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預告訂定《食品中海洋生物毒素之檢驗方法-神經性貝類毒素...

2021-01-21 食品夥伴網
  食品夥伴網訊

  2019年5月6日,臺灣衛福部食藥署發布衛授食字第1081900523號通知,預告訂定《食品中海洋

生物毒素

之檢驗方法-神經性

貝類毒素

之檢驗》草案。具體內容如下附件。

 

  附件:

 

  食品中海洋生物毒素之檢驗方法-神經性貝類毒素之檢驗(草案)


  Method of Test for Marine Biotoxins in FoodsTest of Neurotoxic Shellfish Poison

 

  1. 適用範圍:本檢驗方法適用於貝類中神經性貝類毒素(neurotoxicshellfish poison, NSP)之檢驗。

 

  2. 檢驗方法:檢體經萃取後,以小鼠生物試驗(mouse bioassay)之方法。

 

  2.1. 裝置:

 

  2.1.1. 均質機(Homogenizer)。

 

  2.1.2. 減壓濃縮機(Rotary evaporator)。

 

  2.1.3. 振蕩器(Shaker)。

 

  2.1.4. 離心機:可達6000 × g以上。

 

  2.2. 試藥:鹽酸、無水乙醚、Tween-60、氯化鈉及次氯酸鈉均採用試藥特級;去離子水(比電阻於25℃可達18 MΩ•cm以上)。

 

  2.3. 器具及材料:

 

  2.3.1. 離心瓶: 500 mL,PP材質。

 

  2.3.2. 容量瓶:100 mL及1000 mL。

 

  2.3.3. 分液漏鬥:500 mL。

 

  2.3.4. 燒杯:500 mL。

 

  2.3.5. 減壓濃縮瓶:500 mL。

 

  2.3.6. 布氏漏鬥。

 

  2.3.7. 金屬篩網:孔徑2 mm。

 

  2.3.8. 刀片或小刀。

 

  2.3.9. 注射針:1 mL,針頭25 G以上。

 

  2.3.10. 計時器。

 

  2.4. 試驗動物:ICR品系雄性小鼠,體重14~20 g。

 

  2.5. 試劑之調製:

 

  2.5.1. 0.85%氯化鈉溶液:稱取氯化鈉0.85 g,以去離子水溶解使成100 mL。

 

  2.5.2. 1% Tween-60氯化鈉溶液:稱取Tween-60 1 g,以0.85%氯化鈉溶液溶解使成100 mL。

 

  2.5.3. 5%次氯酸鈉溶液:稱取次氯酸鈉50 g,以去離子水溶解使成1000 mL。

 

  2.6. 檢體前處理(注1):

 

  2.6.1. 生鮮含殼貝類檢體:

 

  用水將檢體外殼徹底洗淨,以刀片或小刀切斷閉殼肌開殼,用水衝洗內部去除泥沙及其他外來物。將閉殼肌和連接在絞合部之組織分開,取出貝肉,勿割破肉體。開殼前不可加熱或使用麻醉劑。稱取貝肉200 g置於金屬篩網上,瀝水5分鐘,去除碎殼等雜物,將貝肉均質後備用。

 

  2.6.2. 冷凍檢體:

 

  檢體於室溫下退冰成半冷凍狀態。帶殼檢體按2.6.1.節清洗、開殼、衝洗取出貝肉及除去貝肉外部附著之冰片,擦乾水分後於室溫下回溫。稱取貝肉200 g置於金屬篩網上,瀝水5分鐘,將貝肉均質後備用。

 

  2.6.3. 貝類罐頭:

 

  將檢體內容物瀝乾水分,倒入均質機均質後備用。

 

  2.6.4. 貝類幹製品:

 

  稱取檢體100 g,加入足量清水,於4℃冷藏浸泡24~48小時,瀝乾水分後均質備用。

 

  2.6.5. 醃漬品:

 

  檢體先以水洗,去除鹽分,瀝乾水分後均質備用。

 

  注1:每種貝類檢體至少要取10個以上,且貝肉需達200 g以上。冷凍檢體送驗時須為冷凍狀態或運送溫度應保持0~10℃。

 

  2.7. 檢液之調製:

 

  取2.6.節均質後檢體100 g,置於燒杯中,加入氯化鈉5 g及鹽酸1mL,加熱攪拌至沸騰,轉小火煮5分鐘,冷卻至室溫,移入離心管瓶,以無水乙醚50 mL清洗燒杯,洗液併入離心瓶中,再加入無水乙醚100 mL,蓋上蓋子充分振蕩,以6000 × g離心15分鐘。將上層液移至分液漏鬥中,殘渣再以無水乙醚250 mL分三次重複萃取,將無水乙醚層併入分液漏鬥中,輕輕振搖,避免生成乳濁液,靜置分層,去除下層水層及貝肉碎片,將上層無水乙醚層移入減壓濃縮瓶中,於35℃減壓濃縮去除無水乙醚,殘留物以1% Tween-60氯化鈉溶液清洗至最終體積為10mL,混合均勻,供作檢液。

 

  2.8. 小鼠生物試驗操作:

 

  取檢液各1 mL,分別注入3隻小鼠腹腔(注2),觀察是否使試驗動物產生特異性臨床徵狀,如呼吸困難、步履蹣跚、翻滾、四肢抽搐等,並以計時器記錄致死時間。自注射起連續觀察930分鐘,若小鼠的中間致死時間(第2隻小鼠死亡時間)在2小時以內,則用1% Tween-60氯化鈉溶液稀釋檢液後重新注射另外3隻小鼠,直到小鼠的中間致死時間在2~6小時內。另取1%Tween-60氯化鈉溶液1 mL作空白對照組,同檢液組操作。

 

  注2:注射時若有檢液溢出,須將該小鼠丟棄,並重新注射一隻。

 

  2.9. 檢體毒素劑量之計算:

 

  由檢液組或稀釋液組中各小鼠死亡時間參照致死時間-小鼠單位換算表(附表一),查出對應之小鼠單位,與小鼠體重-小鼠單位校正表(附表二)之校正係數相乘,求得各小鼠CMU(i),取各小鼠CMU(i)之中位數(CMU(g))(注3),並依下列計算式求出檢體毒素劑量(MU/kg):

 

 

  CMU(g):檢液組或稀釋液組中各小鼠CMU(i)的中位數(MU/mL)

 

  F:檢液稀釋倍數

 

  W:檢液1 mL相當之檢體重量(g/mL)

 

  注3:若檢液組或稀釋液組僅2隻小鼠於930分鐘內死亡,計算2隻小鼠CMU(i),取較小CMU(i)為CMU(g),計算檢體毒素劑量;若檢液組僅1隻小鼠於930分鐘內死亡,或所有小鼠均不死亡,則檢體毒素劑量以< 100 MU/kg表示。

 

  附註:手套、玻璃製品等用過器材,及廢棄萃取液應浸泡5%次氯酸

 

  鈉溶液1小時以上,使毒素分解,再作清洗或丟棄。

 

  參考文獻:

 

  1. 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1970. Recommended procedures for the examination of sea water and shellfish. 4thEdition. pp. 61-66. APHA. New York, NY, USA.

 

  2.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貝類中神經性貝類毒素的 測 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5009.261。

 

  附表一、神經性貝類毒素之致死時間-小鼠單位換算表

            

 

  附表二、小鼠體重-小鼠單位之校正表

             

 

  本文由食品夥伴網食品資訊中心編輯,供網友參考,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有任何疑問,請聯繫news@foodmate.net。

相關焦點

  • 臺灣地區預告訂定《食品中海洋生物毒素失憶性貝毒的檢驗方法》
    2017年3月30日,臺灣地區「衛福部」發布衛授食字1061900470號公告,預告訂定《食品中海洋生物毒素失憶性貝毒的檢驗方法》草案。     該公告主要訂定了用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法分析雙殼貝類中失憶性軟骨藻酸的方法。該公告有60天的意見質詢期。
  • 臺灣地區訂定《食品中海洋生物毒素之檢驗方法-氨代螺旋酸貝毒之...
    食品夥伴網訊  2018年11月2日,臺灣食藥署發布衛授食字第1071902223號公告,訂定《食品中海洋生物毒素之檢驗方法-氨代螺旋酸貝毒之檢驗》,並自即日起生效。部分修正要點如下(具體詳情參見附件):   1.
  • 新加坡發布某些食品中海洋生物毒素、無機砷和甲醇的最大殘留限量
    食品夥伴網訊  2020年3月17日,新加坡食品局發布某些食品中海洋生物毒素、無機砷和甲醇的最大殘留限量。汙染物 產品 最大殘留限量 麻痺性貝類毒素
  • 全國首次沿岸海洋生物毒素調查圓滿收官
    全國首次沿岸海洋生物毒素調查收官曆時50天,總裡程15315公裡,採集樣品500多份……近日,以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楊琳博士為組長的調查團隊順利完成了全國首次沿岸海域海洋生物毒素外業調查工作。海洋生物毒素是海洋生物分泌的一種具有特殊結構的高活性化學分子,具有很強的生物毒性,其分布非常廣泛,種類也非常豐富,在各類海洋生物中均檢測出不同含量的海洋生物毒素。海洋生物毒素可以在貝類、魚類等生物的組織內蓄積,對食品安全及海洋生產活動具有極大的影響,是目前國際上的熱點研究領域。我國對於海洋生物毒素的研究起步較晚,此次調查將有助於加快提升我國在這一新興領域的研究水平。
  • 赤潮導致舟山嵊泗貽貝貝毒素超標 誤食會致中毒
    圍繞本次有毒貝類產品的涉及區域、處理進展等問題,新京報記者多次致電嵊泗縣市場監管局,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回覆。7月8日,針對舟山市其他地區是否發現類似貝類毒素超標現象,新京報記者致電舟山市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介紹,針對赤潮現象,4月至7月間,舟山市各級食藥監部門都會開展赤潮期間貝類專項檢查。
  • 紐西蘭MPI發布貝類生物毒素風險擴展警報
    食品夥伴網訊  2020年7月10日,紐西蘭第一產業部(MPI)發布貝類毒素汙染海域風險擴展警報。   紐西蘭MPI建議消費者不要採集和食用霍克灣區(Hawke's Bay)的貝類。目前,受災地區從莫哈卡河 (Mohaka River) 一直延伸到Pōrangahau 海灘的南端。該海域受檢貝類的麻痺性貝類毒素含量高於0.8mg/kg的安全限量,存在食用風險。受影響區域如下圖:   紐西蘭MPI提醒,貝毒中毒症狀包括:頭痛、腹瀉、呼吸與吞咽困難、噁心、麻木,嚴重者甚至會死亡。消費者如果出現中毒症狀,應該撥打健康熱線或者就醫。
  • ...檢驗方法和《食品中赭麴黴毒素A的快速檢測 膠體金免疫層析法...
    市場監管總局關於發布《食品中對苯二甲酸二辛酯的測定》等6項食品補充檢驗方法和《食品中赭麴黴毒素A的快速檢測 膠體金免疫層析法》等2項食品快速檢測方法的公告2021年第2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有關規定,《食品中對苯二甲酸二辛酯的測定》《特殊食品滲透壓測定》《蜂蜜中鏈黴素和雙氫鏈黴素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小麥粉中次磷酸鹽的檢測》《橄欖油中脂肪酸烷基酯含量測定氣相色譜
  • 箭毒蛙活體被截獲 能夠分泌一種毒性極強的神經性毒素
    箭毒蛙活體被截獲 能夠分泌一種毒性極強的神經性毒素時間:2016-04-20 07:25   來源:99健康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箭毒蛙活體被截獲 能夠分泌一種毒性極強的神經性毒素 繼2015年9月9日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截獲黃帶箭毒蛙後,今年4月15日,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再次截獲全球劇毒性物種箭毒蛙活體
  • 81項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詳解(理化檢測、微生物檢驗、輻照食品鑑定)
    GB 5009.198-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貝類中失憶性貝類毒素的測定  實施日期:2017-6-23  替代情況:代替GBT5009.198-2003《貝類 記憶喪失性貝類毒素軟骨藻酸的測定》、SNT1070-2002《進出口貝類中記憶喪失性貝類毒素檢驗方法
  • 食品微生物檢驗
    食品微生物檢驗 2014-01-21 09:51:10 來源: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網 瀏覽: 次     簡介    食品微生物檢驗是運用微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檢驗食品中微生物的種類
  • 臺灣地區擬修訂11項食品中動植物性成分檢驗方法
    2013年10月25日,臺灣地區"衛生福利部"發布部授食字第1021950700號公告,預告修正"食品中動物性成分檢驗方法-定性篩選檢驗"等11篇檢驗方法草案,20天內接收公眾意見或建議。這包括以下內容:    食品中動物性成分檢驗方法-定性篩選檢驗    食品中動物性成分檢驗方法-金絲燕成分的定性檢驗    食品中植物性成分檢驗方法-花生成分的定性檢驗    食品中植物性成分檢驗方法-洋蔥成分的檢驗    食品中植物性成分檢驗方法-蔥成分的檢驗    食品中植物性成分檢驗方法-蕎成分的檢驗
  • 歐盟修改雙殼類軟體動物體內海洋生物毒素認可測試方法
    歐盟委員會衛生與消費者總司2010年3月15日發布G/SPS/N/EEC/372號通報:委員會法規草案—修改有關發現活雙殼類軟體動物體內海洋生物毒素認可測試方法的第2074/2005號法規。    通報內容如下:歐盟委員會第(EC) 854/2004號法規制定動物源性產品官方檢驗機構具體規則,第(EC)  853/2004號法規制定動物源性產品衛生規則具體要求;委員會2005年12月5日規定某些產品實施措施的第(EC)2074/2005號法規中規定了這些涉及海洋生物毒素認可測試方法法規的執行措施。根據新的科學證據,有必要修改這些執行措施。
  • 海關總署發布關於進口紐西蘭雙殼貝類腹瀉性貝類毒素的警示通報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2018年7月9日,海關總署官網發布關於進口紐西蘭雙殼貝類腹瀉性貝類毒素的警示通報。近日,紐西蘭初級工業部(MPI)發布貝類毒素汙染海域風險警告,受汙染的海域為整個坎特伯雷阿卡羅阿港,該海域受檢貝類樣本腹瀉性貝類毒素含量0.16mg/kg,存在食用風險。
  • 食品中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研究進展
    摘要:黃麴黴毒素(aflatoxin,AFT)是一種致癌性較強的劇毒物質,主要由麴黴屬真菌產生,廣泛存在於食品及其動物飼料中,嚴重危害著人體健康。黃麴黴毒素具有穩定的結構,一般的處理很難將其去除。因此如何將黃麴黴毒素有效檢測確保食品安全一直是研究的重點。
  • 常吃的海鮮被查出毒素超標!可引發食物中毒,如何預防有妙招
    消費者經常會在各省市市場監管局的檢測公示信息裡發現海鮮中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一般是以非法添加、攜帶海洋病菌為主,大部分都是人為問題。但是此次貝毒素超標根據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提示,此次貝類毒素的產生來源於赤潮。赤潮是水體中的藻類等浮遊生物在特定環境條件下驟然增殖高度聚集,引起水體變色的現象。
  • 【藥用】海洋生物毒素的藥物開發前景
    海洋生物毒素研究現狀人類至少在千年前就認識到海洋生物中存在著活性物質,但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卻一直把陸生動植物作為新藥的源泉,海洋生物毒素則是近二十年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海洋生物毒素在藥學中的應用隨著海洋資源及海洋化學研究的不斷深入,許多海洋毒素得到分離提純,為醫藥界提供了可選擇的藥源。已從海洋生物中分離鑑定了數以萬計的天然化合物,其中不少是結構新穎的具有強烈生理活性的化合物,有的已在臨床上應用。以下僅就其在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止痛等方面的應用作一概述。
  • 黃麴黴毒素檢測方法以及危害
    黃麴黴毒素B1作為毒性極強的劇毒物質,不應在食品中超標,一但超標食用油被消費者購買並且使用的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黃麴黴檢測儀可現場快速檢測黃麴黴毒素B1,採用了智能化的操作平臺,先進的光源驅動及檢測技術,具有便捷的操作方式,優異的檢測精度,實現了結果可靠與高效測量的完美統一。
  • 每車小麥都要檢驗嘔吐毒素
    本報訊(記者宋朝康巍)7月4日,記者在中儲糧駐馬店直屬庫採訪時了解到,今年夏糧收購在傳統檢驗項目水分、容重、不完善顆粒、雜質外又增加了一項,每車入庫的小麥都要檢驗嘔吐毒素;每公斤小麥中的嘔吐毒素低於1000微克,糧庫才能收購入庫。
  • 名家專欄 | 日常生活中,滅活乳酸菌可減除食品中黃麴黴毒素
    穀物、牧草與糧食可能在收割或收穫前就被汙染;收穫的食品原料有可能在倉庫貯藏、運輸過程受潮後感染;已加工成食品半成品或成品有可能在其倉貯與貨架期被汙染;還有可能消費者購買食品後,在家存放不當引起的汙染。所以,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毒性非常強,危害非常大,感染可能性也非常高的黴菌毒素。食品科學家們一直在想辦法去除他。2.去除食品中黃麴黴毒素的方法?
  • 合肥市2批次食品不合格 涉及真菌毒素超標等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月13日,記者從合肥市市場監管局獲悉,近期,該局組織抽檢炒貨食品及堅果製品、蜂產品、茶葉及相關製品、乳製品等4類食品48批次樣品。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檢驗和判定,其中抽樣檢驗項目合格樣品46批次、不合格樣品2批次,不合格樣品涉及真菌毒素和農獸藥殘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