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邊挖沙蟲的,不光是農民,還有可能是「王子」——
在沙蟲原產地遂溪縣草潭鎮,「80後」青年陳振國和他的「沙蟲王子」團隊,從繁華都市回到偏僻漁村,守著門前這片海灘,人工養沙蟲、機械挖沙蟲、網上賣沙蟲,玩出了新花樣,也闖出了新天地。他們的願望是要發展沙蟲產業鏈,把這種最能代表家鄉特色的大眾美食分享給全世界。
首創人工繁育沙蟲苗
遂溪縣草潭鎮南洪村,一片看似尋常的海灘埋藏著舌尖上的美味——沙蟲。過去,沙蟲一直是天然生長,人工孵化培育沙蟲苗一度是無法攻克的技術難關,制約了沙蟲養殖的產業化。
但這樣的局面,在2009年被一個剛入行不久的毛頭小夥改變了——水產養殖專業剛畢業的大學生陳振國,放棄大都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漁村,天天泡在海邊一個簡陋的養殖場裡,利用野生親蟲孵化出了蟲苗。
那一年,20出頭的陳振國嘗到了科技的甜頭,他的「方格星蟲(沙蟲)土池育苗生產技術項目獲得湛江市2010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專家鑑定項目成果達到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央視等媒體對他的專利技術、創業之路進行了報導。
盛名之下,依然是艱難的創業徵途。陳振國拿著父母支持的、從親友那裡借來的啟動資金,開始自主創業。因為缺乏人手,從投放飼料、換水、清塘這些體力活,到監測、記錄、選苗等技術活,他事事親力親為。
後來,陳振國請來大學同學當幫手,有了自己的團隊,沙蟲苗逐漸實現了批量生產。由於陳振國的沙蟲苗種品質好,存活率高達90%,頗受養殖戶青睞,養殖場開始逐漸盈利。如今,陳振國的湛江市碧海灣水產科技公司已成為沙蟲養殖戶購買種苗的首選。
目前,該公司擁有沙蟲土池育苗場50畝,每年可育苗2000萬條,供不應求,僅沙蟲苗年產值就達150萬元
研發「採蟲神器」
沙蟲難挖是公認的。一直以來,採挖沙蟲幾乎是純手工,一般熟手一小時能挖2斤。目前1斤鮮沙蟲收購價約為40元,其中包含10元的採挖成本。要想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生產和降低成本是繞不過的坎。
為了攻克採收技術難關,陳振國帶著他的技術團隊天天泡在海灘上做試驗。研發投入已超過20萬元,目前已有研發成果,已經申請專利。由於仍處於技術完善中,所以這臺機械還未公開亮相。一位廣西老闆從同行口中得知消息後曾聯繫他,願以200萬買斷專利,卻被拒絕了。「我們想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這也是未來在這個產業領域我們的核心競爭力。」碧海灣公司銷售總監陳文清表示,從在公司養殖場的使用情況來看,一小時可採收沙蟲100斤,與人工一小時2斤的收穫相比,可見效率之高。
想做沙蟲幹行業標準
長期以來,沙蟲幹的製作以農村散戶自製為主,往往存在蟲幹仍有沙未洗淨、蟲體或顏色不夠靚等。陳振國從這裡看到了不足,也看到了商機。
記者在碧海灣公司位於草潭鎮南洪村海邊的加工場看到,一籃籃鮮活肥嫩的沙蟲被送到這裡,20多名來自周邊農村的農婦身穿工服,正在熟練地翻洗沙蟲。隨後,沙蟲經過初步檢驗後,被擺放在底部為鋼絲的烘乾架上,進入烘乾房進行機械烘乾,一般10到12斤沙蟲可以烘製1斤沙蟲幹。
「相對於傳統的自然曬乾來說,機械烘乾時間更短,沙蟲更新鮮,營養成分流失更少,而且更衛生,質量更可控。」陳文清告訴記者。
陳文清介紹,相對於傳統技藝,他們的技術解決了沙蟲幹含沙量、品相和包裝儲存等方面的問題,甚至對於如何保存沙蟲幹,他們都反覆進行了試驗,「買回家的沙蟲幹放在冰箱冷藏室裡可以保存半年以上。」
「我們希望能打造沙蟲幹的行業標準。」陳振國表示,雖然目前沙蟲乾產供銷仍未形成規模效應,但他們正朝產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的路徑發展,對沙蟲的清洗標準、烘乾時長,沙蟲幹的形狀、顏色、含水量等技術參數,包裝儲存標準等都有相應的量化標準,為此他們還專門註冊了「沙蟲王子」的商標和品牌,開發了包裝精美的高端禮品裝,瞄準了火熱的高端保健品食品市場,推向市場以來一直供不應求。
網際網路賣沙蟲
一度專注搞技術的陳振國團隊,如今開始涉足銷售領域了,而且還玩出了新花樣。
陳振國團隊專門註冊了一個「沙蟲王子」微信公眾號,不光介紹沙蟲專業知識,還分享各種沙蟲美食、企業動態,有時還會奉上海濱風光美圖和詩文,既玩情懷,又接地氣,一推出就「圈」了不少「粉絲」。加上團隊成員在各自朋友圈不時「曬蟲」,一部分沙蟲幹通過微商渠道銷售出去。
就在6月27日,湛江市「網際網路+信用三農」眾籌項目啟動儀式在遂溪舉行,湛江市碧海灣水產科技有限公司的沙蟲眾籌項目成為首發項目,通過中國最大的農產品眾籌平臺——點籌網籌集資金,擴大生產規模。僅僅3分鐘便售罄,近200人在線上體驗並認籌了20萬元的沙蟲產品。
除了在線上發力,陳振國團隊同樣看重線下銷售渠道。近年來,他們一方面開拓珠三角等核心城市市場,以禮品裝打入酒店、保健品店進行品牌推廣,另一方面,他們積極開拓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等市場,新鮮沙蟲可作刺身、沙蟲苗可作餌料,市場前景廣闊。
產業扶貧助鄉親致富
生於斯長於斯,又是這片大海成就了自己的事業,在事業逐漸步入快車道後,陳振國又把回饋故鄉當做分內之事,成立合作社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建加工場解決村民就業,忙得不亦樂乎。
早在2011年11月,陳振國團隊就成立了遂溪縣幫眾沙蟲養殖專業合作社,由他們提供蟲苗,負責採挖、收購、加工和銷售。相對於其他海產養殖來說,沙蟲養殖的抗災能力強,養殖風險小,帶動了草潭當地和東海島等地一批農民致富。
50來歲的張細妹每天上午準時來到碧海灣公司位於南洪村的沙蟲幹加工場翻洗新鮮沙蟲,一個月能掙3000元左右。「也不算很辛苦,掙得不比去城裡打工少。」對於家門口的工作機會,她很滿意。
和她一樣受僱於碧海灣公司的有30多人,主要從事沙蟲收購、加工等工作。他們都來自南洪村。這個並不富裕的海邊漁村,被列入了新一輪精準扶貧貧困村範圍。而陳振國希望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脫貧做點實事。
銷售總監陳文清表示,下一步,他們團隊計劃發起成立一個扶貧基金,從企業的利潤中拿出一定比例作為公益用途,用來扶助當地農村的五保戶、孤寡老人、貧病家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