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走到盡頭了嗎?|諾獎得主Wilczek專欄

2021-01-13 返樸

當今的物理學可以說尤為激動人心:我們正嘗試著利用對「普通」物質的理解來製造機器助手——比如計算機、傳感器和無人機,它們增強了我們的思維能力,幫助我們完成各種任務,還可以讓我們全方位地勘察周圍的世界。

作者 | Frank Wilczek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2004年諾貝爾獎得主)

翻譯 | 梁丁當、胡風

有人擔憂物理學的未來,但獲得新發現的機會實際上仍比比皆是。

Skeptics worry about the future of the field, but opportunities for new discoveries abound.

「物理學家沉迷於追求數學的優美,卻正在喪失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頂級的物理學家不再關心物理現實——當然他們也不用關心這些。」「科學完了。」

「Physicists, bewitched by mathematical beauty, are failing to solve new problems.」 「High-class physicists no longer care about physical reality—nor should they.」 「Science is over.」

這幾句話簡要但還算準確地概括了近期出版的幾本新書的內容,它們分別是:薩比娜·霍森菲爾德(Sabine Hossenfelder)的《迷失在數學裡》(Lost in Math)、理察·達維德(Richard Dawid)的《弦論與科學方法》(String Theory and the Scientific Method)以及約翰·霍根(John Horgan)的《科學的盡頭》(The End of Science)。我常被問起如何評論這些書及書中的悲觀論調。對理論物理學家來說,這樣的言論是一種指責,言下之意是今天的物理學把自己逼進了死胡同。

Those are simplied but not entirely misleading summaries of recent books by Sabine Hossenfelder (「Lost in Math」), Richard Dawid (「String Theory and the Scientic Method」) and John Horgan (「The End of Science」), respectively. I get asked about these books and their dismal messages frequently. For theoretical physicists they are a kind of reproach, since they argue that today’s physics has gotten itself into a dead-end.

然而,這幾本書對此問題的描述卻各不相同。霍森菲爾德女士認為,物理學家應該多關注物理問題的現實性,達威德先生卻覺得忽略現實無傷大礙,而霍根先生則宣稱物理學家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他們應該轉行。這到底是怎麼了?

But they disagree in their descriptions of the problem. Ms. Hossenfelder argues that physicists ne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ality, Mr. Dawid that they can safely ignore it. Mr. Horgan, meanwhile, thinks that physicists』 time is past and they should do something else instead. What’s going on here?

今天的物理學是不是在健康地發展?對此,或許大家有不同的觀點。但任何一個明理的人都不會去質疑物理學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功。如果沒有20世紀量子物理和相對論的革命性突破,也就沒有電晶體、雷射器、GPS、核能等等,這些支撐起現代社會的科學技術。

Opinions may dier about the current health of physics, but no reasonable person can dispute that it has been a hugely successful enterprise. Without revolutionary 20th-century breakthroughs in quantum physics and relativity, modern technology—including transistors, lasers, GPS, nuclear power and much more—would be literally unthinkable.

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在20世紀後半葉就已經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所謂的標準模型提供了一套完整且經過充分驗證的方程,來描述普通物質在普通條件下的行為(在這裡你必須非常寬泛地理解「普通」這個詞)。

In the latter part of the 20th century our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reached a very high plateau. The so-called Standard Model oers complete and well-tested equations for the behavior of ordinary matter under ordinary conditions (allowing a very generous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 「ordinary」).

標準模型的理論框架構建於20世紀70年代。它預測並促成了一系列卓越的新發現與新觀測,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和引力波。可以說,標準模型理論代表了人類成就的一個巔峰。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Standard Model was in place by the 1970s. This body of understanding predicted and enabled spectacular new discoveries and observations, notably including the Higgs boson and gravitational waves. It is a pinnacle of human achievement.

然而這個巨大的成果卻是亦苦亦甜。過去,基礎物理的任何進展同時也會帶來相應的實際應用與效益。可今天,基礎物理的發現已經很難對工程、化學或者生物學產生重大影響了。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正是因為我們目前的物理知識儲備已經超越了這些領域發展的需求——畢竟,21世紀技術背後的那些物理原理早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就都被發現了。

But this grand success is bittersweet. In earlier times, research that added to or changed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physics also had practical uses and benets. Today, however, discoveries in fundamental physics are unlikely to have a signicant impact in engineering, chemistry or biology, precisely because we already have well-tested foundations that seem more than adequate for those applications. The physical principles that empower 21st-century technologies were all known by the 1950s.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是很困難的。但偉大的機遇依然存在。我們可以利用現有的物理知識來製造新穎又實用的東西,比如利用量子世界的豐富特性更加有效地存儲和操作信息。與此同時,還有許多重要的理論問題等待著我們的回答。比如,我們仍然不清楚宇宙的大部分質量到底從何而來。

When you have reached a high plateau, ascending still higher gets more dicult. Yet glorious opportunities remain. We can apply our existing physical knowledge to make ingenious and useful things, like computers that leverage the richness of the quantum world to store and manipulate information more eectively. And important theoretical questions remain to be answered. For instance, we still haven’t got a clear picture of what most of the universe, measured by mass, is made of.

我的英雄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曾開玩笑地說:「愛因斯坦是個巨人。他的頭雖然在雲裡,腳卻踩在地上。而我們這些個子不高的人則必須做出一個選擇!」可我認為今天的我們不需要選擇,因為我們已經站在了百尺竿頭。事實上,當今的物理學可以說尤為激動人心:我們正嘗試著利用對「普通」物質的理解來製造機器助手——比如計算機、傳感器和無人機,它們增強了我們的思維能力,幫助我們完成各種任務,還可以讓我們全方位地勘察周圍的世界。

My hero Richard Feynman joked that 「Einstein was a giant: His head was in the clouds, but his feet were on the ground. Those of us who are not so tall have to choose!」 But I think this is a false choice. Really, the plateau we』ve reached is a good place to be. In fact, physics is especially exciting these days, because we’re learning how to use our understanding of 「ordinary」 matter to make machine assistants—computers, sensors and drones—that will amplify our thoughts, do useful things and go reconnoitering in all directions.

作者簡介

Frank Wilczek:弗蘭克·維爾切克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量子色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因在夸克粒子理論(強作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在200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蔻享學術」。

特 別 提 示

1. 進入『返樸』微信公眾號底部菜單「精品專欄「,可查閱不同主題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樸』提供按月檢索文章功能。關注公眾號,回復四位數組成的年份+月份,如「1903」,可獲取2019年3月的文章索引,以此類推。

《返樸》,一群大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關注《返樸》(微信號:fanpu2019)參與更多討論。二次轉載或合作請聯繫fanpusci@163.com。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此時,距離公布諾獎得主僅剩下幾天。值得慶幸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物理學和天文學相互滲透與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天文學觀測的新發現、一些天體物理學的突出成果,更是推進了物理學的發展。有非凡成就的天文學家獲物理學獎,就變得更加順理成章了。《物理研究雜誌》的一篇研究,通過分析2017年及之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數據,發現天文學所佔比例已經從最初的完全空白,升到了現在的7%。
  • |諾獎專欄|2020年生理或醫學誰獲獎? 為什麼獲獎?
    我們一如既往通過|諾獎專欄|為各位報導誰獲獎?為什麼獲獎? 及獲獎者有趣的故事。我們關注獲獎者在接到獲獎電話那一時刻的交談是如何?他們最想說什麼?感謝誰呢?要說完全出乎獲獎者意料之外,似乎有些過謙。但今年輪到自己了,肯定喜出望外或誠惶誠恐。實際上,2020級諾獎"新班同學"在各自業界早已拿獎拿到手酸了。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這次研究的是黑洞
    此時,距離公布諾獎得主僅剩下幾天。值得慶幸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物理學和天文學相互滲透與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天文學觀測的新發現、一些天體物理學的突出成果,更是推進了物理學的發展。有非凡成就的天文學家獲物理學獎,就變得更加順理成章了。《物理研究雜誌》的一篇研究,通過分析2017年及之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數據,發現天文學所佔比例已經從最初的完全空白,升到了現在的7%。
  • 諾獎得主是個愛開跑車的拉風漢子?你所不知道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你知道彗星的尾巴,朝向哪個方向嗎? 你知道這次諾獎得主之一,是個喜歡圍著紅圍巾開跑車的拉風漢子嗎? 諾獎得主啥形象?開著拉風小跑車圍著紅圍巾 獲獎名單上的第二位,熱拉爾·穆魯,與上海科學家淵源不小。 有意思的是,就在諾貝爾獎項公布前一小時,記者採訪了多次預測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復旦大學施鬱教授。他明確說,可能「跟雷射有關」。 諾貝爾物理學獎真的能被「預測」嗎?近年來,這些「預測」似乎越來越準了呢。 一方面的因素,來源於大數據技術的進展。
  • 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獎!上任諾獎得主竟然這樣說…… | 解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彭羅斯的獲獎說明諾獎對理論性強的工作態度更友好了。彭羅斯是傑出的理論家,但是這個與諾獎傳統風格不一致,更適合突破獎。彭羅斯是證明了一個定理,不是一個具體的問題,按照諾獎傳統,很難得諾獎。羅傑·彭羅斯是科學界的一個名人,也是奇人。他同時是娛樂數學家與具爭議性的哲學家。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此時,距離公布諾獎得主僅剩下幾天。值得慶幸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物理學和天文學相互滲透與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天文學觀測的新發現、一些天體物理學的突出成果,更是推進了物理學的發展。有非凡成就的天文學家獲物理學獎,就變得更加順理成章了。《物理研究雜誌》的一篇研究,通過分析2017年及之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數據,發現天文學所佔比例已經從最初的完全空白,升到了現在的7%。
  • 關於時間晶體的訪談|諾獎得主Wilczek專欄
    Frank Wilczek弗蘭克·維爾切克是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量子色動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因在夸克粒子理論(強作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他在2004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正是因為好奇心的驅使,維爾切克在近半個世紀,一直身處物理學的最前沿,探索著宇宙的本質:1973年,維爾切克發現了漸進自由理論,這個描述夸克間強相互作用的理論成為量子色動力學的基石,維爾切克也因此獲得2004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後來維爾切克又相繼提出了軸子和任意子的概念;2012年,維爾切克又提出並命名了時間晶體——一種全新的奇特物質狀態,這一概念在2018年得到了多個實驗的證實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此時,距離公布諾獎得主僅剩下幾天。值得慶幸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物理學和天文學相互滲透與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天文學觀測的新發現、一些天體物理學的突出成果,更是推進了物理學的發展。有非凡成就的天文學家獲物理學獎,就變得更加順理成章了。《物理研究雜誌》的一篇研究,通過分析2017年及之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數據,發現天文學所佔比例已經從最初的完全空白,升到了現在的7%。
  • 宇宙探索屢現「高光時刻」,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帶來這些驚喜
    此時,距離公布諾獎得主僅剩下幾天。值得慶幸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物理學和天文學相互滲透與融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天文學觀測的新發現、一些天體物理學的突出成果,更是推進了物理學的發展。有非凡成就的天文學家獲物理學獎,就變得更加順理成章了。《物理研究雜誌》的一篇研究,通過分析2017年及之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數據,發現天文學所佔比例已經從最初的完全空白,升到了現在的7%。
  • 宇宙探索屢現「高光時刻」,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帶來這些驚喜
    2020年諾獎,聚焦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今天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仍然聚焦天體物理學領域,帶我們發現宇宙探索的又一「高光時刻」——黑洞和銀河系「最深處的秘密」。  這三位科學家正是在這一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 2019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回顧史上諾獎最年輕得主!
    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曾保持最年輕諾獎得主頭銜長達99年!(歡迎在下文中找答案喲)諾貝爾獎1895年,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Alfred Nobel)在遺囑中將自已大部分財產設立化學、物理、文學、生理醫學以及和平獎的獎金,用於獎勵在這些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
  • 諾獎得主「老齡化現象」:科學大爆炸 認同滯後
    諾貝爾獎(圖片來源:新華/美聯)本月初,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先後揭曉。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那就是今年科學類諾貝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已經超過70歲,其中「最年輕」的65歲,多數人超過72歲。追溯到上世紀前50年,科學類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只有」56歲。
  • 諾獎得主奎洛茲:如能多留意女科學家,這將是諾獎的一大進步
    昨晚,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不僅再次花落天體物理學,且三位新晉得主中有一位是女性,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也由此成為諾獎物理學獎歷史上第4位女性得主。諾貝爾獎委員會官網截圖不過要說預言家,還得屬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情況都在他近日接受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訪談中一一應驗
  • 2015諾貝爾獎將出爐:盤點歷史「奇葩」諾獎得主
    中新網10月5日電 綜合報導,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獲獎名單即將出爐,幾乎每年的諾獎都會傳來一些趣聞軼事,下面就帶大家來回顧一下歷史上那些諾獎之「最」。  最令人遺憾的諾獎得主  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系統研究領域的貢獻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醫學獎,但是讓頒獎委員會感到尷尬的是頒獎電話怎麼打也打不通。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諾獎物理學花落三家,他們都是天體物理學大牛
    迪迪埃·奎洛茲因開發新的天文儀器和實驗技術而獲得了2011年BBVA基礎科學知識前沿獎(與米歇爾·麥耶共同獲獎),並首次觀察了太陽系以外的行星。2017年,他獲得了沃爾夫物理學獎。"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在諾貝爾寫於1895年、要求設立五大領域獎項的遺囑中,物理學是他最先提到的領域。諾貝爾要求物理學獎被授予"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或發明的人"。
  • 諾獎得主有話說
    阿爾特:也曾與諾獎失之交臂 但繼三位諾獎獲得者的研究之後,年輕的科學家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繼續著探索。2013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簡稱FDA)批准了PSI-7977(索非布韋,sofosbuvir)聯合病毒唑用於C型肝炎的治療,最終攻克了對C型肝炎的治療難題。   然而,阿爾特的諾獎之路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他也曾與之失之交臂。
  • 諾獎理財啟示錄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諾獎組委會始終聯繫不上得獎者之一的米爾格羅姆,他的鄰居,同為諾獎得主的威爾遜不得不半夜跑到他家門前按響門鈴,這也讓兩人喜提了「諾貝爾獎得主被鄰居告知自己的獲獎」的微博熱搜詞條。
  •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 他們與物理學獎」擦肩而過
    「數讀」諾貝爾物理學獎25歲與96歲:在物理學獎得主中,有人登頂已是耄耋之年,但有人獲獎時才年逾弱冠。2018年,物理學獎一半授予時年96歲的阿希金,使他成為諾獎史上最年長獲獎者;而1915年,年僅25歲的勞倫斯·布拉格與父親一起摘得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