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0月16日訊
看一下手機,手背就叮了一排包
什麼是蠓?我們查閱了相關資料:蠓蟲最適宜繁殖的氣溫在27℃~29℃,蠓蟲跟蚊子一樣,雄的吸食植物汁液,雌的吸血。
西湖邊這些「發包機」到底是蚊子還是蠓?錢江晚報記者一早趕到了大家提到中招最多的太子灣公園等地,幫大家起底這惹人厭的小黑蟲。
上午10點多,本報記者趕到太子灣公園。公園門口站著一位年輕保安,穿著長袖長褲的制服,戴著口罩。記者問起這幾天太子灣的秋蟲是不是特別厲害,小哥立刻開始叫苦不迭:「這裡蟲子太多了,咬得我難受。今天天氣好一點,要是沒有風,或者到了晚上,蟲就特別多。」
他依然還記得,只是看一下手機,手背上就被叮了一排包。
被蠓咬後,留下一片紅色的點狀痕跡
在太子灣公園一帶工作的王先生也認為這不是蚊子。「它是黑色的,會飛,像螞蟻那麼大。剛咬的時候沒什麼感覺,不痛不癢的。」
他抬起手給記者看了自己的手背,一片紅色的點狀痕跡,不像蚊子包那樣凸起。「這就是被它咬了,白天晚上都會有的,這幾天很多。」同樣是在這一帶工作的陳女士,手背也被咬得不輕。
怎麼避免?陳女士覺得很頭大,手背是裸露在外的皮膚,很難遮掩。「用花露水只能防十分鐘,過了一會兒就又被咬了。」在公園停留了一個多小時,記者的手背也出現了被蟲咬出的包。
有些人或對蠓的蚊蟲毒素過敏
在西湖邊咬人的究竟是蚊子還是蠓?今年的秋蚊子會特別兇猛嗎?
杭州動物園副園長江志說,如果被咬的地方不僅僅是紅斑,有腫起的話,要注意了。孩子得抓緊就醫,可能是對蠓的蚊蟲毒素過敏。特別是在水草豐茂綠化特別好的地方,蠓成群結對,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蠓是一種節肢動物,有些地方俗稱「烏蚊子」,蠓的體型比蚊子小,蠓叮吸人血,被刺叮處常有局部反應和奇癢。它們體長1-4mm,比芝麻還小,幾乎看不到翅膀,喜歡在野外成群飛舞,公園內尤其多。被蠓咬後千萬不要頻繁用手去抓,可能會起水泡。
近日,我們報導了國慶假期一個5歲的小朋友在西湖邊玩,小腿上被蚊子咬了。結果包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孩子哭鬧,家長著急,凌晨直接送孩子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了。報導發出後,引發了很多小夥伴的共鳴,也紛紛吐槽遭遇「毒蟲」侵襲的經歷,「一露小腿就被咬得都是包,奇癢無比」。
評論中,有網友指出該蟲並非是蚊子,而是「蠓」,網友「另類童話」說,「那叫黑蠓,比蚊子小很多很多,無聲無息,奇癢無比……」看來這位網友應該也深受其害。
秋天其實是一年中最適宜蚊子繁殖的季節
今年秋天蚊子比較多,一個是深秋季節,一直是蚊子最後的瘋狂季節。二是杭州的灌木水系多,易滋生蚊子。
秋天其實是一年中最適宜蚊子繁殖和生長的季節,秋蚊子生長快,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大,「秋蚊子能有夏天蚊子體型2-3倍大。」
事實上,一年中,夏季太熱的時候,蚊子也受不了,選擇在夜晚出沒,體型較小。秋天溫度適宜活動增多。冬天有少量蚊子還存活著,體型還要大,但一般不咬人。「這撥秋蚊子估計等到10月底就好了,因為北方冷空氣要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