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聚焦!首次發現!北林大科研人員發現超千隻世界級瀕危物種

2021-01-08 騰訊網

近日,央視聚焦了

一則來自黃海溼地的喜訊

在世界遺產地江蘇鹽城條子泥溼地

首次發現超千隻世界級瀕危物種小青腳鷸

超過全球學界目前公認的種群統計數目

這也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成效的例證

在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

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工作等方面

北京林業大學一直在行動

此次發現,正是來自

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亞候鳥研究中心

和紅樹林基金會聯合調查隊

2020年9月16日

黃海溼地世界遺產地誌願者李東明在東臺條子泥一處高潮位區域,監測到小青腳鷸數量967隻。

2020年9月18日

12:03-14:39,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亞候鳥研究中心和紅樹林基金會聯合調查隊,在同一區域監測小青腳鷸數量1150隻。

同期

東臺條子泥區域監測到勺嘴鷸種群數量超過80隻。

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CEAAF)以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EAAF)遷徙候鳥及其棲息地的相關科學研究與科技服務為主要任務,旨在有效推動學術交流與創新,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體系的重要智庫與研究平臺。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遷徙水鳥生態學研究、棲息地保護與修復理論及技術研究、候鳥遷飛監測技術與裝備研發、遷飛區國際多邊合作機制研究等。研究中心對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逾250種群遷徙水鳥進行監測與研究,重點物種包括鶴類、勺嘴鷸、中華秋沙鴨、青頭潛鴨和小白額雁等。

紅樹林基金會(英文縮寫MCF,全稱為:深圳市紅樹林溼地保護基金會),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熱衷公益的企業家以及深圳的相關部門提倡發起。王石、馬蔚華擔任聯席會長,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教授雷光春擔任理事長。

條子泥溼地是黃海生態區的明珠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雷光春教授

更是鹽城申遺工作的首席支持專家

與國內外專家、組織曾為此努力多年

鹽城黃海灘涂溼地

2020年8月江蘇南部灘涂秋季遷徙季第一次天文大潮期水鳥同步調查團隊部分成員合影

2019年7月,鹽城黃海溼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的代表,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一處濱海溼地世界自然遺產,開啟了我國生物保護從陸地走向海洋的新境界。

2019年10月,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東臺研究基地揭牌成立,這有利於發揮北京林業大學、深圳紅樹林基金會和東臺沿海經濟區三方優勢,共同促進條子泥溼地的保護與有效管理。

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研究中心調查員、北京林業大學博士賈亦飛介紹,小青腳鷸在俄羅斯遠東繁殖,東南亞越冬,對於小青腳鷸來說,條子泥是最重要的遷徙停歇地。東臺市條子泥溼地是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區上重要的候鳥棲息地,也是黃海世界遺產一期的主要組成部分,條子泥為超過200種、總數達數百萬隻的遷徙水鳥提供了棲息地。

小青腳鷸

是小型涉禽,鳥綱鴴形目鷸科鷸屬,分布區域狹窄,全球數量稀少。

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認定的全球瀕危物種。

"此次發現,大大提高了小青腳鷸全球數量的統計,意義深遠。"也從側面反映了黃渤海溼地保護工作所取得的良好效果。

在《光明日報》2020年9月13日

一篇名為《這片灘涂 連接了中國與世界》的報導中

記錄了研究中心調查員、北林大師生

在鹽城東臺條子泥溼地觀察候鳥的場景

也帶我們走近了

這片萬眾矚目、贏得了世界尊重的美麗灘涂

這片灘涂,

連接了中國與世界

8月14日 凌晨4點。

太陽還沒有從黃海上升起,北京林業大學的三名師生已經穿著膠鞋,在泥灘上深一腳淺一腳,摸著黑走向遠方的潮溝。他們要趕在漲潮前,儘快佔據有利位置,觀察灘涂上的候鳥。

科研人員守候在鹽城東臺條子泥溼地,準備觀察覓食的候鳥

他們所佇立的這片灘涂,是江蘇省鹽城市東臺條子泥溼地保護小區。它與毗鄰的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鹽城溼地珍禽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條子泥市級溼地公園、東臺市高泥淤泥質海灘溼地保護小區共同組成了總面積2686.99平方公裡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

北京林業大學保護學院外聘研究人員楊洪燕(左)指導學生梁婉兒觀察記錄灘涂上的候鳥

北京林業大學學生曹鎵璽過篩灘涂上的泥樣,以獲取底棲動物進行鑑定記錄

2019年7月,這片溼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一時萬眾矚目。沒有細膩的沙灘、沒有碧藍的海水,這片泥濘的、甚至有些不起眼的灘涂,憑什麼贏得了世界的尊重?

因為這片灘涂,連接了過去與未來。

早在200萬年前的更新世,亞洲大陸東部有數條像黃河、長江這樣的大河流。它們奔湧不息,蜿蜒數千公裡,源源不斷地將遠至青藏高原、中亞荒漠的泥沙與營養物質輸送到這片海域。在歷史洪荒的不斷衝擊下,誕生了富饒的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遊平原,形成了肥沃的黃渤海岸線。它們滋養著眾多物種的族群,點燃了文明的星火。

白鷺與麋鹿

在中國生活了數百萬年之久的麋鹿,曾廣布於我國東部的溼地與海岸。但隨著人類文明的擴張,沼澤溼地不斷消失,這一物種一度絕跡。20世紀80年代,隨著麋鹿人工種群的壯大與鹽城沿海溼地的保護,這群歷經磨難的動物再度回到了世代棲息的故鄉。

因為這片灘涂,連接了中國與世界

在世界九大候鳥遷飛區中,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是其中最繁忙、最重要的一條遷徙通道。它從美國阿拉斯加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向南途經日本、韓國、中國東部,繼而向東南亞延伸,直到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覆蓋了22個國家,最長距離達12000公裡。

中國鹽城的這塊世界自然遺產地,正處於這條遷徙通道的心臟位置。每年有20萬到30萬隻候鳥在此越冬,300多萬隻候鳥在此過境停歇。它就像一座獨一無二的加油站,為飛行了數天數夜的鳥兒們提供了安全的停歇地與覓食場,讓它們的生命得以延續。

在這些候鳥中,有全球野生遷徙種群數量僅1000餘只的丹頂鶴,有數量僅200餘對的極度瀕危物種勺嘴鷸,有黑臉琵鷺、東方白鸛、小青腳鷸、大濱鷸等全球受脅物種,有擬升級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黑嘴鷗……

卷羽鵜鶘

鐵嘴沙鴴

黑臉琵鷺

黑嘴鷗

它們每一個個體,都承擔著族群復興的沉重使命。它們的種群能否延續,取決於黃渤海的灘涂是否肥沃,魚蝦是否豐美,水草是否茂盛。

因此,保護好這片世界自然遺產地,保護的不僅是一時一地的生態環境。從俄羅斯楚科齊半島的苔原,到緬甸莫塔馬灣的灘涂,從黃海北部的鴨綠江口,到紐西蘭的米蘭達海灘,這些相距遙遠的地理單元被遷飛的候鳥連接了起來。生態環境發生的細微變化,將會在數千公裡外的溼地上得以呈現。

凌晨5時21分,一輪紅日終於從遙遠的海平面上升起。它染紅了天空,照亮了灘涂上的四角蛤蜊,也照亮了覓食蛤蜊的候鳥。

「綠旗,編號24。」一隻腿部佩戴著彩旗的勺嘴鷸出現在鏡頭中,這是一隻幼年在北極圈被科研人員環志的勺嘴鷸。

今天,它來到了中國。

一片淨土,一群候鳥

鏡頭下的候鳥自在靈動,惹人喜愛

鏡頭外的人們目光如炬,安靜專注

在這片連接了

中國與世界的美麗灘涂上

有這樣一群北林人

將繼續懷揣心中熱愛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矢志為科研,寫精彩論文於祖國大地

小彩蛋:

猜猜圖中共有多少只小青腳鷸(yu)

相關焦點

  • 北林大科研人員發現超千隻世界級瀕危物種
    在世界遺產地江蘇鹽城條子泥溼地,北京林業大學東亞-澳大利亞候鳥研究中心(CEAAF)和紅樹林基金會聯合調查隊9月底首次發現超千隻世界級瀕危物種小青腳鷸,超過全球學界目前公認的種群統計數目
  • 開州漢豐湖,首次發現全球瀕危物種
    開州漢豐湖,首次發現全球瀕危物種 2021-01-04 12: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南首次發現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
    圖為民警救助的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 餘澤 攝中新網昆明7月6日電 (李宗穎)近日,雲南省景谷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救助了一隻大鳥,經專家鑑定,該鳥為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這是雲南省內首次記錄到該物種,也是雲南鳥類新紀錄。
  • 重慶開州漢豐湖首次發現全球瀕危物種
    在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裡,三百多隻頭部呈棕紅色、黑色腹部的紅頭潛鴨聚集在一起,即使近距離拍攝,鳥兒們也毫不怯生,仍悠閒自在地巡遊、潛水覓食,成群追逐打鬧。在大群候鳥中,觀測人員首次發現頭部為黑色、腹部是白色的候鳥。
  • 陝西楊凌發現世界級瀕危物種「壽帶鳥」
    陝西楊凌發現世界級瀕危物種「壽帶鳥」 2020-07-27 18: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科研動態 | 北林大近期科研進展掃描
    >北林大環境學院科研團隊在工業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反應領域取得新進展北林大團隊在生物質能源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北京林業大學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聯合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比利時、瑞典、加拿大科研人員組成國際團隊解析了杜鵑高質量的基因組圖譜及其構成特點,揭示了花色形成相關的基因調控模式、關鍵的轉錄因子及結構基因,為杜鵑花關鍵性狀遺傳機制研究和基因組編輯等高效分子設計育種的建立提供了重要基礎。
  • 廣東陽江首次發現60隻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
    陽江首次發現60隻全球瀕危鳥類黑臉琵鷺(央廣網發 陳杰攝)央廣網廣州消息(記者鄭澍 通訊員林蔭 鄧石婷)近日,廣東省陽江市野生動物執法人員在陽江海陵大堤溼地發現了60隻黑臉琵鷺。這是近5年來在陽江地區首次發現數量如此眾多的黑臉琵鷺。黑臉琵鷺因長嘴像中國樂器中的琵琶而得名,是僅次於朱䴉的第二種最瀕危的水禽,國際自然資源物種保護聯盟和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都將其列入瀕危物種紅皮書中。
  • 海南發現這種世界級瀕危物種?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是世界級瀕危物種。近日,在五指山市一水井內就發現了疑似桃花水母的水生物種。疑似桃花水母現身五指山。通訊員 李方遠 攝在五指山市通什鎮什會村的一口水井裡,村民發現了數十隻拇指般大小的水生物,生物呈乳白色、通體透明,由絮狀主體及4個略帶橢圓形的肢體分別連接1條外環構成,身體周邊長滿的觸角像飄落水中的桃花。據村民柯先生介紹,這是一口廢棄的水井,昨天他在井邊洗手時發現了這些生物。
  • 開州漢豐湖首次發現全球瀕危物種青頭潛鴨
    開州區融媒體中心供圖人民網重慶1月4日電 近日,在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裡,三百多隻頭部呈棕紅色、黑色腹部的紅頭潛鴨,聚集在一起,即使近距離拍攝「大頭照」,鳥兒們也毫不怯生,仍悠閒自在地巡遊、結伴潛水覓食,成群追逐打鬧。在大群候鳥中,觀測人員首次發現頭部為黑色、腹部是白色的候鳥。經過比對,這種候鳥名叫青頭潛鴨,屬全球瀕危物種。
  • 雲南首次發現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 全世界種群數量僅1000-2499隻
    經鳥類專家鑑定,該鳥為極度瀕危物種細嘴兀鷲,這是雲南省內首次記錄到該物種。7月4日16時許,景谷鎮派出所民警帶回了一隻體型較大、種類不明的大鳥,這隻鳥為當地村民在響水水庫邊發現。大鳥無明顯外傷,但看起來十分虛弱,於是將其帶回救助。目前,大鳥狀態逐漸好轉,健康狀況良好,暫時寄養在景谷縣公安局森林警察大隊。
  • 科研人員摸清高黎貢山西坡怒江金絲猴種群數量 至少149隻個體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聯合相關科研機構,首次摸清了高黎貢山西坡片馬轄區的珍稀瀕危物種怒江金絲猴的種群數量,調查顯示該猴群擁有至少149隻個體,數量較之前的粗略調查有明顯增加。
  • 上饒信州區發現世界級瀕危物種、中國一級保護動物桃花水母
    6月5日,上饒市信州區周田水庫發現了一種罕見的水生動物,經上饒農水部門有關專家鑑定,是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桃花水母生活在清潔的江河、湖泊之中,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其最早誕生於約5.5億年前,是名副其實的「活化石」,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
  • 湖北首次發現野生河麂 已被收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原標題:湖北首次發現野生河麂 已被收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高偉)6月30日,記者從湖北石首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獲悉,監測人員在查看紅外相機監測時發現一隻野生河麂。
  • 特殊「客人」到訪 盤州市首次發現上百隻世界瀕危物種「鉗嘴鸛」
    近期,在盤州市境內民主鎮、大山鎮、普田鄉等鄉鎮發現一群特殊的「客人」,它們是鉗嘴鸛,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此次來到盤州「做客」,是它們一年一度的遷徙活動,在盤州尚屬首次發現。據群眾反映,近期在民主鎮滑石村村寨周圍出現上百隻灰白色的鉗嘴鸛大鳥,它們時而在高空滑翔,時而停在地裡覓食,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 「消失」百年的物種再次被成都科研人員發現 這次,它拿回了自己的中國「戶籍」
    《Phytotaxa》上刊發論文,發表了一種隱世百年後再次被發現的植物物種「Aeschynanthus monetaria」,科考人員也為其首次擬定中文名貝葉芒毛苣苔。據悉,該物種於1912年被採集記錄後一直「消失」在世界植物學家的視野裡。這是該物種在百年後重新由我國科學家發現並補充描述,並且首次證實只存在於我國西藏自治區的墨脫縣境內,糾正了產印度的錯誤記錄。
  • 中國一新物種又一次被發現,以「北京」命名,被國際關注
    2020年,在北京密雲區霧靈山自然保護區1100米海拔的叢林裡,北京林業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無蕊喙的蘭花新物種"北京無喙蘭",這是中國唯一一個以北京命名、以北京為模式標本產地的蘭科植物。這次發現北京無喙蘭,是這一物種的第三次發現記錄,也是在北京東北部的第一個記錄。
  • 五指山發現疑似「水中大熊貓」的瀕危物種桃花水母
    疑似瀕危物種桃花水母的水生物現身五指山。通訊員 李方遠 攝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7月4日消息 (記者沙曉峰)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桃花水母,以其獨特的生命形成記錄著地球生命的發展歷程,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是世界級瀕危物種。近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一水井內就發現了疑似桃花水母的水生物種。
  • 都江堰又見世界級瀕危物種——桃花水母
    來源:成都商報都江堰又見桃花水母發現地:都江堰市蓮花湖生存條件7月18日,垂釣時,發現水中有一種半透明的小生物,內部像一朵桃花,周邊還長著觸角,遊動的時候還不停地收縮著,十分好看,便撈起來送到相關部門,鑑定發現,這是一種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我國境內怒江金絲猴數量增至200餘只
    高黎貢山西坡怒江金絲猴種群數量達149隻       今年11月,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瀘水管護分局工作人員聯合科研機構,藉助錄像設備,對高黎貢山西坡片馬轄區的怒江金絲猴群記錄拍攝,進而進行準確計數。
  • 【南沙灣熙園】發現具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世界級瀕危物種—桃花...
    在進行水質檢測評估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竹筏划過的水面都會翻滾著許多的小白點,並且這些小白點會不停的遊動,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沉至水裡,形狀很像海洋裡的水母。該工作人員立即向公司總部上報相關情況。環資評公司首席科學家呂健博士高度重視,當日連夜查閱相關資料,並於10月24日一早與相關技術人員來到南沙灣熙園進行現場勘察,經採樣拍攝比對,確定該水母竟然是世界級瀕危物種「桃花水母」,別稱「水中大熊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