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類的種類與形態特徵,貝類的分類方法各異

2021-01-10 阿沈愛生活

目前,全球範圍內發現的貝類種類約有13萬種。對貝類的分類方法各異,被較為廣泛接受的分類方法是將貝類分為如下7個綱:無板綱、單板綱、多板綱、瓣鰓綱、掘足綱、腹足綱和頭足綱。

(一)無板綱

無板綱是貝類中的原始型,形態與其他貝類不同,全體呈蠕蟲狀,沒有貝殼,腹面中央通常具腹溝。種類很少,全世界總共300多種,全為海產。

1,毛皮貝日

身體延長,呈蠕蟲狀。頭部通過一個收縮部與體軀分開,身體呈圓筒狀。口和排洩腔位於兩端。全身被有角質帶棘的外皮,腹面無腹溝。排洩腔內有2枚發達的羽狀鰓。中腸具盲囊,有肝的作用。腎也具有生殖輸送管的作用。雌雄異體,無交接器。齒舌特殊,有的具1枚大齒,大齒上生有多變的鋸齒。本目生物有閃耀毛皮貝、矮毛皮貝、粗糙毛皮貝等

2、新月貝目

身體兩側對稱,頭和排洩腔區與體軀之間的界限不明顯。口位於腹面近前端,排洩腔位於身體後端部或接近端部。具有腹溝,腹溝中有足:或至少在腹面有一長條形的區域,該區域無角質外皮。具足腺。鰓圍繞在肛門邊緣成褶疊狀,有時缺乏。雌雄同體。齒舌的形狀正常或缺乏齒舌。中腸沒有盲囊。自由生活或營寄生生活。本目生物有龍女簪。

(二)單板綱

以往只發現有這綱的化石種,直到1952年丹麥「海神」號調查船,在太平洋哥斯大黎加西方3570m深海才發現現生種,到目前發現30種。單板綱是一類原始的貝類,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鰓的位置和結構等,都與多板綱相似,但只有1個帽狀貝殼,且有些器官有較明顯的假分節現象,所以單獨列為一綱,如新蝶貝。這類「活化石」的發現,對探討貝類的起源與進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單板綱又分為罩螺目、帳篷螺目和窄套目。其中最大的為罩螺目,如新碟貝,有單一大而兩側對稱的殼,殼頂向前方和腹方彎曲。頭部退化變小,具有1個廣闊扁平的足,外套溝把足緣和每側的外套膜分離。口位於足的前方。肛門位於體的後端外套溝中,外套溝有5對櫛狀鰓。

(三)多板綱

多板綱是貝類的原始型,完全海產。現生種類有1000餘種,都營底棲生活。它們普遍分布於世界各大洋中,從潮間帶至5 000餘米的大洋深處都有分布,但是生活在深海的

種類較少。它們一般生活於鹽度為29%~35%的水域中,鹽度過低的河口,很少有這類動物分布。多板綱動物按嵌入片的形狀分為鱗側石鑑目和石鱉目。

1.轉側石繁回

貝殼沒有嵌入片,即使有也不具有齒裂。例如,低粒鱗側石鱉(圖1-1-3),體小、長圓形;殼板白色,無嵌入片。尾板比頭板稍大。環帶上有多種棘和簇狀鱗,鰓10對。我國黃1海低潮區到40m深的海底有分布。

2,石肇目

貝殼具有嵌入片,而且具有齒裂。

(1)紫毛石鱉科

身體橢圓形或近圓形。頭板前方的嵌入片有8個齒裂,尾板後方中央有凹陷竇。環帶上除生有針、鱗外,還被有鬃毛狀突起。鰓列通常超過足部長度的一半。齒舌的內側齒具有大的3個齒尖。(2)隱板石鱉科

體呈橢圓形或細長條形。殼板較小,頭板的嵌入片具3或5個齒裂,中間板各側有1個裂或無齒裂,環帶發達。齒舌的內側齒有3個齒尖。

(3)鏈石鱉科

殼板通常有明顯的翼部,具各種雕刻。蓋層發達,常覆被連接層的大部分。在頭板和尾板中的嵌入片齒裂數目有變化:中間板每側的齒裂數很少,1~3個。齒舌的內側齒常有2個尖或3個尖,很少為單尖或鈍圓的。

(4)棘帶石鱉科

本科有日本花棘石鱉等。體長橢圓形,殼板褐色,環帶上黑色和白色的棘相間排列,呈帶狀。頭板上有互相交織的細放射肋和生長紋;中間板具有同心環紋:尾板小。在8枚殼板中以第3板最寬。環帶上著生粗而短的石灰質棘。鰓數目多。見於我國東南沿海

(5)雲斑石鱉科

本科有平瀨錦石鱉等。體呈長圓形,殼板花紋鮮豔,以第2板的長度最大。頭板半圓形,布有放射狀排列的殼眼,嵌入片具有9個垂直的齒裂。中間板峰部三角形,翼部特別顯著,前緣有3~4行殼眼,嵌入片每側各具1個齒裂。尾板大,後緣有殼眼2-3行。環帶表面生有微細的毛。鰓32對。生活於潮間帶,見於我國東南沿海。

(6)甲石鱉科

本科有朝鮮鱗帶石鱉等。體呈橢圓形,殼板高。頭板有16條由粒狀突起聯成的末端分叉的放射脅,嵌入片有14個齒裂。中間板的中央部具有粒狀突起的縱肋,翼部也有明顯的粗肋數條,肋上有較大的粒狀突起。尾板中央區有縱肋,後區有放射脅,嵌入片具12個齒裂。環帶窄,被以鱗片。鰓34對。生活於潮間帶,為我國海濱習見種類之一。

(四)瓣銀綱

解,綱全為水生生活,大部分生活於海中,少部分生活於淡水,極少數寄生。解鰓綱根據貝殼的形態、鉸合齒的數目、閉殼肌的發育程度和鰓的構造不同,可分為5個亞綱。

1,古列齒亞綱

兩殼相等,能夠完全閉合。貝殼表面具有黃綠色殼皮。殼內面多具有珍珠光澤。鉸合齒數量多,沿前、後背緣分布,通常具有內、外韌帶。前、後閉殼肌相等。鰓呈羽狀,足具面。成體沒有足絲。古列齒亞綱的主要種類有胡桃蛤總科(如胡桃蛤科)、吻狀蛤總科(如吻狀給科)及蟶螂總科(如蜓螂科)

2.翼形亞綱

兩殼相等或不等,殼呈卵形、長方形或圓形。殼頂兩側常具翼狀的前、後耳;鉸合齒數多或退化。前閉殼肌較小或完全消失。多數種類具足絲。無水管,鰓為絲鰓型。翼形亞綱可分為蚶目、貽貝目、珍珠貝目和牡蠣目。

相關焦點

  • 館藏貝類 西漢南越王吃啥貝類?
    近幾年與廣州本土NGO陸續開展了一些關注廣州紅樹林資源和保育的工作,因此,也在查詢相關的文獻資料,希望能了解廣州歷史上紅樹林的資源和分布狀況。然而,相關的文獻資料寥寥無幾。一些結合海洋地質學和孢粉學的研究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其中包括廣州番禺等地)早期有較豐富的紅樹林資源;中大彭博士告知1956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廣州植物志》有秋茄、老鼠勒等紅樹植物的記錄;1991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珠江三角洲一萬年來的環境演變》有紅樹林腐木的記錄。
  • 必備貝類海鮮知識大全:不得不去了解
    貝類海鮮通常倍受消費者喜愛,它們不僅美味可口,而且相當養眼。當看見菜單上琳琅滿目的各種貝類,點哪個呢?要是先了解最常見的可供食用的貝類海鮮知識就好辦了。其中的一大門派,當屬日餐的刺身和壽司,貝類的口感不比魚肉那種入口即化的柔嫩,所以壽司師傅在根據不同的貝類的韌度和口感來選擇適合的刀法,這點細緻與嫻熟尤其讓人驚嘆。可惜在北京,壽司店通常也就是鮑魚壽司、北極貝壽司,其他也就難得一見,畢竟這不是個充滿美味漁貨的城市實在遺憾。好在,國人自己的烹飪方式也五花八門,足以滿足各種貝類海鮮的體驗。
  • 豆蟹,藏匿在貝類中的迷你橫行公子
    豆蟹是什麼蟹圖三:花甲中的豆蟹真正的豆蟹,乃是十足目腹胚亞目短尾下目豆蟹科豆蟹亞科(或專指豆蟹屬)種類的統稱,因個體微小、渾圓如豆而得名。生活在海邊的朋友們對豆蟹不會陌生,時常在牡蠣、貽貝、扇貝或蛤蜊等海鮮的殼中發現的微型螃蟹即是豆蟹,通常不足1釐米。生前的豆蟹色澤偏深,熟後則溫潤如玉,略呈猩紅色,好像塗上了胭脂一樣。
  • 海關總署發布關於進口紐西蘭雙殼貝類腹瀉性貝類毒素的警示通報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2018年7月9日,海關總署官網發布關於進口紐西蘭雙殼貝類腹瀉性貝類毒素的警示通報。近日,紐西蘭初級工業部(MPI)發布貝類毒素汙染海域風險警告,受汙染的海域為整個坎特伯雷阿卡羅阿港,該海域受檢貝類樣本腹瀉性貝類毒素含量0.16mg/kg,存在食用風險。
  • 掃盲貼:蛤、蜆、蟶、蚶等貝類小海鮮有何區別
    小海鮮中,海產貝類一直廣受人們喜歡,除了味道鮮美外,最大的特色就是種類十分多樣,如果不是從小接觸這些海產,僅是「蛤、蜆、蟶、蚶」這四個字的讀音都無法肯定,更不用說看到一個貝類就能直接說出名字。今天就帶大家來認識一些最常見的貝類海產~花蛤(gé)花蛤學名為菲律賓簾蛤,外形略成橢圓形,較扁長,殼質堅厚,殼頂稍突出,生長迅速,養殖周期短,適應性很強。表面光滑無坑紋,花紋呈交叉網狀,花蛤肉大鮮甜,是中國四大養殖貝類之一。
  • 醉心貝類收藏 獨創「魚鱗畫」
    在汕頭市濠江區濠城坑乾路的達濠漁業貝殼體驗館裡,收藏有1000多種貝殼,不僅有來自濠江本港的貝類,還有來自索馬利亞、馬來西亞等遠洋的貝類。由珊瑚和貝殼製作而成的工藝品,令人眼前一亮。這間體驗館並不是什麼官方機構,而是由濠江漁民紀力仕自發建立。  對於在海邊長大的人來說,貝類、魚鱗都是常見之物,但在紀力仕的眼裡,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賜。
  • 電解水應用|看電解水如何用於貝類淨化
    貝類大多數都可食用,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貝類養殖已成為增加就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改善食品結構的重要行業。我國貝類95%以上是養殖獲得,另外5%左右主要通過捕撈獲得。其中,我國貝類養殖98%以上都是海水養殖,根據中國漁業年鑑統計,2019年貝類海水養殖產量1438.97萬噸,佔比98.7%;淡水養殖量18.96萬噸,佔比1.3%。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48:貝類分為哪幾類
    http://edu.china.com.cn/2011hyzsjs/node_7127310.htm 310.海洋貝類(軟體動物)有多少種?貝類(軟體動物)是動物界中的第二大類動物(節肢動物是第一大類),目前已記載的有13萬種以上,但其中不少已經滅絕,成為化石種類。貝類中的大多數為海產,海洋貝類是奇妙的海洋生物世界的一大種族。
  • 為什麼四五月份海虹等貝類要少吃?來聽專家怎麼說
    主要發生在近海海域,赤潮的水色依形成時佔優勢浮遊微生物的種類而異,有呈粉紅色、醬紅色、黃褐色甚至綠色,赤潮的海水帶有腥臭味。赤潮發生時,海水的溶氧量明顯降低,赤潮微藻帶有強烈毒性。因此貝類、魚類接觸、攝食赤潮生物、感染毒素後,會造成大批量死亡。輕度接觸,便可使魚貝類帶有毒性。
  • 拯救最危急的海洋棲息地——貝類巖礁(上)
    你肯定想不到,據大自然保護協會最近發布的全球報告《瀕臨消失的貝類巖礁》(Shellfish Reefs at Risk)稱:貝類巖礁才是全球受威脅最嚴重的海洋棲息地。因為人們認為貝類生物已經非常稀少以至於不再是人類的食物來源,從而很少有人認識到貝類生物作為「生態系統工程師」所起的作用。我們以貝類巖礁中的牡蠣礁為例,看看它現在處於什麼樣的一種危機狀況?又如何來拯救它呢?
  • 挪威蝦蟹貝類海產進軍中國高端海產市場
    ,世界名廚和頂級餐廳的寵兒  挪威蝦蟹貝類海產生長於挪威冰冷純淨的海域,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賦予了挪威蝦蟹貝類卓越的品質和無可挑剔的口感。同時,挪威蝦蟹貝類的捕撈過程非常小心並全程受到精心照料,然後一路運送至世界各地的餐廳。這也是挪威蝦蟹貝類,尤其是挪威紅帝王蟹,廣受世界名廚和頂級餐廳歡迎的原因。
  • 水族箱飼養的這些貝類被稱為「天然過濾器」,清除青苔小能手
    在貝類之中,有的可以處理殘餌,或是清除藻類,也有一些種類因為可以淨化水質而被實際使用在河川、池塘、海洋等等。卷貝因為可以自行移動,所以可以處理玻璃上或深入砂中的青苔,然而,當個體數增加太多,或是作為餌料的青苔不足的時候,有些種類就會攝食水草,當青苔減少的時候,貝類的個體數也要跟著減少。
  • 臺灣地區預告訂定《食品中海洋生物毒素之檢驗方法-神經性貝類毒素...
    食品夥伴網訊  2019年5月6日,臺灣衛福部食藥署發布衛授食字第1081900523號通知,預告訂定《食品中海洋生物毒素之檢驗方法-神經性貝類毒素之檢驗》草案。具體內容如下附件。   附件:   食品中海洋生物毒素之檢驗方法-神經性貝類毒素之檢驗(草案)  Method of Test for Marine Biotoxins in FoodsTest of
  • 福建省現赤潮近期慎食貝類海鮮 藻類毒性極強
    原標題:福建省現赤潮 近期慎食貝類海鮮海峽網6月10日訊(海都記者 章微)昨日,福建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預警:因6月6日,泉州石獅市梅林碼頭附近海域(位於預警海區Ⅶ區)發現赤潮,該赤潮中含麻痺性貝毒的藻類,毒素毒性極強,尚無特效的解毒方法,提醒近期慎食貝類海鮮。
  • Plankton Benthos Res |銅藻葉上動物的垂直分布,揭示雙殼貝類幼體的出現規律
    馬尾藻為魚類、甲殼類等多種生物提供了結構複雜的棲息空間,其葉上動物群體(epifaunal assemblages)的主要種類為甲殼類和腹足類。多年生的馬尾藻種類可在其固著器或度夏的葉狀體上重新生長,而一年生種類則需要每年春季在棲息地中重新生長,這使得如銅藻(Sargassum horneri)等一年生馬尾藻的葉上動物群體每年均進行更新。
  • 大連貝類大全!你認識多少?
    大連海鮮聞名全國,種類繁多,味道鮮美。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普及一下大連的海鮮,以後來大連旅遊你也能算半個大連人了,大連土著們也來看看,看看有沒有你還不認識的。貝類1、海灣扇貝,兩殼大小几乎相等。2、蝦夷扇貝,一面殼較突出,黃白色,一面殼稍平,較另一面殼稍小。紫孔貝、櫛孔扇貝,兩殼大小及兩側均略對稱,一面殼較平。
  • 紐西蘭MPI發布貝類生物毒素風險擴展警報
    食品夥伴網訊  2020年7月10日,紐西蘭第一產業部(MPI)發布貝類毒素汙染海域風險擴展警報。   紐西蘭MPI建議消費者不要採集和食用霍克灣區(Hawke's Bay)的貝類。該海域受檢貝類的麻痺性貝類毒素含量高於0.8mg/kg的安全限量,存在食用風險。受影響區域如下圖:   紐西蘭MPI提醒,貝毒中毒症狀包括:頭痛、腹瀉、呼吸與吞咽困難、噁心、麻木,嚴重者甚至會死亡。消費者如果出現中毒症狀,應該撥打健康熱線或者就醫。   紐西蘭MPI將繼續監測該海域的貝類毒素水平,並及時更新有關消息。
  • 研究稱,貝類含有的微塑料比甲殼類及魚類更高
    中國水產頻道報導,  研究稱,貝類含有的微塑料比甲殼類及魚類更高。  作者/UCN  編譯/胡路怡  今日,英國赫爾約克醫學院和赫爾大學科研人員在整理2014-2020年研究報告時發現,貝類(包括貽貝、牡蠣和扇貝)含有較高的微塑料成分,這個比例在亞洲沿海地區的貝類更加突出。文章於12月23日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期刊發表。
  • 【提示】謹防諾瓦克病毒 貝類煮熟才能吃
    為有效預防諾瓦克病毒感染性腹瀉,日前,上海市食藥監局發布謹防諾瓦克病毒的提醒,稱幼兒、老人、孕婦和其他免疫力較弱的人,應避免進食沒有烹煮的食物或含有不會被煮熟的原料的食物,如三文治、色拉等。所有食物,特別是貝類海產,必須徹底煮熟才可進食。
  • 美媒:貝類成微塑料汙染重災區
    英國赫爾大學赫爾·約克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對2014年至2020年的50多項研究進行了分析,以評估全球魚類和貝類中的微塑料汙染水平。調查人員發現,軟體動物中——比如蛤蜊、貽貝、牡蠣和扇貝——微塑料的含量最高。在亞洲沿海收集的軟體動物受微塑料汙染最嚴重。研究人員提出,可能這些地區受到塑料汙染的情況更嚴重。報告稱,科學家仍在試圖了解這些被微塑料汙染的魚和貝類對人類健康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