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床子
(《本經》)
【異名】蛇米(《本經》),蛇珠(《吳普本草》),蛇粟(《廣雅》),蛇床仁(《藥性論》),蛇床實(《千金方》),氣果、雙腎子(《分類草藥性》),額頭花子(《浙江中藥手冊》),野茴香(江西《草藥手冊》)。
【來源】為傘形科植物蛇床的果實。
【植物形態】蛇床(《本經》),又名:盱、虺床(《爾雅》),馬床(《廣雅》),思益、繩毒、棗棘、牆蘼(《別錄》),禿子花。
一年生草本,高30~80釐米。莖直立,圓柱形,有縱稜,疏生細柔毛。根生葉有柄,基部有短而闊的葉鞘;葉片卵形,2~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線狀披針形,先端尖銳;莖上部的葉和根生葉相似,但葉柄較短。復傘形花序頂生或側生,傘梗10~25個,基部總苞片8~10,線形,具緣毛;小總苞片8~10,線形;萼齒不明顯,花瓣5,白色,倒卵形,先端凹,而具狹窄內折的小舌;雄蕊5,與花瓣互生,花絲細長,花葯橢圓形;子房下位,花柱2枚,花柱基部圓錐形。雙懸果橢圓形,果稜成翅狀,無毛。花期4~7月,果期6~8月。
生於山坡草叢中,或田間、路旁。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採集】果實成熟,呈黃色時採收,割取全株,打落果實,曬乾。
【藥材】乾燥果實橢圓形,由2分果合成,長約2毫米。直徑約1毫米,灰黃色,頂端有2枚向外彎曲的宿存花柱基;分果背面略隆起,有突起的脊線5條,接合面平坦,有2條棕色略突起的縱線,其中有一條淺色的線狀物。果皮鬆脆。種子細小,灰棕色,有油性。氣香,味辛涼而有麻舌感。以顆粒飽滿、灰黃色、氣味濃厚者為佳。
主產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此外,廣西、四川、陝西、山西亦產。
【化學成分】果實含揮髮油1.3%,主要成分為蒎烯、莰烯、異戊酸龍腦酯、異龍腦。又含甲氧基歐芹酚,蛇床明素,異虎耳草素,佛手柑內酯,二氫山芹醇及其當歸酸酯、乙酸酯和異戊酸酯,蛇床定,異丁醯氧基二氫山芹醇乙酸酯。根含蛇床明素、異虎耳草素、別歐芹屬素乙、花椒毒酚、歐芹屬素乙。
【藥理作用】①抗滴蟲作用
以肝浸膏作為培養基,10%及20%蛇床子煎劑對陰道滴蟲無殺滅作用或極弱,甲氧基歐芹酚體外亦無殺滅陰道滴蟲的作用。雖也有報導對陰道滴蟲有效者,但其結果的可靠性有待進一步證實。
②性激素樣作用
蛇床子乙醇提取物,每天皮下注射於小白鼠連續32天,能延長動情期,縮短動情間期,並能使去勢鼠出現動情期,卵巢及子宮重量增加,有類似性激素樣作用,以前列腺、精囊、提肛肌增加重量的方法(小鼠)證明,蛇床子提取物有雄性激素樣作用。對家兔陰道黏膜無腐蝕作用。
③其他作用
蛇床子在試管內抗真菌作用的報導不一致,對雞胚培養的新城病毒,能延長雞胚生命6小時,放汙水中能殺滅孑孓。
【炮製】揀去雜質,篩去泥砂,洗淨,曬乾。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蛇床須用濃藍汁,百部草根自然汁,二味同浸三伏時,漉出日幹,卻用生地黃汁相拌蒸,從午至亥,日幹用。"
②《日華子本草》:"蛇床,凡合藥服食即按去皮殼取仁,微炒殺毒即不辣,作湯洗病則生使。"
【性味】辛苦。溫。
①《本經》:"味苦,平。"
②《別錄》:"辛甘,無毒。"
③《藥性論》:"有小毒。"
④《本草正》:"味微苦氣辛,性溫。"
【歸經】入腎、脾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腎二經。"
②《本草匯言》:"手少陽、足厥陰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