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張桌布上後浪激蕩:在生活中發現問題,用跨學科思維造飛機

2020-11-02 遼瀋晚報鐵嶺時刻

黃浦江畔,4張桌布,4位院士,55位來自全國的「小科學家」,一同上了別開生面的一堂科學互動課。
11月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進入第三天,也迎來本屆論壇最受期待的一個環節——桌布討論。按照往屆慣例,從全中國選拔出的55名15-19歲的「小科學家」會分組參與討論,並將自己的想法記錄在桌布上,因此這個環節也被稱為「桌布論壇」。


「我覺得這樣的活動形式非常好,特別是在激發學生科學興趣上。邀請一些頂級的科學家,跟他們分享一些自己做科研的經歷,來啟發這些小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激發熱情。」南方科技大學工學院院長、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徐政和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時稱。
從身邊的小科學問題出發,開放討論、團隊合作、相互辯論等都成了這堂科學課上最有意義的註腳。
從身邊的科學問題出發
在自由討論環節開始前,這堂課邀請了8位學生代表對自己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做了簡短的報告。
來自上海浦東新區民辦協和雙語學校的郭秦菘帶來了自己設計的蛇形機器人。他提到自己暑期在廣東茂名市一個農村中無意發現了農藥噴灑過剩的問題。於是,郭秦菘設計了一款蛇形機器人,想利用機器人和圖像識別來幫助農民更精準地噴灑農藥。

郭秦菘同學展示蛇形機器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去了兩次這個地方。第一次真的是無意發現。然後從問題出發,這是一個涉及機器人控制、圖像識別和社會需求等跨學科的問題。我需要去了解問題的社會需求,實際要產生什麼樣的改進。」郭秦菘說。
蘇子原是南京外國語學校的高二學生,他的課題靈感同樣來源於生活中的發現。他所在的高中有700多名足球愛好者,每天放學後會有100多個學生留下來踢球,但學校裡的運動場地有限,最誇張的時候一個足球場裡有16支球隊同時在操場上踢球。
蘇子原意識到,這是當下城市運動設施不足的一個縮影,也產生了改進這一情況的想法。於是,通過一系列調研分析,「動力方」項目就此誕生,他認為這為促進城市居民鍛鍊的提供了新方案。

這堂課上學生們研究的問題還涉及:影響考試成績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降低噪音擾民、變色塗料的應用、中華絨螯蟹精巢連接蛋白innexin的基因克隆與分析等等。學生們透露,這些都是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或者感興趣的問題,希望能通過自己研究進行解決。
「前面的八個報告都是將自己身邊的事作為課題來研究,並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能夠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儘管他們的研究方法和得出結論在我們看來可能比較粗錢,但在這個過程中確實提高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覺得從他們身上能看到中國科技的希望。」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說。
4張桌布
今年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給4桌「小科學家」準備了4個話題,學生們與院士討論後,以圖畫的形式來展現自己團隊的成果。
這四個話題分別為:
科研的發展是否有跡可循,參與討論的院士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友柏;
近年來諾貝爾獎出現學科交叉、多向發展的情況,這對科研具有怎樣的指導價值,參與討論的院士是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徐政和;
利用科學技術加速消除貧困的進程、減少或解決可能存在的阻力的方式,參與討論的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楊雄裡;
基於數據的深度學習所帶來的問題與瓶頸,參與討論的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

其中,圍繞第二個話題,13名學生以飛機上應用的技術為例,解釋了跨學研究的價值。與院士頭腦風暴後,他們從仿生學、材料學、計算機科學、衛星通信等多個學科的角度,詮釋了要讓一架飛機正常飛起所需的技術。
「討論的時候,我終於向院士問出了我一直想問的問題:為什麼跨學科它成為了一個所有東西的根基。實際上回答就是自然現象本身就是跨學科,所以如果我們要研究自然現象,並且把應用在生活中,跨學科必不可少。」郭秦菘說。
圍繞基於數據的深度學習所帶來的問題與瓶頸話題,第四組學生知無不言。深度學習的「黑箱」問題,數據結構,圖像識別、算力成本等當下人工智慧領域遇到的挑戰,在這張桌子上反覆提及。發散思維後,這組「小科學家」還將話題引向了人腦和人工智慧之間區別的討論。

人腦的創造思維、學習能力都是機器所不具備的,如何讓計算機學會這些人腦的功能,通過這次的討論,或許會成為這些學生未來研究的課題。
第四組的科學導師馬大為在點評時提到:「人類思維有一個優勢就是跳躍性的思維,天然思維在一段時間內很難去突破,那麼跳躍思維就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所以,對所有領域來講,創造可能是最重要的。而一般重複性的勞動可能將來都會被AI去代替。」
值得一提的是,四個小組最後交出的圖畫都非常有意思,科學技術、人工智慧、教育和貧困等抽象概念在學生們的畫中都成了一個個可以解釋且具象的符號。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也收集了最終的四張圖畫,或許讀者們可以自行猜一猜,各組學生們想表達的內容。

寄語後浪
在現場,人工智慧話題最火,受到了學生們的熱烈討論,院士們也各自發表了看法。對於人腦與電腦的關係,謝友柏表示,他一直以來的觀點就是電腦只有在受過教育的人教育以後才能夠工作。

楊雄裡並不完全認同,「剛剛那句話我覺得不完全正確,因為現在人工智慧的發展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它能夠自己學習,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受教育。不過有一點我完全贊同,就是人工智慧的發展從總體上而言是不可能超過人腦。」
此外,院士們也把一些過來人的心得帶給在座的「小科學家」。
馬大為提了兩點建議:一是要好好地把基礎學好,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能夠真正地站在一個巨人的肩膀上去創造。現在是知識爆炸的時代,不管大專業,還是將來自己研究的小方向,實際上都已經有人做到了很深的程度,假如沒有很好地理解和欣賞,沒有對他人成果有很高的敬畏,是很難有大創造的。
二是做科研要有一個淡定的心理。因為科研不是一天兩天能夠做出來,而是需要很長時間的艱苦探索,那麼也許哪一天就靈光一現,出來一個能夠為世界解決大問題的想法,但這絕對是經過大量的時間消磨和失敗過程後積累出來的。

「今天社會對大家搞科研並沒有給很寬鬆的環境。老師整天在考學生,創造力都消磨掉了;大學的校長在考老師,每天看他發了多少文章,拿了多少經費,給大學的數字增加份額;社會又在考大學,很多主流媒體、自媒體都在拼命地統計這個大學的排名多少等簡單的數字,發了多少高水平的文章,拿了多少經費,甚至有幾個傑青、院士等,這都是世俗的東西,沒有體現出來真正科學對社會的影響。」
馬大為強調道,真正重大的研究、重大的發現對社會的影響,絕對不是用數字來衡量。
楊雄裡則將一句黑格爾的話送給小科學家們,即「要尊重權威,同時又要挑戰權威」。
楊雄裡解釋道,我們尊重權威是一種基本原則,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不要被權威的話所束縛,要不然就不可能進步,科研就是不斷創造新的東西,所以既要尊重權威,又要挑戰權威。

來源:澎湃新聞

相關焦點

  • 設計思維的開發——腦力激蕩法 indienova
    腦力激蕩法,從命名其實就可以明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頭腦風暴」的一種表現模式。腦力激蕩的核心訴求是解決問題,從提出問題開始,進行問題的解構和再定義,然後進行小組的討論與研究,可能會出現幾次再解構的循環,最終得出問題的解決方案。
  • 三次「華山論劍」,如何做到一浪更比一浪「絕」
    雖然疫情擋住了大部分國外科學家線下參會的熱情,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能夠通過網絡直播串聯線上線下、國內國外,風景這邊獨好,關鍵因素何在?第一,是讓「前浪」和「後浪」互相助推,激蕩澎湃,老一輩「五絕」、「老頑童」們現場指點,中堅力量「郭靖」、「黃蓉」們鏗鏘切磋,甚至新一代的「楊過」、「小龍女」們也風採奪目。
  • 都討論後浪,我也說說後浪,如何讓後浪「心中有火,眼裡有光」?
    「後浪」這麼火,不蹭一把熱度說說這個「此後浪非彼後浪」的「後浪」,讓這家不錯的書籍品牌「泯然眾人矣」,我覺得是罪過。01什麼是後浪?說到後浪,你可能覺得陌生。有人解釋後浪的標誌和名稱,用了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話:「先讀書,後浪」。
  • 趙薇買桌布曝不太會砍價,後一句話暴露生活習慣,網友:接地氣
    隨後他們發現了賣桌布的地方,這對於他們這最後一餐來講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所以趙薇就提議眾人進去看一下,在店中,他們果真發現這裡有出售桌布。這個店裡面的桌布看起來很是顯眼,所以滿足了他們選桌布的一些條件。但是在幾個人看清楚了價格之後,趙薇等人開始猶豫了起來。畢竟目前他們僅僅只需要用一次,卻要花100多歐元買這樣一塊桌布,這明顯是有些不划算的。
  • 和諾獎得主做同桌 草稿紙都寫在桌布上啦?
    大家不分年齡,不分學科領域,自由探討,甚至就直接將自己的觀點寫在桌布上。這個解放天性、釋放靈感的規則設計,讓在場科學家無不興味十足。在相互的探討和交流之後,他們紛紛提起筆,在桌上洋洋灑灑寫下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雖然只是隻言片語,這張桌布所承載的智慧可謂全球之最,科學無國界,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科學家們在一起碰撞智慧,激蕩腦力。
  • 加強悖論的跨學科研究
    悖論是困擾人類思維和科學發展的跨學科難題。以往人們多關注某一學科領域中的悖論及其研究,而忽視悖論與跨學科研究的關係。從科學發展的角度看,認識悖論的跨學科特徵並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尼採在《悲劇的誕生》中寫道:「當科學之環變得更大時,它會在更多的地方碰到悖論。」美國哲學家普特南說:「確實如此!量子力學正是這種情形的一個漂亮的例證,當它的理解力增加後,同時將世界置於一個更充滿悖論的境地。」科學史告訴我們:20世紀是從無法取消的科學悖論開始的。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像一柄雙刃劍,既為創造人類幸福提供空前無限的能力,也使人類擁有可以毀滅地球上一切生命的力量。
  • 心理學中的鳥籠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鳥籠效應」作為一種思維邏輯,它往往會限定人們的想像空間,束縛人的創造力,讓人們形成刻板守舊的思維模式。它至少包含兩種心理現象:其一,是慣常心理,也就是所謂的思維定勢。其二,是從眾心理。
  • 桌布怎麼買?桌布怎麼挑?一篇文章告訴你,6類桌布的選購指南
    聽歌 | 手作 | 看展 | 寫字都是為了生活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些我「屠布旅行」中,買過的適合做桌布的布子,每一個都能幫你解除「粘粘怪」問題。02純棉桌布 純棉布料的主職是做床上四件套的,顏色會比棉麻布鮮豔很多。缺點是剛洗完會皺皺的,問題不大,熨鬥可以搞定的,而且平鋪時間久了,布子自身會越來越平整。
  • 5種手工DIY桌布方法,學會後,一起裝飾餐桌上的風景!附教程
    step2:將紙上的圖案使用轉印紙將圖案轉印至準備好的布上。step3:沿著圖案的印記縫製圖案。在布上要繪製星空,方法就是繡法國結,用白色的線繡制圓點,方法如圖;如果星星較大,在繡製法國結的時候,在結的下方添加亮片。
  • 什麼樣的桌布好 桌布希麼材質的好
    桌布是鋪在桌面上做裝飾或保護用的布或類似布的片狀物,通常用於保護桌面,避免油汙、磨損、燙傷家具表面。而很多人人的家中都沒有用到桌布,也不喜歡使用桌布,但是鋪上桌布確實能夠讓餐廳有不一樣的情調,也能夠起到保護桌面的效果。而我們在選擇餐桌布的時候,應該選擇什麼材質的桌布比較好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格調生活必備!廣蘭為你帶來一些桌布挑選的參考
    找了好久的房子,或者遷入新家,作為一個注重家居氛圍的人,看到餐桌上只有透明的墊子,難免覺得單調,也會影響室內效果和就餐情緒。因此,收集一些新鮮時尚的桌布放在家裡,立刻完成點睛之筆,改變餐桌的氣氛,讓家更溫暖!那麼可供我們選擇的桌布有哪些呢?
  • 桌布選擇有講究 PVC材質桌布遇熱有毒
    桌布選擇有講究 PVC材質桌布遇熱有毒 2015-10-19 10:35:23 來源:慧聰網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大家越來越注重審美觀。
  • 前浪不忘,後浪之師 | 大家視角
    問題來了。前面已經有了幾百篇研究異常巨浪的文章,而且通過綜述也有了結論,2019年12月發表在《物理評論X》的「巨浪之路」還有什麼貢獻呢?原來,作者為了驗證新的理論,自己造了個長約270米的水槽,使用造波器來產生不同波長、相位隨機的正弦波,以此來簡單模擬海洋中的情況。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記錄下水面高度隨時間的變化(圖4)。
  • 用桌布改造家,這種便宜美事還在等什麼?
    現在家裡都喜歡在餐桌啊茶几啊上面鋪塊桌布,一是能夠保護桌面的乾淨,畢竟桌布髒了還可以洗,桌子髒了可就只能換了;二是能夠起到裝飾空間的作用,看著美美的桌布,自己的心情都能變得美美噠~就算是租房也沒關係,一塊合適的桌布能夠帶來一絲溫馨,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 清新整潔桌布當道 紡織品桌布的分類與清潔
    實用性桌布注重其功能,一般材質以塑料為主,顏色也比較單一。由於餐桌的質量越來越高,很多家庭一般不採用桌布,來客時只是簡單地鋪上一層一次性臺布,使用完畢後就扔掉。這種臺布雖然簡便,但是不環保。所以,實用性的臺布多以PVC質地的為主,而PVC的臺布又以棉襯底PVC臺布的質量最有保障。這種臺布底層鋪上的一層棉底,使得其柔軟易摺疊,避免了傳統PVC臺布硬、脆的缺點。
  • 這些鋪滿科學的「桌布」,你能看懂幾張?
    烏龜、蘋果、飛機、電腦這些完全不相干的符號背後蘊藏著怎樣的科學密碼?55位「小科學家」分成4組,與院士圍桌而坐,在桌布上盡情「揮灑」靈感。生產力發展、認識貧困、學科融合、局限性、甚至還有兩隻烏龜……討論開始後,雪白的桌布很快就被小科學家們的筆觸「鋪滿」,任何一點交流中的火花,他們都不吝於表達出來。小科學家們和院士們的討論最終通過一張張圖畫展示出來來看看你能理解多少?
  • 3個STEAM案例|詮釋為什麼跨學科才是最好的學習方式
    在探仔的學習過程中,初中學完二次函數,到高中後才從物理學科中找到二次函數的實際用途;高中學了虛數,也許只有上大學電子專業時才能發現虛數的實際功用,但大學並沒有選擇電子專業,所以到現在也沒能掌握虛數的實際應用。學習短期內看不到實際意義的知識,會明顯降低學習的興趣,也會讓知識變得更加抽象而難以理解。
  • 80後黯然退場,90後瑟瑟發抖,00後開始造火箭,後浪厲害了
    在B站的視頻裡,很多人曲解了後浪的含義,在他們看來,後浪就是整天過著精緻的生活,到處吃喝玩樂,其實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在B站不到24小時,該視頻播放量就達到41.6萬次,閱讀量超過百萬人次,有超6000條留言,而在抖音中同時發布的視頻,已收穫800餘萬次播放。網友表示「未來可期」「太強了,這才是後浪。」用火箭送快遞,在這個00後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 b站《後浪》:前浪後浪浪一浪,看誰躺在沙灘上,skr~skr~
    作者:清風自有明月照序言:5月4日青年節前夕,b站在這一天發布了一個名為《後浪》的小片子,由著名60後演員何冰演講。該片旨在於表達他們這一代人給予80後、90後、00後這樣的青年人的厚望。其中,融合b站中的諸多優秀up視頻中的片段,以展現新時代b站1.3億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追求。」然而,此片一經播出,便引起了廣泛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