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新聞刊載於2010年8月17日
寫在前面:
硝煙散盡,「7·16」大連大孤山新港碼頭保稅區油庫爆炸事故已過去一個月時間,或許有些人尚未從悲痛中走出,或許有些人還在為火光沖天的一幕而戰戰兢兢……讓我們在深刻吸取事故教訓的同時,再次回到那令人揪心的事故現場,重新聚焦那些最「可愛」的人。在生死關頭,是消防官兵用勇敢和無畏創造了建國以來滅火戰鬥中最成功的奇蹟,是消防官兵用生命和鮮血築起了一道不倒的鋼鐵長城。
這是一場百年罕見的油品爆炸事故,這是一場無畏鐵軍與災難惡魔的殊死鏖戰。面對災難,大連市全體消防官兵牢記使命、不畏生死、衝鋒在前,捍衛著消防鐵軍的尊嚴和榮譽,用血肉之軀築起了保障城市安全的銅牆鐵壁。
消防局長的非常規「請求」
7月16日18時12分,大連市消防局指揮中心接到報警,位於大連市大孤山新港碼頭的保稅區油庫輸油管線因爆裂引發爆炸起火。
接到指揮中心的報告,有30多年滅火戰鬥實戰經驗的大連市消防局局長叢樹印立即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大孤山半島是全國最大的原油貯存和油品加工基地,這裡發生爆炸,如果不能成功處置,將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毀滅性災難!
在急馳火場的途中,叢樹印局長展現出了超凡的沉著和冷靜,一系列的報告和命令就在風馳電掣間發出:了解現場狀況,要求先期到場的主管大隊全力控制火勢;將事故情況向市政府、市公安局指揮中心報告;一次性調動全市所有高噴車、大功率泡沫車、重型水罐車以及戰勤保障編隊共計37個中隊128臺石化火災的專業作戰車輛趕赴現場。與此同時,叢樹印局長準確預判火場形勢和嚴重程度,還未到達事故現場就提前向省消防總隊發出增援請求。事後證明,正是這個非常規的「提前請求」,為全省跨地區增援奪取戰鬥最終勝利贏得了寶貴時間,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這場戰役的勝局。
18時19分,開發區消防大隊3個中隊和海港專職消防支隊4個中隊相繼到達現場。此時的現場,火苗已經從直徑0.9米輸油管線撕裂開的大口子裡躥出。油助火勢,風助火威,一路狂奔,沿著管線洶湧地翻滾著向外擴散,洩漏出的原油液,在儲油區錯綜複雜的管線通道裡匯合,再憑藉火勢的兇猛,一次又一次地形成新的著火點和流淌火,不斷向外蔓延、擴散。參戰官兵立即採取冷卻罐體、左右夾攻的戰術措施,利用大功率泡沫主戰車輛,架設車載炮、移動炮和泡沫槍全力阻截火勢。
熊熊烈火中的「拼命三郎」
18時45分,大連市消防局全勤指揮部到達現場。現場濃煙滾滾、火光沖天。在紅色火海中,局長叢樹印率偵查組深入罐區查看火情。由於著火區域管線、溝渠上下連通,且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流淌火在地面上下迅速擴大,罐區內外20多個10萬立的原油罐隨時有發生爆炸的危險。
烈焰、毒煙、黑雨,指揮員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確立了「全力撲救流淌火,積極冷卻103號罐,確保毗鄰罐區安全」的作戰總思路:派出滅火攻堅組與技術人員一道,深入罐區關閥斷料,利用工藝措施阻止油品進一步洩漏,防止火勢進一步蔓延;組織14門車載炮和3門移動炮對著火罐、毗鄰罐進行冷卻抑爆;集中18支泡沫槍全力撲救管線、泵房、地面流淌火;在東側、北側、南側和海港碼頭增設4道防線,防止火勢擴大;啟動重大災害事故處置預案,迅速調集公安、衛生、環保等社會聯動力量到場協助進行災害處置工作,協調政府調集海事部門到場配合滅火。
一道道命令在這裡發出,大連消防鐵軍打響了與火魔的生死鏖戰。
在火場西線,一場激戰正在打響。火團翻滾、濃煙炙烤,撲向一線戰士,這裡的指揮員、大連市消防局政治處主任孫琦蹙眉望著前方,「這是一道生死防線,這個陣地一定要守住。」他這樣告誡著自己。火魔的又一輪攻擊開始,他帶領這些橙色的身影迎著火光方向又一次英勇還擊,在這場較量中,他和他的戰友們,必將是勝者!
關閉油罐閥門,是控制火場形勢的首要任務。桑武,這個大連消防尖兵,又一次站到了危險的最前沿。正常情況下,油罐閥門電動開關,爆炸斷電後只能手動關閉。每關閉一個閥門要轉動8萬圈,4個閥門轉動32萬圈。桑武和2名戰友成了「拼命三郎」,在火舌中一圈又一圈地轉動閥門,胳膊累得抬不起來,咬牙堅持,手掌磨出了水泡,磨出了血,很快又被滾燙的閥門熨平……
在總指揮叢樹印的帶領下,大連市消防局黨委成員分工把口,40個攻堅組全線出擊,全力消滅流淌火勢,為冷卻滅火掃清障礙。各戰區利用車載泡沫炮和移動泡沫炮設置52個陣地堵截消滅流淌火勢,採取水泥、沙土構築圍堤填埋的方式,防止火勢四處流竄;利用車載水炮對著火罐實施遠距離冷卻,在受威脅的鄰近罐周圍設置移動水炮、水槍陣地對其進行冷卻抑爆;利用移動水炮對著火管線的火勢進行壓制,並調集混凝土和沙石,對管線的破損處進行封堵;協調海事部門出動1艘消防艇和14艘消防拖輪,以陸海圍殲的方式控制海上火勢。
爆炸聲中的「生死防線」
每一秒鐘都有生命危險,每一秒鐘都直面死神。而這一過程,持續了整整15個小時。這次戰鬥註定是一場鏖戰!
在第3次爆炸之後,現場情況發生了突變:流淌火順著庫區路面、管道井、輸油管線直奔一路之隔的危險化學品罐區,這個罐區有大小共51個儲罐,裡面裝滿了甲苯、二甲苯等化工原料,有12萬立方米,這些化工危險品易燃、易爆、有毒,周邊還有在建LNG接收站和居民區、港區單位、辦公用房及加油站等附屬建築。一旦這個防線被突破,引爆罐體,就會發生連鎖爆炸,釋放大量有毒氣體,後果不堪設想。
指揮部將這個部位作為重中之重,做出關鍵性部署,調整戰鬥力量,在兩個罐區間設置「生死防線」,在控制原油罐區103號罐火勢的前提下,堅決遏制火勢向化危罐區蔓延。火舌一次次被擊退,又一次次借著無常的風向捲土重來,參戰官兵科學運用戰略戰術,與烈火展開了頑強的拉鋸戰。
大連市消防局參謀長郭偉就負責堅守這個陣地。那一刻,他站在最前沿,親自把住水槍,他說,我在,戰士們就有了主心骨;我在,陣地就能在!一聲聲爆炸,全然不顧;一次次衝鋒,英勇無畏;一米米推進,寸土必爭。1米、2米、10米,在他的帶領下,參戰官兵艱難地壓制住了火勢,向前推進50米,使二甲苯罐體逐漸脫離了火勢的威脅。
為了與烈火長時間地進行殊死搏鬥,消防隊員們相互鼓勵、相互支持,每隔兩三分鐘,就相互向各自身上打一打泡沫,以此降溫。
流淌火反反覆覆,指戰員們抱著泡沫槍不停地阻擊,一個個累得筋疲力盡,但他們沒有一個退卻的,累得實在不行,就找依靠物靠著打,實在沒有依靠物就坐著打,有時還得趴在地上打,指戰員們變換著姿勢,用不同的姿勢來緩解疲勞,堅持、堅持、再堅持!
在火勢最猛烈最危險的階段,現場先後發生了6次爆炸,尤其在7月16日18時至7月17日零時這6個小時時間裡,現場火勢發展最猛烈,火勢變化最複雜,火災面積最大,滅火作戰最困難最艱苦,在全省增援力量還沒有到場的情況下,大連市消防局孤軍奮戰,憑藉血肉之軀和頑強意志與大火殊死搏鬥,最大限度地控制了火勢的蔓延擴大,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災害損失和危害,為整個火災撲救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7月17日零時23分,第一支兄弟支隊增援力量到達現場,其它各增援力量也陸續到達。8時20分,對肆虐大火的總攻正式打響。9時55分,現場所有明火被撲滅。至此,二甲苯危險化學品儲罐區、大連港儲罐區、國儲油罐區的安全威脅被全部排除,滅火作戰取得決定性勝利。此後,參戰部隊全面進入消滅殘火和冷卻降溫戰鬥階段。
消防史上的救援「奇蹟」
「7·16」爆炸事故災害規模之大、危險程度之高、調動力量之多、滅火戰鬥之艱辛,都是極為少見的,是我國消防史上一次成功的戰例,也是世界消防史上用15個小時成功撲滅10萬噸油罐大火的首例。千餘名大連消防官兵不顧生死,發揚了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在火海中生死奮戰15個小時,成功處置了這起爆炸事故。
在事故處置過程中,各級領導靠前指揮,是事故成功處置的重要保證。爆炸事故發生後,公安部、部消防局的領導、滅火專家,遼寧省委省政府、大連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廳、市公安局的各級領導都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深入前線察看火情,科學指揮,為滅火提供了堅強有力的領導。在火勢最猛烈、火場戰鬥最危急的時刻,各級領導與廣大官兵一直面對大火,一起面對生死,為官兵作出了表率,鼓舞了士氣,為滅火作戰的全面勝利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就是這個英雄的群體,就是這些參戰的勇士,在建築倒塌的廢墟中、在車毀人危的狼籍裡、在狂風亂舞的災害中,扶危解難,百鍊成鋼,讓一個個即將枯萎的生命獲得了重生。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胡錦濤總書記「忠誠可靠、服務人民、竭誠奉獻」的指示精神,無愧於「特別能戰鬥的消防部隊」這一光榮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