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紀力仕的工作檯上,擺滿了各種珊瑚、貝殼。
達濠漁業貝殼體驗館收藏了1000
多種貝殼。
紀力仕獨創的「魚鱗畫」,栩栩如生。
在汕頭市濠江區濠城坑乾路的達濠漁業貝殼體驗館裡,收藏有1000多種貝殼,不僅有來自濠江本港的貝類,還有來自索馬利亞、馬來西亞等遠洋的貝類。由珊瑚和貝殼製作而成的工藝品,令人眼前一亮。這間體驗館並不是什麼官方機構,而是由濠江漁民紀力仕自發建立。
對於在海邊長大的人來說,貝類、魚鱗都是常見之物,但在紀力仕的眼裡,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賜。他把內心的美託付於這些海洋生物、映照於親手製作的藝術品種,創造出一個美妙的藝術天地。
藏品最遠來自索馬利亞海域
紀力仕祖上幾代人都是濠江的漁民,從小就跟海洋打交道的他,對海洋生物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小的時候我住海邊,祖輩每次去碼頭收購生魚時都會跟著去,在不需下海時就在飼料魚堆裡找貝殼。」紀力仕笑著回憶,改革開放後,一家人開始進行遠洋捕撈作業,這也讓他為他的收藏提供了條件。
起初並非刻意地收藏,紀力仕只記得僅僅是因為想給單調的魚缸進行一番裝飾,於是便開始有意識地收集一些貝類、珊瑚,後來越積越多,不知不覺已過了30多年光景。由於貝殼數量眾多,家裡已經放不下去,紀力仕便在廠裡專門騰出一層樓,用以打造貝殼體驗館。
「這是非洲瓶螺、七彩少女蝸牛、韋伯士堅螺、女巫古螺、白蘭地渦螺、七星寶螺……」紀力仕的愛人王惠虹一邊帶著記者在貝殼體驗館參觀,一邊介紹道。別看王惠虹現在講起貝殼頭頭是道,起初她也不是非常理解丈夫的愛好。
「剛開始收集這些貝殼,我不是很贊同。因為剛打撈起來的海物都有很大的臭味、腥味,需要清洗很久,把家裡弄得味道很重,一些標本的製作過程也比較繁瑣。」王惠虹說,後來是丈夫不斷向她普及海洋方面的知識,告訴他這些收藏能夠讓下一代懂得去保護海洋,她才漸漸理解並支持丈夫這一愛好。
在這個過程中,人緣好的紀力仕經常能夠得到一些地區漁民的「好物」相贈,最珍貴的藏品是一件來自索馬利亞海域的貝殼。紀力仕介紹道,這個貝殼是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漁民獲準出海遠洋捕撈的一個見證。一位漁民在捕撈到這個貝殼後一直珍藏著,後來得知紀力仕專門收藏貝殼,於是轉贈給他。
在貝殼紀念館裡,記者留意到許多由珊瑚、貝殼組合而成的工藝品,細問之下才知道這是紀力仕獨特的創作。「有一次我在清洗珊瑚的時候失手打碎了,碎成好多塊,我覺得扔掉特別可惜。後來就嘗試復原,把它們重新拼起來,然後再加上貝殼做成花,粘起來特別好看,我就慢慢把這些邊角料收集起來。」他說。
2008年,紀力仕把製作而成的處女作「珊瑚花」送給王惠虹,這份獨特的浪漫令王惠虹又感動又驚嘆,「沒想到這些習以為常的小物品組合起來竟然有這麼美妙的化學反應。」
在那之後,王惠虹便也開始關注融入進丈夫的愛好,陪同丈夫一起參加國內外的貝類展覽,一起打造貝殼體驗館,在丈夫創作時默默在一旁陪伴。「就算是枯化了他也要把它『復活』,去組成一個有靈性的作品,一心只想讓大家感受到海洋之美。」她說。
創新利用魚鱗片進行創作
貝殼體驗館裡,一幅「公雞」的畫作吸引了記者的注意,紀力仕告訴記者,這是利用赤嘴鰵的魚鱗片製作而成的。去年他在一次清洗赤嘴鰵魚鱗片的過程中,被浸泡在水裡的鱗片散發出來的光澤所吸引,看著滿盆的魚鱗片出了神。
雪白的鰵魚鱗片在陽光的照射下,還能夠清晰地看到一圈圈紋理,這點亮了紀力仕的想像空間:如果把這一片片魚鱗拼起來,會有怎樣的視覺效果?
他拿了幾片魚鱗直接在地上拼湊著,感覺不滿意,順手拿起剪刀創作起來。一刀、兩刀、三刀,在紀力仕的巧手下,一片小小的魚鱗被剪出了花樣,有的像爪子,有的像羽毛。「那就用魚鱗拼成一隻公雞吧!」在紀力仕看來,公雞是守時的象徵,有美好的寓意,他把其作為魚鱗畫創作的首個主題。
為了更了解雞的形態特徵,紀力仕能在雞場呆上老半天,觀察公雞的神態。觀察透徹後,他自己在紙板上畫出公雞的輪廓,將一部分剪成羽毛狀的魚鱗片和完整的魚鱗片貼在雞的不同部位上。待膠水幹了之後再用剪刀,將貼滿魚鱗的每個部位進行二次修剪,最後一隻用魚鱗製作而成的「公雞」就出爐了。
過程的敘述雖簡單,但實際上進行魚鱗畫創作前後至少需要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紀力仕告訴記者,魚鱗製作前需要反覆衝洗和浸泡,去除鹽分和雜質。正式製作前得用開水浸泡至鱗片完全舒展開,然後根據魚鱗厚度、光澤度分類,看是用來製作「羽毛」還是其他部位。用膠水把魚鱗粘貼在紙片上後,要重壓兩三天讓鱗片完全附著,同時做好防潮措施,待完全乾燥後再進行修正。
據悉,一幅成型的作品,需要剪上2萬—3萬刀,動用上千枚鱗片。「不是很大的工程,但也沒有那麼容易。」王惠虹告訴記者,為了創作魚鱗畫,紀力仕可謂是廢寢忘食,靈感一上頭他可以忘卻所有的一切,「剛開始他剪得不太成功,後來就不斷地剪、起稿,拼接上去,不斷積累,做到富有層次感。」她說。
樂於將這門技藝普及分享
美學大家朱光潛曾說:「凡是藝術家,都須有一半是匠人,另一半是詩人。」 雖為匠人,但紀力仕利用自己一雙巧手、充滿想像力的大腦,將生活過成了詩。幾片尋常的鱗片到他手裡,既有海都風韻又堅實美觀。
正是理解丈夫對海洋藝術作品創作的熱愛,王惠虹一直在背後默默支持。自去年起,紀力仕的魚鱗畫已陸陸續續完成十餘幅,多數以公雞、孔雀為主題,作品栩栩如生。
在魚鱗畫的工藝上,紀力仕借鑑了傳統剪紙、雕刻、通草畫等傳統技藝,並把濠江的風格融入到創作中,走出一道屬於自己的藝術道路。「我的畫作特點,就是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元素,達濠人的生活和對未來的期望,用鱗片表現出來。」但他也坦言,目前魚鱗畫的工藝研究時間比較短,技術上還是比較薄弱,仍處於探索階段。「要剪出羽毛的質感仍比較困難,全憑自己手上感覺的階段。」他說。
談到工藝的傳承問題,紀力仕表示只要有人願意學,他樂於將這門技藝普及分享。「以前可以沒日沒夜作畫,現在因為身體原因已經減少創作了,但我希望這門手藝能傳承下去。」野生赤嘴鰵鱗片這種原材料有限且收集困難,紀力仕說他正打算尋找合適的淡水魚鱗片進行替代,降低創作成本。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民間工藝都在不知不覺地消失,民間藝術的傳承和保護十分迫切。」紀力仕夫婦希望,通過採用海洋材料製作藝術品的形式,喚起大家對海洋資源的重視,並加以保護。也希望通過這些作品的收藏和展示,讓下一代了解到海洋的知識,深化他們的家鄉歸屬感。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餘丹
實習生 鄭欽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