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諾獎得主做同桌 草稿紙都寫在桌布上啦?

2020-12-06 看看新聞Knews

滿是字母、箭頭、流程圖的15張白色「草稿紙」, 進行科學靈感的碰撞、創新火花的激揚。昨天下午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所設置的特別環節。它的意義不言而喻:給中外傑出青年科學家和世界頂尖科學家搭建面對面深度互動的交流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參加這個"特別環節"的青年人裡,除了一些已在各自學術領域裡頗有建樹的青年學者外,還有許多滿懷科學熱忱和天賦的高中生、大學生,他們很可能會是未來的科學家。大家不分年齡,不分學科領域,自由探討,甚至就直接將自己的觀點寫在桌布上。

這個解放天性、釋放靈感的規則設計,讓在場科學家無不興味十足。在相互的探討和交流之後,他們紛紛提起筆,在桌上洋洋灑灑寫下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雖然只是隻言片語,這張桌布所承載的智慧可謂全球之最,科學無國界,來自不同國家的青年科學家們在一起碰撞智慧,激蕩腦力。桌布上的內容,有的簡明易懂,有的是個公式,有的就是一個奇怪的圖案。

英國青年科學家馬可特裡波蒂認為,這是一種行為空間的表達 ,是一種運行軌跡。

(看看新聞Knews記者:李書馨 編輯:範燕菲)

相關焦點

  • 加拿大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原來這些名校校友都是諾獎得主
    2個城市總人數多),可從諾獎頒布以來,已經有20多位諾獎得主來自加拿大,而且6個領域獎項(物理、化學、文學、生物或醫學、和平、經濟學)全部覆蓋。他是加拿大第一位諾獎得主!班廷1916年畢業於多倫多大學醫學院, 1920年到1921年他在韋仕敦大學(西安大略大學)兼職教授整形外科,1921年到1922年在多倫多大學擔任藥理學講師。
  • 上觀小獅子帶你品嘗「智慧大餐」:科學家們在桌布上寫了啥
    摘要: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臨港滴水湖畔正式開幕啦!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上海臨港滴水湖畔正式開幕啦!上觀小獅子也來到了現場,這一天,「智慧的大腦」們碰撞出了什麼火花?趕緊跟著我們一起來看看!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和G中的都不符合,並且有很明顯複製的痕跡。 這些都只是他作假的冰山一角,Gregg被指控的還有重複使用同樣的數據。 而他文章的共同執筆者,也是他的學生幾乎是和他一起完成了這些ps的工作,甚至他幫助他獲得了諾貝爾獎的HIF上都有作假的痕跡。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說情理之中,是因為他在行為經濟學領域的貢獻確實非常突出,夠諾獎的分量。說意料之外,是因為他的很多重要工作都是和丹尼爾·卡勒曼一起完成的,而卡勒曼已經在2002年得過了諾獎,所以我先前認為再給塞勒的可能性不會太大。沒想到,今年諾獎委員會還是垂青了塞勒,並且還是獨得,這點確實令我有些意外。」陳永偉說,相對於很多學院派的經濟學家,塞勒對於政策的關注更多,更致力於用理論去影響和改變政策。
  • 有關科學的反思和暢想,我們在這15張桌布上一探究竟
    在圓桌上,只有寥寥數支記號筆,沒有紙。會場裡,也出現了不少「新面孔」,穿著校服的年輕學生匆匆拖著行李箱對號入座。在這裡,數十名諾獎得主與青少年科學家暢所欲言,各自寫下對科學的反思和暢想。  這是世界頂尖科學家青年論壇的現場,頂尖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學者、小院士以及青創企業家分組圍坐在圓桌旁,每組14人,互換科學反思和謊誕想像。
  • 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做了什麼偽科學?
    因為 Jacques 不是一般人,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是發現了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在他 50 歲也就是 1985 年前後有傳言說他有可能會拿諾獎,當然他這個發現肯定是真諾獎級別的。一個諾獎級別的大牛發篇《自然》不是多難的事情,對吧?專業編輯們又看不懂做得究竟是什麼,怎麼可能想到這樣的學者居然發偽科學?得,文章發表了之後那就亂套了。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出國之前我完全沒有用過電腦,當時寫論文全是手寫的。最不一樣的變化是與外界的聯繫。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Kaelin Jr)、彼得·拉特克利夫(Sir Peter Patcliffe)和雷格·塞門扎(Gregg L·Semenza)。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
  • 19年19位諾獎得主!日本人是如何成為「諾獎收割機」的?
    相比之下,算上吉野彰,日本已經總共產生了27位諾獎得主,其中有三分之二(18位)出現在2000年之後,平均一年一位!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日本可以在新世紀迅速成為諾獎收割機的呢?1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並沒有失去科研提起日本,經濟學界經常會說到一個詞——「失去的三十年」。
  • 上海15歲高一女學霸,攻破數學界難題,與諾貝爾獎得主同桌論道
    也就是說,還只是一個15歲學生的談方琳攻破了一個世界著名數學家5年都沒解決的難題。由此可見,談方琳的這個成就含金量有多麼高。兩次參加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與諾貝爾獎得主同桌論道去年10月份是談方琳第二次參加科學家論壇,她早在2018年的時候就參加過一次。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新晉諾獎得主阿爾特:諾獎得主也是瘋狂打工人,為科學打工
    沒有進過實驗室,卻是諾獎得主阿爾特最好的實驗搭檔黛安妮。圖|Gfycat黛安妮帶來了兩個繼女莉迪亞和艾琳,我將她們視為己出,她們又給我帶來了五個孫輩。我的直系親屬現在差不多有個小村子的人口規模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給每個成員足夠的時間,尤其是還要工作。時間是我永恆的敵人。我的時間從來都不夠用,也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家庭。
  • 16歲女生研究獲得諾獎得主青睞,3歲就羨煞旁人,網友質惹爭議
    16歲女生的研究諾獎得主青睞,3歲能做的事羨煞旁人,網友質疑惹爭議16歲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吃飯睡覺打豆豆嗎?16歲的時候我還在上初中,上學上的晚,普通的孩子16歲上高一吧。今天就要介紹的這位主人公,這位16歲的女生,16歲就能夠和眾多的諾獎得主共同探討科學話題,而且她的研究獲得諾獎得主的青睞。
  • 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諾獎得主和拉斯克獎得主支招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19-10-31 07:26 來源:澎湃新聞
  • 諾獎得主有話說
    Rice)因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而共同成為了本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發現C型肝炎病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人類與病毒性疾病鬥爭歷史上裡程碑式的成就,基於此項研究及後續的龐大的藥物開發市場,極大地推動了C型肝炎的逐漸消亡,C型肝炎甚至可能成為歷史上首次可以被「清零」的肝炎。   在1970年代,A肝和B肝病毒都得到了醫學界的鑑定。
  • 100餘位諾獎得主手撕綠色和平,轉基因推廣迎來轉機?
    綠色和平為何被100多位諾獎得主點名批評這封公開信的開頭這樣寫道,「致綠色和平的領導,聯合國和全球各國政府」,能與聯合國和各國政府並列,可見綠色和平在諾獎得主們眼中的「重要地位」。
  • 諾獎得主們年輕時都有哪些特徵?擅長合作、論文高產是關鍵
    儘管諾獎得主和其他科學家都依賴合作開始自己的科研生涯,研究發現,未來的諾獎得主在生涯初期會在更大的團隊中工作,發表的合作論文平均數量是其他科學家的兩倍。而在他們這一時期發表的論文中,最終擠進高被引前 1% 的論文數量更是達到其他人的 6 倍之多。
  • 致敬2020諾獎得主|諾獎得主發表在Cell Press各個期刊上的論文集錦...
    Patterns的所有成員都衷心表示:幹得漂亮!」Shawnna ButterySTAR Protocols 首席編輯「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Jennifer A. Doudna的工作讓研究開展的方式發生了革新性的變化。恭喜二位獲得這一當之無愧的榮譽。」
  •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諾獎得主丁肇中的42次「糾錯」  科學精神面面觀  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秦曉涵  當設計師匯報方案時,丁肇中教授把自己的座位移到離大屏幕最近的位置,皺起眉頭,盯緊PPT中的每一處細節。3個小時裡,這位82歲的老人質疑、糾錯、再質疑、再糾錯,把氣氛搞得像一場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