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人工智慧管理物聯網傳感器電源

2020-12-05 西部數碼資訊門戶

研究人員旨在通過使用人工智慧和能量收集技術來延長傳感器和物聯網設備的壽命。

如果物聯網設備持續斷電,部署數百萬個傳感器幾乎是徒勞的。物聯網傳感器在沒有電源的情況下無法收集或傳輸數據。

這是研究人員探索環境能量收集的原因之一。許多項目表明,通過將環境中的環境能量(例如,雜散磁場、溼度、廢熱、甚至不需要的無線無線電噪聲)轉換為可用電能,為物聯網供電,可以產生少量電力。

但是,儘管可以收集周圍的能量,但它並不是電池的可靠替代品。

匹茲堡大學的科學家正在提出一種應用人工智慧的系統,以減少物聯網傳感器的能耗並減輕電池壽命問題。該項目使用搭載式傳感器,這種傳感器由從環境中獲取的能量驅動,來觸發主傳感器。背負式傳感器將無人值守運行,並且經過訓練,使用人工智慧算法,只在滿足特定事件條件時,才向主要設備發出信號,使其開啟。

該項研究的首席研究員、斯旺森工程學院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副教授Jingtong Hu在一篇關於該大學研究的文章中說:「利用從環境中獲取的能量來運行人工智慧算法的主要挑戰之一是來自環境的能量是間歇性的。如果傳感器斷電,數據也會丟失,因此我們希望幫助人工智慧算法做出準確的決定,即使是間歇供電。」

主要的數據採集傳感器和它們的無線電設備仍然需要電池供電,但是如果它們只在特定事件中工作,那麼電力消耗就會減少。

JingtongHu在文章中說:「主要設備經過編程可以完成所有繁瑣的工作。規模較小的傳感器是看門狗,可以監視環境並在必要時喚醒較大的傳感器。」

雖然這個概念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執行起來並不容易。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於今年8月獲得了25萬美元的贈款,以支持匹茲堡大學的項目。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在網站概述了該團隊的工作:

「該項目旨在在這種無電池設備中實現人工智慧(AI)。但是,存在兩個主要挑戰:一是大多數現有的深度神經網絡(DNN)難以安裝在資源受限的微控制器中。二是深度神經網絡(DNN)通常需要多個為了獲得這些推理結果,由於採集能力弱且無法預測,可能需要不確定的時間來解決這些挑戰,該項目正在開發多出口DNN,可以在每次執行過程中輸出增量準確的推理結果。」

研究人員概述了他們計劃要解決的三個任務,這些任務為基於能源收集技術的物聯網設備進行間歇性增量推理奠定了基礎:

「首先,將開發新穎的功率跟蹤感知壓縮,在線修剪和自適應算法,以確保在間歇供電的設備上高效部署多出口深度神經網絡(DNN)。其次,將成為新的多出口統計和增量神經網絡(MESI-NN)。進一步減少延遲並提高準確性和能源效率;第三,將開發新的神經體系結構搜索算法,以自動搜索最佳的MESI-NN體系結構;該項目將通過實際系統和應用(例如圖像分類、關鍵字)進行評估發現和活動識別。」

研究人員表示,其最終結果將是「複雜的無電池計算系統」。

聲明:本網站發布的內容(圖片、視頻和文字)以用戶投稿、用戶轉載內容為主,如果涉及侵權請儘快告知,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如需處理請聯繫客服。電話:028-62778877-8261;郵箱:jenny@west.cn。本站原創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轉載時需註明出處::西部數碼資訊門戶 » 如何使用人工智慧管理物聯網傳感器電源

相關焦點

  • 物聯網與5G技術如何讓人工智慧發揮更大的作用
    延遲和連接彈性與帶寬使用一樣,推動了向邊緣處理的轉變。今年早些時候,《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指出:「計算將成為一場日益變化的盛宴。處理將在任何給定應用程式的最佳位置進行。」人工智慧要想蓬勃發展,就需要雲計算和以智能物聯網設備形式出現的智能邊緣計算。這將推動雲和邊緣的融合,而不是相互依賴。」
  • 醫療保健 | 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如何幫助老年痴呆患者?
    它是一種無線技術,不同的計算機、傳感器和機器可以相互通信。物聯網傳感器使醫生和護士能夠訪問遠離他們家的患者的健康記錄和重要信息。這些物聯網傳感器與網際網路相連,任何重大更新都將立即報告給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兩種方式,物聯網和醫療保健技術融合在一起,從而獲得更好的患者護理。物聯網如何幫助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患者?
  • 傳感器對物聯網有多重要
    傳感器或物聯網系統的「物」構成了前端。這些在信號轉換和處理後直接或間接連接到物聯網網絡。但是所有傳感器都不相同,不同的物聯網應用需要不同類型的傳感器。例如,數字傳感器使用串行外圍設備接口(SPI)總線即可輕鬆直接與微控制器接口。但是對於模擬傳感器,可以使用模數轉換器(ADC)或Sigma-Delta調製器將數據轉換為SPI輸出。
  • 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如何從物聯網數據中提取關鍵見解
    雖然所有這些小端點都很重要,但在物聯網中更重要的是這些設備所生成的大量數據,以及通過分析可以從中獲得的業務見解。當談到為這些關鍵見解制定路線時,人工智慧(AI)和機器學習(ML)是照亮道路的技術。  幾十年來,數據分析主要涉及計算機編譯和存儲信息,並將其呈現給人類進行分析,這一過程比較緩慢、容易出錯,並且無法解讀隱藏在數據深處的趨勢。
  • 從傳感器到人工智慧——常用八大傳感器盤點
    要獲取大量人類感官無法直接獲取的信息,沒有相適應的傳感器是不可能的。物聯網讓人工智慧成為現實。物聯網提供了現成的傳感器,為感知物質世界提供了更多有意義的途徑,從而讓人工智慧「活了過來」。傳感器給人工智慧以「眼」去看世界,給他們一個「好耳朵」,賦予人工智慧「對事物的敏銳觸覺」。在很多方面,傳感器都在賦予人工智慧以「超人」的能力。今天數智網為您盤點一些常見的傳感器。
  • 物聯網核心是傳感器,靈魂是數據
    傳感器部署作為物聯網基礎設施,多年前就有國家提出萬億傳感器革命,旨在推動社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中每年使用1萬億個傳感器,並預計在2030年後將100萬億傳感器嵌入到各種場所。  數以「億」計的傳感器被嵌入到各個角落,城市建築、橋梁,智能終端、電錶和工業機器等,傳感器把人、機器、數據給連接起來,讓一切可以被量化,工廠可實時監控機器的運轉狀態、改善生產線運轉,提升效率、釋放潛能。
  • 物聯網應用和傳感器至今聯繫有多深
    該層是物聯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下一層即網關層和網絡層建立網絡連接。但所有的傳感器都不一樣,不同的物聯網應用需要不同類型的傳感器。例如,數字傳感器可以使用串行外圍接口(SPI)總線輕鬆地直接與微控制器接口。然而,對於模擬傳感器,ADC或Sigma-Delta調製器可用於將數據轉換為SPI輸出。
  • 傳感器成為物聯網時代的標配
    打開APP 傳感器成為物聯網時代的標配 儀表網 發表於 2020-12-01 10:25:45 物聯網不是科技狂想,而是又一場科技革命。過去在中國,物聯網被稱之為傳感網。 物聯網是網際網路、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行使獨立功能的普通物體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近幾年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急速壯大。伴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產業的不斷發展,作為重要組成部分的傳感器市場也飛速發展。可以看出,作為物聯網時代標配,傳感器市場「風光無限」。
  • 十大流行的物聯網傳感器
    傳感器無處不在。 它們存在於我們的家庭和工作場所、購物中心和醫院;它們嵌入在智慧型手機中,是物聯網(IoT)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事實上,傳感器已經存在了很長一段時間。
  • 大紅大紫的ToF傳感器,能成為物聯網傳感器的新寵嗎?
    另外,ToF傳感器抗幹擾能力和成本優勢也比較明顯。 根據上述ToF傳感器的特性優勢,筆者認為ToF傳感器能夠大範圍應用於物聯網領域,並且更適用於物聯網碎片化的場景需求,其靈活性更大。
  • 德國Simita施密特人工智慧物聯網保溫杯,開啟智能飲水新體驗
    然而,尤其是我們身邊各種生活用品,各大科技公司都將人工智慧的黑科技融入各種產品之中,還不斷透過各種更貼心智能使用體驗,改變著我們日常生活的使用習慣,為我們帶來更加省心、貼心的使用感受。其中,今天將帶來評測的是身邊為數十分罕見的智能保溫杯——德國Simita施密特人工智慧物聯網保溫杯。
  • 區塊鏈如何解決物聯網的漏洞?
    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雷射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物聯網的基本特徵從通信對象和過程來看,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信息交互是物聯網的核心。
  • 第三屆中國(廣東)人工智慧高峰論壇打通人工智慧、物聯網的「任督...
    原標題:第三屆中國(廣東)人工智慧高峰論壇打通人工智慧、物聯網的「任督二脈」11月26日在廣州舉辦的2020世界5G大會·第三屆中國(廣東)人工智慧高峰論壇開場有些與眾不同,主持人是科大訊飛全球首個人工智慧虛擬主播小晴。這個會16種語言的虛擬女主播,在論壇開場就「秀」了一下人工智慧技術的強大。
  • 如何使用洪水預警系統和工業物聯網傳感器監測水位
    工業物聯網傳感器能否幫助智慧城市建立有效的洪水預警系統?  幸運的是,現在的技術讓快速部署環境監測解決方案變得更加容易。在本文中,我們將關注物聯網設備如何監測洪水預警系統的水位。  物聯網水位傳感器如何工作?
  • 我們需要潔淨的空氣:環境傳感器網絡中的模擬信號與電源管理
    1Itednc本文將從模擬與電源管理設計的角度介紹一種典型的環境傳感器網絡系統設計,它可以用來分析智慧城市或地區的室外空氣品質。這類系統的部署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日常生產生活中所呼吸的空氣品質。一種包含傳感器的閉環反饋系統,將有助於用戶和當地政府調整和改善當地的空氣品質,從而提高當地人口的健康水平、降低醫療成本、延長壽命並改善生活質量。
  • 物聯網應用在可再生能源生產中的好處是什麼
    物聯網在可再生能源生產中的應用涉及連接到發電、輸電和配電設備上的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可以幫助公司實時遠程監控設備的工作。這可以降低運營成本,並降低我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與傳統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已經帶來了許多好處,而物聯網的實施將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利用這些清潔能源。
  • 山西省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標委會成立
    上證報訊 據山西日報12月27日報導,日前,山西省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並成立,並舉行第一屆第一次全體會議。  該標委會接受山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工信廳的業務指導和歸口管理,專業統籌全省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標準化工作,承擔專業技術領域內地方標準的立項論證、起草、技術性審查、實施效果評估和覆審等。
  • 物聯網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在這一階段,傳感器、計量器等器件進一步智能化,多樣化的數據被感知和採集,匯集到雲平臺進行存儲、分類處理和分析。該階段主要投資機會在AEP平臺、雲存儲、雲計算、數據分析等。   物聯網發展第三階段:初始人工智慧已經實現,對物聯網產生數據的智能分析和物聯網行業應用及服務將體現出核心價值。
  • 為能量收集物聯網節點的電源轉換選項
    環境能量收集功率的物聯網(IOT)傳感器節點的可能來源,但需要精心管理。除非基於太陽能或熱技術收割機,例如,被設計成與傳統的電路兼容,直流/直流轉換器
  • 需要使用哪幾種物聯網傳感器?
    一切都與傳感器有關沒有物聯網傳感器,自動駕駛汽車就不可能實現:它們使汽車看到和感知道路上的一切,並收集安全駕駛所需的信息。此外,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以構建從A點到B點的路徑,並向汽車控制裝置發送適當的指令,例如轉向、加速和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