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294字,預計學習時長6分鐘
一紙政令,中國上海率先先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垃圾分類運動。
有人說,這推進了中國現代文明的進程。
在科學、民主、法制、公平等現代的宏大敘事中,終於有了垃圾的一席之地。
這場遲到的文明在非上海籍人士看來像「吐槽大會」一般精彩。
垃圾分類,從我做起。在從小刻在我們內心的行為標語引領下,我們都想成為拎得清的上海人。
為支持環保大業,有覺悟的國人滿是「搞事情」的熱情。振臂一呼:我們要在垃圾分類上彎道超車,趕日超歐!
於是出現了一批熱情又較真的社區角色:垃圾分揀工兢兢業業,居委會大媽火眼金睛,城管小哥開拓了新業務。風裡雨裡,垃圾桶旁等你。
在時間輪加速前進的魔都,需要消耗大量時間成本的垃圾分類業務著實讓不少人叫苦不迭,人類迷惑行為層出不窮。
比如:上海一程序猿小陳,因平時忙碌趕不上垃圾收集的時間,請快遞員上門,欲將垃圾打包寄到江蘇崑山的垃圾站裡。
又比如上海某某,為了逃避小區管理員的檢查和教育,用無人機將垃圾精準投入隔壁小區,無奈被城管抓住。
真可謂:上有突如其來的政策,下有騷到極致的操作。
扔進去能自己分類的智能垃圾桶,還有多遠?
定時定點的垃圾投放苦了996不著家的社畜,全面撤銷垃圾桶和嚴苛的處罰條例似乎有那麼點矯枉過正的味道。在超出人類常識的分類條例面前,我們求助於各類APP、小程序、大數據:問,你是什麼垃圾?
各大科技和網際網路公司抓住痛點,推出形色各異的查詢功能,支持語音、圖像查詢。不過由於資料庫不夠豐富,在千奇百怪的垃圾面前,「普通的不用問,想問的它不懂」。
查詢的時間成本和學習成本讓更多人開始寄希望於人工智慧,希望能有一款可以自主識別分類的智能垃圾桶。比如央視公益廣告的創意一樣:
就技術層面而言,不難實現,依託計算機視覺技術,進行圖像分類、定位和檢測就能實現垃圾的智能化處理。難點在於前期的垃圾種類標註。即一個完善垃圾資料庫的建立。
垃圾圖片的標註需要很長的時間和人工成本。因此精準的垃圾智能識別投放距離真正的投放應用還有很長的距離。
在北京新風街一號院,首個投放了智能垃圾分類的垃圾桶。實質上與智能只有一毛錢關係——小程序註冊,刷臉打開垃圾桶,投放垃圾稱重積分。
這算什麼黑科技?披著「刷臉」外衣的運營策略?
在國外,確實已經有這樣一款垃圾桶Oscar,根據掃描分析二元分類,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如遇不可識別的物品,需要用戶用按鈕手動分類,同時將該數據標籤上傳至後臺。
不過這款垃圾箱的售價目測在1000美元左右。有這個成本可以叫一輩子「垃圾代扔」服務了。
不說別的,這次上海的垃圾分類真有點仿效日本的味道。上世紀70年代,由於物資極度匱乏,日本政府為了提高資源利用率,呼籲全民進行適當的垃圾分類和回收。
40多年後,垃圾分類成了日本人的生活習慣和道德法則。而在中國,40年的躍進,還僅僅是一場完成任務式的專項考核。
有人說中國的垃圾分類終將曇花一現,尤其是看到環衛將分好類的垃圾又混在一車拉走時,就知曉這是一場上下斷層的「魔幻」。
家大業大的中國,前端的努力只能是一次培養居民分類意識的嘗試。重點應該是後端垃圾如何處理的問題。
AI垃圾分類的正確打開方式:B端及末端批量處理
其實大家心裡清楚,垃圾分類最科學的方式是兩步走:即住戶在前端粗略分類,後端由AI輔助人工進行精細分類。
將人工智慧的算法和資料庫應用到B端做專業化的分類體系,或者將機械分類應用於終端垃圾分揀才是正確的操作。
在國外,基於強大計算機視覺算法的機器分揀機器人已經在工作崗位上奮戰多年。垃圾的可回收和分揀工作基本實現自動化。
機器人形形色色,比如這款代號為MAX-AI AQC-C的小傢伙。身體搭載先進的計算機視覺算法模型,識別結果轉化為行動指令,命令機械臂進行精確的垃圾分揀。
雖然沒有三頭六臂,但揀起垃圾也是分秒必爭。可回收垃圾在它柔軟的手臂下,獲得了循環利用的重生機會。
在美國西部科羅拉多州的AMP Robotics公司,定製的機器每分鐘可以分揀80件物品,速度大約是普通人的兩倍。
早在2016年的日本,垃圾處理公司Shitara Kousan 就引進了兩臺ZenRobotics的ZRR2機器人。這兩臺機器人幾乎撐起整個垃圾分揀場的半壁江山。24小時持證上崗,每天可以處理2000噸垃圾。
經得起惡臭,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主要是刀槍不入,金剛不壞。可以為環衛和分揀工擋去許多血光之災。
浙江一名環衛工人在清理垃圾時,雙手被垃圾中的強酸化學品腐蝕。
哈爾濱女環衛工清掃垃圾時,桶內不明物品發生爆炸,眼角膜及全身多處受傷。還有垃圾中的鐵皮、玻璃劃破分揀工血管等等。
垃圾集齊了人類生活中最髒最多餘的東西。環衛和分揀負責將這些骯髒物埋葬,這份職業完全將人的感官暴露於汙穢物之下,視覺嗅覺觸覺和心理上的防線要在惡臭中建立多久才能固若金湯?
在杭州垃圾分揀長工作的張阿姨表示:工作一周時,基本吃不下飯。各種各樣的垃圾發酵混雜的氣味真的……這是一份不體面的工作,是一份艱難的工作,更是一份需要被尊重的工作。
在這樣挑戰著人身體和心理防線的機械性工作面前,才是人工智慧發光發熱的正確場景。協同工作,機械身軀保護肉身。
在美國,垃圾分類企業針對B端推出了系列服務,如軟體製造商Recycle Track Systems就幫助美國銀行、谷歌等1400多家企業進行高效的處理垃圾。
這款軟體最大的特色是可以很好地節約垃圾投放的時間成本。在RTS軟體上,客戶可以選擇回收垃圾的數量和類型。當附近有垃圾車來時,可以收到系統提醒。同時可以添加地理位置,系統自動甄別選擇距離客戶最近的垃圾車提取點。
「奇葩」分類背後:中國垃圾處理七分埋,三分燒
根據有效數據統計,我國生活垃圾年生產量在4億噸左右,每年以8%的速度在遞增。就生活垃圾清運量來看,漲勢根本停不下來。
2014-2017年中國生活垃圾清運量(萬噸)|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生活垃圾經過分類之後,少部分進行回收再利用,其餘的根據垃圾性質進行填埋、焚燒、堆肥等無害化處理。
但地大物博的中國,更喜歡簡單粗暴的處理方式:填埋。
就國家統計局數量,焚燒廠少的可憐,堆肥廠無數據記錄在案。
2014-2017年中國生活垃圾各類處理廠數量(座)|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垃圾填埋廠就像一個巨大的毒瘤,對土壤、水源、空氣的汙染日積月累慢慢滲透。
填埋法相較於焚燒,成本更大,汙染率更高,而我國目前仍沿用填埋這一自斷後路的操作。
在日本,焚燒處理是日本最主要的生活垃圾中間處理方式,處理量佔垃圾總產生量的75%以上。直接填埋的生活垃圾所佔比例不足垃圾總產生量的3%。
同時,國家投入巨大的經費補貼,一方面不斷更新控制二噁英的的清潔焚燒技術,另一方面推進「非焚燒處理」,從整個消費鏈條控制和提升資源的可回收率。
在日本,垃圾分類寬鬆的地方可分為七八類,嚴格的地方要分成二十幾類
垃圾處理已不適應自然淨化能力,迫切需要實現垃圾處理的資源化、減量化、減容化、穩定化和無機化。
這也就不難理解,上海垃圾為何出現如此逆天的分類。為了無害化處理:幹垃圾焚燒能發電,溼垃圾可做有機肥,可回收物資源再利用,有害垃圾單獨處理防汙染。
垃圾分類從我做起是自不必說的,分類和環保意識是21世紀的群體文明。
道德和效率,都應該要。
對於垃圾,智能高效和清潔的末端分類處理,才是更重要的部分。各個企業和創業者要做的不是打著「人工智慧」的幌子搶風口,創新形形色色的垃圾桶。亟需建立的是應用大數據和AI算法加持的垃圾分類產業鏈。
有網友表示:讓垃圾處理成為北歐,日本那樣規模的產業,只能是國家行為,起碼以國家行為為主。
沒有人反對垃圾分類,正如沒有人反對天人合一。問題是如何分類,怎樣合一。
留言 點讚 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歡迎關注全平臺AI垂類自媒體 「讀芯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