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乎是人類科學史上最宏大的野心嘗試!
這是多達35個國家聯手合作的大科學項目!
科學家門一次又一次,向未來無限能源的探索進軍——
就在今年7月28日,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重大工程在法國安裝啟動,人類在探索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ITER正在法國順利進行中。圖|Science News
今夜19:30-21:00,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獨立研究員、法國奧塞原子核物理研究所(IPNO)放射化學博士趙羽佳擔綱主持,直播連線三位參與ITER項目的科學家——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研究員王曉宇、中山大學中法核工程與技術學院百人計劃副教授倪木一、中科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凱,引爆B站最「硬核」的直播間,4萬多名科學愛好者在線圍觀,共同探討這一宏大的科學話題。
那麼,跟小編一起回顧一下今天直播間的精彩問答!
Q1、核聚變是通過將溫度提高到1.5億度而將氫的兩種同位素轉化為氫等離子體實現的,那麼這個1.5億度是怎麼量出來?
黃凱老師:這個1.5億度並不是一個可以用溫度劑量出來的概念,我們看到《流浪地球》的能量來源是將地球上的巖石扔到能量口,通過融化巖石產生能量,融化巖石的溫度是幾千度。如果達到上萬度溫度,幾乎可以融化掉現有的材料,所以沒有溫度計可以測量超過一億度的溫度;這種溫度,在科學上說,是按照電子伏能量進行的演算,也就是用遠端的觀測裝置、測量設備去識別光譜,然後進行推算,換算成溫度的概念,所以是一種電子伏能量換算單位。
Q2、ITER是熱核反應堆,那麼像鋼鐵俠胸口的「冷聚變」能量是否有希望實現?
倪一木老師回答,「冷聚變」最早提出是一九八幾年時,發表於Nature雜誌的文章,但是後來一直沒有能夠重現;這也是一個相對冷門的研究,從他個人的看法來看,目前看不到冷聚變能實現的任何的科學依據,因為所有核實驗數據並不支持,無法實現兩個核在低溫下的融合。但是,倪老師也表示,目前中國科協以及各個國家也在支持冷聚變的探索,如果能夠實現,那非常有希望把聚變做成水杯那麼大。
黃凱老師則提到了在很多年前在清華讀研究生時,聽到的一位國外前輩說到「蝦發光」的現象,如果能探究其能量的發光形式,如果這種現象能歸入冷聚變,那有可能是一種突破。。
Q3、核聚變「五十年"實現商用的老梗何時休?
在核聚變領域,有個老梗,就是未來五十年,核聚變就能實現商用,連黃凱老師都稱,自己在小學、中學的時候就聽老師講五十年後實現,現在還是五十年,因此自嘲聚變人是世界上最樂觀的一群人。
直播間也有網友問:我今年16歲,有生之年能看到聚變實現商用化嗎?真的是很有志氣的網友啊!
王曉宇老師說,這個梗也確實很久了,最早各個國家都在開發聚變能,科學家很樂觀,覺得很快可以實現,包括很多國家也投入非常多,但是當進入具體研究時,物理穩定性等實際問題就冒出來了,以也因此「五十年」時間界限不斷往後推。不過王曉宇老師也非常樂觀認為,按照ITER目前的進展,五十年內實現聚變發電,非常可期。
Q4、核聚變能商用於哪些領域?
網友問:聚變堆除了發電能做什麼,是不是終極目標就是「燒開水」。倪一木老師暢想了一下:包括將海水淡化成淡水,生產氫氣,給北方供暖,還有一種更前沿的應用,比如NASA提出的用聚變來產生太空飛行器動力,為人類更遠的外太空探索提供長時間有效的動力源。
黃凱老師則表示:在人類目前的科技條件下,電是高品質的能量形式,只要有了電,就能轉化成所有能量形式,所以只要核聚變發電能實際實現,那其他的一些商用領域,皆有可能。
Q5、聚變能可以首先在中國實現嗎?
作為參與了9年ITER項目的王曉宇老師,對中國非常有信心,他在演講中也介紹了各國的的行動路線圖,他認為是中國做事情非常努力,雖然核能研究起步較晚,但是經過多年努力,已經達到了國際一線水平,尤其在ITER項目中,中國的表現是比較出色的,有希望能率先實現聚變能。
Q6、這麼多國家的合作項目,大家會吵架嗎?
網友真的為ITER操碎了心,倪一木老師直接斬釘截鐵的說,會,肯定會吵架,這其中的文化隔閡是很難忽略的,項目過程中的摩擦爭吵,拍桌子、睡也不讓的事情時有發生,但是也必須求同存異,往前推進。
35個國家,40種語言的交鋒
王曉宇老師舉了具體的案例,比如說歐美人做項目的時候,特別注重程序,希望通過對程序的遵循來保障正確性,但一些國家更注重結果,認為只要結果可以接受的話,過程中可以忍受瑕疵。王老師認為歐美這種管理方式的好處,是通過管理來保證出錯率低,一定程度則犧牲效率低。但是如果中國可以學習歐美人在ITER項目中的質量控制管理流程,那對國家從事大科學的工程將很有幫助
黃凱老師則動情地表示,聚變界可以說是匯集了世界上集中的樂觀主義者,因為只有樂觀的精神,才能支持不斷在這個領域去探索,去支撐一個又一個50年。全世界的聚變屆非常密切,可以說是研究領域中合作最密切、交流最無私、合作最無國界,ITER代表人類層面科學的大發展方向。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科學不再是每個人閉門造車就可以實現的,必須打開心扉去溝通、交流,別人的思想可以給你的思想之光添柴加火。
Q7、科學家在線「招人」?
在回答網友ITER項目是否會招人的時候,科學家們直接隔空喊話「我聚變界永遠缺人,下一個50年也缺人!」
黃凱老師寄語,現在裂變和聚變界面臨各種挑戰,想加入要準備好科學知識、一顆大大的心臟來應對挑戰,但是也可以收穫很多朋友,知識、毅力、決心和對自己的磨礪。
王曉宇老師說,聚變這條路很長,如果要做這方面的事,要久久為攻,不一定說要在這一代實現核聚變,而是要有我們這一代為聚變做出了貢獻的信念。
正如黃凱老師總結所言——聚變:聚眾人之智,引科學之變,只有聚集了眾人的智慧,完成科學的變化,才能為全人類造福,為人類點亮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