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一片雲」,以前看到這五個字,總以為是哪位文人雅士吟誦出來的一句詩,沒有特別的在意。昨日,我在孤山沒有象往常一樣沿著西裡湖走,而是走了一條山徑,感覺走到與梅妻鶴子的林和靖之墓臨近的地方,有一處白牆黑瓦環護的院落,隨道拐彎,看到粉牆的中間有一扇黑漆大門。
大門是半開的,古式門環上掛著一把大鎖。抬頭看到門楣上有「敬一書院」四個大字,門框旁邊鑲嵌著一小塊正正方方的黑板,上面就有「孤山一片雲」五個字。
門開著,以為能進去參觀,只看到牆東面有一副巨大的廣告牌靠在那裡,是韋一空的作品展覽牌,時間安排是去年底的,那麼時效早已經是過期了。眼前一大排的落地門不象是古式的,是用高檔的亞光漆刷的門柱和邊框,看上去高貴和大氣。用手推推門是頂住得不能進去,依稀看到牆上掛著一些書畫。喊叫了幾聲也無人應答,只有選擇離開。
至此,知道了「孤山一片雲」與「敬一書院」有關,但其中有什麼故事,只有靠網絡查詢才能得知。從「敬一書院」是何人開辦的入手,很快查到了:杭州敬一書院始建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由時任浙江巡撫的趙士麟在西湖邊的孤山上親手創建和擔任主持。
逐步了解趙士麟這個人,感覺他確實是能為杭州人民排憂解難的那片能下及時雨的雲。趙士麟(1629~1699),字麟伯,號玉峰,雲南省澂江縣人,生於明崇禎二年(1629),幼時師從醒覺和尚。他天資聰明,讀書過目不忘,經常手不釋卷刻苦攻讀,後來參加河陽縣考,名列第一。順治十七年(1660)庚子科中舉,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考取進士。
趙士麟是大清王朝一顆閃亮的政治明星,1683年,康熙帝以武力收復了臺灣。滿朝文武多數主張把臺灣交給荷蘭人打理,只需它俯首稱臣、歲歲進貢就行。關鍵時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雲南人趙士麟呈上《臺灣善後疏》,建議設置「一府二縣」的中央駐臺政府機構,安撫臺灣人民。這份奏摺讓康熙帝大喜,一切依趙士麟所奏而行,臺灣成為了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趙士麟也當即被提升為浙江巡撫,此後官至吏部左侍郎、特授光祿大夫,成為康熙朝的一代名臣。然而史家公認,在浙江的兩年是他一生為官最為出色的節點。因為他在浙江做了三件事,為他贏得了「遏絕兵哄、排禍解急,務全大體」的清譽。
第一件事就是遏絕兵哄。當時杭州商業發達,駐杭旗兵通過向小業主發放「印子錢」(高利貸)牟取暴利。「利滾利,驢打滾」每十個月就翻一番。借貸人因此無力歸還,糾紛事端頻發,直至有旗兵因為債民告狀而毆打地方官,釀成大案。此案直達朝廷,康熙震怒,下旨嚴懲首惡,高達31萬兩的民欠款務,交由旗營將軍與浙江巡撫妥善處置。
這是一起事關民心和軍心的公共危機,如果解決不當,勢必激化滿漢矛盾,引起兵哄、民變。趙士麟有理有節,給旗營將軍接二連三的出了三份諮文,提出解決辦法,第一道過去了,將軍置之不理,因為趙士麟建議雙方各出一筆錢當作啟動資金,要掏腰包的事,將軍咋肯。第二道公文過去,主動為將軍減價,要求拿出小部分錢來參與,不足部分由他想辦法補足,將軍還是不肯,拿官話來搪塞說上奏朝廷來解決。趙士麟又出了第三道諮文,說將軍困難重重無法籌款,那我派人回雲南變賣家產、田產籌款,只是路途遙遠,恐怕要到來年才能處理好。將軍聽說不用掏錢,就順水推舟地同意了。
此間,趙士麟接到了雲南繼母的來信,大意是趙士麟的弟弟在吳三桂叛亂中遇害,繼母打算變賣家產來江南投靠趙士麟。母親到來之日,趙士麟迎接於城門之外,跪求母親將所賣房產的銀兩相助於他。老夫人真是通情達理,拿出了白銀2萬兩。趙士麟敲鑼打鼓送去了軍營。據說那旗營將軍端詳著白銀上的雲南字號,徹底感動了:「公如此仗義,我輩當助成盛德!」然後,將軍向旗營宣布方案,誰敢不從。採取了讓利還本,還四成本,一次付清,便將31萬兩債款減到5萬餘兩,官府發動全城官商捐足了數目,化解了危機。
第二件事說的就是杭州運河的水患。趙士麟赴任是坐著官船從京杭大運河進入杭州拱宸橋的,首先迎接他的是淤積了兩百多年的河道裡散發的臭氣。杭州運河堵塞,異味不絕,緣由說是疏浚運河的預算需要白銀十多萬兩,這個龐大的數字嚇住了兩百年來明清兩朝官吏。趙士麟親自去實地勘察,先籌銀數百兩,以"回龍橋"為試點,進行精細核算,全部工程只需萬餘兩。杭州城的官商民眾,聞風捐助,他派屬員按劃地分工,各負其責疏浚,完工時實用銀13000餘兩。杭人稱頌歷代興修水利,唐有白居易,宋有蘇東坡,清有趙士麟。
趙士麟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在西湖山水之中,建一座書院。 他有一個信念:「養民必先造士,造士必先明理」,老百姓有文化就會有見識,有見識才能社會和諧。因為平生最重一個「敬」字,他將書院取名為「敬一」,意謂「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體便鬆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敬一書院在孤山如期開張,定下每月集會兩次,初一聚名士談心性,十五請儒師授經道。趙士麟也會親自為士子授課,清風明月,道德文章,巡撫大人的演講最有轟動效應,旁聽者一直站到院子裡,孤山從此又多了一道風雅的傳說。
一年後,趙士麟離開浙江,敬一書院便散了,成了杭州人紀念他的"趙公祠"。清道光年間,浙江布政史、趙士麟的雲南同鄉朱嶟登上孤山,命人在趙公祠的外牆上,刻下五個大字:「孤山一片雲」。朱嶟後來是著名清朝重臣,五部尚書除了刑部尚書沒當過,其他戶部、禮部、工部、吏部尚書全任過,由於他為官勤冕,政聲卓著,累遷太和殿軍機處行走,最後官位升至內閣大學士。
那「孤山一片雲」五個溫暖的字,就是說出了老百姓對官員的企盼:當官的都象趙士麟一樣,做一片為民解憂帶來及時雨的雲,那該多好!