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廈門大學科學家:「光學黑洞」實際上具有無數多個光球

2020-09-05 高校科技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電磁聲學研究院陳煥陽教授課題組與英國格拉斯哥大學Johannes Courtial教授課題組以及中山大學苗榮欣副教授合作,提出利用變換光學與廣義彎曲時空度規結合,得到簡單的各向同性折射率分布,可用於模擬各種彎曲空間。相關成果以《Transformation cosmology》為題,發表在《Physical Review A》上(DOI:10.1103/PhysRevA.102.023528)。

研究背景

時隔一百多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被逐一驗證。

近期,引力波的成功探測以及黑洞照片的公布,又進一步激發了人們探索宇宙的熱情。一般來說,這些神奇的廣義相對論現象在數學上均是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解,可以用一個統一的度規表達式表達,不同的表達式描述了不同的彎曲空間。該研究通過將一些徑向變換運用於不同的度規表達式中,得到各向同性的折射率分布,即可在電磁系統中等價地描述對應的彎曲空間。

這些各向同性的折射率分布,相較於各向異性的等價材料來說,形式更為簡單,也相對更容易在實驗中實現。

創新研究

該工作首先模擬了德西特空間與反德西特空間。有趣的是,他們發現德西特空間對應的等價折射率正是龐加萊圓盤度規張量對應的折射率表達式。龐加萊圓盤有效區域在一個單位圓內,通過該單位圓內任意一點的測地線均為與邊界垂直的圓弧包括直徑。而德西特空間任意一個點源發出的光線均與邊界的視界垂直,這啟發我們,在這樣一個德西特空間內,任何人都可以是宇宙的中心。該空間是一個雙曲幾何空間的映射,其特點是,在此雙曲幾何中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小於180度的。進一步模擬反德西特空間發現其對應的折射率分布正是麥克斯韋魚眼透鏡的折射率分布,該空間對應著一個球面幾何,其特點是,該幾何中三角形內角和是大於180度的。這兩個幾何均屬於非歐幾何。

該工作的另一大亮點,是對史瓦西黑洞的模擬和可視化。在之前學者們的研究中,「光學黑洞」是眾多模擬黑洞的工作中的一個常用方法,然而,此研究發現,「光學黑洞」實際上具有無數多個光球

光球是黑洞視界外,無質量光子圍繞視界做圓周運動的軌跡形成的球面。而真實的黑洞,一般有且僅有一個光球。此工作通過計算得到與黑洞等價的折射率分布,模擬了點光源和平面波源入射的光線在黑洞視界外的分布,結果呈現出明顯的因黑洞「引力透鏡」效應致使光線在視界外被彎曲的行為,並且得到有且僅有一個的光球,可以有效地模擬真實的黑洞。

除此之外,研究團隊運用光線追蹤軟體Dr TIM實現了史瓦西黑洞的可視化,這也是工作的一個較大的創新點。他們在模擬的黑洞後面放置了一些線排列的天體,可視化的圖像成功的呈現出正視圖中不同半徑大小的愛因斯坦環。若放置一個三維晶格在黑洞側後方,觀察者也可以觀察到其在黑洞影響下的成像效果。這項工作中的理論方法可以推廣應用到模擬更多的彎曲空間中,可視化的方法也為未來研究宇宙學現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圖一 點源放置在德西特空間內形成的(a)光線軌跡;(b)場圖

圖二 史瓦西黑洞的模擬。點源放置在光球上形成的(a)光線軌跡;(b)場圖;平面波從左側入射形成的(c)光線軌跡;(d)場圖

圖三 史瓦西黑洞的可視化。(a)中間灰色區域表示視界,紅色圓環是光子在光球上的軌跡;(b)一些小球放置在黑洞後面形成的愛因斯坦環;(c)小球擺放的幾何方位;(d)三維晶格放置在黑洞後形成的圖像

來源:兩江科技評論,原標題《今日快訊| 變換宇宙學》

相關焦點

  • 宇宙實際上是一個「超級黑洞」?科學家的發現顛覆認知
    經過對宇宙近百年的研究,我們知道宇宙是在加速膨脹的,由於新空間是從每一處空間中產生,這導致宇宙中的所有物體都在相互遠離。因為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顛覆認知且細思極恐的事實:如果將已知宇宙的質量帶入史瓦西半徑計算公式中計算,得到的數據和哈勃半徑只有極小的誤差。由於對宇宙的計算數值非常龐大,無法做到完全的精確,所以可以認為史瓦西半徑和哈勃半徑是相等的,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的宇宙是一個超級黑洞。
  • ...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上帝粒子」、引力波、量子光學等...
    圖片來源:諾獎官網因新冠肺炎疫情,本次活動諾貝爾委員會對進入瑞典皇家科學院會場的人數進行了嚴格控制,全場人數不超過30人。並且進場時發給每個人一個口罩,對於沒有戴口罩要求的瑞典來說,這已經是瑞典要求最嚴格的地方。根據諾貝爾網站消息,彭羅斯證明了黑洞的存在,而根澤爾與格茲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
  • 中國科學家發現 LB1「怪物黑洞」 西方揭穿黑洞更多秘密
    去年11月28日,《自然》在線發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劉繼峰、張昊彤研究團隊的成果:依託我國自主研製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發現了一顆迄今為止質量最大的恆星級黑洞,並提供了利用LAMOST巡天優勢尋找黑洞的新方法,這一發現與以往不同。但是,隨著研究人員繼續考慮,有一件事很明顯:沒有「怪物」。
  • 光球層模型解析伽馬暴四個經驗關係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範一中、韋大明和博士張富文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博士張彬彬(以下簡稱該團隊)合作,利用光球層模型簡練並自洽地解釋了伽馬暴的
  • 黑洞,溫柔的殺手,科學家發現銀河系中心黑洞活在孕育新恆星
    著無數的恆星,就像眾星拱月一樣,圍繞著一個超大質量黑洞,我們稱之為人馬座A*。它的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00萬倍,憑藉著極其恐怖的引力,拉動著方圓數萬光年宇宙空間內的天體圍繞自己公轉。科學家們以前認為,銀河系的中心都是老年的恆星,有的甚至超過100億年。
  • 黑洞的周圍有無數的光環。下面說說我們是怎麼看到它們的
    經過科學家們漫長而艱辛的工作,圍繞著這個球體,拍攝了第一張黑洞的正像照,一個在5500萬光年外的被稱為M87*的特大質量的怪物。那張壯麗的、金黃的且模糊的圖像印證了科學家們關於黑洞的許多觀點。如果一個經過的光量子太過靠近了,它就會被困在黑洞周圍的軌道上。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光環」或「光球」,一個完美的光環應該環繞著黑洞,然後在吸積盤的內邊緣裡,但在事件視界之外。
  • 天文學家剛剛發現了離地球最近的黑洞
    繁星點點的夜空總是可以吸引無數人的眼球,然而,這些閃爍的光點,被稱為遙遠太空中的恆星。可是,我們肉眼看到的並非真實。以我們看見的除太陽外最亮的天狼星為例,如果用高倍太空望遠鏡來觀察,可以看到天狼星其實是兩個相互纏繞的恆星,它們被命名為天狼星A和天狼星B。宇宙中還有眾多這樣的恆星系統,它們由兩個或多個恆星相互吸引旋轉而組成一個系統。
  • 科學家有了新發現:它可能是一個原生黑洞
    據報導,英國杜倫大學的雅庫布·舒爾茨和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的詹姆斯·溫這兩位科學家因為在天文館觀看了一部關於第九大行星的紀錄片原生黑洞而原生黑洞是科學家們提出的一種假說黑洞東京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在開始探索關於第九大行星性質假設的幾個月後,就重新分析了光學重力透鏡實驗(OGLE)中收集的數據發現
  • 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上帝粒子」、引力波、量子光學等研究者都曾獲獎
    根據諾貝爾網站消息,彭羅斯證明了黑洞的存在,而根澤爾與格茲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1931年8月8日-),英國數學物理學家與牛津大學數學系名譽教授。
  • 研究發現 銀河系中心隱藏著無數的黑洞
    我們都知道銀河系中心有一個巨大質量的黑洞,我們把它叫做人馬座A*。但是有天文學家稱:在人馬座A*黑洞周圍,可能存在無數個小型黑洞。這一發現是第一個支持長達數十年的預測發現,為更好地了解宇宙提供了無數機會。哥倫比亞天體物理學家查克·海利(Chuck Hailey)說:銀河系是我們唯一能研究超大質量黑洞如何與小黑洞相互作用的星系,因為我們根本看不到它們在其他星系中的相互作用。
  • 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上帝粒子」、引力波、量子光學等研究者都曾獲獎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公布了獲獎者,這次頒發給了黑洞發現者。幾十年來,黑洞引發人們無數遐想,但沒有人知道它的真正模樣。正因為這個,第一張黑洞照片才備受期待,被譽為「非凡的科研成果」,是天文學上的「重要裡程碑」,「具有歷史性意義」。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存在於宇宙空間中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故而,「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 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徑位置與徑動量—光子的徑向新自由度
    最近,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利用光場調控技術,首次實驗揭示了自發參量下轉換雙光子的徑位置和徑動量所具有的新EPR量子關聯。該工作表明,除了角位置與角動量,光子的徑位置與徑動量這一對共軛自由度可望在光學微操控、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
  • 科學家發現迄今最遙遠「隱形」超大質量黑洞
    根據美國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獲取的數據,天文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遙遠「隱形」超大質量黑洞的證據。這個黑洞出現時,宇宙的年齡只有當前的6%。這是科學家發現的第一個證據,證明宇宙幼年時期存在被氣體遮蔽的黑洞。
  • 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 徑位置與徑動量—光子的徑向新自由度
    最近,廈門大學陳理想團隊利用光場調控技術,首次實驗揭示了自發參量下轉換雙光子的徑位置和徑動量所具有的新EPR量子關聯。該工作表明,除了角位置與角動量,光子的徑位置與徑動量這一對共軛自由度可望在光學微操控、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光場調控是當前國際光學與光子學領域的研究熱點。其中,空間維度的光場調控,主要是指調控光場振幅、偏振態、相位等參量,以產生具有特殊空間分布的新型光場,這類光場也展現了一系列新穎的物理效應和現象。
  • 哈佛科學家發現宇宙超級黑洞「鼻祖」
    來自錢德拉宇宙演化調查的項目科學家發現在宇宙大約12億歲時就出現了超大質量黑洞,這些星系核的樣本記錄了宇宙早期黑洞的成長過程,科學家通過活動星系核的研究了解到宇宙早期超大質量黑洞的吸積情況,並釋放出高速移動的帶電粒子噴流。
  • 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
    這次是因為發現神奇的黑洞,「上帝粒子」、引力波、量子光學等研究者都曾獲獎   剛剛,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公布了獲獎者,這次頒發給了黑洞發現者。
  • 研究發現鄰近黑洞活動可通過可見光觀測
    日本科學家指出,使用業餘望遠鏡便能探測到鄰近地球的黑洞活躍性。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研究人員發現人們只需一個20釐米口徑望遠鏡,便能觀測到附近的活躍黑洞。這項發現首次表明,除X射線之外,光學射線也能提供黑洞活躍性的可靠觀測數據。
  • 科學家發現黑洞「無限子環」:蘊藏無窮引力
    科學家拍攝的黑洞圖像比之前預想的更強大,更具啟示性,2019年4月,黑洞視界望遠鏡項目(EHT)首次公布了黑洞圖像,這些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照片為科學家打開探索宇宙的一扇大門,讓他們能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探索奇特的宇宙領域。
  • 科學家可能發現了已知最輕的黑洞
    這個天體是在2019年8月14日發現的,因為它與23個太陽質量的黑洞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由LIGO和Virgo探測回地球的引力波。西北大學教授Vicky Kalogera表示:「我們為了解決這個謎團已經等待了幾十年。」「我們不知道這個物體是否是最重量級的中子星,或者是已知最輕的黑洞,但無論如何它已經打破記錄。」
  • 2019年黑洞最大的發現,其中科學家發現黑洞噴出不明飛行物
    2019年,科學家們拍攝了一張絕對令人難忘的黑洞M87圖像,位於位於處女座A星系中心,距離地球約5300萬光年。奇點的首次特寫,被稱為事件地平線望遠鏡網絡捕捉,看起來像一個顆粒狀的微小點,周圍環繞著模糊的橙色環。但是,這個像素化的小圖像實際上是一個黑洞,其大小與太陽系一樣大,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