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陳振國及其團隊紮根海灘致力沙蟲產業化帶領鄉親致富

2020-12-05 湛江新聞網

    在海邊挖沙蟲的,不光是農民,還有可能是「王子」——

    在沙蟲原產地遂溪縣草潭鎮,「80後」青年陳振國和他的「沙蟲王子」團隊,從繁華都市回到偏僻漁村,守著門前這片海灘,人工養沙蟲、機械挖沙蟲、網上賣沙蟲,玩出了新花樣,也闖出了新天地。他們的願望是要發展沙蟲產業鏈,把這種最能代表家鄉特色的大眾美食分享給全世界。

    首創人工繁育沙蟲苗

    遂溪縣草潭鎮南洪村,一片看似尋常的海灘埋藏著舌尖上的美味——沙蟲。過去,沙蟲一直是天然生長,人工孵化培育沙蟲苗一度是無法攻克的技術難關,制約了沙蟲養殖的產業化。

    但這樣的局面,在2009年被一個剛入行不久的毛頭小夥改變了——水產養殖專業剛畢業的大學生陳振國,放棄大都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漁村,天天泡在海邊一個簡陋的養殖場裡,利用野生親蟲孵化出了蟲苗。

    那一年,20出頭的陳振國嘗到了科技的甜頭,他的「方格星蟲(沙蟲)土池育苗生產技術項目獲得湛江市2010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專家鑑定項目成果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央視等媒體對他的專利技術、創業之路進行了報導。

    盛名之下,依然是艱難的創業徵途。陳振國拿著父母支持的、從親友那裡借來的啟動資金,開始自主創業。因為缺乏人手,從投放飼料、換水、清塘這些體力活,到監測、記錄、選苗等技術活,他事事親力親為。

    後來,陳振國請來大學同學當幫手,有了自己的團隊,沙蟲苗逐漸實現了批量生產。由於陳振國的沙蟲苗種品質好,存活率高達90%,頗受養殖戶青睞,養殖場開始逐漸盈利。如今,陳振國的湛江市碧海灣水產科技公司已成為沙蟲養殖戶購買種苗的首選。

    目前,該公司擁有沙蟲土池育苗場50畝,每年可育苗2000萬條,供不應求,僅沙蟲苗年產值就達150萬元

  研發「採蟲神器」

    沙蟲難挖是公認的。一直以來,採挖沙蟲幾乎是純手工,一般熟手一小時能挖2斤。目前1斤鮮沙蟲收購價約為40元,其中包含10元的採挖成本。要想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生產和降低成本是繞不過的坎。

    為了攻克採收技術難關,陳振國帶著他的技術團隊天天泡在海灘上做試驗。研發投入已超過20萬元,目前已有研發成果,已經申請專利。由於仍處於技術完善中,所以這臺機械還未公開亮相。一位廣西老闆從同行口中得知消息後曾聯繫他,願以200萬買斷專利,卻被拒絕了。「我們想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這也是未來在這個產業領域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碧海灣公司銷售總監陳文清表示,從在公司養殖場的使用情況來看,一小時可採收沙蟲100斤,與人工一小時2斤的收穫相比,可見效率之高。

  想做沙蟲幹行業標準

    長期以來,沙蟲幹的製作以農村散戶自製為主,往往存在蟲幹仍有沙未洗淨、蟲體或顏色不夠靚等。陳振國從這裡看到了不足,也看到了商機。

    記者在碧海灣公司位於草潭鎮南洪村海邊的加工場看到,一籃籃鮮活肥嫩的沙蟲被送到這裡,20多名來自周邊農村的農婦身穿工服,正在熟練地翻洗沙蟲。隨後,沙蟲經過初步檢驗後,被擺放在底部為鋼絲的烘乾架上,進入烘乾房進行機械烘乾,一般10到12斤沙蟲可以烘製1斤沙蟲幹。

    「相對於傳統的自然曬乾來說,機械烘乾時間更短,沙蟲更新鮮,營養成分流失更少,而且更衛生,質量更可控。」陳文清告訴記者。

    陳文清介紹,相對於傳統技藝,他們的技術解決了沙蟲幹含沙量、品相和包裝儲存等方面的問題,甚至對於如何保存沙蟲幹,他們都反覆進行了試驗,「買回家的沙蟲幹放在冰箱冷藏室裡可以保存半年以上。」

    「我們希望能打造沙蟲幹的行業標準。」陳振國表示,雖然目前沙蟲乾產供銷仍未形成規模效應,但他們正朝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的路徑發展,對沙蟲的清洗標準、烘乾時長,沙蟲幹的形狀、顏色、含水量等技術參數,包裝儲存標準等都有相應的量化標準,為此他們還專門註冊了「沙蟲王子」的商標和品牌,開發了包裝精美的高端禮品裝,瞄準了火熱的高端保健品食品市場,推向市場以來一直供不應求。

  網際網路賣沙蟲

    一度專注搞技術的陳振國團隊,如今開始涉足銷售領域了,而且還玩出了新花樣。

    陳振國團隊專門註冊了一個「沙蟲王子」微信公眾號,不光介紹沙蟲專業知識,還分享各種沙蟲美食、企業動態,有時還會奉上海濱風光美圖和詩文,既玩情懷,又接地氣,一推出就「圈」了不少「粉絲」。加上團隊成員在各自朋友圈不時「曬蟲」,一部分沙蟲幹通過微商渠道銷售出去。

    就在6月27日,湛江市「網際網路+信用三農」眾籌項目啟動儀式在遂溪舉行,湛江市碧海灣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的沙蟲眾籌項目成為首發項目,通過中國最大的農產品眾籌平臺——點籌網籌集資金,擴大生產規模。僅僅3分鐘便售罄,近200人在線上體驗並認籌了20萬元的沙蟲產品。

    除了在線上發力,陳振國團隊同樣看重線下銷售渠道。近年來,他們一方面開拓珠三角等核心城市市場,以禮品裝打入酒店、保健品店進行品牌推廣,另一方面,他們積極開拓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等市場,新鮮沙蟲可作刺身、沙蟲苗可作餌料,市場前景廣闊。

  產業扶貧助鄉親致富

    生於斯長於斯,又是這片大海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在事業逐漸步入快車道後,陳振國又把回饋故鄉當做分內之事,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建加工場解決村民就業,忙得不亦樂乎。

    早在2011年11月,陳振國團隊就成立了遂溪縣幫眾沙蟲養殖專業合作社,由他們提供蟲苗,負責採挖、收購、加工和銷售。相對於其他海產養殖來說,沙蟲養殖的抗災能力強,養殖風險小,帶動了草潭當地和東海島等地一批農民致富。

    50來歲的張細妹每天上午準時來到碧海灣公司位於南洪村的沙蟲幹加工場翻洗新鮮沙蟲,一個月能掙3000元左右。「也不算很辛苦,掙得不比去城裡打工少。」對於家門口的工作機會,她很滿意。

    和她一樣受僱於碧海灣公司的有30多人,主要從事沙蟲收購、加工等工作。他們都來自南洪村。這個並不富裕的海邊漁村,被列入了新一輪精準扶貧貧困村範圍。而陳振國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脫貧做點實事。

    銷售總監陳文清表示,下一步,他們團隊計劃發起成立一個扶貧基金,從企業的利潤中拿出一定比例作為公益用途,用來扶助當地農村的五保戶、孤寡老人、貧病家庭等。

相關焦點

  • 沙蟲爬海灘續:海水未見異常,海灘沙蟲銷聲匿跡
    沙蟲爬海灘續:海水未見異常,海灘沙蟲銷聲匿跡2011-05-07 08:34: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圖/記者&nbsp張鋒鋒昨日,記者從廣東省湛江市環境保護局獲悉,4月27日在東海島調山村沿海海灘取樣的海水經檢驗暫未發現異常。記者追蹤採訪發現,該村沿海海灘的沙蟲幾乎銷聲匿跡,不再「浦頭」,而業內人士對引發事件的原因仍議論不止。
  • 海南日報數字報-沙蟲開闢致富路
    在儋州市光村鎮,趕海挖沙蟲、吃沙蟲的習慣自古有之。每當太陽剛從海平面升起,當地漁民就迎著朝陽出發,他們趁著潮汐退盡,風平浪靜之時,在光村灣的海灘上採挖沙蟲。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於他們來說,是沙蟲經年累月承載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生活於光村灣的漁民。如今,光村沙蟲產業的發展不僅是本地特色美食的名片,更是扶貧工作的助推器,帶領當地的貧困戶走出一條特色產業化的脫貧之路。
  • 廣東湛江申報「沙蟲養殖之鄉」如箭在弦
    現狀:分散圈海&nbsp自發養殖&nbsp  距湛江市區88公裡的遂溪縣草潭鎮素有「沙蟲第一鄉」,「沙蟲出沙」事件發生後,該鎮業內人士強烈關注事件進展。日前,記者驅車前往該鎮就沙蟲養殖業進行調查。
  • 儋州扶持發展光村沙蟲產業 成為農民致富品牌
    光村沙蟲是儋州市著力扶持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之一,該產品含有17種胺基酸和12種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藥用和食療價值,被譽為「海洋蟲草」, 深受消費者青睞,成為農民致富又一產業。 南海珍品 有「環境標誌生物」之稱 沙蟲又名方格星蟲或光裸星蟲,俗稱「沙蟲」,是我國南方海產珍品。
  • 「蚌埠退役軍人創業就業之星」劉勇:退役不褪色 致富不忘鄉親
    退役軍人創業就業之星,今天我們來認識固鎮縣連龍花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勇,他2002年12月入伍,在部隊服役五年,退伍後返鄉創業2007年劉勇退伍回鄉後,成立了固鎮縣連龍花生專業合作社,租賃了1050畝土地,自己種花生,同時做花生的深加工。黑花生每年銷售200多噸,產值達到5000萬。
  • 廣西北海有人用高壓水槍衝擊灘涂 沙蟲遭毀滅挖掘
    近年來,北海部分不法分子為「快速致富」,不惜採用這種「毀滅性」的挖掘方式挖沙蟲,導致灘涂生態環境和生物生態鏈受到嚴重破壞  為「快速致富」 「新式武器」挖沙蟲  挖沙蟲,顧名思義是用鋤頭來挖。北海銀灘周邊十幾公里海灘——大冠沙至白虎頭一帶,歷來盛產沙蟲、蟹、螺、泥丁等海洋生物。
  • 10年堅守荒山變青山 上慄「當代愚公」紮根深山帶動村民致富
    年輕時,為了追逐部隊從軍、保衛國家的夢想,他毅然選擇參軍入伍,建功立業在軍營;1990年從部隊退役後,他永葆軍人本色,憑藉自身過硬的素質和敢幹敢拼的魄力和膽識,傾盡打拼掙來的百萬家產,硬是把昔日村民們不看好的荒山變成了經濟帶,引領當地群眾勤勞致富。這個被村民們形象地稱為「當代愚公」的人便是「迷彩大叔」、萍鄉市上慄縣龍溪生態林場場長易洪元。
  • 一文解讀:沙蟲在海鮮王國中為何擁有如此尊貴的地位
    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沙蟲,並不是因為它價格不非,而是因為它營養又美味,以及自身存在的獨特價值,讓它在海鮮王國中地位尊貴。沙蟲是海灘上一種爬行的蟲子,形似蚯蚓,它是海洋生態平衡的標誌性動物,對生存的環境要求很高。海水汙染和水質輕微的改變,都會導致沙蟲的大批死亡或成群成群的逃離。只有未被汙染的海灘才會有沙蟲棲息。
  • 海口市民高價買不到鮮沙蟲 揭開沙蟲高價之謎
    可春節前後,沙蟲貨源少、價格高,讓不少市民望「蟲」興嘆。  海南日報記者通過調查海鮮市場、走訪沙蟲產地發現,育苗困難、海灘越來越少、養殖周期偏長等原因,阻礙了沙蟲養殖業的發展;而市場需求量大,致使野生沙蟲也越來越少,一些海鮮經營者痛心地稱沙蟲為「瀕臨消失的美味」。
  • 80後「野豬王」的脫貧夢
    大學畢業後的鄧紹南應聘到中國移動巴東分公司工作,從普通業務員幹到區域經理和部門經理,成了村裡鄉親羨慕的對象,他們均認為,年紀輕輕的,能做出這樣的成績,前途定不可限量!  就在一片好聲如潮的時候,鄧紹南卻意外辭職,面對眾人的不解,鄧紹南說出了心中的所想,"最初只是想憑自己的力量辦成一件事,讓自己過上好日子。
  • 海鱸魚「遊」出的一條致富路
    在珠海的那段時間,謝桂塘一邊幫助老闆管理80多畝10個塘的海鱸魚,一邊向當地養殖戶學習海鱸魚養殖技術。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門外漢」到事事精通的「行家裡手」,謝桂塘投入的不僅僅是精力。「剛接觸就是這麼大的項目,我每天都睡不安穩,總要時不時的去魚塘轉轉,看看我的魚。」謝桂塘告訴記者。
  • 遂溪沙蟲:埋在原生態海灘下的美味
    遂溪草潭鎮一帶的南洪村和下六(音「路」)村一帶,是沙蟲最心愛的隱居地。它們棲居在海灘的沙層裡,瘋狂吞食沙粒,過濾出其中的硅藻和有機碎屑為食,堪稱海底挖掘機。沙蟲素以「三難」著名——難看、難挖、難處理。但美味當前,千難萬難都顯得微不足道。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向草潭,在退潮後的海灘上投下星星點點水光。
  • 海南日報數字報-光村沙蟲:銀灘藏珍品 美味嘆天賜
    光村,是儋州西北部的一個小鎮,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這裡有著綿長的海岸線和銀白色的淺海灘銀灘
  • 轉讓工廠回鄉養蜂欲帶村民同致富
    在深圳闖蕩了8年,他有一家年營業額800多萬元的手機配件廠,但看好農業項目的發展前景,兩年內輾轉浙江、貴州、雲南等地考察項目後,去年,他轉讓工廠帶著胡蜂養殖項目回到山村。     蜂毒可入藥、蜂蛹是美食、工蜂可泡酒,一窩胡蜂產值上萬元。正如「蜂王」,陳本旺立志成為當地胡蜂產業的領頭人,通過養殖胡蜂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 海南島儋州光村沙蟲介紹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英雄,那第一個吃沙蟲的人一定都不會差。螃蟹橫行好像外星怪物,沙蟲陰柔如同地獄噩夢。但是這兩種東西的味道,真是鮮美至極,讓人叫好!北部灣沿岸沙蟲出產地較多,品質好。海南島西線儋州光村鎮也屬於這個地區,出產非常優質的沙蟲。
  • 掠奪性開採等致廣西沙蟲數量驟減 沙蟲"呼救"(圖)-廣西新聞網
    記者 呂海鋒攝 關注沙蟲之現狀篇 曾經沙蟲遍地 如今只剩沙土 編者按 生長在沿海灘涂的沙蟲,對環境質量十分敏感,一旦汙染則不能成活,被稱為「環境標誌生物」。廣西是中國主要的沙蟲產區,半封閉海灣的北部灣地區,灘涂生態良好,非常適宜沙蟲生存。
  • 劉卉:帶領村民在「黃土地」上育出「綠產業」
    劉卉從事農業生產工作已30多年,他不僅是一個敢想、敢幹、能吃苦的創業者,還是帶領父老鄉親脫貧致富的領路人。1990年,職業中學畢業後,20歲的劉卉沒有像同期畢業的同學一樣,留在城裡工作,而是選擇回到了當時所有畢業生都不願待的農村,在黃土地裡尋生機。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一家報紙上看到,食用菌營養豐富,屬於綠色食品,符合人們對健康食品的需求,市場前景好、投資少、見效快、效益高,是一項好的致富項目。於是他下定決心,要在發展食用菌生產方面尋求致富門路。
  • 河北灤南縣李營村黨支部書記李志剛: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他帶領村民自力更生、團結奮鬥,通過八次產業結構調整,將一個貧困村建成富裕村,先後獲得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退伍軍人和全國模範退役軍人等榮譽稱號,是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李營村榮獲全國文明村、全國衛生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等70多項榮譽稱號。 聊起黨支部書記李志剛,灤南縣姚王莊鎮李營村的鄉親們有說不完的話。
  • ...身「牛勁」惠鄉親丨黔西縣觀音洞鎮金山村金源養殖場負責人熊祥芬
    我早年在外地打工,2012年返鄉創業興辦養牛場,帶領村民發展牛養殖。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我不但逐漸走出了困境,還積累了資金和經驗,養殖場越辦越紅火,帶動群眾致富的示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成為黔西縣遠近聞名的龍頭養殖大戶。養殖培訓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近年來,我們金源養殖場按協議把牛分給農戶飼養,並負責購買保險、進行防疫、提供技術指導。
  • 沙蟲,一種非常美味的海鮮品種
    沙蟲,學名方格星蟲,是一種非常美味的海鮮品種,生長在沿海灘涂。在盛產沙蟲的北部灣的北海、湛江等地,每天都能見到成群結隊的婦女在退潮後的灘涂採挖沙蟲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