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汽車系統對汽車組件設計要求

2020-11-29 電子發燒友

未來的汽車系統對汽車組件設計要求

施培文 發表於 2020-11-26 15:06:39

隨著汽車工業的不斷演變,車輛的智能化全球道路上不斷發展。從內燃機驅動到混合動力和全電動驅動的轉變需要越來越新、越來越複雜的組件,比如先進駕駛員輔助系統中(如自動泊車,或在行駛中跟隨其他車輛的能力)的一系列應用。如何靈活地為新興汽車系統開發解決方案是一個關鍵問題,因此,汽車製造商與零部件供應商的合作方式也在不斷發展。

未來的汽車系統需要先進的感應功能。無論傳感器是以照相機、雷達、雷射雷達還是雷射的形式存在,如何將這些組件進行固定、封裝或者是密封都是確保他們最佳性能至關重要的要素。傳感器的可靠性直接關係到車輛安全和全球道路公共安全。

在這裡,我們將重點介紹三個不斷發展中的汽車組件示例:先進功能的集成、涉及材料特性的仿真優勢、以及控制電子電路板中振動阻尼的集成。我們還將仔細研究仿真過程,以及智能密封解決方案如何在可持續性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組件創新和功能集成

考慮到所謂的未來汽車需要廣泛使用測量(傳感)和調節(控制)電子技術,用於此類應用的密封組件不僅必須擁有傳統的密封功能,而且還必須滿足廣泛的附加要求和需求。人機互動和機對機交互需要在我們對未來供貨的產品做出根本性的改變,並且需要考慮許多因素。

在自動駕駛領域,這些因素包括:

• 功能集成

• 微型化

• 多部件的材料組合

• 結合不同物理特性的新材料

• 多組件製造工藝

舉個控制電子設備外殼的例子來強調下可以如何整合這些附加要求。這種外殼通常使用熱塑性材料製成,這種材料製成的殼體有一個穩定的外殼,可以防止敏感的內部部件受環境影響。為了永久地實現這一功能,該材料必須具有足夠高的抗衝擊性和尺寸穩定性,特別是高耐熱性和對任何出現的介質(如噴霧水、鹽水、潤滑脂、礦物油、燃料和清洗劑)的優異耐腐蝕性。

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其他要求(如好的導熱性要求,屏蔽電磁場的高導電性要求,或者輕量化建築應用的低密度要求)也可以發揮作用。由於這種外殼通常是較大組件的一部分,因此這些殼體必須有集成連接點以便安裝到周圍的總成上。注塑包封的金屬襯套是將外殼安裝在發動機艙中較大部件上的好方法,例如,由於它們形成了穩定的連接點可以將外殼固定到發動機艙中較大部件上,可防止外殼局部塑性變形,並確保裝配時產生的裝配力可以被均勻地傳遞並分布到外殼上。

外殼的另一關鍵組件是彈性密封件,其功能遠遠超出傳統密封功能。彈性體通常基於覆蓋控制電子設備外殼的整個內部的液體矽膠 (LSR),形成複雜的三維柔性和彈性結構。除了確保外殼底座與蓋子之間的靜態密封和保護內部外,密封件或密封材料的彈性結構還通過緩衝元件將電子組件固定在適當的位置。這可以抑制破壞性的機械振動,並顯著減少熱能從運行中的電子元件中散發到環境中。 

圖1:電子外殼:通過特製材料的組合實現功能集成

最大程度地降低開發成本

彈性體材料最重要的應用,特別是在密封方面,都是基於其超彈性的機械性能的。對於電子設備或傳感器的外殼,彈性體的彈性可確保在長時間內以及在寬泛的溫度範圍內保持密封壓力,在補償設計公差時提供必要的靈活性,從而節省生產成本。在許多現代應用中,例如在自動駕駛中,將不同的物理材料特性組合在一起來實現功能集成這一點尤為重要。除彈性外,這些彈性體材料還必須要有其他額外的物理性能:

• 超彈性

• 靈活性

• 粘彈性

• 機械阻尼特性

• 規定頻率範圍(或波長範圍)內的光學透明度

• 導電性

• 導熱係數

• 絕緣性或磁性

可以通過專門合成的新型聚合物材料來實現這些性能組合,以滿足特定的要求。但是,這種材料的開發非常耗時耗資,他需要專業知識和合成設備,並且所達到的性能可能依然十分有限。

通常,通過在彈性體基體中加入特殊填料,可以更有效地獲得所需的附加材料特性——這是彈性體製造商熟知的一種方法。根據填料的類型、粒度分布、顆粒形狀和顆粒濃度,可根據客戶需求調整所需的材料特性,同時簡化通常需要密集型勞動的過程。

仿真可以支持這類具有新特性的材料的發展,並提供很好的機會來計算和預測填料在聚合物基體中的作用。這加速了這種多相或分層材料的開發。根據現有材料或對新材料的構想,創建材料結構的模型。基於這種所謂的代表性體積元素 (RVE) 和組件(基體和填料)的固有特性,可以使用有限元分析來計算所需的特性,例如導熱係數或彈性行為。因此,可以在早期優化新材料的成分,可大大減少後續的實驗室工作。

圖2:仿真支持新特性分層材料的開發

確保控制電子電路板的減振

另外,對於特定的應用,彈性體的粘彈性材料特性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減震特性。材料的某些減震特性可能是需要的,以防止組件在行駛過程中和在共振條件下振動太大。這種應用的一個例子是將減震元件集成到電子電路的印刷電路板中。在以下示例中,電路板採用幾何結構,以便在特定應用的整體設計中提供必要的靈活性。集成的 LSR 結構可以提供必要的靈活性,同時具有阻尼功能,可防止在共振情況下因振幅擴大而造成的損壞。傳感和/或控制電子裝置安裝在外殼內,為了可靠地實現其功能,有必要從外殼和車輛振動中將其機械地分離。

圖 3:幾何設計和材料特性對共振特性的影響(傳感器電子電路的仿真結果)

在產品開發過程的早期考慮仿真

用於下一代汽車的新組件和零件的開發可能是個昂貴且耗時的過程。在這裡,為了消除對多個單模開發需求,相關的測試和分析,與精通仿真領域的專業組件供應商合作,可以大大加快上市速度,同時減少開發階段及以後的資本支出。

如果我們看一下仿真過程本身以及它如何促進新零件及其部件的開發,那麼最終目的是要設計、可視化和優化虛擬概念,然後支持其轉化為實際產品和流程。通過將 CAD 工具(提供幾何圖形)與仿真工具相結合來創建特定零件的虛擬模型,就有可能在造出它們之前準確地算出其功能。

CAD 之後,作為建模階段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將特定的材料屬性分配給組件的不同部分。因此,必須執行一系列測試,然後對必要的材料進行建模。這是重要的先決條件,通常只能通過專業的組件製造商提供。

對於許多應用程式和產品,經驗豐富的供應商使用自己的特製材料,因此客戶無法從外部獲得詳細的材料信息。因此,供應商需要裝備精良的內部團隊,有能力承擔這些仿真用材料的所有測試和數學建模。反過來,這些團隊也可以為客戶提供測試和建模服務,從而為整個過程提供額外的支持。

談到零件的功能和設計,基於有限元方法的結構-機械計算可對密封元件的特性進行微調,並優化其性能和設計,從而使初稿快速發展成令人信服的設計方案。需要考慮許多方面和影響因素——首先是給定的安裝空間,所施荷載的影響(例如位移、壓力或溫度),以及所用材料的性能。最重要的是要確保在 -40℃(-400F) 至 +150℃(3020F) 的溫度範圍內的功能和密封完整性,同時考慮到所有的設計公差。

還必須仔細觀察材料在生產過程中的表現,因此強烈建議進行末流分析。可以分析從模具填充到優化熱塑性和彈性體成型工藝所用模具的所有細節,有效地模擬整個製造過程,包括所用模具的熱管理以及模具溫度分布等細節,以確保質量的穩定性。

在與供應商的合作關係中進行產品開發對客戶的好處顯而易見,尤其是在密封應用方面。密封性能通常是設計中考慮的最後一個元素,由於該元素執行得太晚,可能引發的問題很多,而且千差萬別,因此通常需要一個並非最佳設計選項的解決方案。所有這些尺寸標註問題都可以在開發階段以相應的設計自由度輕鬆解決,但在系統的某些組件或重要零件的設計已經凍結後,後期階段解決起來就困難得多。通過讓供應商參與進來並在開發過程的早期運用他們的具體知識,便可能從一開始就優化設計,以確保實現全局最優而不是局部最優。

將可持續性納入未來移動出行解決方案

電動汽車的主要關注點之一是產生積極的環境影響,在此,組件開發時涉及的工藝可以幫助實現這些目標。可持續性始於材料,然後隨著組件開發過程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通過優化上述提到的工藝以及打算產生的設計,在某些情況下,開發團隊其實可以減少交付最佳性能所需的材料量。

從設計的角度來看,專門從事密封組件的工程師一直在尋找整合生物基材料的方法,他們應該有能力從零開始開發特製材料,以滿足客戶的特定需求。理想情況下,他們內部還將擁有可以與材料專家合作清除臨界物質,並識別那些在化學品註冊、評估、授權和限制 (REACH) 等要求下可能過時的物質的合規專家。如果他們發現某種材料在將來可能吃緊,則不會將其用於開發材料。合適的供應商應該是你保持領先地位不可或缺的合作夥伴—設計滿足將來以及當前的法規要求的材料。

在環境可持續性方面,智能密封解決方案也會產生積極影響。彈性體內的傳感器活性層可以檢測力、觸摸甚至洩漏,在某些情況下還可以檢測密封表面存在的介質,從而提高預測性維護的能力。這是電池組中十分需要的功能,例如,任何形式的洩漏都可能導致功能下降甚至過熱。 

當整合到密封解決方案時,諸如晶片和傳感器之類的電子組件還可以檢測溫度和壓力之類的因素。如果我們再次以電池組為例,那麼監測熱條件至關重要,因為只有在特定的溫度範圍內才能實現最佳功能。監控組件狀態的能力不僅面向車輛駕駛員,而且面向整個系統,所以可以在實際需要時安排服務或維護,而不是按猜測來確定時間間隔。

最終,未來的汽車將與我們今天熟悉的那些內燃機汽車明顯不同。從終端用戶感受來看表面上汽車的本質即A到B的出行方式並未改變,但隨著技術向全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在表面之下,世界正發生著變化。因此,製造商及其供應商之間的合作方式必須改變,應該更專注於聯合研發的合作方式,這些未來願景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實現。

編輯:hfy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詳細分析新能源汽車電機電控系統
    因此,在下遊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增長的過程中, 同時具備技術和市場優勢的供應商才能在逐步激烈化的電機、電控市場中擴大市場份額,這一方面要求企業在技術上需要具備電機、控制系統的技術、生產優勢, 和較強的動力總成系統集成能力, 從而在設計和生產兩方面降低產品成本,另一面要求企業在市場方面具備較強的客戶粘性,與下遊整車企業形成較為堅固的產業聯盟或合作協議。
  • 一款針對汽車PEPS系統的方案設計與實現
    一款針對汽車PEPS系統的方案設計與實現 秩名 發表於 2013-09-30 13:57:12   1.引言   汽車
  • 汽車電子系統架構AUTOSAR&OSEK
    構架/標準也成為了汽車E/E設計的發展方向。標準定義了三個組件來構成OSEK/VDX標準:實時的作業系統(OSEK OS),通訊子系統(OSEK-COM)和網絡管理系統(OSEK-NM)。這樣定義的一個好處是方便了各個組件版本的定義,這已在實際應用中得到了體現。
  • 談談汽車動力系統電路設計中的那些傳感技術
    談談汽車動力系統電路設計中的那些傳感技術 佚名 發表於 2016-01-19 13:35:18 當今的汽車正朝著提供高能效同時對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方向發展。
  • GB 19239-XXXX 英文版/English/翻譯/燃氣汽車燃氣系統的安裝要求
    1 範圍本標準規定了燃氣汽車燃氣系統的安裝要求、試驗方法及檢驗規則。) QC/T 245 壓縮天然氣汽車燃氣系統技術條件QC/T 247 液化石油氣汽車燃氣系統技術條件QC/T 755 液化天然氣汽車燃氣系統技術條件QC/T 29009 汽車用電線接頭技術條件3
  • 汽車射頻通信系統詳解
    一款典型的通用汽車(GM)包括AM、FM、衛星廣播、兩臺GPS接收機和蜂窩射頻。在乘客座位,還可 能有藍牙;另外,以後還會增加用於車輛與車輛和車輛與基礎設施間通信的DSRC(專用短程通信,5.9GHz),也可能還有防碰撞雷達,不過這通常是一個 單獨系統。用於所有這些設備的大多數電子電路都位於「中控臺」——司機和前排乘客間那塊安裝屏幕和主控旋鈕的區域。
  • 汽車制動系統增壓器泵體壓鑄模設計
    摘要:介紹了汽車制動系統增壓器泵體的結構、成型工藝特點和生產要求,設計的泵體壓鑄模結構緊湊,材料選用合理,採用四滑道側抽芯機構抽芯,冷卻水路布局合理。經生產實踐,模具工作可靠,操作方便,成型鑄件質量好。
  • 電動汽車簡化設計,「減重瘦身」不再難
    他認為,輕量化是續航裡程提升的基石,對於新能源車企而言,採用輕量化零部件對整車「減重瘦身」後,除了有效緩解車主裡程焦慮,還能提升汽車的操控性能。他說:「隨著消費升級,消費者對於汽車的要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能開就行』,而是對汽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汽車LED照明系統的設計與突破
    驅動LED燈的技術要求   由於LED的亮度與流過的電流成正比,所以需要恆定的電流源來驅動LED。在任何情況下,流過LED的電流要保持恆定,才能確保LED亮度的一致性。另外還需要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將紋波電流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所以說LED驅動器的設計屬於電源轉換電路設計,其特點是恆流輸出而非恆壓輸出。
  • 兆威機電:汽車智能傳動齒輪箱電機系統
    以2018年上半年為例,全國機動車消費水平繼續保持高位,截至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3.19億輛,2018年上半年新註冊登記機動車達1636萬輛,高於去年同期1594萬輛的登記量,其中汽車保有量達2.29億輛,2018年上半年新註冊登記汽車達1381萬輛。龐大的汽車需求市場和使用群體給汽車製造和零件生產商行業帶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同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 怎樣在電動汽車整車上設計絕緣監測系統?
    EV/HEV絕緣故障監測國內外電動汽車安全要求,是以高壓電池系統防護為中心,按系統架構,進而到電機電控等,衍生出相關標準條款。整車安全規範則主要囊括了包括電氣、機械、化學和功能安全。圖2 EV/HEV相關安全標準絕緣性能作為EV/HEV電氣安全設計的其中一項要求,在GB/T18384-2015中B級電壓(>60VDC或>30VAC)系統絕緣電阻說明要求的基礎上,在2018年1月GB《電動汽車安全要求》強制標準徵求稿中對於絕緣警示作了進一步說明,參照GB7258-2017相關條例措施,強制要求具有絕緣電阻監測,在整車絕緣電阻低於規定要求時
  • 汽車車尾照明設計的變遷
    隨著技術的進步,汽車光源的數量也日益豐富——從單個燈泡發展到了多種像素化設計。圖 1所示為一些示例。圖 1:車尾照明系統的組件由於車尾照明系統更為複雜,所以設計師必須考慮大量設計上的難題,從電源和熱管理、到電磁幹擾兼容性、再到故障檢測與保護,都需要考慮在內。
  • Molex發布「未來汽車」全球汽車調查結果
    近日,全球領先的連通性和電子解決方案提供商Molex公布了一項針對汽車決策者的全球調查結果,該調查描述了影響「未來汽車」戰略和商業決策的主要趨勢和技術。調查結果證實了數據、軟體和網絡在實現電氣化和連接性方面的關鍵作用,這被認為是創新的兩個最重要領域。
  • 基於毫米波雷達的汽車盲區監測系統設計方案
    基於毫米波雷達的汽車盲區監測系統設計方案 智車行家 發表於 2020-12-04 09:36:18 本文提出一套基於毫米波雷達的汽車盲區監測系統設計方案。
  • 未來飛行汽車真的來了
    問:飛行汽車概念是怎樣產生的?早期做過哪些嘗試?答:飛行汽車,顧名思義,是一種既能在陸地上行駛,也能在空中飛行,二者可以自由轉換的交通方式。在《第五元素》《007》等多部影視作品中,飛行汽車成為構建未來世界的一個代表元素。事實上,人們對飛行汽車的想像乃至嘗試由來已久。
  • 簡化汽車電子的時鐘樹設計
    先進的半導體技術有助於這些新型汽車系統的快速開發和部署,半導體製造商也將越來越多汽車級產品推向市場,包括更高帶寬的處理器、GPU、高速PCI-Express交換機和乙太網交換機SoC/PHY以及FPGA。採用最新一代的汽車級IC平臺和連接解決方案,可在系統能力、功能、性能和成本方面帶來顯著的效益改善,但設計的複雜性也為系統設計人員帶來了新的挑戰。
  • 基於組合導航的汽車姿態數據採集系統設計
    編者按:本文設計了一個基於組合導航的汽車姿態數據採集系統,該系統利用集加速度計和陀螺儀於一體的高精度高靈敏度的慣性測量晶片MPU6050,結合地磁傳感器形成的九軸傳感器,對汽車的線性加速度、角速度參數數據進行直接採集,以互補濾波實現九軸傳感器的誤差補償,用四元數法對其姿態解算
  • 智能汽車的普及,未來狂想曲?
    原標題:智能汽車的普及,未來狂想曲?   除了比我們現在駕駛的汽車更安全、更舒適外,智能汽車最大的特點是車體本身搭載了人工智慧的人車互動系統。   上世紀80年代的熱門美劇《霹靂遊俠》中的智能汽車KITT有句經典臺詞:「請別叫我『汽車』或是『幾隻輪子』」。的確,智能汽車的角色不再限於有四隻輪子的交通工具,更像是有生命、有靈魂的伴侶。
  • 新能源汽車未來十五年如何「跑」
    未來15年是新能源汽車發展壯大的關鍵階段。田瑞穎攝編者按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為該產業未來15年的發展謀劃更為清晰的路徑。在戰略大方向的指引下,新能源汽車該如何選擇技術路線,並應對大量退役的動力電池?
  • 屬於自動駕駛的未來!智能化新能源電動汽車電子控制系統簡述
    整車控制器VCU 通過各個系統和本身傳感器的信號得知車輛當前工況信息,智能控制車輛各個部件實現主動安全及滿足駕駛者的駕駛體驗要求。VCU在新能源汽車項目中也實現了利用電機制動能量回收,在車輛減速滑行和制動工況高效的把機械能轉化成電能,增加車輛行駛裡程,提高經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