成都市彭州生態環境局開展「黨課開講啦」2021年第一期「新形勢下...
    2021年1月8日,成都市彭州生態環境局學習型機關建設之「黨課開講啦」2021年第一期「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水汙染防治」正式開講啦。成都市彭州生態環境局原水生態環境科科長溫守昌圍繞重點流域綜合整治、汙水處理設施建設運維、農村面源汙染綜合治理、工業企業治汙減排、城市水生態提升工程以及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建設為全局黨員幹部眾講授了一堂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