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 0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全國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發布
海鮮,大海給人類最好的饋贈。
由於其營養價值高,味道美味而廣受消費者歡迎。
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消費警示稱,受赤潮影響,當地部分養殖貽貝被檢出貝毒素超標。
消費者經常會在各省市市場監管局的檢測公示信息裡發現海鮮中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一般是以非法添加、攜帶海洋病菌為主,大部分都是人為問題。
但是此次貝毒素超標根據浙江省舟山市嵊泗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提示,此次貝類毒素的產生來源於赤潮。
赤潮是水體中的藻類等浮遊生物在特定環境條件下驟然增殖高度聚集,引起水體變色的現象。通常每年的5-7月份是赤潮高發期。
海產品中最容易被赤潮影響的當屬貝類。因為貝類是濾食性動物,這種攝食方式導致其非常容易富集有毒藻類產生的毒素。
貝類毒素主要由海洋中的有毒藻類通過食物鏈傳遞給藻食性的貝類等生物,並在其體內蓄積形成的有毒高分子化合物。
貝類毒素危害較大,包括麻痺性貝類毒素(PSP)、腹瀉性貝類毒素(DSP)、神經性貝類毒素(NSP)和健忘性貝類毒素(ASP)。
麻痺性貝類毒素,顧名思義,可引起神經麻痺的表現,主要發生在口周、面部、四肢等部位,輕者表現為口唇和手腳麻木,後期可能伴有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重症患者可發展至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甚至昏迷。
腹瀉性貝類毒素則主要引起消化道表現,引起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失憶性貝類毒素毒性很強,可導致記憶功能的長久性損害,好在這類毒素在我國海域非常少見。
貝類毒素危害具有突發性和廣泛性,由於其毒性大、反應快、無適宜解毒劑,給防治帶來了許多困難。
不過,並不是發生赤潮就一定有貝類毒素,能引起赤潮的藻類很多,其中只有小部分能產生毒素。同樣的,也並非只有赤潮海域出產的貝類才可能有毒素,即使不發生赤潮,海水中也存在有毒藻類,其產生的毒素也可能在該海域的貝類體內富集。
嵊泗縣食安辦特此發出消費警示,食用貝毒素超標的貝類可能引發食物中毒,提醒廣大群眾近期不要採集、購買養殖貽貝和野生貝類「毛娘」等海產品。
怎樣預防中毒?
貝類毒素比較耐熱,一般的烹調加工過程不易將其破壞。消費者要想預防貝類毒素中毒,應做到以下幾點:
儘量避免食用赤潮海域出產的貝類產品。
不要一次性大量食用貝類產品。
扇貝對貝類毒素的富集能力很強,吃扇貝時應該去除內臟再進行烹調。
文章來源:嵊泗市場監管、新京報等。
本微信號內容同步在以下平臺發布
稿件整理:中國食品安全報社
全國食品安全監管信息辦公室
原標題:《常吃的海鮮被查出毒素超標!可引發食物中毒,如何預防有妙招》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